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理学 编辑
以实验为特征的近代生理学始于17世纪。1628年英国医生哈维发表了有关血液循环的名著《动物心血运动的研究》一书,这是历史上首次以实验证明了人和高等动物血液是从左心室输出,通过体循环动脉而流向全身组织,然后汇集于静脉而回到右心房,再经过肺循环而入左心房。这样,心脏便成为血液循环的中心。
但哈维当时由于工具的限制,动脉与静脉之间是怎样连接的还只能依靠臆测,认为动脉血是穿过组织的孔隙而通向静脉。直至1661年意大利组织学家马尔皮基应用简单的显微镜发现了毛细血管之后,血液循环的全部路径才搞清楚,并确立了循环生理的基本规律。17世纪
在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首先将反射概念应用于生理学,认为动物的每一活动都是对外界刺激的必要反应,刺激与反应之间有固定的神经联系,他称这一连串的活动为反射。反射概念直至19世纪初期由于脊髓背根司感觉和腹根司运动的发现,才获得结构与功能的依据。这一概念为后来神经系统活动规律的研究开辟了道路。
18世纪
在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首先发现氧气和燃烧原理,指出呼吸过程同燃烧一样,都要消耗氧和产生二氧化碳,从而为机体新陈代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意大利物理学家伽伐尼发现动物肌肉收缩时能够产生电流,于是开始了生物电学这一新的生理研究领域。
19世纪
19世纪,生理学开始进入全盛时期。首先应提到法国的著名生理学家贝尔纳,他在生理学的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并作出贡献,特别重要的是他提出的内环境概念已成为生理学中的一个指导性理论。他指出血浆和其他细胞外液乃是动物机体的内环境,是全身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理化因素如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的恒定是保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德国的路德维希所创造的记纹器,长期以来成为生理学实验室的必备仪器,他对血液循环的神经调节作出重要贡献,对肾脏的泌尿生理提出有价值的设想。和他同时代的德国鲁道夫·海登海因除了对肾脏泌尿生理提出不同的设想外,还首次运用了慢性的小胃制备法以研究胃液分泌的机制,被称为海氏小胃;这小胃制备法后来经俄国的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改良成为巴氏小胃,从而分别证明了胃液分泌的调节既有体液机制又有神经机制,他们都对消化生理作出不朽的贡献。
德国的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亥姆霍兹除运用他的丰富的物理学知识对于视觉和听觉生理作出杰出的贡献外,还创造了测量神经传导速度的简单而相当准确的方法,为后人所称道。
20世纪前半期
20世纪前半期,生理学研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1903年英国的谢灵顿出版了他的名著《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对于脊髓反射的规律进行了长期而精密的研究,为神经系统的生理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与此同时,巴甫洛夫从消化液分泌机制的研究转到以唾液分泌为客观指标对大脑皮层的生理活动规律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提出著名的条件反射概念和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美国的坎农在长期研究自主神经系统生理的基础上,于1929年提出著名的稳态概念,进一步发展了贝尔纳的内环境恒定的理论,认为内环境理化因素之所以能够在狭小范围内波动而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主要有赖于自主神经系统和有关的某些内分泌激素的经常性调节。20世纪40年代
坎农的稳态概念在20世纪40年代由于控制论的结合,乃广泛地认识到机体各个部分从细胞到器官系统的活动,都依靠自身调节机制的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这些调节机制都具有负反馈作用。从此以后,控制论、系统分析和电子计算机等一系列新观念新技术的引进,使得生理学在定量研究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出现应用系统论方法、计算机数学建模等研究的数学生理学与系统生理学这一新边缘学科。
20世纪20年代
中国近代生理学的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发展。1926年在生理学家林可胜的倡议下,成立中国生理学会翌年创刊《中国生理学杂志》,新中国成立后,改称《生理学报》。中国生理学家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不少很有价值的研究论文,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能的学科,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以实验为主。按研究对象又分为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和细菌生理学。植物生理学是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生理学也可按生物的结构层次分为细胞生理学、器官生理学、个体生理学等。在早期,植物生理学多以种子植物为研究对象;动物生理学也大多联系医学而以人、狗、兔、蛙等为研究对象;以后才逐渐扩展到低等生物的生理学研究,这样就发展了比较生理学。
因为研究对象不同,生理学可分为微生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和人体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特别是哺乳动物生理学和人体生理学的关系密切,他们之间具有许多共同点,可结合在一起研究。通常所说的生理学主要是指人体和高等脊椎动物的生理学。
动物生理学从进化角度和个体发育角度去考虑,可以分为比较生理学和发育生理学。前者对无脊椎动物各门及脊椎动物各纲的生理功能进行比较研究,探索他们的生命活动如何与其环境变化相适应。在种类浩繁的无脊椎动物中,昆虫生理学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在脊椎动物中,鱼类、两栖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生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发育生理学方面,哺乳动物的个体发育各阶段的生理特征的研究,除具有它自身的价值外,对于理解人体发育进程中的生理变化也很有意随着学科的相互渗透,生理学又分化出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由于近代生理学一开始就运用化学的和物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研究,因而在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之间要作出截然的划分是不可能的。
