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 编辑

介于盲肠与直肠之间的一段大肠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结肠(colon)是介于盲肠与直肠之间的一段大肠,结肠在右髂窝内续于盲肠,在第3骶椎平面连接直肠。结肠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大部分固定于腹后壁,结肠的排列酷似英文字母“M”,将小肠包围在内。结肠的直径自其起端6cm,逐渐递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的2.5cm,这是结肠肠腔最狭细的部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结肠

外文名:colon

位置:右髂窝内

结构: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

俗称:大肠

酷似字母:M

分布

编辑

(1)升结肠:下端接盲肠,上缘在下与横结肠相连,长12~20cm;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使其固定于腹后壁及腹侧壁;前方有小肠及大网膜和腹前壁;后方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连,由上向下有右,腰背筋膜,内侧有十二指肠降部、右输尿管,手术分离较困难。

(2)横结肠:是结肠最长最活动部分,长40~50cm,在肝曲与升结肠相接,在曲与降结肠连接,脾曲位置一般较肝曲为高,横结肠上方是,下方是小肠,后方借结肠系膜附着胰腺,前方被大网膜所覆盖。横结肠活动度较大,有时可降至盆腔。

(3)降结肠:上自脾曲与横结肠相接,下在髂平与乙状结肠相连,长20cm,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后方借疏松结缔组织与左肾下外侧、腹横肌腱膜起点及腰方肌相接触。自左季肋部及腰部沿左肾外侧缘向下,至左肾下极,略转向内侧至腰肌侧缘,然后在腰肌和腰方肌之间下行至髂骨骨嵴水平而移行为乙状结肠。

(4)乙状结肠:在盆腔内,位于降结肠和直肠之间,上段较短,称为髂结肠,下段较长,称为盆结肠,长度差异较大,为20~70cm;肠管呈“乙”字形弯曲而得名。乙状结肠系膜较长,活动度大,有时可发生肠扭转,系膜的后面附着于腹后壁,后面有开口向下的乙状结肠间隐窝。在纤维结肠镜检查时应根据其形状,顺其自然弯曲进镜。

(图册“结肠的解剖结构”:)

结肠的解剖结构

血管

编辑

动脉

结肠的动脉结肠的动脉

结肠的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

(1)回结肠动脉(ileocolic artery) 为肠系膜上动脉向右侧发出的最下一条分支,于回、盲肠结合处附近分为盲肠前、后动脉,阑尾动脉,回肠支和升结肠支,分别供应盲肠、阑尾、回肠末段及升结肠下1/3部。

(2)右结肠动脉(right colic artery) 发自肠系膜上动脉右侧壁,在壁腹膜后面右行,跨过右睾丸卵巢)血管和右输尿管,至升结肠内侧缘,分为升、降支,分别与中结肠动脉和回结肠动脉的分支吻合。升支和降支再分支供应升结肠的上2/3段及结肠右曲。

(3)中结肠动脉(middle colic artery) 在胰颈下缘起于肠系膜上动脉,进入横结肠系膜,行向右下,近结肠右曲处分为左、右支,分别与右结肠动脉和左结肠动脉的分支吻合。中结肠动脉供应横结肠。胰腺或胃手术切开横结肠系膜时,勿伤及该动脉,以免造成横结肠的缺血坏死。

(4)左结肠动脉(left colic artery) 起于肠系膜下动脉,在壁腹膜后方行向左上,分为升、降支,营养结肠左曲和降结肠,分别与中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的分支吻合。

(5)乙状结肠动脉(sigmoid arteries) 通常有2~4支,起于肠系膜下动脉,进入乙状结肠系膜内呈扇形分布,供应乙状结肠。其各分支之间,以及与左结肠动脉的降支之间均有吻合。乙状结肠动脉与直肠上动脉之间常缺乏吻合,故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的血供较差。

从回盲部至乙状结肠末端,肠系膜上、下动脉发出的各结肠动脉的分支在结肠的内侧缘依次相互吻合形成动脉弓,称边缘动脉(colic marginal artery)。边缘动脉发出直动脉供应结肠。直动脉分为长支和短支,短支在系膜带处穿入肠壁,长支在浆膜下环绕肠管,至另外两条结肠带附近发分支入肠脂垂后穿入肠壁。直动脉的长、短支在穿入肠壁之前很少吻合,故切除肠脂垂时切勿牵拉,以免切断长支,影响肠壁的供血。

静脉

结肠的静脉与动脉伴行。结肠左曲以上的静脉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左曲以下的静脉汇入肠系膜下静脉。

解剖例证

左结肠动脉分支,行程变化较大,有12例占17%左结肠动脉脉升支较短末达到脾曲。结肠脾曲的缘动脉主要由中结肠动脉的右支末端或副中结肠动脉左支末端形成。此时中结肠动脉左支较长,越过脾曲与左结肠动脉的升支在升结肠的起始或上1/3处吻合成缘动脉。此吻合处全长外径较小,为0.8-1.0mm,我们把吻合处血管外径小于1.0mm称为吻合不良。结肠脾曲处有20例占28%缘动脉吻合处外径小于1.0mm,且从缘动脉发出的分布到结肠脾曲的终动脉长支和短支数较其它区少。此时结肠脾曲的血液供应较差。除此之外在回结肠动脉升支与右结肠动脉降支间有14例占20%左右吻合不良。右结肠动脉升支与中结肠动脉右支之间有11例占15%左右吻合不良。中结肠动脉左支与左结肠升支间吻合不良有20例占25%。直肠上动脉与最下乙状动脉间末形成吻合支有49例占7000,故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血供较差。缘动脉吻合处血管外径平均为1.4±0.4mm。

