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界 编辑
中文学名:动物界
拉丁学名:Animalia
界:动物界
隶属于:生物
类型:真核生物
分门
根据许多动物学家的意见,将动物界分为42门,为了反映各门动物发展的水平及相互关系,又可将某些门联合成更大的形态类群。现将此42门及其分类地位列出如下:
1.原生动物门
全都是单细胞动物,是最原始的动物,其中我们熟悉的有眼虫、草履虫。
2.菱形虫门
3.直泳虫门
与菱形虫类似的动物。
4.多孔动物门
5.扁盘动物门
到目前为止,此门被丝盘虫一种动物独占。
6.古杯动物门顾名思义,“古”意思是此类动物已灭绝了,“杯”就是说它们长得像杯子。
7.腔肠动物门
这里有水螅、水母、海葵和珊瑚。
8.栉水母动物门
也有人把这个门归入腔肠动物门,作为栉水母纲。
9.扁形动物门
10.螠虫动物门
海洋底栖动物,身体呈柱形或长囊形。
11.舌形动物门
全都是“吸血不眨眼”的寄生虫,分类地位尚难确定。
12.微颚动物门
在1994年新发现的一类动物,人类对它们所知甚少。
13.纽形动物门
比扁形动物略高等的类似动物。
14.颚胃动物门
体形很小,生活在浅海的细沙中,人们了解得不多。
15.线虫动物门
一个庞大的家族,包含有很多人肚子里长过的——蛔虫。
16.腹毛动物门
身体腹面长有纤毛的一类动物。
17.轮虫动物门
很小,与原生动物类似。
18.线形动物门与线虫动物类似的一类动物。
19.鳃曳动物门
生活在靠近两极的冷水中的海洋底栖动物,有记载的种类极少。
20.动吻动物门
和鳃曳动物类似。
21.棘头虫动物门
身体前端有吻的一类动物。
22.铠甲动物门
1983年才发现的一个新门,目前没有准确分类。
23.内肛动物门
苔藓状的小动物。
24.环节动物门
蚯蚓、蚂蟥、沙蚕等,身体呈环节状。
25.环口动物门
最近新发现的一类动物。
26.星虫动物门
与前面说的螠虫动物相似。
27.软体动物门
常见的贝类。
28.软舌螺动物门
已灭绝。
29.叶足动物门
寒武纪的奇虾等。
30.缓步动物门
很强的一类动物,能忍受高温、绝对零度、高辐射真空和高压。
31有爪动物门
32.节肢动物门
动物界中种类占三分之二以上的动物,包括昆虫纲、甲壳纲、多足纲等。
33.腕足动物门
有时你会在街头地摊上看见一些像贝壳的化石就是这类动物留下的。
34.外肛动物门
曾经与内肛动物为同一门合称苔藓动物,现已分开。
35.帚虫动物门
一个很小的门,又是只有10几种动物,都是海洋底栖动物。
36.古虫动物门
在5.3亿年前的生命大爆发中就灭绝了,在近几年才发现。
37.棘皮动物门
一个我们熟悉的门,有海星、海胆、海参和海百合。
38.须腕动物门
没有嘴和消化管的非寄生动物,生活在深海中,分类地位有争议。
39.异涡动物门
仅2种,在波罗的海附近分布曾先后被认为扁形动物和软体动物。
40.毛颚动物门
只有50种左右,还是海洋动物。
41.半索动物门
身体呈蠕虫形,有人将它们归入脊索动物门。
42.脊索动物门
包括大部分脊椎动物。
所有的动物都有真核细胞,且被包在由胶原蛋白和具弹性的糖蛋白所组成的独特细胞外网络之中。这些网络或许会钙化以形成甲壳、骨头和针骨等结构。在发育时会形成一个较可变动的架构,好让细胞能移动且被重新组织,好使得复杂的结构变得可能。相对地,其他如植物和真菌等多细胞生物有被细胞壁固定住位置的细胞,所以以渐进的生长方式来发育。另外,动物细胞特有的还有如下几种细胞间的结合:紧密接合、间隙接合和桥粒。
几乎所有的动物都会进行某种类型的有性生殖。成熟的个体是双倍体或多倍体的。它们有一些特化的生殖细胞,行减数分裂以产生较小可游动的精子或较大不可动的卵子。精子和卵子会结合成为受精卵,且发育成新的个体。
许多动物也能够行无性生殖。这可能发生在孤雌生殖(成熟卵没有经过交配而产生),或一些经由断裂生殖。