近代生理学的研究,不仅描述生命活动的表面现象,而且在整体观点下运用实验的方法探讨机体各部分的功能及其内在的联系。
生理学的实验可分为几个层次,也就是从不同的水平进行生理学的实验研究:器官系统水平,细胞组织水平和亚细胞及分子水平。迄今为止,大量的生理学研究是集中于机体的器官系统水平,因为这在医学应用和生产实践上是最亟需的基础知识。
例如:血液循环生理包括血液运行和心脏、血管的功能;呼吸生理包括呼吸道和肺的功能以及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消化生理包括消化管运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以及食物的消化和养料的吸收过程;排泄生理主要讨论肾脏的泌尿过程和输尿管、膀胱的排尿过程;内分泌生理讨论各种内分泌腺的功能;神经系统是机体各部分功能的调节机构,一方面接受由各种感受器或感觉器官传来的信号而加以整合,另方面对各种器官系统的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使机体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有规律的反应。
关于细胞组织水平的研究,乃是探索各种组织细胞的生理特性和活动特征,如神经组织、肌肉组织。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的生理及其相互关系。这一水平的研究在生理学发展上也很早受到重视,从而为理解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机制提供必需的基础知识。
关于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理研究,这是近期才发展的领域,如关于细胞膜的物质转运的机制,神经和肌内细胞膜的电位变化及其与离子通透性改变的关系,各种肌肉的超微结构的功能及其与兴奋——收缩耦联的关系,各种激素的生物合成过程及其分泌和作用机制,中枢神经细胞的递质和神经激素的研究等。以上3个层次的研究都属于分析性生理学的范围,这种分析性实验的结果对于近代生理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在分析性研究发展的同时,生理学家还重视综合性生理学的研究,那就是探讨人类或动物的整体如何适应于环境的变化。生理学家对人和动物在各种自然环境中或人工模拟的环境中、整体或其某一部分的生理活动如何通过自身内部的调节,从而使机体与环境变化相适应进行研究。例如,19世纪的生理学家就已注意到人体和动物在基础或安静情况下的能量代谢,以及不同强度的运动或劳动和不同的营养物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又如高空、潜水对呼吸和心血管活动的影响,也很早受到生理学家的注意。随着工业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于是高温、低温、航天失重时的生理变化的研究,也就应运而生。此外,生理学家利用慢性手术的制备来研究动物机体在健康、清醒的情况下各种消化液分泌的调节机制以及大脑活动的变化等。
由于实验技术和生理测试手段的不断创新,使得生理学家有可能在人体或动物不受创伤的条件下研究各种生理活动的变化规律。所有这些综合性或整体生理学的研究对于检验分析性生理研究的结果和解决人体生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显得特别有意义。而分析性生理研究越深入细致,对于综合性生理研究结果的认识也越深刻全面。
在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上,还要研究人体的异常生命活动的规律。这样就从生理学领域又派生了病理生理学,这对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无论人体生理学或动物生理学的研究课题,在初期都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由少数人自发地从事工作的。例如人体生理学一向是同医疗实践密切联系着的,因此早期进行人体生理研究的也就是直接参与医疗实践的医务工作者。只是由于医疗实践中提出的生理学问题越来越多,而且要求对这些问题的解抉越来越深入,于是才有专门的生理学工作者。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也是如此。例如畜牧业的发展需要研究家畜家禽的生理,水产业的发展需要研究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的生理,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需要研究致病动物的生理,养蚕和养蜂业的发展需要研究蚕和蜜蜂的生理。所有这些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又反过来促进各有关的专业生理学的发展。
生理学的任务主要是阐明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正常的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功能性活动的影响和机体所进行的相应调节,并揭示各种生理功能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1901-1910
1901年 E . A . V . 贝林(德国人)
1902年 R.罗斯(英国人)
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年 N.R.芬森(丹麦人)
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 I.P.巴甫洛夫(俄国人)
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1905年 R.柯赫(德国人)
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年 C.戈尔季(意大利人)、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
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
1907年 C.L.A.拉韦朗(法国人)
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 P.埃利希(德国人)、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
1909年 E.T.科歇尔(瑞士人)
1910年 A.科塞尔(德国人)
1911-1920
1911年 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
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912年 A.卡雷尔(法国人)
1913年 C.R.里谢(法国人)
1914年 R.巴拉尼(奥地利人)
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5年 —— 1918年 未颁奖
1919年 J . 博尔德特(比利时人)
