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 编辑

昆虫纲动物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牛虻双翅目虻科昆虫,又名牛苍蝇、牛。身体强壮而有软毛,头大,半球形,或略带三角形复眼很大。某些雄虫为接眼式或离眼式,有华美的色彩和斑纹,触角有长有短,向前伸出,基部二节分明,腹部宽阔,有亮丽的条带和斑纹;雌虫口器锋利如刀片。牛虻主要分布在广西、四川、浙江、江苏、湖北、山西、河南、辽宁等地。池边、旁常见。成虫取食花粉和花蜜,雌虫还吸取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血液。成虫白天活动,以午时为活动高峰。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雌虻交尾后将卵产在集卵信息物上,卵呈白色,卵经1—2天转变为褐色或黑色,再经6—8天即可孵出幼虫;幼虫呈白色或黄色,圆柱形,两端呈锥状,体长2—4毫米,孵出后,幼虫经6—8次蜕化,5—20天左右开始化蛹,随后蛹羽化为成虫。牛虻是害虫,会吸食牲畜血液,能传播疾病感染动物和人类。全虫去翅焙燥供药用,性微寒,味苦,有毒。不仅有活血调经、消炎止痛,治妇人月经困难、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牛虻

外文名:gadfly

别名:牛蚊子、牛苍蝇、瞎蚂蜂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六足亚门

纲: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目:双翅目

亚目:短角亚目

科:虻科

种:虻虫

分布区域:分布全国,主产广西、四川、浙江、江苏、湖北、山西、河南、辽宁

日本語:虻 あぶ

拼音:niúméng

外形特征

编辑

牛虻牛虻

由于叮咬后的伤口在虻类唾液的刺激下常形成肿包、疼痛,所以对家畜骚扰性极大,据统计乳牛可因虻的叮咬而使产奶下降11%~15%,高者可达19%~25%。虻除了能传播马传染性贫血病外,还可传播其他很多种重要的人、畜疾病,如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及我国台湾省等地流行于牛、犬之间的苏位病,此病20世纪50年代也曾在我国西北骆驼身上发生,造成的损失很大。此外虻还可机械传播大家熟悉的炭疽病,另如在世界上传播较广的野兔热、丝虫病,马的腰麻痹病、脱拉病、睡眠病、拿干拿病、苏阿鲁病、媾疫病、大脑炎、小泡牲口炎等等。

防治

编辑

由于虻在自然界孳生地区广大,飞翔又强,此地虽然有所防护,而由其它地区飞袭过来的虻则照样可以为害,所以治虻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较满意的效果。有人试验,利用一种叫DEET 的高效驱避剂喷在牛、马体上,果然在两小时之内,没有任何虻去牛、马身上吸血。见效快,但只能有短期效果。有人在牧场草原地区以用烟雾剂灭虻,也有一定效果,但要选择合适的天气。另外还可以破坏虻类孳生地的办法来防治虻类,如在它们幼虫孳生的水面上撒矿物油,并将水边产有虻卵的植物叶子处理掉,或填平一些小洼等,这些方法虽都有一定效果,但在大面积开展则浪费人力、物力。

人类在观察、研究此类的生活中,发现自然界有一些昆虫天生是虻的敌人,这些天敌对虻类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是抑制它们数量增长的因素之一,人们利用这些天敌来消灭虻类,也是对其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黄胸黑卵蜂可将卵产在虻类卵中,使虻在未发育为幼虫时即夭折于卵中。据观察对土灰虻卵的寄生率可达23%~34%,赤眼蜂也可寄生于虻类卵中。瓢虫和隐翅虫的幼虫见到虻卵是十分满意的,因为这是一顿美餐。蜂虻的幼虫专门以虻的幼虫和蛹为自己的食物,其效率可达15%~20%。有些金小蜂则将自己的卵产于虻类的幼虫体内,结果虻的幼虫便被吃空身体而死亡。有一些线虫则索性直接寄生于成虻体内或蛹内,有时在一只虻体内可发现有五六条线虫在那里聚餐。据观察一种叫线虫的寄生者对虻的寄生率达5%~6%。有一些绒螨的稚螨也可寄生于成虻体内。此外有些真菌也可感染虻类生病而死亡,如有些地区虻被真菌感染率达28%。如经人类有意对此散布则常可高达75%。其它一些捕食虻昆虫如胡蜂、食虫蛇、蜻蜓及很多寄生性昆虫如青蜂、寄生蜂等均可致虻类于死地。所以利用生物治法防治虻类,前途还是极为乐观的。

叮咬处理

编辑

牛虻叮人时皮肤很痛,会出血。继而产生红斑丘疹和风团,又痒又痛。被虻伤害后,可以在受伤局部皮肤上涂抹清凉止痒剂、皮质激素制剂,如皮炎平、无极膏、肤轻松等。痒痛剧烈者,可口服抗组织药物;或强的松等。出现糜烂渗液者,可做局部冷湿敷,并涂抹一些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