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鸭嘴兽 编辑
中文名:鸭嘴兽
拉丁学名:ORNIthorhynchusanatinus
别名:鸭獭
外文名:PlatypusduckbillDuckmole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单孔目
科:鸭嘴兽科
属:鸭嘴兽属
种:鸭嘴兽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亚纲:原兽亚纲
分布区域:澳大利亚东部约克角至南澳大利亚之间,塔斯马尼亚岛
保护级别:近危(NT)IUCN标准
鸭嘴兽可追溯到近150年前的鸭嘴兽标本2022年5月在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被重新发现,这些标本是证明某些哺乳动物会产卵的关键证据,这一事实改变了科学思维的进程并支持了进化论。
最古老的鸭嘴兽于南美洲的6100万年前的地层被发现,其进化史主要是牙齿的退化及身体尺寸缩小。
外形
鸭嘴兽,是鸭嘴兽科鸭嘴兽属哺乳动物。鸭嘴兽身体背腹侧扁,流线型;四肢粗短,眼小,背面深褐色,腹面灰白色到黄色;全身裹着柔软褐色的浓密短毛,脑颅与针鼹相比,较小,大脑呈半球状,光滑无回。四肢很短,五趾具钩爪,趾间有薄膜似的蹼,酷似鸭足,在行走或挖掘时,蹼反方向褶于掌部。它通身长满柔软的皮毛,像一层上好的防水衣,嘴巴极宽扁,像面具一样装在脑袋上,形似鸭嘴,质地柔软,似皮革一般,上面布满神经,能像雷达扫描器一般,接受其它动物发出的电波。鸭嘴兽仗着这一利器,在水中寻找食物和辨明方向。嘴内有宽的角质牙龈,幼体有牙齿,长成后即被角质磨垫取代;尾形与河狸相似,大而扁平,占体长的1/4,在水里游泳时起着舵的作用。鸭嘴兽因其吻部似鸭嘴而得名。成年鸭嘴兽长度有40~50公分,重量雌性在700~1600克之间,雄性在1000~2400克之间。
鸭嘴兽体温很低,而且能够迅速波动。
毒性
鸭嘴兽是极少数用毒液自卫的哺乳动物之一。在雄性鸭嘴兽的膝盖背面有一根空心的刺,在用后肢向敌人猛戳时它会放出毒液。 鸭嘴兽分泌毒物是为了显示它们在交配季节中的主导地位。雄性鸭嘴兽会通过它脚掌下面的小倒钩来分泌毒素。鸭嘴兽身上只有三种它自己特有的毒素,其余毒素在其他动物身上也有发现,例如:海星、海葵、蜘蛛、蛇和蜥蜴。这83种不同的毒素基因可以归类为13个不同的基因家族。这些毒素的不同组合,可能会引起炎症、神经损伤、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等症状,令人死亡。 在野外遭遇鸭嘴兽,绝不能掉以轻心。
鸭嘴兽无疑是地球上长相奇特的动物之一:肥肥的身体、扁扁的尾巴和嘴巴,那双可爱的小眼睛仿佛在说:“我可从来不会伤害任何人。”鸭嘴兽有两项突出特点,第一是鸭子似的嘴巴,使它具有灵敏的捕食技巧,锤头鲨很类似,都能从淤泥中挖出猎物;第二个就是在鸭嘴兽腿部后侧有一对15毫米左右的空心骨头。骨头内存有毒性不大的毒素,可以迅速射向敌人、毒液可以杀死小型动物,对人类则不会致命,不过会导致剧痛,而且持续时间长达数周,甚至数月。
基因
鸭嘴兽的细胞中有5对彼此独立的染色体,它们在细胞分裂时会聚合在一起,并且决定了鸭嘴兽个体的性别:带有10个x染色体便是雌性,带有5个X染色体和5个Y染色体的便是雄性。理论上鸭嘴兽可能会拥有25种不同的性别,虽然这一现象在实际中并未发生。
鸭嘴兽 | 河狸 |
---|---|
嘴巴极宽扁,像面具一样装在脑袋上,形似鸭嘴,质地柔软,似皮革一般。 | 门齿粗大呈凿状,适于咬断树枝与树干。 |
背面深褐色,腹面灰白色到黄色;全身裹着柔软褐色的浓密短毛。 | 河狸体被长而粗的针毛和密而柔软的绒毛。针毛黄棕色,基部和绒毛均为棕灰色。成体背部棕褐色,头部和腹部较背浅。 |
鸭嘴兽 | 河狸 |
鸭嘴兽栖息在河流、湖泊中,能适应多种多样的环境,在溪流和湖泊的岸边筑巢而居,平时喜穴居水畔。常把窝建造在沼泽或河流的岸边,洞口开在水下,包括山涧、死水或污浊的河流,湖泊和池塘。它在岸上挖洞作为隐蔽所,洞穴与毗连的水域相通。
活动
濒危原因
鸭嘴兽在学术上有重要意义,历经亿万年,既未灭绝,也无多少进化,始终在“过渡阶段”徘徊,充满了神秘感。这种全世界唯有澳大利亚独产的动物,20世纪初人类还在为猎取皮毛而捕杀鸭嘴兽,除澳大利亚南部种群灭绝外,鸭嘴兽在其分布区内都还很常见。主要威胁因子是栖息地退化、大坝建设、灌溉、污染、渔网及陷阱。
保护措施
由于其特殊性和稀少,已列为国际保护动物。澳大利亚政府已制定保护法规。
保护级别
列入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为近危(NT)保护等级。
2023年5月12日,有4只雌性鸭嘴兽被引入澳大利亚皇家国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