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利散射 编辑
瑞利散射规律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勋爵(Lord Rayleigh)于1900年发现的,因此得名。
为了要符合瑞利散射的要求,微粒的直径必须远小于入射波的波长,通常上界大约是波长的1/10(1-300 nm),此时散射光线的强度与入射光线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也就是说,波长愈短,散射愈强。
另外,散射的光线在光线前进方向和反方向上的程度是相同的,而在与入射光线垂直的方向上程度最低 。
(1)天空的颜色
由于瑞利散射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所以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比波长较长的红光散射更明显,而短波中又以蓝光能量最大,所以在雨过天晴或秋高气爽时(空中较粗微粒比较少,以分子散射为主),在大气分子的强烈散射作用下,蓝色光被散射至弥漫天空,天空即呈现蔚蓝色。
另外,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急剧降低,大气分子的散射效应相应减弱,天空的颜色也随高度由蔚蓝色变为青色(约 8 公里)、暗青色(约 11 公里)、 暗紫色(约 13 公里)、黑紫色(约 21 公里),再往上,空气非常稀薄,大气分子的散射效应极其微弱,天空便为黑暗所湮没。可以说,瑞利散射的结果,减弱了太阳投射到地表的能量。
光谱波长
散射强度与入射光线波长成反比
(2)晚霞的颜色
当日落或日出时,太阳几乎在我们视线的正前方,此时太阳光在大气中要走相对很长的路程,我们所看到的直射光中的波长较短蓝光大量都被散射了,只剩下红橙色的光,这就是为什么日落时太阳附近呈现红色,而云也因为反射太阳光而呈现红色,但天空仍然是蓝色的。
(3)海水的颜色
水对可见光中红光的吸收稍强于蓝光,所以少量水呈现无色,大量水呈现蓝色(可以理解为水其实是有着非常非常淡蓝色的液体),在水中尺度较大的微粒的反射下使得海水看上去呈现较深的蓝色,这是海水颜色的主要成因。同时在清洁的大洋水中,因为悬浮颗粒少,粒径小,分子散射也起着一定作用,其散射服从瑞利散射定律,对海水的蓝色也有一定的贡献作用。
(1)尺度数α
散射的程度变化是粒子半径(r)与辐射波长(λ)比例的函数,连同许多其它因子,像极化、角度、以及相干性等等。因此常引用无量纲尺度数α = 2πr/λ作为判别标准:
当α远小于0.1时,可用瑞利散射;
当α≥0.1 时,需用米散射;
当α>50 时,可用几何光学。
(2)变化规律
图1给出水滴的散射效率因子随尺度数α变化的曲线。
图1 水滴的散射效率因子随尺度数α变化的曲线
从图1中可以看出,当α很接近0时,散射效率因子随α增长很快,这是瑞利散射的特征。对一同一类散射粒子(例如空气分子),因为半径r是固定的,则α的加大意味着波长λ的减小。
散射效率因子随着α的增长表明了较短波长的光散射比较长波长的强。
较短波长的光散射比较长波长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