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20年 S.A.S.克劳(丹麦人)
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
1921-1930
1921年 未颁奖
1922年 A.V.希尔(英国人)
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
迈尔霍夫(德国人)
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
发现胰岛素
1924年 W.爱因托文(荷兰人)
发现心电图机理
1925年 未颁奖
1926年 J.A.G.菲比格(丹麦人)
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
1927年 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
1928年 C.J.H.尼科尔(法国人)
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 C.艾克曼(荷兰人)
F.G.霍普金斯(英国人)
1930年 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
发现血型
1931-1940
1931年 O.H.瓦尔堡(德国人)
1932年 C.S.谢林顿、E.D.艾德里安(英国人)
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
1933年 T.H.摩尔根(美国人)
1934年 G.R.迈诺特、W.P.墨菲、G.H.惠普尔(美国人)
1935年 H.施佩曼(德国人)
1936年 H.H.戴尔(英国人)、O.勒韦(美籍德国人)
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1937年 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
发现肌肉收缩原理
1938年 C.海曼斯(比利时人)
1939年 G.多马克(德国人)
研究和发现磺胺药
1940年——1942年 未颁奖
1943-1950
1943年 C.P.H.达姆(丹麦人)
发现维生素K
E.A.多伊西(美国人)
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1944年 J.厄兰格、H.S.加塞(美国人)
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
1945年 A.弗莱明、E.B.钱恩、H.W.弗洛里(英国人)
1946年 H.J.马勒(美国人)
1947年 C.F. 科里、G.T.科里(美国人)
B.A.何赛(阿根廷人)
1948年 P.H.米勒(瑞士人)
发现并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
1949年 W.R.赫斯(瑞士人)
1950年 E.C.肯德尔、P.S.亨奇(美国人)T.赖希施泰因(瑞士人)
1951-1960
1951年 M.蒂勒(南非人)
发现黄热病疫苗
1952年 S.A.瓦克斯曼(美国人)
发现链霉素
1953年 F.A.李普曼(英国人)
H.A.克雷布斯(英国人)
发现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
1954年 J.F.恩德斯、T.H.韦勒、F.C.罗宾斯(美国人)
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与组织技术的应用
1955年 A.H.西奥雷尔(瑞典人)
从事过氧化酶的研究
1956年 A.F.库南德、D.W.理查兹(美国人)、W.福斯曼(德国人)
开发了心脏导管术
1957年 D.博维特(意籍瑞士人)
从事合成类箭毒化合物的研究
1958年 G.W.比德乐、E.L.塔特姆(美国人)
J.莱德伯格(美国人)
1959年 S.奥乔亚、A.科恩伯格(美国人)
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
1960年 F.M.伯内特(澳大利亚人)、P.B.梅达沃(英国人)
1961-1970
1961年 G.V.贝凯西(美国人)确立“行波学说”
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
1962年 J.D.沃森(美国人)、F.H.C.克里克、M.H.F.威尔金斯(英国人)
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
1963年 J.C.艾克尔斯(澳大利亚人)、A.L.霍金奇、A.F.赫克斯利(英国人)
发现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
1964年 K.E.布洛赫(美国人)、F.吕南(德国人)
1965年 F.雅各布、J.L.莫诺、A.M.雷沃夫(法国人)
研究有关酶和细菌合成中的遗传调节机构
1966年 F.P. 劳斯(美国人)
发现肿瘤诱导病毒
C.B.哈金斯(美国人)
发现内分泌对于癌的干扰作用
1967年 R.A.格拉尼特(瑞典人)、H.K.哈特兰、G.沃尔德(美国人)
发现眼睛的化学及重量视觉过程
1968年 R.W.霍利、H.G.霍拉纳、M.W.尼伦伯格(美国人)
1969年 M.德尔布吕克、A.D.赫尔、S.E.卢里亚(美国人)
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
1970年 B.卡茨(英国人)、U.S.V.奥伊勒(瑞典人)J.阿克塞尔罗行(美国人)
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
1971-1980
1971年 E.W.萨瑟兰(美国人)
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
1972年 G.M.埃德尔曼(美国人)、R.R.波特(英国人)
1973年 K.V.弗里施、K.洛伦滋(奥地利人)、N.廷伯根(英国人)
发现个体及社会性行为模式(比较行为动物学)
1974年 A.克劳德、C.R.德·迪夫(比利时人)、G.E.帕拉德(美国人)
从事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研究
1975年 D.巴尔摩、H.M.特明(美国人)、R.杜尔贝科(美国人)
从事肿瘤病毒的研究
1976年 B.S.丰卢姆伯格(美国人)
发现澳大利亚抗原
D.C.盖达塞克(美国人)
1977年 R.C.L.吉尔曼、A.V.沙里(美国人)
发现下丘脑激素
R.S.雅洛(美国人)
开发放射免疫分析法
1978年 W.阿尔伯(瑞士人)、H.O.史密斯、D.内森斯(美国人)
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
1979年 A.M.科马克(美国人)、G.N.蒙斯菲尔德(英国人)
开始了用电子计算机操纵的X 射线断层扫描仪(简称扫描仪)
1980年 B.贝纳塞拉夫、G.D.斯内尔(美国人)、J.多塞(法国人)
1981-1990
1981年 R.W.斯佩里(美国人)
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
D.H.休伯尔(美国人)、T.N.威塞尔(瑞典人)
从事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研究
1982年 S.K.贝里斯德伦、B.I.萨米埃尔松(瑞典人)
