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脉冲 编辑

概念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脉冲射频是Sluijter于1997年首次提出的一种新概念:使用短时、间断性的、300~500kHz的射频,控制电极的最高温度≤42℃。PRF镇痛机理还不十分明确,但是通过调节神经能达到治疗的目的是重要方面。传统观点认为射频电流通过生热致神经组织损伤而达到神经阻滞,Kleef和Slappendel的研究却认为是射频电流而不是热在起作用,后者的研究发现40℃的射频电流和67℃的射频电流同样有效。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射频脉冲

提出者:Sluijter

提出时间:1997年

特点:使用短时、间断性

脉冲射频与神经性疼痛

编辑

有人利用成年SD大鼠,在进行左侧半椎板切除术后暴露C6脊神经节,将带有监测温度变化热电耦的射频电极(直径0.5mm)放置在暴露的脊神经节上,分成PRF组、CRF组、假治疗组。PRF组用500-KHz、20ms的PRF电流进行放电,120s后局部组织温度达到38。C。CRF组局部组织温度亦为38。C。假治疗组将射频电极与脊神经节接触120s,却不进行射频放电。在治疗后3小时PRF组大鼠的背侧角表面的脊髓神经节的c-Fos免疫反应活性神经元的数显著增加,而CRF组没有增加。VanZundERT将19只雄性Wistar大鼠在切除颈椎椎板后,暴露颈神经背根神经节(dorsalrootgAnglion,DRG),随机进行分组:假干预组;CRF组(67。C);PRF组1,放电120s;PRF组2,放电8min。7天后大鼠被处死,并将脊髓进行c-Fos标记。与假干预组比较,所有干预组脊髓背侧角的c-Fos免疫反应活性细胞显著增加,而在射频模式不同的三组动物中没有显著差别。证实脊髓脊神经根暴露于不同射频模式时,存在迟发的神经活动且不依赖于温度。广医二院疼痛科实验室前期实验结果显示PRF对DRG超微结构和邻近的脊神经前根没有破坏性影响,PRF使背根节P物质平下调和脊髓P物质水平上调,PRF可以引起组织β-内啡的升高。推测PRF可能通过DRG外周突抑制周围神经C纤维伤害性传入和刺激DRG中枢突激活脑干下行抑制系统而产生内源性镇痛作用。

治疗范围

编辑

慢性神经性疼痛、手术后疼痛和晚期肿瘤疼痛

上一篇 陈士铎

下一篇 P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