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驱力 编辑

心理学术语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内驱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内驱力

应用学科:理学

综述

编辑

关于内驱力,瑞士著名哲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将其与集体无意识联系起来,他始终强调集体无意识是建立在集体观念的基础上的,并以“生命驱力”为前提。其实内驱力就是个体在环境和自我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驱动效应的,给个体以积极暗示的生物信号。其实质是一种无意识力,源于最原始的,积累了整个历史经验的心理体验在人中的反映。

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内部力量。与它相对应的概念是诱因。内驱力存在于机体内部,诱因存在于机体的外部。内驱力和动机往往被看作同义词。

含义

编辑

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内驱力与需要基本上是同义词,经常可以替换使用。但严格的说,需要是主体的感受,而内驱力是作用于行为的一种动力,两者不是同一状态,但两者又密切相连,因为需要是产生驱力的基础,而内驱力是需要寻求满足的条件。

内驱力与动机

编辑

1、内驱力决定动机的方向和大小

2、内驱力不仅仅是生理需要产生的紧张状态,也是心理上的

3、内驱力和诱因共同影响动机能量大小

内驱力与内稳态及需要有密切关系,动物必须保持机体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才能维持生命。例如,细胞内外渗透压应当平衡,血液中的分和其他营养物质以及各种激素都要保持一定的水平等。这种机体内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作内稳态。若内稳态遭到破坏,如营养物质不足,就会产生求食的需要,驱动求食的行为倾向,以恢复内稳态。支配这种行为倾向并有方向性地、持续地驱动有机体产生求食行为的内部力量也就是内驱力。求食的需要之所以成为激起求食行为的内驱力,还依赖于有机体内外的其他因素。在求食过程中,驱动求食行为的外部目标是食物,食物就是求食行为的诱因。内驱力存在于机体内部,诱因存在于机体的外部。内驱力和诱因相互作用而产生行为的全部过程称作动机作用。因而,内驱力和动机往往被看作同义词。

内驱力与诱因

编辑

内驱力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有机体会产生各种需要,当需要没得到满足时,有机体会产生内驱力,内驱力引起反应,反应导致需要的满足。例如,当摄食需要出现时,内驱力会驱使有机体表现出摄食行为以满足这种生理需要,随着摄食需要的满足,内驱力降低,摄食行为也就停止了。内驱力和需要基本上是同义的,经常被替换使用。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需要指的是主体感受,而内驱力所表现的是作用于行为的刺激。内驱力的作用可以通过行为强度来测量,它本身也可以通过一些外界手段来操纵,因而动机的实验研究中一般都用内驱力的概念。

诱因指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物体、情境或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目标。满足有机体需要的诱因是后天通过个体经验而逐步形成的。例如,同样的摄食需要,有的人会去吃米饭,有的人会去吃面点;同样为满足自尊的需要,有的学生通过取得很好的学习成绩来获得同学的尊重,有的学生则通过讲究穿戴来吸引同学的注意。当有机体在个体活动中把自己的各种需要与能满足其需要的物体、情境联系在一起,这些物体就成为行为的目标。诱因和目标是基本上是同义的。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有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由动机所引起的。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内驱力是个体内部推动行为的力量。诱因是行为目标对行为者的刺激。内驱力是给动机中“推”的力量;诱因是动机中“拉”的力量;人的动机行为正是在这一推一拉中实现的。

教学过程中的内驱力

编辑

教学过程中内驱力一般分三类:

认知内驱力:认知的内驱力是一种源于学习者自身需要的内部动机,这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要通过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才能真正表现出来。诱发这种内驱力需要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诱发认知冲突,注重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相联系等方法。这种内驱力表现在小学和初中非毕业班阶段.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的努力,能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社会地位(或班级地位)的需要。它以赢得一定的地位为满足。

附属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真学习、积极表现的动机。这种学习动机有较明显的年龄特征,多表现在在幼儿和小学生身上,也属于一种外部动机.

上一篇 分权管理

下一篇 晕轮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