J.R.范恩(英国人)发现前列腺素,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1983年 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
发现移动的基因
1984年 N.K.杰尼(丹麦人)、G.J.F.克勒(德国人)、C.米尔斯坦(英国人)
1985年 M.S.布朗、J.L.戈德斯坦(美国人)
从事胆固醇代谢及与此有关的疾病的研究
1986年 R.L.蒙塔尔西尼(意大利人)、S.科恩(美国人)
1987年 利根川进(日本人)
阐明与抗体生成有关的遗传性原理
1988年 J.W.布莱克(英国人)、G.B.埃利昂、G.H.希钦斯(美国人)
对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贡献
1989年 J.M.毕晓普、H.E.瓦慕斯(美国人)
1990-2000
1990年 J.E.默里、E.D.托马斯(美国人)
从事对人类器官移植、细胞移植技术和研究
1991年 E.内尔、B.萨克曼(德国人)
发明了膜片钳技术
1992年 E.H.费希尔、E.G.克雷布斯(美国人)
1993年 P.A.夏普、R.J.罗伯茨(美国人)
发现断裂基因
1994年 A.G.吉尔曼、M.罗德贝尔(美国人)
1994年 曾邦哲(中国人)
提出基因对应蛋白质、酶系统结构相互作用调控生理与病理的系统遗传学
1995年 E.B.刘易斯、E.F.维绍斯(美国人)、C.N.福尔哈德(德国人)
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
等增有机体(包括人)的遗传机理
1996年 P.C.多尔蒂(澳大利亚人)、R.M.青克纳格尔(瑞士人)
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
1997年 S.B.普鲁西纳(美国人)
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 朊蛋白(PRION)并在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
杰出贡献
1998年 R.F.福尔荷格特、L.J.依格那罗和F.穆莱德
1999年 Gunter Blobel
发现控制细胞运输和定位的内在信号蛋白质
2000年 阿尔维德·卡尔松(瑞典人)、保罗·格林加德(美国人)、埃里克·坎德尔(奥地利人)
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的重要发现。
2001-2006
2001年 利兰·哈特韦尔(美国人)、蒂莫西·亨特(英国人)和保罗·纳斯(英国人)
发现了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
2002年 悉尼·布雷内(英国人)
他选择线虫作为新颖的实验生物模型,这种独特的方法使得基因分析能够和细胞的分裂、分化,以及器官的发育联系起来,并且能够通过显微镜追踪这一系列过程。
罗伯特·霍维茨(美国人)
他发现了线虫中控制细胞死亡的关键基因并描绘出了这些基因的特征。
约翰·苏尔斯顿(英国人)
他的贡献在于找到了可以对细胞每一个分裂和分化过程进行跟踪的细胞图谱。
2003年 保罗-劳特布尔(美国人)和彼得-曼斯菲尔德(英国人)
两人以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发现而获奖。
2004年 理查德·阿克塞尔(美国)、琳达·巴克(美国)
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贡献,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
2005年 巴里·马歇尔(澳大利亚)、罗宾·沃伦诺贝尔(澳大利亚)
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细菌
2006年 安德鲁一费里和克拉格-米洛(美国)
他们发现了RNA干扰现象
图书简介
《生理学》在第1版《生理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借鉴了美、英、加、澳等国最新生理学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特色,力求有所创新。《生理学》共分为十三章,按系统分述,力求图文并茂。在内容上,《生理学》加强了本学科与临床实践的联系,注重让学生了解从实验推导结论的科学思维形成过程,适度地引入前沿知识,反映最新进展。如补充了生理学发展的简史和展望、细胞的信号转导、膜的被动电学特征、高血压前期概念(JNC7)及2007年欧洲血压新的分类标准(ESH/ESC)、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中内向整流钾通道、血管中膜和外膜的分泌功能、血糖指数、肝脏生理、神经元的再生与增殖等新的内容。《生理学》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如补充了咳嗽与喷嚏反射、出汗和饮水后尿量的变化等现象的生理机制。《生理学》还纠正了以往一些教材中的疏漏之处,如心肌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心血管中枢所在部位等。每章正文后附有启迪思维的复习思考题和适合学生双语学习的英文小结,参考文献和导航网站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生理学》末设有汉英名词索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理学概述
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二、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三、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第二节 生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第三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适应性
四、生殖
第四节 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和生物节律
一、内环境和稳态
二、生物节律
第五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
一、自身调节
二、体液调节
三、神经调节
第六节 人体内自动控制系统
一、反馈控制系统
二、前馈控制系统
第七节 生理学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一、生理学发展的回顾
二、生理学展望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一、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一、信号转导概述
二、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三、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三、阈下刺激与局部兴奋
四、细胞膜的被动电学特性及对生物电信号的影响
五、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骨骼肌的兴奋和收缩机制
