-
东亚 编辑
中文名:东亚
外文名:東아시아、東アジア、EastAsia
别名:东亚细亚、亚洲东部、东亚地区
所属地区:亚洲
地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面积:12500000km²
下辖地区: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人口数量:约16亿
著名景点:维多利亚港、泰山、富士山、长白山脉、三江源
机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香港国际机场\成田国际机场\羽田国际机场等
方言:汉语、日语、韩语、蒙古语
纬度:4°N~53°N
经度:73°E~150°E
地形: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主要城市:北京、上海、香港、东京、首尔等
主要语言:汉语、英语、日语、韩语、蒙古语
主要民族:汉族、大和族、朝鲜族、蒙古族
道路通行:靠右行驶(除日本国,中国港澳特区以外)
中国
主条目:中国
中国是由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所建立的国家,为东亚最主要的国家,是东亚及东南亚汉文化圈的宗主国。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境内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首次完成中国的统一。公元7世纪建立的唐朝经济繁荣,文化在东亚地区广泛传播。
东亚的许多其他民族,如朝鲜族、和族等,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汉字、儒学、佛教是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为显著的共同点,因此这些民族活动的领域和中国本体也被称为汉文化圈或华夏文化圈 。
朝鲜与韩国
古代朝鲜于公元前5千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前4世纪进入铁器时代。公元3-4世纪,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新罗统一朝鲜半岛;10世纪高丽王朝建立;14世纪末朝鲜王朝建立;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二战后朝鲜半岛形成朝鲜韩国南北对峙的状态。
日本
公元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基本统一了日本;646年,日本仿照唐朝制度,开始“大化改新”,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12世纪末期,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1868年,日本学习西方制度,进行“明治维新”,逐渐发展为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蒙古
早期蒙古高原是多民族游牧的地方,先后出现过匈奴、鲜卑、突厥等游牧民族。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从此蒙古高原大部分民族改称为蒙古。现代蒙古国于1946年从中国独立。
基本概述
经纬度定位:4°N~53°N 73°E~150°E
地形:西高东低。
典型的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特别是稻谷的生长;濒临太平洋,渔业资源丰富(西太平洋渔场是世界主要渔场之一),多天然良港,利于渔业和对外经济的发展;水力资源丰富。
东亚大陆的边缘,地质条件复杂,多山,且多火山、地震。夏秋季节常受台风侵袭。
东部:临海,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和半岛;地形:多平原、丘陵。
西部:远离海洋;地形:多高原、山地。
这种东西地形的差异导致了地势西高东低,大河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
东亚面积约1170万平方千米。人口16亿人。地势西高东低,分四个阶梯。中国西南部和印度次大陆的北部地区有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东南半部为季风区,属温带阔叶林气候和亚热带森林气候;西北部属大陆性温带草原、沙漠气候;西南部属山地高原气候。5-10月东部沿海受台风影响。
矿物资源以煤、铁、石油、铜、锑、钨、钼、金、菱镁矿、石墨等最丰富。东亚是稻、薯蓣、糜子、荞麦、大豆、苎麻、茶、油桐、漆树、柑橘、桂圆、荔枝、人参等栽培植物的原产地。
所产稻谷占世界稻谷总产量40%以上,茶叶占世界总产量25%以上,大豆占20%。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蚕丝等的产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位置与地形
东亚地区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总面积约12,500,000平方公
里,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9%。地形西高东低,在传统上有三级阶梯之分:第一级为青藏高原,该处海拔一般达4000米以上;第二级为一系列的盆地和高原;第三级为平原、丘陵和一些海岛。
气候
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地区,其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湿润,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由于东亚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东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差异很大,从而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
