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 编辑
中文名:托马斯·亨利·赫胥黎
外文名:ThomasHenryHuxley
国籍:英国
出生日期:1825年(乙酉年)5月4日
逝世日期:1895年(乙未年)6月29日
毕业院校:RoyalSchoolofMines
职业:博物学家、生物学家、教育家
主要成就:进化论、科学教育、不可知论
出生地:英国伦敦
代表作品:《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脊椎动物解剖学手册》、《进化论和伦理学》等
中文拼音:HèXūLí
他为了对抗理查·欧文的理论而提出的科学论证显示出人类和大猩猩的脑部解剖具有十分的相似性。有趣的是赫胥黎并不完全接受达尔文的许多看法(例如渐进主义),而且,相对于捍卫天择理论,他对于提倡唯物主义科学精神更感兴趣。
作为科普工作的倡导者,他创造了概念“不可知论”来形容他对宗教信仰的态度。
他还因创造了生源论(biogenesis,认为一切细胞皆起源于其他细胞)以及无生源论(abiogenesis,认为生命来自于无生命物质)的概念而广为人知。
赫胥黎生于伦敦西部伊令,是当地数学教师乔治·赫胥黎8个孩子中的第7个。
17岁时,得到奖学金,开始在查灵十字医院(Charing Cross Hospital)接受正规的医学教育。二十岁时在伦敦大学通过他初次的医学士考试,解剖学及生理学两个科目都得到最优等成绩。
1845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科学论文,描述了毛发内鞘中无人发现的一层构造,此后该层构造即被称为“赫胥黎层”。赫胥黎前往英国海军谋职,而获得了即将前往托勒斯海峡进行探勘任务的军舰响尾蛇号驻舰外科医官的职位。响尾蛇号于1846年12月3日驶离英国,一抵达南半球,赫胥黎即埋首研究海洋无脊椎动物。他开始将他的发现内容寄回英国。他的一篇论文,“论水母科动物的解剖构造及其间的亲属关系”在1849年被英国皇家学会的“哲学会报”刊出。赫胥黎将Medusae、Hydroid及SERTularianpolyps合并为一纲,并将其命名为Hydrozoa纲。他发现此纲生物的共同点是具有由双层膜所包围形成的中央空腔或消化道。这就是现在所称刺胞动物门(CniDAria)的特征。他并且把这个特征比作存在于较高等动物的胚胎中的浆液性和粘液性构造。
1846—1850年以海军军医身份航行澳大利亚,研究海洋动物;
1851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开始在科学界崭露头角。
1854年担任伦敦矿业学院教授。
1871—1885年任英国皇家学会秘书、会长,同时被至少53个海外科学团体授予荣誉称号。
他的健康状况从1885年开始恶化。
1890年他从伦敦搬到港口城市伊斯特本,受尽疾病折磨后在那里去世。
他在比较解剖学、海洋生物学、人类形态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后,他竭力传播进化学说,是第一个提出人类起源问题的学者。
他还首次提出“不可知论”一词,认为人们只能认识感觉现象,“物质实体”和上帝、灵魂一样,都是不可知的。但在解决一些具体的自然科学问题时,却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因此,“他的‘不可知论’实质上掩藏着唯物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88—89页)。
作为教育家,赫胥黎对于19世纪后半期的英国教育改革具有决定性影响。他积极提倡科学教育,尖锐批判传统的古典教育,他一生追求促进自然科学知识的发展,推动科学研究方法在生活诸多方面的应用,以及普及科学知识,发展和组织科学教育。主要著作有《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进化论与伦理学》、《论有机界现象的起因》等。
早在1898年,我国学者严复将他的著作《进化论与伦理学》的一部分,翻译成中文,出版了《天演论》,随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及“优胜劣汰”等几成人们的警句。
为了充分肯定他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在伦敦南肯辛顿博物馆内的达尔文的大理石像旁,人们同样树立了一座赫胥黎的大理石像,供后人瞻仰。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的主要著作有《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脊椎动物解剖学手册》、《无脊椎动物解剖学手册》、《进化论和伦理学》等。
赫胥黎的成就受到肯定,而在1850年返英时获选为皇家学会院士。
翌年,他不仅以26岁的年纪获颁皇家勲章,而且还获选为评议会议员。
1888年由英国皇家学会授予科普利奖章(CopleyMedal)。
赫胥黎创立了英国学术界十分著名的家庭,其中包括他的孙子奥尔德斯·赫胥黎(作家),朱利安·赫胥黎爵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任主席,创立世界自然基金会),安德鲁·赫胥黎爵士(生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
赫胥黎的传世名言:“尽可能广泛地涉猎各门学问,并且尽可能深入地择一钻研。”(Try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