二、骨骼肌收缩的形式和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三、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二、血液的功能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细胞
一、造血过程
二、红细胞
三、白细胞
四、血小板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二、血液凝固与抗凝系统
三、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第四节 血型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二、红细胞血型
三、输血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一、心肌细胞的电活动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三、心电图
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肌细胞的收缩舒张
二、心脏的泵血机制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五、心音
第三节 血管生理
一、血管的分类及功能
二、血流动力学
三、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五、微循环
六、组织液
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三、组织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第五节 特殊器官循环
一、冠脉循环
二、肺循环
三、脑循环
第五章 呼吸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第七章 能量代谢
第八章 体温
第九章 尿液的生成与排泄
第十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第十二章 内分泌系统
第十三章 生殖
图书简介
《生理学(供临床、基础、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系统介绍了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全书力求做到概念简明,表达准确,逻辑条理清晰,内容深入浅出、易懂,图文并茂,有利于教学和学生自学。部分知识点以“知识链接”方式介绍了新知识、新进展、与临床工作的联系等,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启发性。每章后的复习思考题便于学生复习检测。书后列出的“参考文献”为学生寻求相关知识提供了途径。教材还特将“衰老”作为一章,较系统地介绍了衰老与寿命、老年人机体功能变化、心理特点、延缓衰老的途径等,为各校教学提供参考。本书可作为高等医药院校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学、针灸推拿、预防、基础、口腔、麻醉、影像、护理、法医等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研究生及青年教师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1节 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2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适应性
四、生殖
第3节 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
一、体液与内环境
二、稳态
第4节 机体功能的调节 与自动控制原理
一、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方式
二、机体功能活动的控制系统
第2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1节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方式
第2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一、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概念及特征
二、跨膜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
第3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记录方法
二、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三、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四、细胞兴奋的引起和传导
五、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第4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二、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第3章 血液
第1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及血量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三、血液的功能
第2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
二、白细胞
三、血小板
四、血细胞的生成、调节 与破坏
一、血液凝固
二、纤维蛋白溶解
第4节 血型与输血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二、红细胞血型
三、输血原则
第4章 血液循环
第1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
二、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三、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四、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
五、心音和心音图
第2节 心肌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一、心肌细胞的分类
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三、心肌的生理特性
四、体表心电图
第3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及功能特点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四、微循环
五、组织液、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六、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第4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