东亚西部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距离海洋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从而形成降水较少,年较差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并且这一气候区由于东西部距离海洋的远近差异很大,从而东西部气候差异也是十分明显。
东亚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地势起伏较大,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最为突出,形成了独特的高原高山气候。
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即东亚季风区,气候湿润温和;西部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青藏高原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区。
洋流
主要洋流有黑潮(日本暖流)和亲潮(千岛寒流)。
河流与湖泊
主要有长江、黄河、鸭绿江、图们江、珠江、黑龙江、信浓川、利根川等。
生物多样性
日本和华夏比邻接的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温暖潮湿,原有丰富的温带针叶林、阔叶林和混合林,由于人口密集的低地和河谷地区已转为农业和城市用途,所以在21世纪,大多在山区才有森林。冰河时代的冰川作用对东亚的影响不大。从日本和华夏南部古北界的温带森林,到东洋界的亚热带和热带森林,营造出东亚丰富多样的植物群和动物群。华夏西南部的山区被列为全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例如喜马拉雅山含有世界上约8%的鸟类。在东南亚,缅甸北部和华夏南部高山山脉形成古北界植物群和动物群的舌部区。孤立的天空岛存在于南至缅甸中部,北越南和台湾省的高山。
中国
(含香港、澳门、台湾)
政权概念上的“中国”由华夏族建立,中国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为华夏族后裔汉族。汉族也是21世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以及中国台湾的主体民族,有着祖先崇拜、佛教、道教、儒教等信仰。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为世界第一高峰。 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季风气候显著。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由于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
中国气候虽然有许多方面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国灾害性天气频繁多发,对中国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中旱灾、洪灾、寒潮、台风等是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中国的旱涝灾害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北方以旱灾居多,南方则旱涝灾害均有发生。在夏秋季节,中国东南沿海常常受到热带风暴—台风的侵袭。台风(热带风暴发展到特别强烈时称为台风)以6—9月最为频繁。在中国的秋冬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冷空气特别强烈时,气温骤降,出现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温、大风、沙暴、霜冻等灾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政治因素,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几近断绝;在与美苏关系均不良好的时期,由于取得先进技术的管道受限,中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相当缓慢。然而,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外来技术和资金投资的刺激和带动下,经济发展日益活络,生产技术也得以加速进步。这段时期投入中国大陆的外资主要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中国港澳台地区(包含来自各地的转投资)等地;随着外资的涌入及产业的兴盛,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其它东部沿海一带等经济开放区域以及内陆部分城市迅速发展成高度资本化、工业化的地区。
19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产业分工造成的规模经济优势,使得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中国产业以生产出口导向的制品为主,至2010年时中国大陆的总体国内生产毛额已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此外,日益蓬勃的营建业和国内市场,也使得中国大陆成为世界原物料、能源等的主要进口国。2001年被接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大陆经贸发展与世界主流体系更为紧密结合的趋势。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的太平洋上。由四个大岛及约4000个小岛组成,面积377800平方千米。人口1亿2560万,为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以大和族为主体民族,通用日语,信奉神道教和佛教。
