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 编辑

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统称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两院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统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2023年5月3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启动,增选名额共79名。2023年院士增选首次发布增选指南,增选名额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和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倾斜。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两院院士

全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成立时间:1949年11月

选拔时间:2年一次

发展历程

编辑

2015年1月1日,两年一度的两院院士增选工作启动,这是自2014年6月两院院士大会修订章程之后的首次院士增选。两院为规范院士增选工作,均在2014年12月底公布了新的院士增选实施办法或细则,而新的办法或细则则提出个遵循去年修改后的章程精神的新规。年轻化、取消部门遴选、处级以上干部不得成为候选人等规定是此次增选的变化亮点。

2018年7月,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出通知,部署全国边检机关为两院院士出入境提供便利服务,两院院士(含已退休院士)及其随行人员即日起在全国所有开放口岸出入境可使用边检“特别通道”优先通行,经陆地口岸出入境可不下车接受查验,以优待方式办理过关手续快速通关。

2021年11月18日,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149人当选。其中,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65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84人。

2023年5月3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启动,增选名额共79名。2023年院士增选首次发布增选指南,增选名额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和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倾斜 。

两院介绍

编辑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立于1949年11月,是中国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于1955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组成,包括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和技术科学部6个学部,学部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负责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提出研究报告,对学科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目标提出建议,对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从国内外最优秀的科学家中选出,每两年增选一次。先后于1955年、1957年、1980年、1991年、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增选了13次,共增选院士1100多人。

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97人,化学部181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240人,地学部196人,信息技术科学部83人,技术科学部209人。

自1994年开始截止2007年,中国科学院进行了8次外籍院士增选,共有来自美国日本等国家的57位科学家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直属事业单位合计114个,其中京区50个,京外64个。

京区直属事业单位:

类别

研究院所

数学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理化

物理研究所

理论物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学研究所

声学研究所

理化技术研究所

化学研究所

过程工程研究所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光电研究院

天文地理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大气物理研究所

国家天文台

*云南天文台

*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新疆天文台

*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生物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生物学

植物研究所

动物研究所

微生物研究所

生物物理研究所

遗传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

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

电子计算机

计算技术研究所

软件研究所

半导体研究所

微电子研究所

电子学研究所

自动化研究所

信息工程研究所

*数据与通信保护研究教育中心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电工研究所

其他

北京综合研究中心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青藏高原研究所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京外直属事业单位:

大连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哈尔滨

*农业技术中心

长春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沈阳

金属研究所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青岛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烟台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上海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天文台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上海高等研究院

上海药物研究所

福州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厦门

城市环境研究所

宁波

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南京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紫金山天文台

苏州

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合肥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武汉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武汉病毒研究所

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武汉植物园

生生物研究所

广州

南海海洋研究所

华南植物园

广州能源研究所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广州生物医药健康研究院

深圳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长沙

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长沙矿产资源勘查中心

成都

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光电技术研究所

重庆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昆明

昆明动物研究所

昆明植物研究所

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贵阳

地球化学研究所

西安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国家授时中心

地球环境研究所

兰州

近代物理研究所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西宁

青海盐湖研究所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乌鲁木齐

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青岛、广州、厦门)

中国工程院

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院

中国工程院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工程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由院士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对国家重要工程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战略研究,提供决策咨询,致力于促进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促进全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团结与合作,推动中国工程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队伍和优秀人才的建设与培养,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服务。

中国工程院学部成立于1994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组成,包括工程管理学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农业学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和医药卫生学部等9个学部。

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先后于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和2007年增选了院士,增选了9次,共增选院士780多人。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14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19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100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102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06人,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39人,医药卫生工程学部116人,农业学部74人,工程管理学部41人。外籍院士39人。

学部分布

编辑

截至2023年5月31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共有院士823人,外籍院士128人,已故院士676人,已故外籍院士30人;中国工程院学部共有院士914人,外籍院士110人,已故院士310人,已故外籍院士20人。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工程院学部

学部名称

院士人数

学部名称

院士人数

数学物理学部

154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128

化学部

130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132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146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112