受精卵一开始会发育成一个小球,称之为囊胚,在此进行重整和分化。在海绵里,囊胚幼体会游到一个新的位置上并发育成一个新的海绵。而在其他大多数的类群中,囊胚则会进行更为复杂的重整。囊胚一开始会内套以形成具有消化腔的原肠胚和两个各别的胚层-外胚层和内胚层。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还会有个中胚层在两者之间。这些胚层接着分化成各式组织和器官。
本亚区位于北冰洋沿岸和苔原地区。这里由于气候严寒,土地长期冰冻,动物种类贫乏,但有的个体数量却相当多。在北亚沿海一带栖息着北极鸥、三趾鸥等沿海鸟类,它们常聚居在向阳、背风和近海的地方,形成天然北极鸟市,由于它们以鱼类为食,故既能飞翔,又能游泳,嘴多为扁平,足趾有蹼,羽毛光滑。大陆苔原带的鸟类则以鹰、雷鸟、雁类等为主,它们多捕食小动物,因此具有锐利的爪和浓密的羽毛,极善飞翔,多为候鸟。
在北部沿海分布着白熊、海豹、海象、海狗(腽肭兽)等动物,其与大陆苔原带分布的驯鹿、北极狐、田鼠、雪羊等有明显不同。前者生活在沿海,因为缺乏连续的苔原植被,故以捕食较大海兽和鱼类为生,如海豹和鱼类就是白熊的主食。后者生活在苔原带,故多以苔原植物或一些小动物为食,如苔原带中田鼠最多,它们住在雪被之下。驯鹿是苔原带最大的动物,主要以植物为食,也食鸟卵和鼠类。驯鹿的毛分两层,内层为又密又软又厚的绒毛,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外层为又粗又长的针毛,风雨不透,且在毛皮下面还有厚脂肪层,因此驯鹿能在最寒冷的地带生活,是分布在50°N以北的大型寒带动物。由于寻找食物有季节性的难易,故驯鹿冬季消瘦,夏季体重显著增加。驯鹿南北移动,与觅食和躲避夏季牛虻等的骚扰有关。北极狐为食肉兽,但亦有杂食性,它在夏季毛色灰褐,冬季则变为白色,秋季是它的“换装期”,因此每年11月至翌年3月为森林苔原狩猎北极狐和白鼬的季节。此外,苔原带动物还有扒雪能力,为了寻找雪被下的冻硬的浆果、灌木叶子和苔原植物,它们必须善于挖开地面的积雪,如驯鹿即具有宽蹄,蹄鼠冬生小爪,雷鸟的爪冬季也要变长。忍饥耐寒是北极亚区动物的普遍特性。
西伯利亚亚区
本亚区占有除黑龙江以南地区的整个北亚针叶林带和哈萨克丘陵北部,向西与欧洲相连接,故称欧洲-西伯利亚亚区。由于本区植被良好,动物食料很多,故动物种类较苔原地带显著增多,如坚果(松子等)、浆果、青草等即为松鼠、豹鼠、田鼠等的食料,而这些小动物又成为另外一些动物,例如棕熊、狼獾、猞猁、黑貂、红狐等的食粮。麋是针叶林中的大型动物,其毛色冬为棕褐色,夏为黑褐色,毛质粗长,似松针,森林和水是麋生存的重要条件,它主食各种树(如桦、白杨等)的嫩枝、嫩芽、树叶以及一些多汁的树皮。麋身高腿长,以便摘食树上的枝叶。它在各地已受到狩猎法的保护。针叶林中的动物,有许多具有爬树(如黑貂、猞猁、熊、松鼠)和在雪被下冬眠(如熊、松鼠)的特性。黑貂、红狐、猞猁、松鼠等,均有珍贵毛皮,常被称为“软金子”。针叶林中的鸟类有200多种,以松鸡、雷鸟、啄木鸟为最多。由于森林遭砍伐和农耕地带向北推移,若干南方的动物(臭猫、鼬鼠等)也侵入本区。东北中国亚区
本亚区包括我国东部、朝鲜、日本和苏联远东部分地区,这里主要的自然景观是东亚阔叶落叶林地带,本区北部邻接亚寒带针叶林区,南部伸入亚热带森林区,所以本区就成为全北区与印度-马来区之间的过渡区,同时本区由于未曾受到第四纪大冰川的直接影响,故成为第三纪动物的避难所,保存有第三纪动物的后代。
夏绿林地带的动物种类比针叶林带为多,而且分布比较均匀,由于生存条件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因而动物的生活也相应地具有明显的季节更替现象。夏季动物种类比冬季丰富得多,其数量的季节变化极显著,许多动物,尤其是鸟类在冬季都要离开此地,部分动物则进行冬眠(如蝙蝠、刺猬、獾、熊等)。本区的基本动物群有啮齿类的花鼠、黑线姬鼠、东北兔等,食肉类的虎、豹、狐、林貂、黑熊、狸等,有蹄类的梅花鹿、麅、野猪等,鸟类有羽毛鲜艳的鸳鸯、锦鸡等。狸又名貉,是犬科小兽,只分布在亚洲,大致北到西伯利亚的北部,南至越南,东至朝鲜、日本,西到里海,都有分布,多生活在江湖附近的草泽和疏林地区,北方狸也有冬眠习性。虎的分布亦主要在亚洲,分布范围也很广,由西伯利亚和我国东北,直到热带的一些岛屿。据研究,虎原生于亚洲北部,后来因追逐更多的野食才逐渐南移。已知虎有八个亚种,即东北虎、华南虎、朝鲜虎、高加索虎、印度虎、巽他虎、苏门虎和巴厘虎。在食肉类猛兽中虎是最强的,其毛皮花纹适于藏在山林草丛里,而丛林草莽和山涧水溪是虎的重要生活条件。豹也是分布很广的动物,几乎整个亚洲和非洲都有分布,说明其适应性也是很强的。中亚亚区