自距今约五千年前的上古时代以来,由发源于黄河流域(中原)的中华文明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帝国,即为本区最主要的国家。在中华帝国比较强盛的时期,与周边各游牧或定居民族经常透过建立朝贡关系,互通有无;有时则以武力加以驱逐。中华帝国的领域在前3世纪至前1世纪间往南方及西北方大幅扩张,间接或直接造成南洋和中亚地区的民族大迁徙;然后在3、13-14世纪、17等世纪时,遭到北方的游牧民族大举侵入,甚至遭到征服。然而由于华夏文明根深蒂固且人口众多,这些曾经侵入或征服中华帝国的民族后来都因程度不同地采用华夏的典章制度,而被完全或部分融入中华民族当中。
古代关系
日本与中国两个文化体的影响力介于朝鲜半岛和台湾之间,在前现代史上曾几度于此兵戎相见,直到十五世纪海外拓殖及贸易兴盛起来以前,两个古代文明的历史轨迹呈现平行发展的态势。〔请参阅白村江之战、文永‧弘安之役、倭寇、万历朝鲜之役或壬辰卫国战争〕
十六世纪
自欧洲渡海东来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势力开始直接与东亚文明交流;海上贸易网络的建立,以及西洋作物和热兵器的输入,相当程度影响了中、日两国的食物供应能力和战争型态,间接对两国尔后的历史轨迹造成虽不明显、实极重大的影响。例如,海上贸易和“铁炮”(火枪)的引进及运用,相当大程度影响了十六世纪日本内部地区势力的消长,相当大程度地左右了日本战国时代群豪争霸的结果。又例如番薯等新作物的种植虽缓和了华夏民族领域可耕地开发饱和的问题,却因食物供给的改变造成明国人口自十八世纪起暴增的结果;尔后,过多的人口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至21世纪难以摆脱的沉重包袱。另一方面,与“远东(The Far East)”贸易的需求,提供了欧洲势力在美、非、亚洲各地大力发展殖民主义的诱因;影响所及,给其晚近资本主义及工业革命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十九世纪
经过前述发展的长期影响,已经造成了欧洲与东亚之间经济和科技发展程度的巨大差距。受到新兴西洋势力英国、法国、美国等强大军事优势的压迫,此时东亚的三个传统“王国”——清朝、江户幕府和朝鲜王朝——均被迫接受以欧洲为核心的国际政治及贸易体系,并步入现代化转型的历史新阶段。
受到欧洲民族国家概念的冲击,以及同时代意大利、德意志建国成功的刺激,十九世纪后半业以后的中、韩、日三国政治史,可是说就是一部在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下,形塑各自国族的“建国史”。
中国
中国最初的现代化努力,在清帝国的统治阶层和传统官僚结合的强大保守势力掣肘,以及人口问题的拖累下,未能获得显著的成功。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而推翻清朝,中华民国的成立等于统治权又改由多数民族汉族主导,1928年北伐后的“黄金十年”,是国民党在大陆的政经发展时期,但随后又陷入国共内战与十四年抗战,以致基础与民生建设几乎破坏殆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 进入邓小平时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重整国内经济与积极发展外交,国家政策带领中华人民共和国转型成世界工厂,21世纪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论在军事、经贸上都已迈向国际强权,成为不可忽视的经济体。
香港和澳门于20世纪末回归中国,成为中国中央政府直辖的特别行政区。港澳特区拥有中央政府授予的一国两制下的高度自治权,中国中央政府拥有对港澳的全面管制权。
台湾省早期已有台湾少数民族的存在,明清时期台湾开始陆续有来自中国沿岸的移民,尽管历经荷兰、西班牙、日本不同程度的统治,汉族仍然成为台湾人口里的绝对多数;经济上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已逐渐建构出台湾的基础建设,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228事件后,基础与民生建设都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至台湾,推动土地改革,不久后台湾在美援支持下,实施资本主义体制;1970年代后经济逐渐转型以工商(第二、三类产业)为主,政治上先后历经解严、普选立法会、总统直选、政党轮替,台湾意识逐渐普及。同时,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关系,也从早期的军事、反共主义等对抗与冲突的模式,到近期以政治疏离、经济合作的模式在交流,关系错综复杂(请参阅台海现状与台湾问题)。台湾人的国族认同长期以来被认为有认同混乱之现象,但在2010年台湾的民族认同调查显示,八成的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说明台湾人并没有民族认同上的疑虑。
韩国与朝鲜
朝鲜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国际局势的左右下,首先脱离对华夏的宗主关系,又被日本纳入势力范围,终于在20世纪初与日本合并。然而在好不容易独立、却又立刻失去自己国家的重大刺激下,大韩民国人民经历日本卅多年的殖民统治,反而更加坚定了必须建立自己国家的国族意识;终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同盟国列强的共识下恢复了韩国的主权。
然而,在美苏冷战背景下于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造成朝鲜半岛政权的分裂:在苏中共援助下控制半岛北方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长期实施不适合其国力的、较为纯粹的共产主义、计划经济;在美英等国支援下控制半岛南方的大韩民国则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政治上几度经历军方干政的困扰,终于在1990年代达成民主化。
