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管炎 编辑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淋巴管炎是由致病原(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经皮肤黏膜裂伤、手术切口或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疖、手部感染及足癣),经组织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所致,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该病为淋巴系统常见疾病,多见于四肢,尤其好发于下肢,伤口近侧出现一条或多条红线,局部硬肿并有痛,伴有发热恶寒、乏等全身临床表现

基本信息

编辑

中医病名:淋巴管炎

就诊科室:感染科

常见病因: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常见症状:下肢,伤口近侧出现一条或多条红线,局部硬肿并有压痛,伴有发热、恶寒、乏力等全身临床表现。

传染性:无

病因

编辑

淋巴管炎多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此外,在丝虫病流行的地区可见到由丝虫引起的淋巴管炎,在炎性乳腺癌时也可广泛累及皮下淋巴管。此外,也有被猫咬伤感染败血症巴斯德式菌及在孢子丝菌病时由孢子丝菌造成淋巴管炎的报道。

致病原常沿淋巴管向近心端蔓延到该区淋巴结群,造成淋巴结炎,感染不能控制时,会进一步发展为菌血症甚至败血症,有的还会表现为脓毒血症

临床表现

编辑

1.临床分类

根据发病的急缓可分为急性淋巴管炎和慢性淋巴管炎。急性淋巴管炎是致病菌经皮肤黏膜裂伤、手术切口或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疖、手部感染及足癣等),经组织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所致,致病菌以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慢性淋巴管炎是由急性淋巴管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成。

2.临床表现

淋巴管炎常见于四肢,尤其好发于下肢,在手或足部常见有原发病灶。急性淋巴管炎表现为浅层淋巴管炎在伤口附近出现一条或多条红线,手指轻压后,颜色可消退,局部硬肿并有压痛;并伴有发热、恶寒、乏力等全身临床表现。慢性淋巴管炎由急性淋巴管炎反复发作迁延为慢性淋巴肿,表现为皮肤、皮下组织筋膜增厚,成为永久性肥厚纤维样变。

检查

编辑

1.血常规

可见白细胞计数增多以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2.脓液细菌培养

形成脓肿时,穿刺抽得脓液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3.其他

如果需要排除丝虫感染,可做病原学血清抗体检测。前者包括从外周血液、乳糜尿、抽出液中查微丝蚴和成虫;后者为检测血清中的丝虫抗体和抗原

诊断

编辑

1.有手足部疔疮或皮肤破损感染史。

2.病灶近侧皮肤沿淋巴管走形可见一条或数条红线,并向近端延伸,局部较硬,有压痛。严重者伴有发热、恶寒、乏力等全身表现。

3.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增多以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鉴别诊断

编辑

发生深部淋巴管炎时需与静脉炎相鉴别。静脉炎多表现为一侧下肢疼痛性肿胀,行走时加剧,周围皮肤可有发热、红肿的表现。与深部淋巴管炎不同的是,静脉炎沿静脉走行分布,可予以鉴别。

治疗

编辑

1.治疗原发病灶

若有原发感染,比如疖、急性蜂窝织炎等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灶。未形成脓肿时,先行抗生素治疗,一般疗效较明显,可应用β-内酰胺类(常用的有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或磺胺类药物;如已形成脓肿,除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外还应行手术切开引流。丝虫病应根据丝虫的分类及疾病分期采取相应治疗。

2.局部治疗

局部可用酸镁湿敷或热敷及理疗等。

3.并发症治疗

患者可出现菌血症或败血症,有脓肿形成者也可发展为脓毒血症。为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为达到较好的疗效,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菌药物

预后

编辑

急性淋巴管炎一般预后良好,如出现全身表现,需及时正确治疗以免迁延为慢性淋巴管炎。

护理

编辑

1.发病部位在四肢的,应抬高患肢。

2.有发热等全身表现时,应卧床休息,多饮水、进食易消化的食物。

3.有脓肿形成时,切忌自行挤压或排脓。

4.换药后必须洗手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预防

编辑

1.注意皮肤清洁,防止皮肤损伤或及时处理皮肤伤口。

2.积极治疗足癣、溃疡、窦炎等疾病。

上一篇 淋巴腺炎

下一篇 舌扁桃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