第5节 器官循环
一、冠脉循环
二、肺循环
三、脑循环
第5章 呼吸。
第1节 肺通气
一、呼吸道的结构与功能
二、肺通气原理
三、肺容积和肺容量
四、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第2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
三、影响肺泡气体交换的因素
第3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二、氧的运输
三、二氧化碳的运输
第4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
二、呼吸节 律的形成
三、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四、病理性周期性呼吸
第6章 消化和吸收
第1节 概述
一、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
二、消化腺分泌功能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四、消化道内分泌功能
第2节 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的分泌
二、咀嚼与吞咽
第3节 胃内消化
一、胃液的分泌
二、胃的运动
第4节 小肠内消化
一、胰液
二、胆汁
三、小肠液
四、小肠的运动
第5节 大肠的功能
一、大肠液和大肠内细菌的作用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第6节 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及机制
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7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1节 能量代谢
一、机体的能量来源与去路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四、基础代谢
第2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人体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三、体温调节
第8章 肾的功能
第1节 肾的结构与肾血液循环特点
一、肾的结构
二、肾的血液循环特点
三、肾血流量的调节
第2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二、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三、肾小球滤过率与滤过分数
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一、na+、c1-和水的重吸收
二、hco3-的重吸收与hi-的分泌
三、nh3的分泌与h+、hco3的转运的关系
四、k+的重吸收和分泌
五、钙的重吸收
第4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一、尿浓缩和稀释的过程
二、尿农缩和稀释的机制
三、影响尿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第5节 尿生成的调节
一、肾内自身调节
二、神经和体液调节
第6节 血浆清除率
一、血浆清除率的测定方法
二、测定血浆清除率的意义
第7节 尿的排放
一、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
二、排尿反射
第9章 神经系统
第1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功能
一、神经元与神经纤维
二、神经胶质细胞
第2节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一、突触的结构与分类
二、经典化学性突触传递
三、神经递质与受体
第3节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反射与反射中枢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三、反射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
四、中枢抑制
第4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
四、痛觉
第5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四、基底神经核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五、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6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第7节 脑的高级功能
一、大脑皮质的生物电活动
二、觉醒和睡眠
三、学习与记忆
四、语言寸枢和大脑皮质功能的一侧优势
第10章 感觉器官
第1节 概述
一、感受器与感觉器官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第2节 视觉器官
一、眼的折光功能
二、视网膜的感光换能功能
三、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
第3节 听觉器官
一、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
二、内耳的感音作用
第4节 前庭器官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
二、前庭反应和眼震颤
第5节 嗅觉与味觉
一、嗅觉
二、味觉
第11章 内分泌
第1节 概述
一、激素的分类
二、激素的传递方式
三、激素作用的特征
四、激素作用的机制
第2节 下丘脑与垂体
一、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
二、腺垂体
三、神经垂体
第3节 甲状腺
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三、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第4节 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
一、甲状旁腺激素
二、降钙素
三、1,25-二羟维生素D3
第5节 肾上腺
一、肾上腺皮质
二、肾上腺髓质
第6节 胰岛
一、胰岛素
二、胰高血糖素
第7节 其他激素
一、前列腺素
二、松果体的激素
三、瘦素
第12章 生殖
第1节 男性生殖
一、睾丸的生精功能
二、睾九的内分泌功能
三、睾丸功能的调节
第2节 女性生殖
一、卵巢的生卵功能
二、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三、卵巢功能的调节
四,月经周期
一、受精与着床
二、胎盘激素与妊娠的维持
三、分娩
四、授乳
第4节 性生理
一、性成熟的表观
二、性反应
三、性行为的调节
第5节 避孕的生理学基础
一、影响生殖细胞生成和成熟
二、防止卵受精
三、影响着床
四、使胚胎由于宫排出
第13章 衰老
第1节 衰老与寿命
一、衰老的定义与机制