南北双方长期实行不同政、经、社会制度的结果,实质上在朝鲜半岛上创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在各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形下,朝韩国族的未来统一,势必在现实面遭遇重大的挑战。
日本
在受到西方的压迫后,如1853年黑船来航事件导致的日本国的尊王攘夷思潮、倒幕运动风起云涌,以及朝向建立中央集权的内战和地方制度变革,首先带来其建国的成功;经过“明治维新”的长期改革,原本属于封建体系的日本,在十九世纪末转型成一个德国式君主立宪的国家。在极欲仿效西方帝国主义的心态,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的推波助澜下,日本积极将其势力伸入朝鲜和中国台湾省,企图扩大国际影响力,从而导致甲午战争;战争的结果,决定性地改变了交战双方,以及朝鲜和此前作为清国领土的台湾的历史轨迹(请参阅台湾日据时代)。
日本在20世纪初期逐渐步上军国主义之途,是其本身政治体制及国际战略形势交互作用的结果。在甲午中日战争(日本称为日清战争)、日俄战争与一战等战争接连获胜的“激励”下,日本海内外少壮军人的士气高涨,非主战派落于下风,终于酿成中日战争升高以及太平洋战争爆发等战役,使环太平洋各国陷入战争泥沼之中。战后的日本政体依联合国理念改组,改组成实施代议民主及实质内阁制的国家。
蒙古国
清朝称其为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清朝后期逐渐又称其为外蒙古
1911年12月28日,外蒙古宣布“独立”,沙俄以蒙古保护者自居。清帝退位后,北洋政府继续与沙俄谈判,于1915年6月7日签订《中俄蒙协约》,勉强保住了在法律意义上对外蒙古的主权。1919年夏,蒙古以哲布尊丹巴为首的封建上层,与中国北洋政府开始关于取消“自治”的谈判。11月,外蒙古“自治”政府撤销并呈请恢复旧制,中国政府同意这一请求,宣布中俄之间关于外蒙古自治的文件无效,册封哲布尊丹巴为博格多汗,并派西北守边使徐树铮率军进入外蒙古,恢复了领土主权。直皖战争发生后,徐军主力从蒙古调回关内参加军阀混战,只在库伦及其以北蒙俄边境上的买卖城(今阿勒坦布拉格)留驻少量兵力。1921年2月3日,温甘伦的部队击溃了中国驻军,占领了库伦,扶植第八世哲布尊丹巴重新登上了“蒙古皇帝”的宝座,成立了所谓的“自治政府”。7月10日,在库伦以哲布尊丹巴为皇帝的蒙古君主立宪政府正式成立并宣布独立。第二天,后来被定为蒙古国庆日,而解放买卖城的日子(3月18日),则定为蒙古人民军的建军日。1924年,中国政府与苏俄政府签订《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仍规定外蒙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享有领土主权。1924年5月,第八世哲布尊丹巴病死。一个月后蒙古取消君主立宪政体,建立共和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
1945年,国民政府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按照条约规定,外蒙古公投独立。
国民政府于1946年1月5日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1952年,蒋介石认为前苏联阻挠其在满洲恢复主权的努力,并在国共内战中援助中国共产党,因而违反了条约,向联合国控告前苏联。联合国大会以25票赞成,9票反对,24票弃权通过五〇五号决议案谴责前苏联。
1953年,中国台湾地区废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并拒绝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
中国台湾地区曾在1955年否决蒙古加入联合国,但为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在美国和非洲法语系的十一个会员国的压力下,中国台湾地区停止阻挡蒙古,最终蒙古在1961年加入联合国。
中国
中国内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各种不利的政治因素,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几近断绝;在与美苏关系均不良好的时期,由于取得先进技术的管道受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相当缓慢。然而,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国际技术和资金投资的刺激和带动下,经济发展日益活络,生产技术也得以加速进步。这段时期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资主要来自韩国、美国、日本等国和中国台湾省;随着外资的涌入及产业的兴盛,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其它东部沿海一带等经济开放区域以及内陆部分城市迅速发展成高度资本化、工业化的地区。
19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产业分工造成的规模经济优势,使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中华人民共和国产业近年来以生产出口导向的制品为主,至2010年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体国内生产毛额已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此外,日益蓬勃的营建业和境内市场,也使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世界原物料、能源等的主要进口地。2001年被接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贸发展与世界主流体系更为紧密结合的趋势。