地学部

138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124

信息技术科学部

105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101

技术科学部

150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66

外籍院士

128

农业学部

85

已故院士

676

医药卫生学部

125

已故外籍院士

30

工程管理学部(其中跨学部院士27人)

68

外籍院士

110

已故院士

310

已故外籍院士

20

调查报告

编辑

院士排行

2008年4月,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中国首个针对两院院士状况进行的调查报告--《2008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出炉。报告显示,两院院士是中国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和最高、终身荣誉学术称号。两院院士从国内外最优秀的科学家中选出,每两年增选一次。科学院增选了12次,院士有1100多人。工程院共增选了9次,院士有780多人。其中外籍院士近百人。

考虑2009年新增院士、2010两院大会,此份资料陈旧。附资料两份(见后)。林深数树不敢贸然改动。

(备注:以下院士统计不含外籍院士)

中国工程院增选48位新院士 1位台湾科学家当选这48名“新科”院士包括一位台湾科学家,他是来自云林科技大学的杨永斌教授,2009年新当选成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至此,中国工程院已有台湾省籍院士3人,另两位分别是医学专家张心湜陈肇隆教授,他们均为该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

清华新增院士校友12人,雄居全国高校首位

调查发现,2009年新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中,毕业于清华大学(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院士校友人数最多,有12人,遥遥领先于其他高校,雄居全国高校首位;此次增选后清华大学校友院士达到132人,与北京大学差距缩小至3人;其次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有6人,居第二;华中科技大学有5人,居第三;北京大学和兰州大学各有4人,并列第四;吉林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山大学各有3人,并列第五。

名次

学校名称

所在省市

所在城市

院士人数

1

清华大学

(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北京

北京

100

2

北京大学

北京

北京

71

3

南京大学

江苏

南京

35

4

复旦大学

上海

上海

30

5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上海

24

6

浙江大学

浙江

杭州

19

7

吉林大学

吉林

长春

18

8

武汉大学

湖北

武汉

17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

北京

17

9

四川大学

四川

成都

15

中国科技大学

安徽

合肥

15

中南大学

湖南

长沙

15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

10

南开大学

天津

天津

14

11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北京

13

12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北京

10

东南大学

江苏

南京

10

天津大学

天津

天津

10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

西安

10

厦门大学

福建

厦门

10

1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

北京

9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

北京

9

同济大学

上海

上海

9

14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

大连

8

东北大学

辽宁

沈阳

8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

武汉

8

15

山东大学

山东

济南

7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

广州

7

16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

武汉

6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

北京

6

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

武汉

6

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

北京

6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

西安

6

中国矿业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

江苏

广东

徐州

深圳

6

6

17

上海大学

上海

上海

5

18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

北京

4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

成都

4

中山大学

广东

广州

4

兰州大学

甘肃

兰州

4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

南京

4

中国石油大学

山东

东营

4

重庆大学

重庆

重庆

4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

北京

4

19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

北京

3

河海大学

江苏

南京

3

湖南大学

湖南

长沙

3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

上海

3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上海

3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

广州

3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

南京

3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

泰安

3

南方医科大学

广东

广州

3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

成都

3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

青岛

3

20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

北京

3

长安大学

陕西

西安

2

哈尔滨工程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2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长沙

