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 编辑

人体器官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接幽门与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全长约4-6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小肠内消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食物经过小肠内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后,基本上完成了消化过程,同时营养物质被小肠黏膜吸收了。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小肠

外文名:smallintestine

分段: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位置:腹腔的后上部

解剖结构

编辑

小肠上端起于胃幽门口,下端止于回盲瓣,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部分,在成人全长5-7m,按位置与形态,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是食物消化与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管径由十二指肠(约3-5cm)向下逐渐变细,末端回肠管腔仅1.0-1.2cm,异物易在此处嵌顿。

生理功能

编辑

小肠的组织结构学特点为小肠的吸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小肠的生理能表现为小肠的运动、分泌、消化及吸收方面,并且与药物代谢密切相关。如小肠平滑肌的各种形式的运动可以完成对食糜的研磨、混合、搅拌等机械消化,小肠腺分泌的小肠液与小肠内胆汁、胰液一起完成食糜的化学消化,小肠黏膜分泌内分散存在有许内分泌细胞,可分泌多种消化道激素,如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抑胃和胃动素等,它们对胃肠运动和分泌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营养与代谢

编辑

食糜由胃进入小肠,开始小肠的消化,由于胰液、小肠液及胆汁的化学性消化作用以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作用,食物的消化过程在小肠内基本完成,经过消化的营养物质也大部分在小肠被吸收,因此小肠是消化吸收的最重要部位

吸收细胞

编辑

杯状细胞(gobletCELL):散在于吸收细胞间,分泌粘液,有润滑和保护作用,从十二指肠至回肠末端,杯状细胞逐渐增多。

潘氏细胞(Panethcell):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位于腺底部,常三五成群。细胞呈锥体形,胞质顶部充满粗大嗜酸性颗粒,内含溶菌等,具有一定的灭菌作用。

未分化细胞(undifferentiatedcell):位于小肠腺下半部,散在于其它细胞之间。胞体较小,呈柱状,胞质嗜碱性。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向上迁移,以补充绒毛顶端脱落的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绒毛上皮细胞的更新周期为2~4天。一般认为,内分泌细胞和潘氏细胞亦来源于未分化细胞。

固有层在细密的结缔组织中除有大小肠腺外,还有丰富的游走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绒毛中轴的固有层结缔组织内有1~2条纵行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centrallaCTeal),它的起始部为盲端,向下穿过黏膜肌进入黏膜下层形成淋巴管丛。中央乳糜管管腔较大,内皮细胞间隙宽,无基膜,故通透性大。吸收细胞释出的乳糜微粒入中央乳糜管输出。此管周围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网,肠上皮吸收的氨基酸、单溶性物质主要经此入血。绒毛内还有少量来自黏膜肌的平滑肌纤维,可使绒毛收缩,利于物质吸收和淋巴与血液的运行。

固有层中除有大量分散的淋巴细胞外,尚有淋巴小结。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多为孤立淋巴小结,在回肠多为若干淋巴小结聚集形成的集合淋巴小结,它们可穿过黏膜肌抵达黏膜下层。

上一篇 缩胃手术

下一篇 胃旁路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