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在军事武器、能源、工业器械、日用品等方面的贸易关系十分密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和塔吉克共六国组成上海合作组织(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以及中俄合作构筑东北亚天然气管线的动作,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正面迎接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全球化之际,亦相当重视经营区域性的战略伙伴以及能源安全布局。
中国香港
中国香港位于珠江口东岸,与澳门隔海相望,在英国统治时期,香港发展成一个世界商业、金融活动汇聚的国际要港。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以来,香港顺势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接国际投资,以及原物料产品转运的最主要窗口;随着香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整合,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被带动而发展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另外一个产业高度开发的地区,并成为仅次于纽约、伦敦的全球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当前的经济活动以航运、物流、金融、旅游和服务业为主。
中国澳门
中国澳门位于珠江口西岸,与香港隔海相望,在葡萄牙统治时期,澳门发展成一个世界级博彩旅游城市,经济亦属发达之列,经济以旅游和服务业为主。
中国台湾
中国台湾以农业发展工业、进口替代、加工出口、产业结构转型一路发展。自1963年至1996年平均年经济成长率超过9%。经济发达,政经水平和生活条件达发达水平。台湾近年来的主力产业为高科技、电子、通讯产品,以及汽车的代工生产;尤其以电脑零组件在全球供应网络当中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 另基于地缘与文化关系,与日本、中国大陆等地的经贸往来亦相当频繁。
两岸政经关系:
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一个中国”政策,以消灭所谓的“中华民国”为目标,双方发展关系军事对抗→三不政策→开放交流→政治僵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恢复经贸交流)。
国家 | 类型 | 政体 | 元首 | 政府首脑 | 现执政党 | 主要民族 | 首都(行政中心) | 人口 | 社会形态 | 本土宗教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主权国家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习近平 | 李强 | 中国共产党 | 汉族等56个民族 | 14亿 |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 中国佛教、道教、基督教、民间信仰等 | |
香港特区 | 以行政长官及行政会议为主导,配以代议政制 | 李家超 | “一国两制” | 中西区 | 718.4万 | “一国两制”下的资本主义地区 | 汉传佛教、道教、基督教等 | |||
澳门特区 | 贺一诚 | 风顺堂区 | 54.6万 | |||||||
台湾省 | “半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 蔡英文 | 民主进步党 | 台北市 | 22,548,009 | 资本主义地区 | 道教、佛教、基督教等 | |||
日本 | 主权国家 |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 明仁天皇 | 岸田文雄 | 日本自民党&日本公明党 | 大和族 | 东京都 | 1.27亿 | 资本主义国家 | 神道教,汉传佛教 |
朝鲜 | 主权国家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金正恩 | 金永南 | 朝鲜劳动党 | 朝鲜族 | 平壤市 | 2222万 | 社会主义国家 | 汉传佛教、天道教 |
韩国 | 主权国家 | 总统制共和制 | 文在寅 | 文在寅 | 大国家党 | 首尔特别市 | 4832.4万 | 资本主义国家 | 汉传佛教、基督教 | |
蒙古国 | 主权国家 | 议会制共和制 | 哈勒特马·巴特图勒嘎 | 诺罗布·阿勒乎坦雅戈 | 蒙古民主党 | 蒙古族 | 乌兰巴托 | 265.5万 | 资本主义国家 | 藏传佛教 |
日本
二战战后,日本首先利用供应韩战前线的军需品的契机重建其经济。1960年代以后,经济迅速发展,企业得以累积大量的资本。1970年代以后,日本资本、技术密集的精密制造业已十分发达,外销的汽车、家用电器等类产品席卷全球市场,一度严重威胁到美国的同类产业。随着经济快速成长,东京—横滨、大阪—神户等商业中心一一发展成为世界规模最为庞大的都会区。
日本制造业在技术改进和产品外销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奠定了日本在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基础。虽然经历美日贸易摩擦、泡沫经济破灭等打击,导致1990年代以来的日本经济发展趋势呈现停滞甚至是倒退,但是21世纪的日本仍为世界领先的经济体,国内生产毛额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21世纪日本的产业以服务业、航运、金融、高科技研发等为主。
日本的战略两难:后冷战时期的美日安保条约与日中政治摩擦。
韩国
大韩民国在二战结束时还是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因为良好的政治环境和顺利的外交策略使得韩国与中国台湾、新加坡、中国香港并称“亚洲四小龙”。
韩国工业高度发达。韩国近年来的主力产业为电子、通讯产品以及汽车制造业;尤其液晶显示器在全球供应网络当中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
