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编辑

南开大学教授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王磊,男,汉族,1962年9月出生,天津人,中共党员,南开大学教授。1984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1993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获博士学位,海外学习工作14年,2001年全职回国任教。2002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4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曾任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生物学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生物医学学部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主持建立分子微生物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平研究机构,任南开大学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近二十年,推动了我国的前沿基础性微生物比较基因组学和进化形成机理研究领域的建设和发展。是国际上最早在基因和基因组水平研究细菌进化的科学家之一。在DNA测序技术发展的各个阶段,创新测序技术的应用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理论及方法,推动了微生物进化研究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王磊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生地天津市

出生日期:1962年9月

毕业院校: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学位/学历:博士

专业方向:微生物学

发表论文数:265篇(截至2023年7月)

职称:教授

人物履历

编辑

1980.09-1984.07,南开大学生物系微生物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7.07-1989.03,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微生物系,访问学者

1989.03-1993.01,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微生物系,获博士学位

1993.01-1998.01,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微生物系,博士后

1998.01-2001.09,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微生物系、澳大利亚国家微阵列研究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0.04-2000.06,国际经合组织美国农业部东部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1.09-2004.02,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

2004.02-至今, 南开大学泰达生物技术研究院,教授、院长

2007.07-2022.03, 南开大学分子微生物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3.03-2016.07, 南开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助理、泰达学院院长

2016.07-2019.08,南开大学党委常委、校党委副书记

2019.08-2023.06,南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综述

年来一直系统地进行细菌分子进化、致病机理、环境适应机制以及细菌分子血清型检测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创新成果,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评价。

系统解析了自然界中最丰富的生物性状多样性之一细菌表面多抗原多样性的形成机制,据此建立“多糖抗原聚合/处理基因具有血清型特异性”理论。利用这一理论创新指导了细菌血清型分子检测技术对传统血清型检测的替代,形成国际上覆盖范围最广的血清型分子检测技术体系,使我国在细菌性传染病防控领域居于国际领先地位。成果被主要国际权威公共卫生机构广泛认可、应用并高度评价。获发明专利118项、Ⅲ类(最高级)医疗器械注册证4项。技术和产品广泛应用于我国国家疾控中心及30余家省市疾控中心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日常检测和监测工作,并为我国重大活动安保和细菌疫情应急处理做出突出贡献。

在病原菌分子进化研究方面,建立了适用于微生物进化分析的一整套高精度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方法,解析了一系列重要病原菌的起源和进化规律。针对进化研究的基础参数—细菌分子进化速率,校正了其约100倍的误差,对新发传染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有指导意义,成果获Facultyof 1000 Biology推荐。首次揭示霍乱大流行菌株的起源和完整进化途径的研究成果发表于PNAS;被Science专题报道并评价为“完美的研究”;美国微生物学会出版的国际权威教科书Microbe, 3rdEdition直接配以文章原图介绍了该工作。

针对重要病原菌(肠道、膜、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致病过程中的一系列关键性状,系统解析了其分子机理,对认识病原菌致病性形成机制,及建立疾病的有效防控、治疗策略有重要意义。例如: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中发现了一条以生物素为信号、选择性定植大肠的调控通路;发现沙门氏菌通过操控宿主巨噬细胞代谢变化提高自身在细胞内复制和致病性。成果在PNAS、Nat. Commun.、CELL Rep.等发表系列论文,并获高度评价。

解析了一系列极端细菌关键性状的形成机理。揭示了细菌降解长链烷烃的分子途径及其进化机制,在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成果发表于PNAS,被Nat. Rev. Microbiol.作为重要成果介绍,被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作为重要科学新闻报道。解析了一株可在极酸性条件下降解甲烷(第二主要温室气体)的细菌的进化机理,对温室效应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成果发表于Nature,被Annu. Rev. Microbiol.评论为该领域“最壮观的新发现之一”。

