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毒素 编辑
在医疗实践中,应用类毒素进行免疫预防接种,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毒素,可以预防疾病。在免疫治疗中,常用细菌的外毒素、类毒素或其他毒物(如蛇毒等)对马进行免疫注射,使马产生抗毒素,然后取其血清,经浓缩提纯制成抗毒素,这不仅可以提高效价,而且可以减轻副作用。
这种动物来源的抗毒素血清,对人体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对病人提供了特异性抗毒素抗体,可中和体内相应的外毒素,起到防治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具有抗原性的异种蛋白,能刺激人体产生抗马血清蛋白的抗体,以后再次接受马的免疫血清时,可能发生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7-14天后还可能发生急性血清病,属Ⅲ型超敏反应。已用胃蛋白水解酶水解提纯的IgG分子,保留具有抗体活性的F(ab)2段,尽可能除去特异性抗原决定簇,既能大大提高效价,也可以减少发生超敏反应的机会。
植物抗毒素是植物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在激发子作用下植物抗毒素生成机理及其作为生物农药的先导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但植物抗毒素除固有的抗菌免疫作用外,同时也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大豆抗毒素具有抗氧化性、类雌激素作用等。近年来,因植物抗毒素在植株体内可被诱导合成的特性,其作为食品功能性成分研究受到关注。
常见的植物抗毒素和抗菌素主要包括萜类、酚类、吲哚类、双苯类、香豆素类、醌类、内酯类、苯并呋喃类以及生物碱类等。
以往对于植物抗毒素的研究主要在于植物抗病性、及其在植物体内的合成机制和途径,也有人通过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蛋白工程等)培育具有抗虫、除草等作用的植物农药。不断增加的研究证明,植物抗毒素对人体同样具有多重生物学活性,但其在健康的植株中不存在或是存在含量很低,通过在产中和产后经过外界的刺激和诱导在植株中可大量生成和富集。以植物抗毒素为功能性成分,利用其“可被诱导性”,筛选合适的诱导手段,提高其在植株中的含量,直接获得具有高功能性成分含量的天然食物及功能食品加工原料,为功能性食品的制备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工程化手段。
樱花素
樱花素属于黄烷酮类植物抗毒素,黄烷酮类化合物生理活性各种各样,结构与活性关系密切。在A环和B环 上被不同基团取代或相同取代基取代在不同的位置均会引起该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发生较大的差异,天然产物 中的取代基多为羟基甲氧基、异戊烯基、苄氧基、糖苷配基以及香叶基( Geranyl ),薰衣草基(Lavandulyl) 等。
生物活性
植物抗毒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但在健康的植株中没有或含量很低,给抗毒素作为功能性食品添加因子的利用带来困难。因植物抗毒素受到外界生物或非生物等激发子诱导后在植株中合成的特性,若能筛选合适的激发子对植株进行诱导,使功能性植物抗毒素在植株内大量合成,植株体即是功能性成分的天然加工厂,可获得具备高生物活性的直接利用的天然产物,如富含白藜芦醇的葡萄、富含大豆黄酮及大豆抗毒素的大豆等;也可获得高质量的加工原料,提高功能性食品的加工效率,如功能性葡萄酒、豆制品等。
植物抗毒素滨蒿内酯(scoparone)是香豆素的衍生物,具有血管舒张、抗过敏等活性。卷心菜中含量丰富的 brassinin 是一种吲哚类植物抗毒素,具有抗癌作用。苯并呋喃类(benzofuran)植物抗毒素具有抗高血糖作用,且对肝转移癌细胞和纤维肉瘤细胞有细胞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