朝鲜
朝鲜为一社会主义国家,它在统一问题、六方会谈、导弹试射、核武试爆和人权等议题上受到世界的关注。
朝鲜施行计划经济,经济活动以传统农业和军事工业为主,同时发展小规模的民用工业及旅游业。
蒙古国
蒙古国缺乏现代化工业基础,经济仍以畜牧业为主。
范围包括东北亚几个国家、正东的中国及几个东南亚国家。
定义
是在欧洲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反省所做的欧洲共同体(及欧洲联盟)和同样地、在东亚所构想的共同体。这是地理邻近的东亚各国希望通过长期的相互合作和一体化进程而形成一个紧密整体。它建立在共同利益和地区认同的基础上,并非一个排他性的集团,也不针对任何区域外国家。
“东亚共同体”应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基石,通过自由贸易区、经济共同体、货币联盟等形式,由低级到高级,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交织、相互联结而成一体的关系状态,并由此进一步发展为安全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
概要
大多数的赞成者均主张,应先朝向东亚地区共同的经济圈作为目标.但也有说是从议会制民主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汉字文化等共同的价值观中所归纳出来的意见。
这个构想曾在ASEAN+3、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参加的2003年第9届东盟峰会上作为议题。2009年10月10日,第二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北京举行,中日韩敲定未来合作大方向:共建东亚共同体。
成员国
如果其成员国是依照东亚峰会成员的话,则其潜在成员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菲律宾、越南、泰国、缅甸、韩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新西兰、文莱。
2007年5月24日在日本的日经会议上,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列出了17个潜在的成员国,在这份名单上用俄罗斯代替了东帝汶。俄罗斯作为观察员出席了首届东亚峰会。而后来阿罗约在第40届东盟部长级会议中的主题演讲中只列出了16个国家。
在东亚存在着多个经济合作框架。“10+3”峰会始于亚洲货币危机。“10+6”是10+3+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的框架。2011年东盟邀请美俄,“10+8”诞生了。此外,美国出于经济和地缘的动机在推动TPP。各个框架的诞生背景决定了其特点。从东亚共同体需要为实现汇率稳定的货币合作的角度来看,东亚共同体应该是有着10年金融合作的实际功绩和合作体制的“10+3”,不是其他的合作框架。事实上,日本期待CMI能够成为以AMRO为常设机构的亚洲货币基金,“10+3”将成为东亚共同体的雏形。
在欧洲,避免战争、建立和平的理念促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设立,由欧洲共同体发展到了欧洲联盟。在东亚,企业活动促进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货币当局也在努力促进区域金融合作,但不论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理念还是安保政策等现状来看,还不具备将东亚共同体制度化的条件。
提出
在东亚建立一个贸易共同体的想法已有悠久的历史。20世纪40年代开始,日本便产生在东亚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设想。然而这种想法并不成功,因为它主要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日本想凭借其庞大经济、军事和政治力量,建立日元圈和日本势力范围。然而亚洲一体化的设想并没有随着日本的战败而结束。
1967年8月8日,由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新加坡组成的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协会成立,用以防止区域内共产势力扩张。1990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的“东亚经济集团”设想,后来改称“东亚经济论坛”。因美国反对,日本消极,论坛未能启动。
1994年,东盟地区论坛(ARF)成立。
1995年,东盟在曼谷首脑会议上提出举行东盟与中、日、韩首脑会晤的设想。
1996年,首届亚欧首脑会议召开。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同年年底,首次东盟与中、日、韩(时为9+3,1999年柬埔寨加入东盟后成为10+3)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
2002年,“10+3”领导人会议通过了东亚研究小组(EASG)提出的建立“东亚共同体”报告。
2003年底,日本和东盟举行特别首脑会议,会后发表的《东京宣言》也确认了建立“东亚共同体”这一目标。东亚各国已经确定了以建立“东亚共同体”为东亚合作的长远目标。
2005年12月14日,首届东亚首脑会议将在马来西亚开幕。但日中两国在会议共同宣言的起草上出现了较大分歧。中国认为讨论建立未来东亚共同体的场合应该是“10+3”会议,但日本主张应该是包括“10+3”成员以及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内的东亚首脑会议。简单来说,日中两国对立的焦点就是“东亚共同体”的母体是“10+3”会议还是东亚首脑会议。
设想争议
大多数的赞成者均主张,应先朝向东亚地区共同的经济圈作为目标,然后再以欧元作为榜样导入共通货币。这是从“亚洲货币单位”作为的一篮子货币的概念获得采用而开始的预想。但也有说是从议会制民主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汉字文化等共同的价値观中所归纳出来的意见。
