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液 编辑

胃内分泌物的总称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液(gastric juice)胃内分泌物的总称。包括电解质脂类蛋白质多肽激素。纯净胃液为无色透明液体,pH0.9~1.5,比重为1.006~1.009,每日分泌为1.5~2.5升,含固体物约0.3~0.5%,无机物主要为Na+、K+、H+和Cl-。离子浓度随胃液分泌率而异,分泌率增加时,Na+浓度下降,H+迅速上升,最高可达150毫克当量/升,Cl-也稍有升高,而K+基本稳定。H+和Cl-结合成盐酸。有机物有胃蛋白原、粘液蛋白和“内因子”。这些成分由胃粘膜层各种不同上皮细胞分泌,壁细胞分泌HCl和内因子,主细胞分泌蛋白酶原。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胃液

外文名:gastricjuice

定义:胃内分泌物的总称

种类:5

基本介绍

编辑

黏液由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和分散在胃底腺颈部的少量颈黏液细胞分泌,胃泌素由“G”细胞分泌。胃液中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成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水解蛋白造成酸性环境。HCl还有杀菌作用。胃蛋白酶可激活胃蛋白酶原。

黏液蛋白除润滑食物外,以胶冻状性质形成“黏液-HCO3ˉ屏障”保护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免受HCl侵蚀,“内因子”为一种糖蛋白,与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物,促进维生素B12吸收。若内因子分泌不足,将引起维生素B12的吸收障碍,结果影响红细胞的生成而出现恶性贫血(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一般性状检查

编辑

化验介绍

胃液一般性状检查,包括色、量、味、黏液。

临床意义

胆汁反流时胃液呈蓝色或草绿色,胃内新鲜出血胃液鲜红色,陈旧出血是咖啡色。

胃液大于100毫升为增,见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泌素瘤、幽门梗阻或胃蠕动能减退;小于10毫升为减少,见于胃运动功能增强。

晚期胃癌胃液有恶臭味,小肠低位梗阻有粪臭味,尿毒症时有氨味。

胃内有炎症时黏液增多,慢性胃炎明显增多。

参考值

正常胃液清晰无色,量约10-100ml(毫升),平均50ml(毫升),轻度酸味,含少量黏液。

胃液的组成和作用

①盐酸:可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的作用提供酸性环境;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有益Ca2+和Fe2+的吸收。

②胃蛋白酶原:被激活为胃蛋白酶后,可水解蛋白质为媞和胨

③黏液:保护胃黏膜免受机械和化学损伤。

④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12并促进他在回肠的吸收。

胃液是胃腺各种细胞分泌的混合物。幽门部的胃腺由黏液细胞组成,能分泌碱性黏液,其中不含消化酶。胃底和胃体部又称泌酸腺区,其面积占全胃的2/3或4/5,此区胃腺主要由三种细胞组成(图8-3):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能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又称盐酸细胞,主要分泌盐酸,还能产生“内因子”——一种与维生素B12吸收有关的物质;颈粘液细胞,能分泌黏液。

胃液检查

编辑

①量:正常空腹12h的胃液残余量约为50ml。在插管成功后持续负吸引1h所得的胃液总量称为基础胃液量,正常基础胃液量为10~100ml。若大于100ml为增多,常见于:胃分泌增多,如十二指肠溃疡、胃泌素瘤;胃排空障碍,如幽门梗阻、胃蠕动功能减退等;十二指肠液反流等。如胃液量小于10ml为减低,主要见于萎缩性胃炎、胃蠕动功能亢进等。

②颜色:正常胃液为无色透明液体,不含胆汁、血液,无食物残渣。混浊灰白色,混有大量黏液所致;鲜红血丝,多因插胃管时损伤胃黏膜所致;棕褐色,见于胃溃疡、胃炎、胃癌等;咖啡渣样,见于胃溃疡、胃癌及糜烂性胃炎等;黄色、黄绿色,见于插管时引起的恶呕吐,以及幽门闭锁不全、十二指肠狭窄所致的胆汁反流等。

③黏液:正常胃液中有少量分布均匀的黏液。出现大量黏液,尤其见于慢性炎症

④气味:正常胃液可略带酸味,而无其他臭味。发酵味,见于胃张高度缺乏、幽门梗阻;氨臭味,见于尿毒症;恶臭味,见于晚期胃癌;粪臭味,见于胃大肠瘘、小肠低位梗阻。

⑤食物残渣及组织碎片:空腹12h后正常的胃液内无食物残渣及组织碎片。⑥酸碱度:正常胃液pH为0.9~1.8。pH3.5~7.0为低酸,pH7.0为无酸。⑦分层:放置片刻后,形成不明显的两层,上层为少量黏液,下层为无色透明的胃液层,如幽门梗阻、胃癌时,胃液层下面有一层坏死组织或食物残渣。

