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雀 编辑

山雀科鸟类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大山雀是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属鸟类。大山雀体大(14厘米)而结实的黑、灰及白色山雀。头及灰黑,与脸侧白斑及颈背块斑成强对比;翼上具一道醒目的白色条纹,一道黑色带沿胸中央而下。雄鸟胸带较宽,幼鸟胸带减为胸兜。大山雀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除了中国新疆南部和西藏的许地区,欧洲亚洲非洲也有分布。大山雀主要栖息于低山和山麓地带的次生阔叶林、阔叶林和针叶林混交林中。大山雀性情活跃,鸣声悦耳,常于枝头和地面上跳动,一般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它食很大,每昼夜吃的昆虫数量约等于自身的体重。它们捕食的昆虫种类很广泛,其中绝大部分为果树害虫,如梨象甲、金龟甲天牛幼虫繁殖期在4-8月,营巢于天然树洞、啄木鸟废弃树洞、窝卵数通常为6~9枚,可多达15枚,雌鸟孵卵,孵化期约为14天。雏鸟晚成,经双亲共同喂养15~17天后可离巢。大山雀是著名的食虫益鸟,每天吃掉相当于自己体重的昆虫,是中国最著名的农林益鸟。因此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大山雀

拉丁学名:Parusmajor

外文名:GreatTit

界:动物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山雀科

属:山雀属

种:大山雀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亚纲:今鸟亚纲

亚种:34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

保护级别:无危(LC)IUCN标准

形态特征

编辑

大山雀雄鸟前额、眼先、头顶、枕和后颈上部辉蓝黑色,眼以下整个脸颊、耳羽和颈侧白色,呈一近似三角形的白斑。后颈上部黑色沿白斑向左右颈侧延伸,形成一条黑带,与颏、喉和前胸之黑色相连。上背和两肩黄绿色,在上背黄绿色和后颈的黑色之间有一细窄的白色横带;下背至尾上覆羽蓝灰色,中央一对尾羽亦为蓝灰色,羽干黑色,其余尾羽内翈黑褐色,外翈蓝灰色,最外侧一对尾羽白色,仅内翈具宽阔的黑褐色羽缘,次一对外侧尾羽末端具白色楔形斑。翅上覆羽黑褐色,外翈具蓝灰色羽缘,大覆羽具宽阔的灰白色羽端,形成一显著的灰白色翅带。飞羽黑褐色,羽缘蓝灰色,初级飞羽除最外侧两枚外,其余外翈部具灰白色羽缘;次级飞羽外翈羽缘亦为蓝灰色,但羽端仅微缀以灰白色;三级飞羽外翈具较宽的灰白色羽缘。颏、喉和前胸辉蓝黑色,其余下体白色,中部有一宽阔的黑色纵带,前端与前胸黑色相连,往后延伸至尾下覆羽,有时在尾覆羽下还扩大成三角形;腋羽白色。

大山雀

雌鸟羽色和雄鸟相似,但体色稍较暗淡,缺少光泽,腹部黑色纵纹较细。

幼鸟羽色和成鸟相似,但黑色部分较浅淡而且沾褐色,缺少光泽,喉部黑斑较小,腹无黑色纵纹或黑色纵纹不明显,灰色和白色部分沾黄绿色。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褐色或黑色,脚暗褐色或紫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1.8-15.5克,♀13-17克;体长♂120-148毫米,♀116-153毫米;嘴峰♂9-11毫米,♀8-11 毫米;翅♂64-73毫米,♀61-72毫米;尾♂57-74毫米,♀57-68毫米;跗蹠♂16-23毫米,♀16-20毫米(华北亚种)。(注:♂雄性;♀雌性

(注:大山雀图册网址 )

