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常规 编辑
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
【正常参考范围】
新生儿:(6.0~7.0)×1012/L
婴儿:(5.2~7.0)×1012/L
儿童:(4.2~5.2)×1012/L
成人男:(4.0~5.5)×1012/L
成人女:(3.5~5.0)×1012/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①增多见于精神因素(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刺激,均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导致)、红细胞代偿性增生(气压低,缺氧刺激;长期多次献血)。②减少见于妊娠、6个月~2岁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造血原料相对不足、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
(2)病理性增多见于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血液浓缩,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肿瘤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3)病理性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见于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见于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2.血红蛋白(Hb)
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正常参考范围】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临床意义】
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同红细胞计数,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贫血按严重程度可分为:极重度贫血,HbL;重度贫血,Hb在31~60g/L;中度贫血,Hb在>61~90g/L;轻度贫血,Hb在>90g/L与低于正常参考的下限之间。
是指抗凝血液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而测出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正常参考范围】
男40%~50%;
女35%~45%。
【临床意义】
4.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含的白细胞数目。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的白细胞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正常参考范围】
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2)病理性白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3)病理性白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5.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是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其百分比。
【正常参考范围】
中性粒细胞N0.5~0.7(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01~0.05(1%~5%)
嗜碱性粒细胞B0~0.0l(0~1%)
淋巴细胞L0.20~0.40(20%~40%)
单核细胞M0.03~0.08(3%~8%)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为血液中的主要吞噬细胞,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其增减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2)嗜酸性粒细胞①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长期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②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病,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3)嗜碱性粒细胞 ①减少见于速发型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用药见于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过量等。②增多见于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创伤及中毒,恶性肿瘤,过敏性疾病等。
(4)淋巴细胞 ①减少多见于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或接触放射线等。②增多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5)单核细胞增多见于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结核病活动期、单核细胞白血病、疟疾等。
6.血小板计数
【正常参考范围】
(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后急性感染;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及某些恶性肿瘤的早期等。
(2)血小板计数减低①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②血小板破坏过多,如脾功能亢进;③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血常规中的许多项具体指标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有敏感反映,其中又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具有诊断参考价值,许多患者在病因不明时可以做血常规检查对其进行辅助诊断。此外,血常规检查还是观察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愈的常用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