收集方法

编辑

为了解胃的分泌功能和排空状况,以及胃内有无出血及细菌繁殖等,可以用胃管经或口送人胃内抽取胃液进行检查。

胃病患者应了解胃液收集的正确方法:在收集胃液前应禁食、禁药、禁烟小时以上,选择在晨间,由医师将消毒(蒸煮过)的胃管经鼻或口插入胃内,50-55厘米深度即可到达胃大弯黏液池;然后以50毫升注射器接于胃管外端抽吸胃液(或以负压泵持续吸引),抽满后注入容器内,再接管继续抽吸;在收集过程中患者可以变换体位(仰、侧、俯卧及坐位),尽量将胃内液体抽吸干净;拔管后记录抽出的胃液量,贴标签于容器上送检,自己检查需将胃液中稠厚黏液用纱布滤掉,然后按要求的项目进行胃液分析

通过胃液分析能够对胃液中各种成分进行分析,同时测定基础胃酸分泌量和刺激后最大胃酸分泌量,对进一步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在对胃液分析的基础上可以了解胃的运动功能,协助诊断胃病和其他与胃液成分改变有关的疾病。如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胰腺疾病、各种贫血等。

成份和作用

编辑

纯净的胃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酸性液体,pH值约为0.9~1.5。正常成人每日胃液分泌量约1.5~2.5L。胃液所含的固体物中的重要成份有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

盐酸

由胃腺壁细胞分泌的盐酸又称胃酸。胃酸存在着两种形式:一种为游离酸;另一种为结合酸,即与蛋白质结合的盐酸蛋白质。二者的浓度合称为总酸度,其中游离酸占绝大部分

盐酸的分泌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胃液中的H+浓度比血液中的高三、四百万倍,壁细胞分泌H+的过程必然是逆浓差的主动转运过程。根据生物化学的研究,已知H+来源于壁细胞内物质代谢所产生的水、H2O解离成OH-和H+。H+借存在于细胞内小管。

膜上的H+泵的作用,主动转运入小管内,合成HCl所需要的Cl-来自血浆,它一部分是顺着浓度差弥散入壁细胞内,一部分则借载体转运。当Cl-进入壁细胞后,则依靠细胞内小管膜上的Cl-泵,主动转运入小管内。H+和Cl-在细胞内小管中形成HCl,然后进入腺腔(图8-4)。壁细胞在分泌盐酸过程中所需能量来自ATP。

盐酸的作用①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②可抑制和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③盐酸进入小肠后能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④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⑤与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它们的吸收。

胃蛋白酶

胃腺主细胞分泌入胃腔的胃蛋白酶原是无活性的,在胃酸作用下,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已激活的胃蛋白酶对胃蛋白酶原也有激活作用。胃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质,主要产物是膘和胨,少量多氨基酸。但胃蛋白酶必须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才有作用,其最适pH为2.0,随着pH的增高,其活性降低。

黏液

胃内的黏液是由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胃底泌酸腺的黏液细胞,以及贲门腺和幽门腺分泌的,其主要成份为蛋白。黏液覆盖于胃黏膜的表面,具有润滑作用,可减少粗糙的食物对胃黏膜的机械损伤。有的还认为胃黏膜表面的黏液细胞既分泌很稠的黏液覆盖于粘膜上,又能分泌HCO-3,黏液和HCO-3构成“黏液-盐”屏障,此屏障可保护黏膜免受胃酸、胃蛋白酶及其它物质损伤。但如果饮酒过多或服用乙酰水杨酸一类药物过多时,就可能破坏这种保护因素。

内因子

人体,内因子是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内因子与食入的维生素B12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可保护维生素B12不被小肠内水解酶破坏。当复合物移行至回肠,使与回肠黏膜的特殊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回肠上皮吸收维生素B12。若机体缺乏内因子,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影响红细胞的生成,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分泌的调节

编辑

胃液分泌的调节包括刺激胃液分泌的因素和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正常胃液分泌是兴奋和抑制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刺激胃液分泌的因素

