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液管型 编辑
中文名:尿液管型
常见类型:透明、颗粒、细胞、肾衰竭管型等
1.透明管型:健康成人尿液中偶见透明管型(0~偶见/LP)。
2.颗粒管型:健康人尿液中一般无颗粒管型,在激烈运动后、脱水和发热时尿液可偶见细颗粒管型。
3.细胞管型:健康人尿液中一般无细胞管型。
4.蜡样管型:健康人尿液中无蜡样管型。
5.脂肪管型:健康人尿液中无脂肪管型。
6.肾衰竭管型:健康人尿液中无肾衰竭管型。
7.其他管型和类管型物质:健康人尿液中一般不出现。
1.透明管型
在正常人浓缩尿中偶尔可见到。当肾脏有轻度或暂时性功能改变时,如剧烈运动、长期发热、心力衰竭、麻醉或服用利尿剂后,可见少量透明管型,老年人尿液中也见增多。透明管型明显增多见于肾实质病变,如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盂肾炎、肾瘀血、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恶性高血压等。
2.颗粒管型
颗粒管型的增多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如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硬化症、慢性肾盂肾炎等。在急性肾衰竭的多尿早期尿液中可有大量颗粒管型。慢性肾炎晚期出现颗粒管型时提示预后不良。颗粒管型与透明管型常同时出现,多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硬化症、慢性肾盂肾炎、严重感染及肾动脉硬化。药物中毒损伤肾小管及肾移植术发生异反应时亦可见到。
3.细胞管型
管型基质中含有细胞且其含量占管型面积的1/3以上时称为细胞管型。根据细胞种类不同,细胞管型可分为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和上皮细胞管型。
(1)红细胞管型是由于肾小球或肾小管出血所致,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肾出血、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排斥反应、肾静脉血栓形成、恶性高血压等,亦可见于血型不合输血所致的溶血反应、狼疮性肾炎、亚急性心内膜炎及IgA肾病等。
(2)白细胞管型常提示肾实质有感染性病变,如急性肾盂肾炎、肾脓肿、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也可见于肾病综合征、红斑狼疮性肾炎。白细胞管型中一般是中性粒细胞,但在肾移植排斥反应时可见淋巴细胞。
(3)上皮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管病变、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脱落。常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炎、肾淀粉样变性、间质性肾炎及重金属或药物中毒等。肾移植后3天内尿液出现肾上皮细胞管型,为排异反应的指标之一。
4.蜡样管型
在肾单位慢性损害,长期少尿或无尿的情况下,由颗粒管型或细胞管型等长期滞留于肾小管中演变而来;也可由发生淀粉样变性的上皮细胞溶解后逐渐形成。蜡样管型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病变,预后差,可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尿毒症、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肾淀粉样变性。亦可见于肾小管炎症和变性、肾移植排异反应、重症肝病。糖尿病性肾病和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糖原发生变性,引起脱糖原、脱脂肪时,可见到泡沫样蜡样管型。
5.脂肪管型
在脂肪管型内可见大小不等折光很强的脂肪滴,亦可能嵌入含有脂肪滴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可用脂肪染色鉴别。脂肪管型提示肾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可见于亚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毒性肾病等,尤其见于肾病综合征。
6.宽幅管型
宽幅管型又称为肾衰竭管型,提示肾脏病变严重。急性肾衰竭多尿早期患者尿液中可出现大量宽大管型,随着肾功能改善而逐渐减少、消失。慢性肾炎晚期尿毒症时出现肾衰竭管型,常提示预后不良。在异型输血后溶血反应导致的急性肾衰竭,其尿液中可见褐色宽大的血红蛋白管型。肾挤压伤或大面积烧伤后的急性肾衰竭,其尿液中可见带色素的肌红蛋白管型。
7.其他管型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尿液中还可出现一些少见管型和一些类管型物质:
(1)细菌管型:常见于肾脓毒性疾病。管型中充满细菌,表示肾实质受细菌感染,常见于肾脏化脓性感染。真菌管型可见于真菌感染时,但辨认困难,常需用细菌学及特殊染色等手段识别。发现此类管型,可早期诊断原发性及播散性真菌感染,对抗真菌药物的药将近监测有一定作用。
(2)胆红素管型:管型中充满金黄色的非晶形胆红素颗粒称胆红素管型,见于重症黄疸。
(3)黏液丝:可见于健康人尿液中,尤其女性多见,大量出现表示尿道受刺激或有炎症反应。
(4)类圆柱体:类似透明管型,多见于肾脏血循环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