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蒜 编辑
《古今注》云:“蒜,卵蒜也。俗人谓之小蒜。胡国有蒜,十许子共一株,箨幕裹蒜,名为葫蒜,尤辛于小蒜,俗人呼之大蒜。” 独蒜是大蒜的一种,大蒜为百合科葱属中以鳞芽构成鳞茎的栽培种,二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蒜、胡蒜。大蒜原产于欧洲南部和中亚。最早在古埃及、古罗马和古希腊等地中海沿岸国家栽培,当时仅作药用。9世纪初传入日本,16世纪前叶扩展到非洲和南美洲,18世纪后叶北美洲开始栽培。现已遍及世界各地。
中国古代原产有“蒜”,但所指应是“小蒜”。清吴其浚撰《植物名实图考》录有:“小蒜为蒜,大蒜为葫”。《广志》载:“蒜有胡蒜、小蒜。”《博物志》曰:“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六“蒜”有:“中国初惟有此,后因汉人得胡蒜于西域,遂呼此为小蒜以别之。”又说:“家蒜有二种:根茎俱小而瓣少,辛甚者,蒜也,小蒜也;根茎俱大而瓣多,辛而带甘者,葫也,大蒜也。”古籍资料都说明食用的大蒜,是张骞出使西域由大宛国得大蒜带回的。我国原产有小蒜,从西域引入新蒜种以后,因两者外观相似而仅有大小之别,人们逐渐把个体略大的新种称为“大蒜”,原来固有的反而称为小蒜。东汉崔寔著《四民月令》中也有“布谷鸣,收小蒜。六月、七月,可种小蒜。八月,可种大蒜”的记载。又崔寔著《东观汉记》载:“李恂,为兖州刺史,所种小麦、葫蒜,悉付从事,无所留”。由此知之,那时大蒜便在山东安家落户。
根:浅根性作物,无主根。发根部位为短缩茎周围,外侧最多,内侧较少。根最长可达50cm以上,但主要根群分布在5-25cm土层,横展范围30cm。成株发根数70-110条。
茎:大蒜鳞茎大形,具6~10瓣,外包灰白色或淡紫色于膜质鳞被。和普通大蒜相比,独蒜外形圆整,鳞茎不分瓣。叶基生,实心,扁平,线状披针形,宽约2.5厘米左右,基部呈鞘状。花茎直立,高约60厘米。
叶:包括叶身和叶鞘。叶鞘管状,叶身未展出前呈折叠状,展出后扁平而狭长,为平行叶脉。叶互生,为1/2叶序,排列对称。叶鞘相互套合形成假茎,具有支撑和营养运输的功能。
花、种子:佛焰苞有长喙,长7~10厘米伞形花序,小而稠密,具苞片1~3枚,片长8~10厘米,膜质,浅绿色花小形,花间多杂以淡红色珠芽,长4毫米,或完全无珠芽;花柄细,长于花;花被6,粉红色,椭圆状披针形;雄蕊6,白色,花药突出;雌蕊1,花柱突出,白色,子房上位,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凹入,3室。蒴果,1室开裂。种子黑色。花期夏季。
独蒜原产于亚洲西部或欧洲,在中国均有分布,广泛种植。 蒜需要能深深地扎根的比较疏松的土壤且这种土地不能积水。因此,种蒜的最好地带是在暖和而有阳光的地方。
独蒜的繁殖方式主要为种子繁殖和种蒜头储藏。
大蒜绝大多数品种丧失了有性生殖能力,虽然过去也发现了一些能够进行有性繁殖或半有性繁殖的品种,但栽培的商业性大蒜都不具备这种能力,只能通过鳞茎分瓣等无性方式进行繁殖。
种蒜的选择:选择主栽品种红七星和二水早品种,它们在特定的栽培措施下,极易产生独蒜。同时,尽量选择单瓣重在1~2g的较小种瓣,独蒜率可达40%左右。在高温和长日照条件之下,顶芽迅速膨大并贮藏水分和养分,形成独头蒜。
种子处理:将选好的种瓣置于2℃~5℃的低温冷库中处理50~60天,栽培后独蒜的比例可达50%。低温处理过的蒜种,已解除休眠并萌动,生命活动逐步加强。出冷库后呼吸作用旺盛,会产生强大的呼吸热。蒜种运到家后应及时倒出包装袋,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摊开散热,以免烧坏种子。然后抓紧时间分级播种。如果不能及时播种,应每天翻动一、二次,使其散热流畅。如已长根出芽的种瓣,要注意保湿护根。可以用青松毛、青草、包谷叶等覆盖保湿。
播种期:经过低温处理的蒜种,早播亦有相当的独蒜率,但由于播后气温高,幼苗极易早衰而提前倒苗,所形成的独蒜个头较小,蒜形差(农民称之为“草果蒜”)。特别是在低热河谷地带,较为突出。相反播种偏晚,独蒜的比例极高,如在立冬节令播种试验,独蒜率高达95.4%,但产量极低,小独蒜仅有3克左右重。在秋分至寒露之间播种,其独蒜率在40%~50%,独蒜个大质优,综合产值较高,故独蒜栽培最佳播种期应掌握在此期进行。
