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联素 编辑

胰岛素增敏激素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脂肪组织(adipose tissue)主要由大聚集成团的脂肪细胞构成,脂联素(AdiponeCTin/ADPN) 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生物活性多肽蛋白质。脂联素是一种胰岛素增敏激素(An Insulin-sensitizing Hormone),能改善小鼠胰岛素抗性(Insulin resistance)和动脉硬化症;对人体的研究发现,脂联素平能预示II型糖尿病冠心病的发展,并在临床试验表现出抗尿病、抗动脉粥样和炎症的潜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脂联素

外文名:AdiponECTin/ADPN

属性:内源性生物活性蛋白

特点: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和炎症

基本信息

编辑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调节脂联素的新化合物,从而为研究脂联素能和胰岛素敏感性机制提出了一种新途径。胰岛素是由胰脏β细胞分泌出来的激素,主要功能是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肌肉或脂肪组织,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当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便无法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能量,导致血糖升高,糖尿病由此发生。而胰岛素抗阻是指细胞不能有效利用胰岛素甚至对胰岛素的反应不再敏锐,这是造成糖尿病的最主要原因。 科学家们相信游离脂肪酸和某些脂肪所释放分子是引发胰岛素抗阻现象的罪魁祸首。 Lily Dong和合作者一直在寻找与脂联素受体相关的蜂窝状白质,以期发现调节脂联素激素功能的新靶标。他们鉴别出一种多域蛋白质,它能调节脂联素在脂肪酸氧化和葡萄糖吸收中的功能,并将这种新蛋白质命名为APPL1。他们的研究并进一步表明,在肌肉细胞中,APPL1通过激酶通道来调节脂联素的胰岛素敏感效应。

脂肪因子是由脂肪组织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及激素,与胰岛素抵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代谢过程密切相关。其中,脂联素是外周血含量最高的脂肪因子,在健康人中血浆脂联素水平为5~30μg/mL。脂联素与其受体结合后,通过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monophos-phate-activatedproteinkinase,AMP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和过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DAseproliferationactivatedreceptor,PPAR)等信号分子发挥抗炎、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生物学作用。在动物实验中,脂联素基因敲除小鼠较正常小鼠容易发生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注射脂联素后排斥反应明显改善,表明脂联素可以降低小鼠的免疫排斥反应。而Wilk等研究发现,脂联素对抗原激活的效应T细胞抑制作用,推测脂联素与免疫调节有关。

风湿性疾病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一组疾病,主要的病理改变有炎症和非炎症性病变。炎症性反应痛风性关节炎是因尿酸结晶导致外,其余大部分免疫反应引起。进一步研究显示,脂联素在类风湿关节炎(heumaticarthritis,RA)患者血浆及关节液中表达水平升高,且关节液中脂联素水平与白细胞数呈负相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者,且与患者的疾病活动度明显相关。

生化特性

编辑

在脂肪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一类蛋白质因子中脂联素 是脂肪组织基因表达最丰富的蛋白质产物之一,大量存在于血液循环中。在人体内以3-30ug/ml的浓度出现在循环血浆 中。 脂联素又被称作Acrp30、apM1、AdipoQ、GBP28,最初, 脂联素是在人体皮下脂肪组织、血浆和鼠科动物的脂肪细胞 中被发现。人体内的脂联素由24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 30KD.由氨基末端的分泌信号序列( aa 1-18) ,一段特异序列(aa19-41),一组由22个氨基酸组成胶原重复序列(aa 42-107),一段球状序列(aa108-244)组成。其中球状区是脂 联素生物活性的关键部位,和TNF-α的结构相似,脂联素与胶 原Ⅷ、X和补体C1q高度同源。 脂联素的单聚体和三聚体是其生物活性形式或受体亲和配基 可以特异性结合骨骼肌细胞膜上的G蛋白藕联受体一型或二型脂联素受体,进而调节脂肪酸氧化和糖代谢

脂联素及其受体

编辑

脂联素不仅由脂肪细胞分泌,骨骼肌、内皮细胞心肌细胞也可分泌;其由染色体3q27的apM1基因编码,该基因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脂联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000,与补体C1q结构相似,又称为Arcp30、AdipoQ、apM1、GBP28;同时,它还属于可溶性胶原超家族,与胶原VIII和X、补体C1q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家族具有结构同源性

