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蔽期 编辑
目录
一般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通常可分以下四个基本阶段。
潜伏期或隐蔽期
隐蔽期是指从致病刺激物侵入机体或者对机体发生作用起,到机体出现反应或开始呈现该疾病对应的相关症状时止。在传染病通常称这一阶段为“潜伏期”,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例如,猪瘟是5—8天,猪丹毒平均为3—5天,炭疽是1—5天,破伤风7—15天。但有些疾病,如强烈的机械创伤或电击等,几乎没有潜伏期。在这一阶段中,机体动员保护性装置的作用和致病因素进行斗争,若保护性作用充分时,其后即不致表现出疾病的症状,而且不发病。
前驱期
从疾病出现最初症状到主要症状出现前为止称为前驱期或先兆期,在这一阶段中,机体的机能活动和反应性均有所改变,一般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此称为前驱症状,如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心脏活动及呼吸机能发生改变、体温升高,负役和生产能力降低等。
在前驱期中,很多疾病虽然不易看到特征性或典型的症状。但这一时期的长短和呈现出的机能变化的某些特点,对于进一步确定机能反应性和病原体的致病力是有帮助的。
显明期
这是指紧接前驱期之后,疾病的主要症状或典型症状充分表现出来,由于疾病不同,所表现的特征和持续的时间也有所不同。
在显明期中,不但患病动物抵抗疾病的生理性措施或保护性适应有了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的损伤也表现得很明显,因此,详细研究这一阶段中病体内机能与代谢的改变和病理形态的变化,对于合理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转归期
这一期是指疾病结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有时疾病结束得很快,几乎在数小时或24小时之内所有的症状均告消失,此种情形称为“骤退",有时疾病结束得很缓慢,其症状的强度是逐渐减弱或消失,则称为“渐退”。
在疾病经过中,有时可见疾病症状的加重和各种机能活动障碍更加显著的情况,此称为疾病的“恶化”。若疾病症状在一定时间内暂时减弱或消失,则称为“减轻"。在同一疾病过程中有的并发与该病没有直接关系的另一疾病,称为“合并症”。例如,患流行性感冒时可以并发肺炎,肺炎就是流感的“合并症”。因为流行性感冒并不一定会引起肺炎的发生,同时肺炎和流行性感冒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
隐蔽期的长短与人体感染病原体的数量、毒力、病原体种类、毒素产生和播散所需要的时间、人体免疫力等诸多因素有关。病原体的数量多、毒力强、潜伏期就短。不同的传染病的潜伏期也不相同。潜伏期都有最短、最长的时间范围,这是传染病预防检疫的重要依据。
从肝炎病毒入侵人体后,直到临床最初症状出现以前,这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潜伏期随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性、人体免疫状态不同而长短不一 。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通常为15~45天;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通常为6周至6个月,一般为3个月左右;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为5~12周,最长可达30周,最短为2周左右;丁型病毒性肝炎的确切潜伏期尚不明确(在医学研究中,有人曾将丁肝病毒阳性血液输给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14天后出现转氨酶增高和类似乙肝的临床表现确定为丁肝潜伏期);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一般为40天左右,最长为60天,最短10天就可发病,比乙型和丙型肝炎的潜伏期稍短,但比甲型肝炎的潜伏期要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