播种密度及方法
点播法按4cm×5cm的株行距,在畦面上用木桩点孔,放入1瓣大蒜,根部向下。点完后畦面上盖1cm厚的细土,约栽8.2~9万苗 /亩。铲播条播法用板锄铲出深4~6cm、宽15cm的播种沟,然后按4cm×7cm株行距排播种子于沟内,注意蒜瓣不能倒置。再铲下一播种沟的土盖在前一沟蒜种上,这样第二播种沟同时开好,又可摆放种子,如此不断进行,直至播完整畦。铲播条播法约栽6~7万苗 / 亩,用种量为180~200kg/ 亩。各种植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播种方式。如土壤干燥,播完种后浇灌1次齐苗水。播种后大蒜出苗前3~4天内,按亩用 25%绿麦隆250ml稀释到500倍喷雾除草。 独蒜栽培中,播种深度应掌握在4~6cm为宜。一方面幼苗出土消耗一定能量,有利于减弱植株长势,提高独蒜率。另一方面形成的独蒜果形圆正,外观商品质量好。
选地整地
独蒜栽培中应选择砂土或砂壤土。前作收获后应及早清洁田园,深翻炕晒、熟化土壤。然后按每亩施入腐熟的优质有机肥20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硫酸钾10千克。精细整地,以1~1.2米开墒,做到肥匀畦平土细,即可播种。
田间管理
施肥管理:独蒜在不同生育时期,需要不同种类的肥源。总体来说,生长前期侧重于氮肥,后期则倾向于磷、钾肥。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还要进行适期追肥。种植户的经验是,大蒜生长过程中有两主要施肥期:一个是催苗肥,促进蒜叶的生长;另一个是催头肥,促进鳞茎的膨大。作为蒜头栽培的,在越冬前要多施肥,可以促进植株的生长。
防除杂草:一是在播后芽前,亩用 60%丁草胺50g+25%的绿麦隆250g加水50kg喷雾;二是当蒜苗高10~20cm时,可人工中耕除草,同时也起到松土的作用,防止土壤板结,促进根系生长。
土壤水分管理:大蒜生长到4~5月份,蒜头已经膨大。不能灌水过多,避免引起蒜瓣开散和独蒜率降低,影响大蒜的品质。
适时采收
蒜苗的采收一般在蒜头尚未成型时均密留稀,采小苗留大苗。采收蒜薹与采收蒜头有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有蒜薹的都有分瓣的蒜头,但是有蒜头的不一定有蒜薹。蒜薹的采收时期应掌握在蒜薹上部打弯时在晴天上午10时后进行。具体方法是:右手拿4cm左右长的针,左手握蒜薹,将针尖沿大蒜假茎基部刺入 2cm 并顺势往上划,然后将蒜薹从叶鞘中取出,并将叶片向右手方向倒,盖住划伤部位,避免雨水冲刷,引起感病叶烂死苗。独蒜成熟较早,一般在来年4月中旬或5月初上市的独蒜成熟度较好。独蒜采收完后,加强管理,待剩余的瓣蒜成熟后再进行瓣蒜采收。
经济价值
独蒜栽培一般选用小蒜瓣作为种蒜,小种瓣蒜在生产实践中很少用做商品蒜种进行播种,一般用来大蒜育种及生产独头蒜,这样可大大提高大蒜资源利用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和保健,大蒜因其独特风味和保健药用价值,备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需求量日益增加。独头蒜因其大蒜素含量大大高于普通大蒜,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独头蒜不仅可直接作为商品供应,还能当蒜种播种复壮,缓解繁殖系数低,种性退化的问题。如何利用小蒜瓣配合播期调整来生产独头蒜,以达到节约成本、提高蒜种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成了大蒜生产的又一条创新思路。同时在秋播蒜产区露地越冬蔬菜后茬生产独头蒜,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对大蒜复壮、种质资源的保存具有重要意义。