脂联素由脂联素单体组成,脂联素单体连接形成三聚体,4~6个三聚体结合形成高分子结构,其中脂联素单体只存在于脂肪细胞中,形成多聚体后才会被分泌到血浆中。

迄今为止,发现的脂联素受体有3个,分别为脂联素受体1、脂联素受体2、T-钙黏素。其中,Yamau-chi等发现了脂联素的2个受体,分别命名为脂联素受体1和脂联素受体2。脂联素受体具有7次跨膜结构域,但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结构不同,其N端位于膜内,C端位于膜外,可与脂联素受体结合。脂联素受体1主要在骨骼肌细胞表达,是球形脂联素的高亲和受体及全长脂联素的低亲和受体,与腺苷激酶(AMPK)有关;而脂联素受体2主要在肝细胞表达,是全长脂联素和球形脂联素的中等亲和受体,能激活PPAR。T-黏素主要在内皮细胞及平滑肌中表达,主要作用是与脏、肌肉和血管等组织的脂联素结合。Parker-Duffen等发现,T-钙黏素敲除小鼠血液中的脂联素水平较正常小鼠升高4倍,而心脏、血管中的T钙黏素表达减少,经过重组脂联素治疗后,T-钙黏素在细胞表面的表达可以恢复正常水平。由于脂联素与其受体结合后发挥了多种生物学作用,所以任何影响脂联素受体表达的因素均将影响脂联素生物学效应的发挥及其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风湿性疾病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编辑

脂联素影响脂肪和糖类的代谢

脂联素作为一种胰岛素超敏化激素(An Insulin–sensitizing Hormone),可以增加促进骨骼肌细胞的脂肪酸氧化和糖吸收,明显加强胰岛素的抑制糖原异生作用,抑制肝脏的糖生成,是机体的脂质代谢和血糖稳态调控网络中的重要调节因子。在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血浆脂联素水平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成负相关关系,与高密度脂蛋白正相关关系。给予脂联素治疗,明显降低血液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脂联素对血管内皮分泌功能的影响

Ouchi等发现脂联素可以降低单核细胞粘附作用,单核细胞可以使THP-1细胞在人体大动脉内皮组织排列成行,而这种粘附作用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损伤的早期。脂联素还可以降低多种粘附分子(VCAM-1、ICAM-1、选择素-E) 在内皮细胞的表达。核转录因子NF-κB是参与由TNF-α刺激VCAM-1、ICAM-1、选择素-E转录调节的重要因子。Ouchi 和Kihara 等报道,脂联素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信号通路调节内皮细胞的功能。NF-κB诱导激酶(NIK)使IKB激酶(IKK)复合磷酸化 ,激活NF-κB。TNF受体结合因子2是NIK和TNF-α信号通路连接蛋白,是TNF-α 诱导NIK– NF-κB 激活和JNK或p38通路激活的分叉点,NIK不参与JNK和p38激酶的激活。据报道,cAMP-PKA信号通路通过稳定IKB-α削弱 NF-κB的活性,虽然其精确的机制还未澄清。脂联素特异性地 抑制TNF-α诱导ΙκB-α-NF-κB通路的激活,不影响JNK、p38或 Akt激酶的磷酸化,表明脂联素在NIK和ΙκB-α之间降低了TNF- α诱导NF-κB信号通路的转导。这些结果表明,脂联素不依赖 cAMP-PKA对TNF-α诱导的粘附分子表达产生效应。

脂联素对动脉平滑肌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或肝磷脂结合表皮生长因子 (HB-EGF)诱导的血管平滑肌增殖在血管疾病中起重要作用,而脂联素的生理浓度对由PDGF-BB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的增殖 和迁移有重要的抑制效应。

脂联素对肿瘤坏死因子(TNF)分泌的影响

脂联素可以抑制TNF的生成与释放,具有一定的抗炎症作用,对酒精性肝损伤有重要的细胞保护作用。

脂联素与RA

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在于白细胞渗入关节滑膜导致滑膜增生、软骨破坏及最终软骨下骨质的侵蚀破坏。研究发现,脂联素加重了RA患者的炎症及关节的侵蚀性破坏。脂联素在RA患者血清中水平显著升高,同时RA患者滑液中的脂联素水平也显著升高,且滑液中的脂联素水平与滑液中的白细胞水平呈正相关,故推测脂联素可能与RA患者的疾病活动度相关。Klein-Wieringa等对脂联素的血清学基线水平和早期RA患者的影像学进展进行研究发现,虽然脂联素、白细胞介素6、TNF-α和内脂素均与RA患者的影像学进展呈正相关,但是经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性校,正后只有脂联素仍与影像学进展呈正相关。因此,在早期RA中脂联素可作为提示影像学关节破坏和疾病进展的炎症指标。Senolt等发现,虽然RA患者血浆及关节液中的脂联素水平升高,但关节液中的脂联素水平与白细胞数呈负相关。在动物实验中,给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小鼠注射脂联素可减轻关节局部的炎症、软骨破坏,并能减轻血清中炎性因子的产生及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可见,脂联素在RA患者中可能发挥促炎作用,也可能产生抗炎作用,其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脂联素与SLE

