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肝疫苗 编辑
世卫组织建议所有刚出生的婴儿普遍接种疫苗以及在婴儿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和青少年补种乙型肝炎疫苗。为了最大限度地阻止母婴传播,应在出生后尽快(<24小时)接种首剂乙型肝炎疫苗。对于成人,建议有HBV感染风险的人接种。
疫苗应通过在大腿前外侧(婴儿和 <2岁儿童)或三角肌(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人)肌内注射给药。免疫程序均按第0、1、6个月各注射一针。
目前,乙型肝炎疫苗含有5-40μg重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磷酸铝或氢氧化铝佐剂 。一般而言,根据不同年龄组不同疫苗剂量的免疫原性数据,为婴儿、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保护的疫苗剂量比成人所需剂量低50% ,在中国大陆自2011年以来,无论母亲的HBsAg状态,所有婴儿的接种剂量都为10μg。通常,乙型肝炎疫苗应在2-8°C下运输和储存,即冷链运输储存。
HBV疫苗都含有乙型肝炎包膜蛋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由三种相关的包膜蛋白组成,接种疫苗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乙肝表面蛋白的抗体,抗体及免疫系统产生的记忆让人体可以在接触乙肝病毒时具有杀灭病毒的能力,并对抗乙型肝炎的发生。
研究表明,大多数接种5或10μg重组HBsAg的婴儿在第一次注射后产生检测不到的抗HBs或抗HBs<10mIU / mL;接种5μgHBsAg疫苗的婴儿,第一剂后1个月的血清转换率(抗HBs≥10 mIU / mL)仅为3%,接种10μgHBsAg的婴儿为7-9%。第二次注射后,抗HBs血清转换率达到80-100%。第三次注射后,抗HBs的反应显着增强,97-100%的抗HBs≥10 mIU / mL,在第三次给药后1-5个月,超过 80%的婴儿抗 HBs ≥ 100 mIU/mL,超过 40%的抗 HBs ≥ 1000 mIU/mL 。成人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原性略低于婴儿和儿童,接种三次连续剂量的20μgHBsAg后,成人的平均血清保护率超过90%,年轻人相对较高,老年人较低,60岁以上成年人降至60-70% 。
在第0、1和6月给予三剂后出现抗HBs水平在10至100 mIU / ml之间的疫苗被称为低反应者,即对疫苗反应不佳,这些人需要在检验出来后需要再额外注射一剂疫苗,但不需要隔一段时间后再抽血评估 。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需要更高的HBsAg疫苗剂量,有时需要重复连续三剂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
大量的临床试验和广泛的实际应用表明,乙型肝炎疫苗是非常安全的。自1982年以来,全世界已使用超过10亿剂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免疫接种后的不良事件不常见,通常为轻度和短暂性的 。过敏反应是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可能发生的唯一严重不良事件,估计每60万剂疫苗中发生1例。迄今为止,没有证据确定乙型肝炎疫苗与其他报告的严重不良事件,包括关节炎、吉兰–巴雷综合征、横贯性脊髓炎、婴儿猝死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症、视神经炎、慢性疲劳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中枢性脱髓鞘的相关性 。
少数婴幼儿可能会有接种部位红肿、发痒、硬结等,一般在接种后24小时左右出现,1~3天内症状就会消失。若持高烧不退或有其他异常,尽快到医院就诊。
第一批商业化的乙型肝炎疫苗是血浆衍生疫苗。美国微生物学家Maurice Hilleman通过从无症状的慢性HBV感染供体的血浆中收获HBsAg(22nm颗粒)的亚病毒颗粒来生产疫苗,混合血浆中的颗粒被高度纯化,尿素,胃蛋白酶,甲醛和加热等组合被用来灭活可能残留的感染性颗粒。血浆衍生疫苗的研究在数亿人中取得了成功,第一批获得许可的乙型肝炎疫苗诞生 。第一批乙肝疫苗以Heptavax B(默克)和Hevac B(巴斯德研究所)的名义生产,针对高危人群进行免疫计划 。
出于对血液制品安全性的担忧,以及作为原料来源的不一致性和重组DNA技术的进步,促使了以酵母生产的第二代重组疫苗的开发 。1986年,第一种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与重组HBsAg一同研发,产生了第二代HBV疫苗,并完全取代了血浆衍生疫苗 。重组DNA技术的发展,使得HBsAg能在酵母中表达,后来在哺乳动物细胞中也能表达,其中,使用最广泛的酵母衍生重组疫苗是通过使含有S基因的基因工程酵母细胞表达HBsAG蛋白,以此来制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这是疫苗学领域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中国大陆的血浆乙型肝炎疫苗生产于2000年停止,自2001年以来,中国使用的所有乙型肝炎疫苗都由重组HBsAg组成 。
一种针对≥18岁成年人的HEPLISAV-B®新乙型肝炎疫苗于2018年获得许可 ,新疫苗只需要间隔1个月接种两剂,而不是在6个月内接种三剂。HEPLISAV-B可以通过与Toll样受体9结合来刺激B细胞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新获得许可的乙型肝炎疫苗可以引发更快更高的抗HBs反应,从而提供更早的保护。虽然新疫苗在临床试验中没有表现出其他副作用,但长期安全性数据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1991年,世卫组织扩大免疫规划全球咨询小组建议,到1997年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所有国家的国家免疫规划,1992年世界卫生大会批准了这项1991年的建议 。截至2019年底,189个国家(97%)已将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纳入其国家免疫计划 ,该计划已将全球<5岁儿童中的乙肝患病率从疫苗前的4.7%大幅降至2015年的1.3% 。比起2000年的覆盖率约为30%,2019年,全球3剂乙型肝炎疫苗的覆盖率已达到85%。然而,世卫组织各区域之间仍存在很大差异。西太平洋地区(90%)、美洲地区(89%)和东南亚地区(87%)目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欧洲地区(81%)、东地中海地区(80%)和非洲地区的覆盖率较低 。
乙肝疫苗接种是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传播,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中国曾经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地区。1992年进行的一项全国性HBV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人群中HBsAg携带率为9.75% 。围产期或儿童早期获得HBV可能在慢性感染中起主要作用。在意识到母婴传播是中国HBV感染慢性感染率高的主要途径和主要原因后,我国政府于1992年启动了普遍的HBV免疫接种计划;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为所有新生儿提供免费疫苗(但收取少量服务费);2005年开始为所有新生儿提供完全免费的HBV疫苗接种 。得益于此,儿童乙肝疫苗接种覆盖率从1992年的约30%稳步上升到2005年的近90% 。
为了评估乙型肝炎病毒免疫的总体疗效,我国于2006年进行了另一项全国性的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1-60岁人群中的HBsAg携带率为7.18%,比1992年的9.75%下降了约四分之一 。因此,中国现在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应从高流行地区(HBsAg在一般人群中的流行率>8%)转变为中等流行地区(HBsAg在一般人群中的流行率为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