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兰 编辑
克曾在哥本哈根大学植物学,在一个动植物学Japetus Steenstrup身边当助手,Japetus Steenstrup向革兰介绍了植物的药理基本应用和显微镜的使用。
革兰在1878年进入医学院,并于1883年毕业。
革兰在1878年和1885年之间游遍了整个欧洲。
1884年在柏林,革兰开发了两种细菌的主要类别区分的方法。这种技术,就是革兰氏染色,这仍然是一个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标准程序。
1891年,革兰氏成为药理学讲师,后来被任命为哥本哈根大学教授。
1900年,革兰辞去了主席在药理学成为医学教授。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
1)涂片固定。
3)自来水冲洗。
4)加碘液覆盖涂面染约1分钟。
5)水洗,用吸水纸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数滴,并轻轻摇动进行脱色,20秒后水洗,吸去水分。
7)蕃红梁色液(稀)染2分钟后,自来水冲洗。干燥,镜检。
革兰氏染色法原理
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