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过程 编辑

传播学名词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传播过程,传播学名词,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研究它所用的最常见的视角分别是历时性考察和共时性考察。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传播过程

领域:传播学

引申:传播过程模式

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

构成要素

编辑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应包括以下要素 :

传播者

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或群体。

受传者

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映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或群体。

传播者和受传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活动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

讯息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媒介

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现实生活中的媒介是种多样的,邮政系统、大众传播系统、互联网络系统、有线和无线电话系统都是现代人常用的媒介。

反馈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质量因媒介渠道的性质有所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模式

编辑

直线模式

"5W"传播模式

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哈罗德·拉斯韦尔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能》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拉斯韦尔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说、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即“5W模式”。

其意义在于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香农一韦弗模式

1949,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首次提出香农——韦弗模式,它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在这个模式中,传播被描述为一种直线性的单向过程,包括了信息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息接受者以及噪声六个因素,这里的发射器和接收器起到了编码和译码的功能。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收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和失真。

循环互动模式

循环模式

1954年,由美国传播学者威尔伯·L·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该模式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弥补了此前直线模式的缺陷。

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1954年,同样由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播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联结性和交织性,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互动过程模式

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M.L.德弗勒创立,又称“大众传播双循环模式”。其主要内容在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受传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送者,噪音可以出现于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特点介绍

编辑

动态性

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其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序列性

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这种序列性表现在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

结构性

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结构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构特点。除了总体结构以外,传播过程中的各环节或要素本身还有各自的深层结构。

上一篇 传播者

下一篇 信息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