SLE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在于多系统器官受累和针对细胞核细胞质的高滴度自身抗体的产生及抗体导致的靶器官损伤。学者通过病例研究发现,SLE患者血清及尿液中的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且在伴有肾脏损伤的患者中水平更高;同时,处于疾病活动状态患者的血清脂联素水平也明显高于疾病稳定患者及健康对照者,故推测脂联素与SLE患者的疾病活动度有关。而抗双链DNA抗体阳性SLE患者的血清、尿脂联素水平高于阴性患者及健康对照者,且阳性及阴性患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抗双链DNA抗体阳性伴肾功能损伤患者的血清及尿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抗双链DNA抗体阴性伴功能损伤患者。

此外,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尿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呈正相关(r=0.691,0.504,0.235,P<0.01),与白蛋白球蛋白呈负相关(r=-0.569,-0.390,P<0.01),故推测白蛋白、球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尿蛋白的变化可能是反射性引起脂联素水平升高的原因之一。可见,脂联素在SLE患者血清及尿液中水平升高,且与肾功能损害、疾病活动度及抗双链DNA抗体均可能存在相关性。Chung等对SLE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的脂肪因子进行检测发现,SLE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但其与SLE疾病活动指数无关,而与体质指数、胰岛素抵抗情况、代谢综合征收缩血脂水平呈负相关。另外研究显示,缺乏脂联素的SLE小鼠疾病发展程度较富含脂联素的SLE小鼠更严重,考虑内源性脂联素可能与SLE小鼠的疾病活动度有关。麻贞贞等研究发现,SLE患者的血清脂联素、内脂素、抵抗素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者,但三者在SLE合并骨坏死及SLE未合并骨坏死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可知,脂联素水平在SLE患者血清及尿液中均升高,且与肾脏损伤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与SLE疾病活动的相关性尚不清晰,有待进一步研究。

脂联素与痛风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使尿酸产生过多和(或)排泄减少,血尿酸水平持续升高,最终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软组织的一种代谢性疾病。2008年对日本人的一项研究发现,56.1%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有内脏脂肪蓄积,且脂肪面积与血尿酸呈正相关,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血尿酸呈负相关。杨晓瑜等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较2型糖尿病合并痛风患者低,且与血清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所以推断脂联素在痛风患者血清中起抗炎作用。查旭雯和徐建华261对比痛风组、高尿酸组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发现,脂联素与血尿酸呈负相关,而与痛风发展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提示脂联素通过某种机制降低体内的尿酸水平,但其机制尚不明确。苏娟等研究发现,痛风患者的血清低脂联素水平可能参与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并造成诱发急性关节炎的基础,同时参与血脂代谢异常,促进高三酰甘油血症的发生,进而协同单尿酸盐结晶诱发急性炎症反应。另有研究发现高尿酸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较健康对照者低,经过2个或数个月的非布司他治疗,血尿酸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降低,脂联素水平升高。动物实验发现,高尿酸血症组小鼠的脂联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别嘌呤冶疗组;而较未治疗组、别嘌呤治疗组的脂联素水平升高,血尿酸降低,故推测脂联素可以降低痛风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且脂联素与痛风炎症指标无明显相关性。

脂联素与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症疾病,主要侵犯脊柱,随着病程的进展,会逐渐形成骨赘和骨性强直。AS除累及骨骼和软组织外,部分长期病程患者可出现心血管疾病。一项研究发现,AS患者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的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Syrbe等研究发现,AS患者的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Miranda-Filloy等发现,存在髋关节受累和(或)有外周关节病变的AS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无上述关节受累的患者,故推测脂联素可能参与AS外周关节的病变过程。另有研究显示,AS患者的血清脂联素水平与疾病功能指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疾病活动指数无明显的相关性,故推测脂联素与AS的疾病活动度无相关性。Gonzalez-Lopez等研究发现,AS患者的血清TNF-α和瘦素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但两者的白细胞介素6和脂联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Syrbe等发现,脂联素及内脂素水平在AS患者中与性别有关,女性患者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大概是男性患者的2倍。

脂联素与干燥综合征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病理特点是淋巴细胞浸润及唾液腺上皮细胞凋亡。脂联素及其受体(脂联素受体1和脂联素受体水平在体外培养唾液上皮细胞中均升高,且来源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唾液上皮细胞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Katsiougiannis等推测,唾液腺上皮细胞分泌脂联素,且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高表达是由于唾液腺上皮细胞的异常激活。Katsiougiannis等选择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及对照患者(有口干症状,但未达到诊断标准)各5例,取其唇腺进行唾液腺上皮细胞培养,研究脂联素在唾液腺上皮细胞增殖及其凋亡中的作用。结果发现,脂联素能够直接抑制唾液腺上皮细胞的增殖。而另有研究发现,当细胞分别用0~20μg/mL的脂联素处理后,细胞增殖与脂联素剂量呈负相关,且用最高剂量(20μg/mL)处理的唾液上皮细胞培养96h,其增长较对照组抑制44%。