本区南界喜马拉雅山脉,北至外贝加尔草原,东到大兴安岭,西到里海附近,由于景观复杂(荒漠、半荒漠、草原、森林草原),动物种类相当丰富。在中亚温带草原地带多善于奔驰和掘地的食草动物,例如有蹄类动物(麅、鹿、赛加羚羊等)即善奔驰;啮齿类动物(田鼠、土拨鼠、花金鼠)即善掘土,其中盲鼠即完全居住在地下而以球茎和块茎植物为食。草原中直翅目昆虫很多。鸟类主要有沙鸡、野雁和灰鹤,河口与沼泽地区常是鸟类群集之地。中亚哺乳类动物还有羚羊、瞪羚、野驴、野马、双峰野骆驼、黄羊、鹿、虎等。中亚高山地区的动物,可以我国青藏高原和其邻近的山地动物为代表,由于地势高寒,故动物种甚少,主要有野牦牛、高山西藏羚羊、亚洲野羊、西藏褐熊、狐、雪豹(大山猫)等。
地中海亚区
本区包括地中海周围地区,动物界具有过渡性,代表动物有小亚细亚和高加索高山中的摩甫伦羊、岩羚羊、山羊、鹿、熊、山猫等。
印度-马来动物区
本区包括印度半岛、斯里兰卡、中南半岛、我国南部和马来群岛等,喜马拉雅山南麓为本区北界的西段,而北界的东段则不明确,是一个广阔的过渡地带,但大致可与亚热带森林的北界相符合。本区西部的塔尔沙漠为与地中海动物亚区之间的过渡带。
本区动物大部属于热带森林类型。热带森林是动物最适宜的生活环境,因此在种群结构上,如同植物群落一样,动物种类组成特别复杂,而且适应方式也多种多样。终年高温潮湿有利于变温动物的生活,因此,爬行类、两栖类以及昆虫在这里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它们不仅种类多,个体数量丰富,而且体形也比其他地区大得多,有些蛇类可长达9米以上。由于植物终年生长,植物性食料全年丰富多样,而且终年都有树木开花结果,因此,营树栖攀援生活和食果性的动物种类特别繁盛,如许多灵长目动物、松鼠科动物、食果蝙蝠等,它们大都集中在树冠上生活,而在地面和地下活动的种类相当少。由于树木茂密,藤本和附生植物繁多,形成极密的郁闭度,林下阴暗,草本植物不发达,因而不利于大型食草兽生活。食草动物的缺少也影响了大型猛兽的发展。与草原、荒漠动物相比较,热带森林有蹄类动物的集群性较差,它们通常是单独或成对栖息。由于热带森林植物没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因此,许多生物学现象无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动物全年都在活动,都在繁殖,没有冬眠或夏眠,季节性迁移也很少见,动物数量的季节变动也不大。但昼夜相在热带森林动物中却表现很明显,夜出性种类多于昼出性种类。
本区的基本动物群,哺乳类有猿猴类的长臂猿、蝙蝠猿、猩猩、跗猴(眼镜猿);食虫类的树鼩;长鼻类的象;食肉类的马来熊、巽他虎;有蹄类的貘(马来貘)、独角犀(印度、爪哇),双角犀(苏门答腊);啮齿类的松鼠、鼯鼠、鼷鼠;鸟类的各种鹦鹉、孔雀;爬行类的各种蛇类(如蟒蛇)。亚洲象又名印度象,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斯里兰卡、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岛等都有分布,它和非洲象同为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此外,在苏拉威西岛上还有少数有袋动物(袋貂),已接近澳洲型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