食用价值
大蒜是常见的蔬菜和调味品,可以直接生吃,也能加工成各种食品或作为烹饪调味料使用。大蒜是一种佐餐佳品,炖鱼、炖肉时可作调料以除腥味;生吃或拌菜时加蒜泥可调味杀菌,增加食欲;也可以加工成咸、甜、香、酸等各种风味的糖蒜、醋蒜等渍物。
药用价值
《中国壮药图鉴》记载独蒜可温中行滞、解毒杀虫,主治感冒、胱腹冷痛、喉痹、肺亲、百日咳、水肿、痢疾等。 中医认为大蒜辛辣、性温,能解滞气、暖脾胃、消症积、解毒杀虫。西医认为大蒜具有消炎、杀菌、抗癌、促进生长、降低胆固醇、增强免疫功能等多种效能,大蒜不但是人们常用的调味剂,而且广泛用于人畜疾病的防治。
人类食用、药用大蒜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近年来,科学家研究证明,大蒜是一种健康食品,有助人体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是药食兼优的佳品。大蒜主要具有以下功效:
防癌抗癌。医学研究认为,自由基是导致癌瘤的主要因素,而大蒜具有阻止自由基形成的作用。中国和意大利研究证实,大蒜含有多种硫化物和稀有元素等成分,可抑制人体胃内的亚硝胺合成,阻断胃内致癌物的生成,从而降低胃癌的发生危险。有学者认为,大蒜所含有的二烯丙三硫、乙烷硫代磺酸乙醋等活性物质,可抵抗致癌物质诱发细胞突变,并能直接杀伤癌细胞。大蒜还具有诱发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抗癌的抗癌免疫效应,加强对癌细胞的 “免疫监护”作用,有助阻止癌细胞转移、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
防治心血管疾病。大量医学研究表明,大蒜所含的化学物质能分解、形成含有硫的物质,其中有些物质对血液或血管起作用,以减少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印度医学家研究发现,心脏病患者服用大蒜之后,可大大降低患者血压,减少心脏病发作,在3年时间里很少有人死亡。美国医学家研究发现,血中胆固醇含量高者,服用大蒜丸后,胆固醇含量降低了大约9%,而胆固醇含量每减少1%,患心脏病的风险便降低2%。英国等医学研究证实,大蒜可显著降低脑血管疾患病人的血小板粘附力,降低由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可防心脏病发作与中风。我国研究也揭示,大蒜可防治动脉硬化。
抵御艾滋病。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大蒜含有硒元素,而硒则是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主要组成成分,其抗氧化能力比维生素E高500倍,对细胞膜有防护作用,参与辅酶A和辅酶Q的合成。同时,大蒜所含的有效成分可增加物质代谢、能量转换和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体质,这对于恢复和重建艾滋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大有裨益。
抗感染。大蒜所含的主要成分是大蒜辣素,有很强的抗菌杀菌作用。经实验证明,大蒜的抗菌力比青霉素还高15倍,是一种植物性广谱抗菌素,尤其对伤寒、副伤寒、霍乱、痢疾、白喉、结核、肺炎等病菌以及皮肤真菌等都有很强的抑制或杀灭作用。研究还揭示,大蒜可抗病毒侵袭,是防治流行性感冒的良药。
健脑。医学家分析认为,供应大脑的能量,单纯有葡萄糖而没有足够的维生素B1,葡萄糖就无法转变为能量,会造成糖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在脑内堆积,影响大脑的正常重量功能活动。大蒜有助人体对维生素B1的吸收,因为维生素B1和大蒜的蒜素相结合,体内便产生蒜硫胺素,能100%被人体吸收,而单独服用维生素B1,却仅有50%被吸收。六、增强耐力。日本医学研究发现,没有饲喂大蒜的老鼠,在游泳池里只游了77分钟,而喂有大蒜的老鼠却游了154分钟。尽管两者最后均沉入水中,但耐力竟相差一倍。研究认为,这不只是蒜素起作用,蒜氨酸及其附属的糖苷等也肯定起了作用。研究表明,蒜有活化人体细胞的作用,进而增强人体耐力。
