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变异 编辑

生物学术语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细菌变异是细菌的基本属性之一。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细菌,在不同的条件下,可呈现不同的特性。在特定外界环境中,细菌在生长中所表现的形态和生理特征形状的总和,称为表型。细菌的变异可分为两类:遗传变异(genetic variation)与表型变异(pheNOtypic variation)。遗传变异发生在少数个体,但能稳定地传给后代,并导致变种或新种的产生。在这种意义上,遗传变异有利于物种的变化;而表型变异则因外界因素所致,常波及同一环境中的大数个体,因遗传物质结构未改变,其变化为可逆,表型变异不能遗传。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细菌变异

外文名:baCTerialvariation

一、细胞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

编辑

核酸作为一切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主要有DNA和RNA两种类型,而DNA是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细菌的遗传物质是以染色体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形式(包括质粒和转座因子)存在的。

分子遗传学平的角度看,基因是合成一种有能的多肽链或 RNA 分子所必需的一段完整的DNA序列。根据产物的类别分为蛋白质基因和RNA基因两种;根据产物的功能分为结构基因(合成对其他基因表达不产生影响的蛋白质和)和调节基因(合成阻遏蛋白和转录激活因子)两类。而基因组是指存在于生物单倍体细胞所具有的全套基因。细胞内只具有一套基因组的称为单倍体,如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以及病毒和噬菌体。细胞内具有二套基因组的称为二倍体,如高等动植物的体细胞。

基因型是指微生物所具有的全部基因组。而表型则是指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全部性状。通常只有部分基因型表达在表型之中,因为在杂合子的情况下,隐性等位基因不表达在表型之中,但仍能传递给后代。

1、 细菌的染色体

染色体DNA是细菌主要的遗传物质,由一条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构成,紧密缠绕成较致密的不规则小体,该小体又称为拟核,其上无组蛋白包绕,但有核蛋白。核蛋白与基因的活化及DNA的复制有关,有的与DNA结合在一起,类似真核细胞的组蛋白。

在细菌等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不编码的DNA序列很少,许多原核生物的已知基因数基本接近由它的DNA相对分子质量所估计的基因数,表明原核生物具有连续的基因结构,不含内含子,因此转录后一般不需要加工剪切即可产生成熟的RNA分子。 此外, 除了rRNA基因是多拷贝外,绝大多数基因保持单拷贝形式,很少有重复序列,功能相关的基因高度集中,组合成操纵子结构。

2、 质粒

质粒是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细菌和真菌等多种微生物细胞中。质粒通常以共价闭合环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现已发现许多质粒既可以游离于细胞质中自主复制,也可整合宿主细胞染色体中,随染色体复制而复制。这种既能以染色体外自主复制状态存在,又能与宿主细胞染色体整合为一体状态存在的质粒又称附加体。 质粒不仅与细菌遗传物质的转移有关, 也与某些细菌的致病性、次级代谢产物(如细菌素)的合成以及细菌的抗药性等有关;它又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载体,因而对质粒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3、 转位因子

转位因子是指细胞基因组中能够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转位因子可以从染色体或质粒的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 或者在同一细胞的两个复制子之间转移,DNA片段的这种运动过程称为转位。已证实在真核及原核生物中均有存在,且某些噬菌体本身就是转位因子。由于转位因子的转位行为,将使DNA分子发生插入突变和广泛的基因重排, 在促使生物变异及进化上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转位因子也可作为遗传学和基因工程的重要工具。

原核生物中的转位因子,按其结构与遗传性质可以分为三类:插入序列、转座子和转座噬菌体。

二、细菌变异的现象

编辑

细菌变异按观察现象可分为以下常见类型:1.形态结构的变异:L-型变异、H-O变异、V-W变异;2.毒的变异:毒力增强及减弱(BCG)的变异;3.菌落的变异:S-R变异(光滑菌落变为粗燥型);4.耐药性变异。

耐药性变异的机制耐药性变异的机制

三、细菌变异的机理

编辑

1、基因突变

突变是指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核酸的结构发生了突然而稳定的变化,突变可导致微生物的某些性状发生遗传性变异。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是指一个基因内部由于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的置换、缺失或插入而引起的突变,其涉及的变化范围很小,所以又称为点突变。染色体畸变是指大段染色体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即较大范围内遗传物质结构的改变。

2、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1)转化(transformation)

转化是指来自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直接进入并整合入受体菌基因组中,使受体菌获得部分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在转化过程中,被转化的DNA片段称为转化因子。经转化后,稳定地表达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重组子称为转化子。

(2)接合(conjugation):

细菌接合细菌接合

通过供体菌和受体菌的直接接触,遗传物质自供体菌转移入受体菌,使后者获得前者的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接合。介导接合作用的质粒称为接合性质粒。 接合作用广泛存在革兰阴性菌中,几乎包括了所有的肠道菌科的细菌;在某些革兰阳性细菌,如链球菌和枯草杆菌等也有报道。

接合作用不同于细菌的转化,在接合过程中需要供体菌与受体菌之间的直接接触,这种直接接触主要通过质粒编码的性菌毛而介导的。此外,在接合过程中,除质粒本身能从供体菌向受体菌转移外,有的质粒还能带动供体菌的染色体基因向受体菌转移。因此,接合作用也是自然界中物种间遗传物质交换的重要途径。接合一般可分为F质粒的接合和R质粒的接合。

(3)转导(transduction)

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入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这种基因转移方式称为转导。通过转导而获得新遗传性状的受体菌称为转导子。 因为绝大多数细菌都有噬菌体,所以转导现象在自然界比较普遍。 另外,转导DNA位于噬菌体蛋白外壳内,不易被外界的DNA水解酶所破坏,所以比较稳定。

转导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两种类型。在普遍性转导中,噬菌体可以转导供体菌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菌中;而在局限性转导中,噬菌体总是携带供体菌同样的片段到受体菌细胞中。

(4)溶源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

溶原性噬菌体的基因组与细菌染色体重组,使得宿主菌的遗传特性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溶原性转换。当宿主丢失这一噬菌体时, 获得的新性状也就同时消失。 由此可以看出, 溶原性转换与转导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这种温和噬菌体不携带任何来自供体菌的外源基因,使宿主表型改变的完全是噬菌体基因整合入宿主染色体的结果; 其次, 这种温和噬菌体是完整的,而不是缺陷的;第三,获得新性状的是溶原化的宿主细胞,而不是转导子;第四,获得的性状可随噬菌体消失而同时消失。

现以白喉杆菌产生白喉毒素为例说明溶原性转换,白喉杆菌之所以产毒是由于它被带有毒素基因的β棒状杆菌噬菌体感染所致。当产毒菌株一旦失去β噬菌体时,就不再产毒,表明白毒素是由β噬菌体基因组所编码。这种由于细菌溶原化而致的溶原性转换也被称为噬菌体转变。

上一篇 病理生理学

下一篇 情绪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