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疫苗 编辑

科技术语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重组疫苗(recombination vaccines)是指随着过去二十年来遗传学的飞速发展,通过遗传学重组机制来生产的疫苗。为了解决传统疫苗存在的问题,降低免疫原性,提高安全性,减少治疗时间,人们提出一种新型的SIT 方法———免疫重组疫苗。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编码大过敏原的cDNA 被发现,重组疫苗逐渐成为过敏性疾病治疗的研究热点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重组疫苗

外文名:recombinationvaccines

依据:遗传学

方法:遗传学重组机制

三大类

编辑

一是DNA重组疫苗,以这一方式面世的第一种疫苗是乙型肝炎疫苗。该疫苗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进行克隆扩增,应用重组DNA技术从酵母菌生产疫苗。

二是通过消除和修饰病原微生物上已知的导致致病性基因来制备疫苗。以此方法研制的针对轮状病毒的第一代重组疫苗已在美国芬兰进行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提示该疫苗对由轮状病毒所致的儿童腹泻具有很强的保护性。

三是通过在一个非致病性微生物如病毒体内插入病原微生物的某个基因,然后被修饰的病毒作为一个携带者或载体来表达该外来基因,从而诱导免疫反应。这一技术正被应用于HIV疫苗的研制。

疫苗是一种抗原,注入血液后刺激免疫系统合成抗体

应用

编辑

最初,重组疫苗是将主要的过敏原重组在一起,代替过敏原提取物达到脱敏的目的,又称为重组过敏原疫苗。但无论是抗原识别受体(BCR 或TCR),还是特异性抗体分子(IgE 或IgG),所识别抗原的位置均不是完整的抗原分子,而是一段特定的氨基酸序列,该段序列称为抗原表位。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过敏原研究的深入,许多过敏原的抗原表位被发现,重组疫苗的研究进入抗原表位平,即将主要过敏原的抗原表位重组在一起作为疫苗,称为段疫苗。肽段疫苗由于使用固相肽段合成的方法制成,只含有线性表位,不含有构象表位,导致其免疫原性不足,但肽段疫苗也能诱导产生高浓度的IgG,原因是高度重复的抗原表位提高了免疫治疗的效率。由于T 细胞识别的外来过敏原的抗原表位是由MHC-Ⅱ类分子提呈的,因此近年来人们又提出了将MHC-Ⅱ类分子作为“钓饵”来筛选T 细胞识别的抗原表位,将T 细胞识别的抗原表位重组作为疫苗,进一步提高治疗效率、减少疫苗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