首次绘制了转基因植物(木瓜)的基因组谱,是植物基因组领域里程碑式工作。发现转入的微生物基因未影响原有能基因,且可在木瓜基因组特定位置稳定存在和表达,对认识转基因技术及其安全性有重要意义,成果以封面文章发表于Nature,被Nat BiotechNOl. 长篇专题报道,被央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

学术成果

累计发表SCI论文265篇,包括以通讯/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其一为封面文章)发表2篇,在PNAS、Nat.Commun.、Cell Rep.和FEMS Microbiol. Rev.各发表3篇。工作获高度认可,论文他引7400余次(单篇最高548次),H因子54;5篇论文分别被Science、Nat. Rev. Microbiol.、Nat Biotechnol.等杂志专题刊文评论;被央视、人民日报、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等媒体报道。连续入选Elsevier“生化、遗传分子生物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其中2014-2015年在 “生化、遗传和分子生物学”领域排名前十(仅2014-2015年的榜单公布排名信息)。

成果入选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被写入美国微生物学会出版的国际权威教科书Microbe, 3rd Edition。

代表性论文

编辑

1. PeterF. Dunfield*, Anton Yuryev, Pavel Senin, Angela V. Smirnova, Matthew B. Stott, et al., Werner Liesack, Lu Feng, Lei Wang*, Maqsudul Alam*. 2007.Methane oxiDAtion by an extremely acidophilic bacterium of the phylumVerrucomicrobia. Nature. 450: 879-882.

2. Ray Ming,Shaobin Hou,Yun Feng,Qingyi Yu,AlexandreDionne-Laporte, et al., Andrew H.Paterson, DennisGonsalves, Lei Wang*,Maqsudul Alam*.2008. The draft genome of the transgenic tropical fruit tree papaya (Caricapapaya Linnaeus). Nature. 452: 991-996.

3. Dalong Hu, Bin Liu, Lu Feng, Peng Ding Xi Guo, Min Wang, Boyang Cao, Peter R. Reeves*, Lei Wang*. 2016.Origins of the current seventh cholera pandemic. PNAS. 113: E7730-E7739.

4. Lu Feng, Wei Wang,Jiansong Cheng, Yi Ren, Guang Zhao, Chunxu Gao, Yun Tang, Xueqian Liu, Weiqing Han, Xia Peng, Rulin Liu, Lei Wang*.2007. Genome and proteome of long-chain alkane degrading Geobacillus thermodenitrificans NG80-2 isolated from adeep-subsurface oil reservoir. PNAS. 104: 5602-5607.

5. Bin Liu*, Yutao Liu,Bin Yang, Qian Wang, Xingmei Liu, Jingliang Qin, Ke Zhao, Fan Li, Xiaohui Feng, Linxing Li, Pan Wu, Miaomiao Liu, Siwei Zhu, Lu Feng, Lei Wang*. 2022.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sensesmicrobiota-produced riboflavin to increase its virulence in the gut. PNAS. 119(48) :e2212436119

6. Lingyan Jiang, Peisheng Wang, Xiaorui Song, HuanZhang, Shuangshuang Ma, Jingting Wang, Wanwu Li, Runxia Lv, Xiaoqian Liu, ShuaiMa, Jiaqi Yan, Haiyan Zhou, Di Huang, Zhihui Cheng, Chen Yang, Lu Feng*, Lei Wang*. 2021. Salmonella Typhimurium reprograms macrophage metabolism via T3SSeffeCTor SopE2 to promote intracellular replication and virulence. NatureCommunications. 12(1):879.

7. Bin Yang, Lu Feng, Fang Wang, Lei Wang*. 2015.Low Biotin STATus as a Signal for Site-specific Colonization of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EHEC) in the Large Intestine. NatureCommunications. 6:6592.