食物是引起胃液分泌的生理性刺激物,一般按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分为三个时期:头期、胃期和肠期。各期的胃液分泌在质和量上有一些差异。但在时间上各期分泌是重叠的,在调节机制上,都包括神经和体液两方面的因素。

(1)头期:引起胃液分泌的传入冲动主要来自位于头部的感受器,故称头期。用具有胃瘘的狗可观察到,当它看到和嗅到食物时,就有胃液流出,此为条件反射性分泌,需要大皮层参与。利用假饲法(图8-5)证明,咀嚼和吞食物时,食物虽未能入胃,仍引起胃液分泌。这是食物刺激了口腔、咽、食管的化学和机械感受器而引起的非条件反射性分泌。基本中枢位于延髓,但受脑高级部位的影响。迷走副交感纤维是这些反射的传出神经,当迷走传出神经兴奋后,除了直接引起腺体细胞分泌外,又能引起幽门部粘膜的“G”细胞释放胃泌素,后者经过血液循环刺激胃腺分泌。因此,头期的胃液分泌包括神经和神经-体液两种调节机制。

头期分泌的胃液特点:分泌的量多,酸度高,胃蛋白酶的含量高,因而消化力强。

(2)胃期:食物入胃后,继续刺激胃液分泌,其机制主要是:①食物对胃的扩张刺激可作用于胃壁内的感受器,通过迷走-迷走神经长反射,壁内神经丛的短反射,以及通过壁内神经丛引起胃幽门部的“G”细胞释放胃泌素等途径引起胃腺分泌;②食物的化学成份(主要是蛋白质的消化产物)直接作用于“G”细胞,引起胃泌素释放。

胃期分泌胃液的特点:酸度也高,但消化力比头期的弱。

(3)肠期:食物在胃内部分消化而成为食糜进入小肠后,还能引起少量的胃液分泌,这是由于食糜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作用于小肠的结果。其作用机制不如头期和胃期的明确。已知十二指肠粘膜中也有产生胃泌素的“G”细胞,食糜入肠后可能刺激胃泌素的释放,而引起酸性胃液的分泌。十二指肠粘膜产生的胆囊收缩素也有刺激胃液分泌的功能,但较胃泌素的作用弱。

肠期分泌的胃液特点:分泌量少,约占进食后胃液分泌总量的10%,酶原含量也少。

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精神情绪以及与进食有关的条件的恶劣刺激,都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反射性减少胃酸的分泌。盐酸、脂肪高渗溶液则是胃肠道内抑制胃液分泌的三个重要因素。

盐酸是胃腺分泌的,但当胃肠内的盐酸达到一定浓度(如胃幽门部的pH为1.2~1.5,十二指肠内的pH为2.5)时,胃腺的分泌活动受到抑制,这是胃腺分泌的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对调节胃酸水平有重要意义。

脂肪及其代谢产物抑制胃腺分秘的作用发生在脂肪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后。早在本世纪30年代,我国生理学家林可胜等就发现,从小肠粘膜中可提取出一种使胃分泌和胃运动减弱的物质。这种物质被认为是脂肪作用于小肠粘膜产生的一种激素,被命名为肠抑胃素,但这一物质至今尚未被提纯,近年来认为,肠抑胃素不一定是一种单一的激素,它可能是一类激素的总称。如抑胃肽可在脂肪刺激下由小肠释放,但它是否就是肠抑胃素的组成部分,尚待进一步研究。

十二指肠内高渗溶液对胃分泌也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胃粘膜内还存在大量的前列腺素(PGs)。刺激迷走神经或注射胃泌素均可引起前列腺素释放增加,前列腺素释放后又进而抑制胃酸分泌,因此,它可能是胃分泌的负反馈抑制物。

药物对胃液的影响

组织胺是一种很强的胃酸分泌刺激物。正常情况下,胃粘膜恒定地释放少量组织胺,通过局部弥散到达邻近的壁细胞发挥作用。临床上常用以检查胃腺的分泌机能。近年来认为,组织胺不仅本身具有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它还可以提高壁细胞对胃泌素和乙酰胆碱敏感性

拟副交感神经药物如乙酰胆碱、乙酰甲胆碱和毛果芸香碱,都是促进胃液分泌的药物。阿托品类胆碱能神经阻断药,则抑制胃液分泌。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增强胃腺对迷走神经冲动和胃泌素等刺激的反应,但它也有抑制胃粘液分泌的作用。因此,对消化性溃疡患者使用这类激素时,要慎重。

上一篇 健康

下一篇 氮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