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丘脑综合征 编辑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下丘脑综合征是一组以内分泌代谢障碍为主,并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和轻微神经精神症状的综合征,因各种原因导致下丘脑受损所致。

基本信息

编辑

外文名:hypothalamicsyndrome

就诊科室:内科

常见发病部位:下丘

常见病因:感染肿瘤创伤先天疾病、退行性病变、某些药物

常见症状:肥胖;性早熟;闭经、溢乳、性欲减退、阳痿;怕冷、少汗、脱发、黏液性肿、无饮、多尿

病因

编辑

1.感染

脑炎、结核、麻疹等。

2.肿瘤

异位松果体瘤、颅管瘤、神经胶质瘤垂体瘤等。

3.创伤

脑外伤、手术或放射治疗等累及下丘脑区域。

4.先天性疾病

Kallmann综合征(家族性嗅神经-性发育不全综合征)、Laurence-Moon-Biedl综合征(性幼稚色素性视网膜炎、多指畸形综合征)、脉络膜囊肿

5.其他

退行性病变,某些药物(如冬眠灵,利血平等)。

临床表现

编辑

1.病史

有颅内炎症、肿瘤、创伤、手术、放射治疗或某些先天性疾病

2.内分泌能障碍

肥胖;性早熟;闭经、溢乳、性欲减退、阳痿;怕冷、少汗、脱发、黏液性水肿、无力;多饮、多尿等。上述改变不能用单一垂体或靶器官损害来解释。

3.摄食障碍

贪食致肥胖,厌食消瘦或贪食—厌食交替发作。

4.睡眠障碍

嗜唾、失眠或二者交替出现。

5.体温调节异常

可出现高温、低温或变异性体温。

6.精神障碍

过度兴奋抑制、哭笑无常、定向力障碍、幻觉等。

7.导致下丘脑受累的原发病的表现

颅内肿瘤等引起的高颅表现(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视野缺损、昏迷等。

检查

编辑

1.实验室检查

(1)下丘脑、垂体及其靶腺激素分泌异常及相应的生化异常。

(2)下丘脑、垂体的储备能力试验异常如TRH兴奋试验、GnRH兴奋试验等。

2.影像学检查

(1)颅骨X线平片颅咽管瘤松果体病人中线位可发现钙化灶

(2)CT、MRI等检查对确定颅内病变性质及定位有重要价值。

3.其他检查

(1)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有助于区别炎症或肿瘤。

(2)脑电图对寻找病因有参考价值。

(3)脑血管造影必要时做,如肿瘤定位。

诊断

编辑

1.初步诊断

(1)诊断下丘脑综合征的前提是:已排除单一靶器官或垂体自身的病变以及全身性疾病后,才能考虑下丘脑。

(2)下丘脑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性功能紊乱尿崩症多食肥胖、精神失常,因而若有其中3项共存时,应高度怀疑此病。

(3)内分泌功能代谢障碍是下丘脑综合征的最主要表现,对诊断的意义也最大。当患者同时合并其他症状(如神经系统的表现、精神失常、头痛、发热)时,应高度怀疑此病。MRI和CT的蝶鞍薄分层片有时可显示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2.病因诊断

(1)以肿瘤居首位,其中最常见的为颅咽管瘤和异位松果体瘤;其次是外伤和先天性疾病;再次是炎症、肉芽肿和物理因素等。

(2)当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且伴视力或视野异常,以及渐进性尿崩症和性功能紊乱者,应首先考虑肿瘤因素。MRI、CT有时帮助很大。

(3)某些先天性病变可有连锁症状:如嗅觉消失、畸形、发育迟滞,可能是Kallmann综合征。

(4)有创伤、药物和放射因素的诊断,需靠详细询问病史。

3.损伤部位

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时可反映下丘脑病变的部位,如视前区受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下丘脑前部视前区受损:高热;下丘脑前部:摄食障碍;下丘脑前部及视上核室旁核:尿崩症、特发性高血症;下丘脑后部受损:意识改变、嗜睡、低温、运动功能减退等。

4.病理诊断。

鉴别诊断

编辑

1.内分泌系统疾病

腺垂体功能低下、尿崩症、甲状腺上腺、性腺功能低下等病均有其典型的临床和生化改变,可定位,而下丘脑综合征出现的内分泌代谢障碍多伴有多个系统的损害,不能用单一靶器官或单一垂体损害来解释。

2.神经衰弱综合征

可出现全身多个系统受损的表现,但查体、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往往无阳性发现。

3.与颅内肿瘤,炎症等原发病鉴别

上述疾病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但如果在此基础上出现一系列内分泌代谢系统的改变或出现摄食、体温、睡眠障碍,难以用原发病解释,应考虑到下丘脑综合征的诊断。

治疗

编辑

1.去除病因

(1)停用引起下丘脑综合征的药物如冬眠灵。

(2)手术切除引起下丘脑综合征的肿瘤。若肿瘤过大不能根治又伴有颅内压增高者,可行减压手术缓解症状。

(3)放疗适用于对放疗敏感的肿瘤如生殖细胞瘤。

2.药物治疗

出现内分泌功能低下可行药物替代治疗如甲减者可用甲状腺片,尿崩者可用长效尿崩停、弥凝等。

3.对症处理

(1)泌乳者可用溴隐亭。

(2)颅内高压者可使用降颅压的药物。

(3)体温过高者可予以物理或药物降温,过低者采取保暖措施等。

(4)渴感受损的患者需注意出为入,保持出入液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