由此可见,大蒜是一种强身健体的健康食品。但是,大蒜辣素一旦受热或遇碱,容易遭到破坏,作为保健剂用宜生吃。同时,大蒜会刺激胃粘膜,使胃酸增多,故患有胃、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炎病者,应忌吃或少吃大蒜。生吃大蒜后嘴里有蒜臭味,只要嚼点茶叶就会去除。
独头蒜外治寻常疣:将独头蒜切成厚2毫米、直径与疣的大小相同的薄片,用75%酒精将患处消毒后,再用胶布将蒜片固定在患处。每天早晚各换1次,4天1疗程。一般1疗程就可治愈。寻常疣主要由病毒引起,中医认为本病是因外感邪毒、肝失疏泄、气血失和、血瘀气滞聚结肌肤所致。而大蒜具有杀虫、行气、暖脾、解毒等功效,通过局部外敷以达到行气活血、解毒散结的效果,使得疣体坏死脱落。实际上蒜的效用是非常广泛的,历代医书均有记载。蒜也被喻为“广谱抗生素”,它可以有效地杀灭寻常疣的致病菌。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大蒜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如果外用不当会引起皮肤过敏,故不宜用于面部、阴部等皮肤较薄之处。
独头蒜治下肢骨折患者便秘:应用熟独头蒜塞入患者肛门能有效解除下肢骨折患者便秘。独头蒜性温,每一个独头蒜外包薄膜,剥去薄膜即见白色蒜体,有浓烈的蒜臭,味辛辣。独头蒜通过微热的木炭火煨熟后,它所含有的蒜氨酸和蒜酶这两种物质互相接触,浓烈的辛辣味及蒜素成分更加明显,独头蒜中的蒜素黏膜刺激成分通过肠道时能促进肠道的蠕动。 明朝李时珍称:大蒜的气烈,能通五脏之腑,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痛肿,化症积肉食此其功也。人体由脏腑、经络及各种器官组织构成,经络内与脏腑各个器官相连。腑气通则传导功能恢复正常。独头蒜不但能促进肠道蠕动,而且还能改善排出大便的动力。现代医学也在这方面做了研究:认为在感觉良好的部位,适当的刺激,不但能减轻患者疼痛,而且还能改善人体血液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熟独头蒜有效地解除下肢骨折患者便秘,且取材方便、经济、操作简便,不但在短时间内消除患者身心痛苦,而且对促进患者疾病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促进作用。
独头蒜治蜈蚣咬伤:蜈蚣咬人致伤,临床较为常见,尤以儿童居多。大蒜有良好的解毒、止痛作用,奏效很快。用法:取独头蒜一枚(新鲜独头蒜尤佳)。将独蒜截面对准咬伤处及其周围2-3厘米处反复擦。每1小时擦1次,每次10-15分钟,直至痛止肿消为止。一般外擦3次,最多10次,便可获愈。
大蒜的鳞茎是由靠近蒜薹的1~2层(多瓣蒜为1~6层)叶鞘间产生的鳞腋芽肥大而形成的。鳞芽即是大蒜的营养物质的储藏器官,也是大蒜的无性繁殖器官。鳞芽的分化与肥大以同化物质的输入贮存为基础,并以较高的温度(15℃~20℃)和较长的日照(13h以上)为必要环境条件。而大蒜花薹的形成又以低温为前提条件,一般萌动的蒜瓣在0℃~4℃下经30~40d可完成春化,分化花芽,并在温暖过长日照下抽薹。假如植株生长期间既未满足抽薹对低温的需要,也缺乏足够的营养物质供给鳞芽分化,其结果不仅不抽薹,也不能形成侧芽,而在长日照和温暖的气候条件来临时,外层叶鞘中的营养内移,贮于顶芽的最内层鳞片之中,使顶芽的内层鳞片变得特别肥厚,从而形成独头蒜。播种过晚是产生独头蒜的主要原因,农谚“种蒜不出九,出九长独头”,说明秋播大蒜播种时期过了阴历九月易形成独头蒜。此外,凡影响同化物质生产和运输的其他栽培条件以及环境条件,导致营养不足时也会产生独头蒜。如种瓣太小、土壤贫瘠、基肥不足、营养供应不及时、密度过大、叶数太少、鳞芽分化所需温度及光照条件不足、干旱缺水、草荒严重等等均会导致产生独头蒜。当然不同品种间鳞芽分化及肥大所需条件也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