2

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

南京

2

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

南京

2

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

南京

2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

雅安

2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

天津

2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天津

2

西北大学

陕西

西安

2

西南大学

重庆

重庆

2

中国药科大学

江苏

南京

2

21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

北京

1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北京

1

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

东北农业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

长春

1

东华大学

上海

上海

1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

福州

1

福州大学

福建

福州

1

广州大学

广东

广州

1

广州医学院

广东

广州

1

贵州大学

贵州

贵阳

1

哈尔滨理工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

哈尔滨医科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

海南大学

海南

海口

1

河北大学

河北

保定

1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

石家庄

1

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

石家庄

1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

长沙

1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

北京

1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

广州

1

暨南大学

广东

广州

1

江南大学

江苏

无锡

1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

南昌

1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

昆明

1

南方医科大学

广东

广州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江苏

南京

1

青岛大学

山东

青岛

1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

青岛

1

山西大学

山西

太原

1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上海

1

沈阳工业大学

辽宁

沈阳

1

沈阳药科大学

辽宁

沈阳

1

苏州大学

江苏

苏州

1

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

太原

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

西安

1

西安工程大学

陕西

西安

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

西安

1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

成都

1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

绵阳

1

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1

烟台大学

山东

烟台

1

扬州大学

江苏

扬州

1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1

郑州大学

河南

郑州

1

中国医科大学

辽宁

沈阳

1

民族构成

少数民族院士约占两院院士总数的1.83%,满族是院士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调查发现,在中国1955-2007年当选的两院院士中,汉族院士1821人,约占两院院士总数的98.17%;少数民族院士34人,约占总数的1.83%。其中34名少数民族院士来自8个少数民族,约占中国少数民族总数的14.55%。

从各少数民族两院院士人数来看,满族是当选两院院士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有18人,占中国两院院士总数的0.97%;其次是蒙古族有5人,占总数的0.27%;回族有4人,占总数的0.22%;另外土家族有3人,白族、藏族、畲族和壮族各1人。从少数民族院士的性别来看,男性院士有31人,女性院士有3人。

表7.1.1:1955-2007中国两院院士民族构成情况

序号

民族

院士人数

所占比例

1

汉族

1821

98.17%

2

满族

18

0.97%

3

蒙古族

5

0.27%

4

回族

4

0.22%

5

土家族

3

0.16%

6

白族

1

0.05%

7

藏族

1

0.05%

8

畲族

1

0.05%

9

壮族

1

0.05%

10

维吾尔族

1

0.05%

性别结构

两院院士性别结构

女性院士约占两院院士总数的5.01%,工程院院士中女院士占5.36%

调查发现,在中国1955-2007年当选的两院院士中,男性院士1764人,约占两院院士总数的95.04%;女院士只占极少数,仅有93人,约占总数的5.01%,比例较低。其中中国科学院有女性院士51人,占中国科学院院士总数的4.61%;中国工程院有女性院士42人,占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的5.36%。

2007年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一份题为《中国女性从事科技工作现状》的研究报告称,中国女性占总人口的48.37%,女性科技人员约占中国科技人员总数的35%。对比中国女性在科技人员和两院院士中所占比例发现,女性在代表中国最高层次和水平的科技人才群体——两院院士中比例较低,仅有93人约占5.01%,差异非常显著。

但是中国两院院士中女院士比例高于一些发达国家科学院女院士比例,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些发达国家女院士在院士总数中所占比例均较低,其中美国女性院士最高仅有4.1%,丹麦4%,英国2.9%,加拿大3.2%,法国3.2%。

学历构成

1、两院院士学历层次高,硕士以上的学历者过半。

调查发现,1955-2007年当选的两院院士的学历层次较高,硕士以上学历者占两院院士总数的51.37%,其中博士(含副博士)学历者占院士总数的34.12%;本、专科学历者占总数的48.57%,另外具有中专(含)以下学历的院士占总数的0.06%。

2、近四成两院院士在国外获得学位,美苏海归占主流。

调查发现,两院院士中有海外留学背景者约占院士总数的37.25%,当中约78.12%院士博士(含副博士)学位。两院院士留学的国家主要分布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人数最多的十个国家依次是美国、前苏联、英国、德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瑞士波兰比利时等国。其中在美国和前苏联就读并获学位的院士人数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3、两院院士就读于国外35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院士人数最多的十所院校依次是:前苏联科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哈佛大学、前苏联莫斯科大学、美国康乃尔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等。

4、两院院士在国外获得学位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和八十年代等时期。其中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获得国外学位者约占海归院士总数的16.33%,当选年龄普遍在40-50岁之间。这一数据有力的证明了改革开放之初,作为改革措施重要组成之一的选拔优秀人才出国留学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这一决策已经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以院士为代表的杰出人才,其后续效果还将进一步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