在日本方面,其外务省被视为在这个概念的实现上较为积极的一方。自民党及民主党均在他们的政纲中提到要在东亚地区建设一个共同体的构想。特别是在政党之中提倡“与亚洲共生”的的民主党更比较属意。在日该国外,则主要由韩国的保守政治家所提倡。
这个构想曾在ASEAN+3?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参加的第1届东盟高峰会上作为议题。
2009年9月,日本民主党执政后,首相鸠山由纪夫在与中、韩领导人接触时多次提及东亚共同体的建设,中、韩领导人也予以积极回应,东亚共同体的概念迅速升温。鸠山把东亚共同体定位为在亚洲与美国和欧盟并驾齐驱的世界第三极。2009年9月28日,在上海举行的中日韩外长会上中国外长杨洁篪表示称将积极参与东亚合作一体化;日本官方也首次表示,这一梦想有望在未来10到15年实现。
2009年12月底,中国国家家副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访问前夕,习近平12日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日韩主流媒体驻京记者的联合采访,并对东亚共同体的建设作出重要表态。习近平说,东亚共同体是中日共同目标,他表示,鸠山首相提出建立东亚共同体,显示了日本政府重视东亚区域合作的积极姿态。这一构想符合亚洲一体化进程的大趋势,也是包括中日两国在内该地区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构建东亚共同体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立足现实,又要着眼长远。当前最重要的是各国应加强对话沟通,形成共识。 这次谈话,向世界展现了东亚共同体未来光明的建设前景,引起广泛关注。
赞成的意见
赞成的意见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经济方面的优点
*若只限于货币来说,亚洲共通货币的导入将能压抑外汇市场的影响,使东亚地区的经济长期安定。另外,共通货币将会与美元及欧元在世界上并列存在,使到亚洲在国际经济上的地位得以向上提升,贡献良多。
*在欧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的世界性地域统合进程中,为了使东亚地区各国经济增长更加稳定,东亚地区亦同样需要这样的一个组织来维持。
对地域之间的政治稳定、融和的期待
*随着共同体使到在经济交流上活跃发展,各国之间的政治对立将能渐渐消除,所以被视为与地域之间的安定有着紧密关系。另外,亦有可能促进了中国的民主化。
其他
*日本方面赞成者认为,若果日本不参加共同体的话,那么共同体将会以中国为中心形成,对于与会各国来说中国的影响力将会日益增大。所以作为牵制中国角色的日本,有必要在建设共同体上作领导角色。
反对的意见
反对的意见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意识形态相异
*区内并没有一致的意识形态。比起共同体意识,民族主义的价值观更容易倾向于优先。
*中、日、韩三国之间,对各自及相互的历史认识存在差距。
*在欧盟各国之间有着基督教/天主教共同的宗教存在,同时也是以此作为反对土耳其加入欧盟的原因。对比起来,曾经支配着东亚地区的儒教(儒家),如今已不能说是该地区共同的宗教。
领土、政治纷争
*因这个构想要把日韩两国的盟国美国排除出外,所以令美国对于这个构想感到不快。因此,美国积极游说澳大利亚等盟国共同加入该共同体。
*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原因,将以不承认中国台湾当局作为“独立主权国家”作为前提。
*正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国家性,还有既有反美性的韩国卢武铉政府,因此有些少数人认为这个构想是有反美色彩的。
*在中国和韩国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高昂,因此在日该国内对此反对者众多。
*韩国与日本在独岛/竹岛、中华人民共和国及中国台湾与日本在钓鱼岛/尖阁诸岛领土问题仍未解决。除此之外,中国还与东南亚各国之间有南沙群岛的领土纷争。
经济学上的理由
*正因为日本与其他各国在经济水平上的差异甚大,素质较低的劳工将会大量流入日本。所以就算是把这样的社会负担因素考虑在内,日本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仍然相当之多。
*若导入共通货币的话,各国将失去在金融政策及财政政策的自主权。这样一来,各国将不能实行符合自身市场的金融及财政政策,因此反对者认为经济将会恶化。而事实上,没有加入欧元区的英国、瑞典及丹麦等地的经济良好,相比之下加入了欧元区的德国及法国的经济则陷入低迷。
*成立共同体后,就会将中国最大贸易伙伴、日本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的美国排除出外。
*东亚地区加入共同体后,预计将会被强势的中国经济圈所蚕食。日本亦同样难逃被这个经济圈所蚕食的命运。为了防止经济变得弱体化,日本方面的反对声音认为日本应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而非东亚共同体,与彼此价值观相近的美国形成共同体。
安全保障上的理由
*假若设立类似欧洲联合军这样的共同军的话,非美国盟国 的国家如中国的军队将有可能驻留于日本。另外,日本的自卫队亦有可能驻留在中国及朝鲜半岛,这会招致被驻留国的反对声音。
其他
*有其他意见指出这与曾经由日本提倡成立的“大东亚共荣圈”完全一样。认同的一方认为,这违反了建设一个让东亚各国在对等立场下均能参加的国际组织的主张截然不同。而反对的一方则认为,国际政治的现实就是强权政治,所以应从最初开始就应该信任“国家之间的对等立场”这样的一个乐观想法。
*身为一个海洋国家的日本若然再与战前一样深入干涉大陆国家的做法,在地政学上是不理智的。但对于这一点,反对的意见则认为地政学本身在过去亦曾有不足之处(因为一个地域内的国家并不一定指大陆国家),故不应再根据地政学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