二、人的寿命
第2节 老年人机体功能变化
一、外貌—形体的变化
二、机体构成成分的变化
三、组织器官的基本变化
四、各系统功能的变化
第3节 老年人心理特点
一、记忆力减退
三、情绪稳定性下降
四、性格变化特点
第4节 延缓衰老的途径
二、坚持适当的劳动和运动
四、积极防治疾病
五、保证合理的休息和睡眠
六、保护和创造宜居环境
参考文献
中英文索引
书名:生理学(国家“十五”规划教材)
ISBN:730904334
作者:姚泰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定价:68
页数:604
出版日期:2005-2-1
版次:1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简介: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以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功能表现的物理和化学本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对于医学生来说,生理学课程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课程。医学生必须在学习和掌握生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学习生理学、药理学和临床医学。这本教材的对象主要是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教材的内容在一般五年制教材的基础上有所加深,并增加了一些比较新的知识。全书分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和吸收、能量代谢和体温、尿的生成和排出感觉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和生殖共12章,总的篇幅比一般五年制教材增加约1/3。各章的内容都是从细胞和分子以及器官的水平上叙述机体的各种功能,使学生能了解构成人体各个系统的器官则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各个器官、细胞的功能表现的内部机制,特别是不同细胞、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理解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其各部分的功能活动是互相协调、互相制约,从而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保持各种生理过程的稳态。本书除了介绍生理学的知识外,还对有些重要的或典型的生理学知识的实验构思和技术方法作一定的介绍,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能知道生理学知识的具体内容,而且能知道生理学知识是怎样得来的,学习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 生理学的任务
二、 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
第二节 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三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一、 神经调节
二、 体液调节
三、 自身调节
第四节
体内的控制系统
一、 非自动控制系统
二、 反馈控制系统
三、 前馈控制系统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一、 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二、 物质的跨膜转运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一、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二、 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三、 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一、 细胞膜的被动电学特性
二、 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三、 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四、 细胞的电活动与离子通道
五、 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一、 横纹肌
二、 平滑肌
出 版 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3-1
版 次:8页 数:455字 数:826000
印刷时间:2013-3-1开 本:大16开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I S B N:9787117171298包 装:平装
书籍信息
作者:朱大年 主编
定价:39.00元
页数:320页
ISBN:978-7-309-06280-9/R.1049
字数:434千字
开本:16 开
装帧:平装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内容简介
本教材为200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人体解剖生理学》的修订本。根据教育部“十一五”全国规划教材的目录,《人体解剖生理学》经本次修订后分为《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两本教材。本教材适用于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材共分12章 ,主要介绍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在正常情况下表现出的各种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内外环境变化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机体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进行的各种调节 ,并揭示各种生理功能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本教材第一、第二章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跨细胞膜物质转运和信号转导、细胞生物电现象、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等内容具有总论性质,第七章关于能量代谢和体温的内容也不限于某一系统,其余各章则按系统,如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泌尿、感官、神经、内分泌和生殖等,分别介绍各系统生理功能。每章 前面有学习纲要,后面有适量习题。全书后附录有部分习题答案、汉英索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