分布到结肠的动脉源于缘动脉,是终动脉,分长、短两组分支与肠轴呈垂直方向进入肠壁。长支发出后很快分为前后两支,沿结肠的系膜缘前、后经浆膜层与肌层之间走行至对系膜缘,穿过肌层达粘膜下层。前、后两支在对系膜缘处的吻合极不充分,即使有吻合,吻合处的血管极细,因此对系膜缘处血供较差。短支大都起于长支,小部分起于缘动脉,但分布到结肠去的短支数目较多,短支发出后即刻在结肠系膜带附近穿人肠壁,主要分布到结肠系膜缘附近的前后壁。结肠系膜缘附近的肠壁主要由长支和短支共同分布的,因此血供较丰富。除了在粘膜下层外,动脉终支之间很少发现有吻合支。右半结肠的长支、短支数目较多于左半结肠,因此右半结肠的血供较左半结肠丰富。

淋巴

编辑

结肠的淋巴管穿出肠壁后伴血管走行,行程中先后向4组淋巴结引流:结肠上淋巴结,位于肠壁及肠脂垂内;结肠旁淋巴结,位于边缘动脉与肠壁之间;中间淋巴结,沿结肠动脉分布;肠系膜上、下淋巴结,分别位于肠系膜上、下动脉的根部周围。右半结肠的淋巴大部分向肠系膜上淋巴结引流,左半结肠的淋巴大部分向肠系膜下淋巴结引流,它们的输出管直接或经腹腔淋巴结汇入肠干。

结肠运动

编辑

特点

结肠运动与小肠运动最明显的区别是结肠运动较小肠运动为慢,对刺激的敏感性也比小肠低。

小肠的运动特点:小肠有两种运动方式,一种是节段性收缩,它可以使食糜和消化液完全混合,利于消化和吸收,但并不能推进食糜;另一种是蠕动,与节段性收缩联合作用,把食糜推向前进。小肠的蠕动很慢,每分钟约1~2cm,每个蠕动波只把食糜推进约数厘米后即消失。

结肠的运动特点:结肠运动少而缓慢,对刺激的反应也较迟缓,这些特点对于结肠作为粪便暂时的贮存所是适合的。结肠的运动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空腹时多见的袋状往返运动,这种运动不能向前推进食物残渣;二是进食后或结肠受到拟副交感药物刺激时所发生的分节推进运动以及多袋推进运动,这两种运动均可推动食物残渣向前运动;另外,还有结肠的蠕动,它是由一些稳定向前的收缩波所组成,可以使肠内容物缓缓向前推进。结肠还会发生一种进行很快且前进很远的蠕动,称为集团蠕动。集团蠕动可使一部分肠内容物由横结肠推移至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集团蠕动常见于进食后,由胃-结肠反射所致。

增强因素

影响结肠运动的调节因素和控制因素,尚未了解完全。以下各种因素均可增加结肠的运动:

(1)药物:如乙酰胆碱、烟碱、新斯的明等拟胆碱药,均可通过兴奋支配胃肠平滑肌的副交感神经而使胃肠平滑肌收缩加强。

(2)机体内的某些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前列腺素E1等,均可引起肠道平滑肌兴奋,使肠平滑肌收缩加强。

(3)进食:进食中、进食后以及排便时均可增加结肠的蠕动,这是由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所引起的。所谓条件反射,即人在进食时,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以及进食的环境等均可引起胃肠的蠕动。所谓非条件反射,即食物对胃肠的机械性或化学刺激以及温度的刺激,均使胃肠黏膜的感受器发生兴奋,通过神经传入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胃肠平滑肌,使胃肠平滑肌收缩。食物对胃肠壁的刺激,亦可不通过中枢神经的参与,而是通过局部反射即可引起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产生蠕动。

抑制因素

抑制结肠运动的因素亦很多,常见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药物:M胆碱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东莨菪碱、山莨菪碱(654-2)、普鲁苯辛、颠茄酊(或颠茄片);神经节阻断药,如六甲双、美加明、潘必定、三甲吩等;抗忧郁药,如丙咪嗪、阿密替林;镇痛药,如吗啡等,均可引起肠平滑肌松弛,使结肠运动减弱,故以上药物可导致便秘

(2)睡眠:人在进入睡眠后,人体各个系统的活动水平均降低,肠平滑肌处于松弛状态,故睡眠时结肠运动减弱。

(3)情志不畅:祖国医学把人的情志改变归纳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均指人的精神状态。在正常情况下,七情不会使人致病,因为它是人体对客观事物所表现的不同反应。如果是突然的、强烈的或长久的精神刺激,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中医称之为“内伤七情”。七情致病可直接伤及内脏,古代医书中有“怒伤肝”,“喜伤”,“思伤脾”,“忧伤”,“恐伤肾”的论述。七情致病还会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大肠传导糟粕的能也是在气的升降、出入平衡的条件下进行的。人的情志不畅会导致气机不畅及脏腑功能失调,其中包括大肠传导功能的抑制。所以情志不畅也是抑制大肠运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结肠的运动功能紊乱或减弱所造成的便秘,往往易变为顽固性便秘,尤其是左半结肠的运动减弱时,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久,则水分被吸收过度,大便更难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