8. Yutao Liu, Bin Liu, Tingting Xu, Qian Wang, Wendi Li,Jialin Wu, Xiaoyu Zheng, Bin Liu, Ruiying Liu, Xingmei Liu, Xi Guo, Lu Feng*, Lei Wang*.2021. A fructose/H+ symporter controlled by aLacI-type regulator promotes survival of pandemic Vibrio cholerae in seawater. Nature Communications. 12(1):4649

9. Hao Sun, Xuehua Wan, Yu Fan, Peng Liu, Yajun Song, Ningyu Zhu, Zhifeng Duan, QianWang, Fang Chen, Changhong Zhou, Yangyang Zheng, Peng Ding, Fenxia Liu, Lu Feng, Kwang Sik Kim, Lei Wang*. 2022.Bacteria reduce flagellin synthesis to evade microglia-astrocyte-drivenimmunity in the brain. Cell Reports. 40(1):111033.

10. Yu Pang, Zhihui Cheng,Si Zhang, Shujie Li, Xueping Li, Xiaodan Li, Xiao Zhang,Xiaoxiao Li, Yingxing Feng, Heting Cui, Zhen Chen, Le Liu, Qing Li, Jianxiao Huang,Mingqing Zhang,Siwei Zhu, Lei Wang*, Lu Feng*.2022. Bladder epithelial cell phosphate transporter inhibition protECTs miceagainst 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infection. Cell Reports. 39(3):110698

11. Lu Feng, Bin Yang,Yongchang Xu, Yingying Xiong, Fang Wang, Bin Liu, Wen Yang,Ting Yao, Lei Wang*. 2022. Elucidation of acomplete mechanical signaling and virulence activation pathway in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Cell Reports. 39(1):110614

12. Bin Liu , Axel Furevi, Andrei V. Perepelov , Xi Guo, Hengchun Cao, Quan Wang, Peter Richard Reeves, Yuriy A. Knirel, Lei Wang* and Göran Widmalm*.2020.Structure and genetics of Escherichia coli O antigens.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 44(6):655-683

13. BinLiu, Yuriy A. Knirel, Lu Feng, Andrei V. Perepelov, Sof’ya N. Senchenkova,Peter R. Reeves, Lei Wang*. 2014.Structural diversity in Salmonella Oantigens and its genetic basis.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 38(1): 56-89.

14. Bin Liu, Yuriy A. Knirel, Lu Feng, Andrei V. Perepelov, Sof’ya N. Senchenkova, Quan Wang, Peter R. Reeves, Lei Wang*.2008. Structure and genetics of Shigella O antigens.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 32 (4), 627-653.

科研成果奖励

1. 成果入选2007年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第一完成人)

2. 获2007年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承担项目

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 计划合成生物学重大专项、863计划“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

人才培养

编辑

先后培养30余名博士生、70余名硕士生。培养的多名学生目前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医科大学、苏州大学等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担任PI;其中1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

人物评价

编辑

王磊是新世纪之初的天津海归教授,主持多项国家“863”计划课题的学者,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世界微生物遗传与进化领域中活跃的科学家。(《人民日报》评)。

王磊在致病微生物进化机理研究中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创新成果。(《中国科学报》评)。

从2001年归国受聘南开大学特聘教授至今,在自己热爱并为之奋斗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王磊领衔在国际顶级科学刊物《自然》、《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不仅弥补了天津的空白,更获得了上百项国际国内发明专利,为推动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天津日报》评)。

王磊是一位集教学、科研、经营于一身的青年科学家。他领衔在国际顶级科学刊物《自然》等发表的论文,弥补了天津的空白,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今晚报》评)。

王磊教授团队首次揭示霍乱大流行菌株起源和完整进化途径的研究成果,被写入美国微生物学会出版的权威教科书《微生物》。南开大学的这项研究揭示了新发传染病频发的生物学基础,提示随着新的交通方式的出现和国际交流的增加,新发传染病出现频率和速度将大幅提高;成果也为建立防治病原细菌全球大流行的有效策略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人民网评)。

上一篇 南开大学

下一篇 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