此外,脂联素也可以抑制干燥综合征患者唾液腺上皮细胞自发及γ干扰素诱导的凋亡;其能直接促进唾液腺上皮细胞的AMPK酸化,且AMPK抑制剂能够逆转脂联素在唾液腺上皮细胞的抗调亡作用。刘洋等研究发现,血清脂联素水平与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呈正相关,说明其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病情有一定的相关性,且血清脂联素水平升高可能提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病情活动。陈孟等研究发现,采用脂联素基因重组腺病毒体内转染能够减少脂联素的表达,改善干燥综合征小鼠颌下腺炎性细胞的浸润,降低TNF-α、脂联素细胞因子在外周血的水平,减轻涎腺的炎症反应,从而更好地缓解干燥综合征,保护涎腺。可见,脂联素与干燥综合征患者口干、眼干症状的产生及自身抗体的异常均存在相关性,且与炎症指标及腺体炎性细胞的浸润呈正相关。因此,脂联素可用于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且将为干燥综合征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方法。

功效

编辑

Kondo 等经广泛基因组扫描发现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 易感位点在染色体3q27(3号染色体长臂27区域脂联素基因) ,即是脂联素基因所在位点。他们筛选了一部分患有2型糖尿 病的日本病人及其年龄、体重指数相匹配的对照组,对其脂 联素基因的突变进行了分析,在脂联素的球状区确认出四个错义突变基因位点(R112C、I164T、R221S和H241P),它们

以杂合的形式存在,其中I164T在2型糖尿病病人中突变的频 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而且, 发生了I164T 基因突变的病人其脂联素血浆浓度要低于没有发生此种基因 突变的病人,所有发生了这种基因突变的病人均表现出代谢 综合征的特征,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硬化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研究发现,I164T和R112C突变与低 血浆脂联素浓度及2型糖尿病有关。脂联素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导致脂联素生成和分泌减少,至少部分地解释了胰岛素抵 抗综合征的病理生理特征。对脂联素的基因进行分析和检测 ,对发展糖尿病个体特异性的药物有很大帮助,包括为每个个 体选择最有效的治疗原则,以及针对其基因信息提供特异性的药物。 为进一步探讨脂联素血症、肥胖症、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 血症和葡萄糖耐受之间的关系,Weyer等对有肥胖和2型糖尿 病倾向的23个高加索人和121个印第安人血浆脂联素浓度、 体脂成分、胰岛素敏感性和葡萄糖耐受进行了测量。证实了 肥胖和2型糖尿病在不同种族人群中与低血浆脂联素浓度相 关,表明低脂联素血症较之肥胖症和葡萄糖耐受与胰岛素抵 抗和高胰岛素血症的关系更为密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脂联素及其人工合成体在治疗2型糖尿 病和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的代谢综合征方面有一定的价值。最 近研究报道体内迅速给予切去顶端的脂联素,会降低高脂饮食小鼠的餐后血浆游离脂肪酸,如果缓慢给予这种蛋白,会引 起小鼠体重持续降低而不影响其食物吸收。Scherer和他的 助手也证实迅速注射重组脂联素,将会完全改善几种糖尿病 动物模型体内的高血糖症,包括ob/ob小鼠、非肥胖糖尿病 小鼠和经链脲霉素治疗的小鼠。

其他信息

编辑

2009年10月Elsevier杂志报道: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人体试验的研究显示:虾青素能够消耗人类的甘油三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和脂联素。研究单位:日本千叶慈惠大学Kashiwa医院药学实验室;日本东京慈惠大学国际营养和代谢研究所。

背景:虾青素已经被报道能够显著改善动物血脂障碍综合征和代谢障碍,但虾青素对人类血脂的影响并不为众人所熟知。

虾青素增加脂联素虾青素增加脂联素

方法:天然虾青素剂量0,6,12,18mg/日持续服用12周,并采用安慰剂对照,样本选择随机选择:25-60岁,无糖尿病或高血压空腹血清甘油三酯120-200mg/dl非肥胖人群61人。

结果:前后对照测试,体质指数(BMI)和LDL低密度脂蛋白在上述剂量下均没有影响,然而,甘油三酯减少30-50%,同时高密度酯蛋白(HDL)显著增高20-30%,多样本比较显示12和18mg/日组甘油三酯显著减少30-50%,6-12mg/日剂量组高密度酯蛋白(HDL)显著增高20-30%,12-18mg/日剂量组血清脂联素增加,并且脂联素的改变与HDL的改变正相关,与年龄体质等指数无关。

上图显示:当虾青素达到12mg/日时候脂联素增加最多,下图显示:随着脂联素的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也得到显著提升。

上一篇 安慰剂

下一篇 血清甘油三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