近种区别

编辑

大山雀

绿背山雀

花雀

体量

体重♂11.8-15.5克,♀13-17克;体长♂120-148毫米,♀116-153毫米

体重♂9-15克,♀9-17克;体长♂108-140毫米,♀108-133毫米

体重♂7-8克,♀7-8克;体长♂90-106毫米,♀90-107毫米

特征

头及喉灰黑,与脸侧白斑及颈背块斑成强对比;翼上具一道醒目的白色条纹,一道黑色带沿胸中央而下。雄鸟胸带较宽,幼鸟胸带减为胸兜

头部、颈部辉黑色,眼下经颊部至颈侧有大型白色块斑,后颈有白斑;下体黄色,自胸经腹部中央至尾下覆羽为1道黑色纵纹,雄鸟的纵纹较雌鸟宽;嘴黑色,脚青石灰色

红梅花雀的形态十分优美,全身的羽毛五彩缤纷,令人赏悦目。雄鸟体羽主要为红色,并散缀许多小白点,形似珍珠,故名“珍珠鸟”。

图片

栖息环境

编辑

主要栖息于低山和山麓地带的次生阔叶林、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也出入于人工林和针叶林,夏季在北方有时可上到海拔1700米的中、高山地带,在南方夏季甚至上到海拔3000米左右的森林中,冬季多下到山麓和邻近平原地带的次生阔叶林、人工林和林缘疏林灌丛,有时也进到果园、道旁和地边树丛、房前屋后和庭院中的树上。

生活习性

编辑

迁徙

大山雀在中国各地均为留鸟,部分秋冬季在小范围内游荡。

习性

性较活泼而大胆,不甚畏人。行动敏捷,常在树枝间穿梭跳跃,或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边飞边叫,略呈波浪状飞行,波峰不高,平时飞行缓慢,飞行距离亦短,但在受惊后飞行也很快。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秋冬季节多成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有时亦见独活动的。除频繁地在枝间跳跃觅食外,它们也能悬垂在枝叶下面觅食,偶尔也飞到空中和下到地上捕捉昆虫。繁殖期鸣声尖锐多变,为连续的双声节或多音节声音,其声似‘吇嘿、吇嘿、吇嘿、吇吇嘿、吇吇黑黑’或‘黑吇、黑吇、黑吇、黑’,尤其在春季繁殖初期鸣声更为急促多变。

食性

主要以金花虫、金龟子、毒蛾幼虫、刺蛾幼虫、尺蠖蛾幼虫、库、花蝇、蚂蚁、蜂、松毛虫、浮尘子、蝽象、瓢虫、螽斯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此外也吃少量蜘蛛、蜗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草子、花等植物性食物。

分布范围

编辑

世界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孟加拉国、白俄罗斯、比利时、不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柬埔寨、中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埃及、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直布罗陀、希腊匈牙利、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韩国、朝鲜、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拉脱维亚、黎巴嫩、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来西亚、摩尔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缅甸、尼泊尔、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泰国、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英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旅鸟:冰岛马耳他

大山雀分布图 大山雀分布图

中国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 、内蒙古东北部和东南部、河北(白洋淀)、山西、青海、甘肃、新疆北部、西藏、四川、贵州、云南、长江流域、浙江、福建、广东、广西、香港和海南岛,留鸟,冬季偶见于台湾。

繁殖方式

编辑

大山雀繁殖期4-8月,在南方亦有早在3月份即开始繁殖的,但多数在4-5月开始营巢。1年繁殖1窝或2窝,据我们在长白山的观察,第一窝最早在4月中旬开始营巢,大量在5月初;第二窝6月中下旬开始营巢。通常营巢于天然树洞中,也利用啄木鸟废弃的巢洞和人工巢箱,有时也在土崖和石隙中营巢。据鸟类专家找到的8个巢,有7个是在活树树洞中,约占总数的87.5%,在土崖石隙中仅有1巢,约占12.5%。巢呈杯状,外壁主要由苔藓构成,常混杂有地衣和细草茎,内壁为细纤维和兽类绒毛,巢内垫有兔毛、鼠毛、猪毛、牛毛和鸟类羽毛。巢距地高0.7-6米,巢的大小为外径8-14厘米,内径5.5-7.5厘米,高5-11厘米,深3-5厘米。

雌雄鸟共同营巢,雌鸟为主,每个巢5-7天即可筑好。第一窝最早在5月初即有开始产卵的,多数在5月中下旬;第二窝多在6月末7月初开始产卵,有时边筑巢边产卵。每窝产卵6-13枚,多为6-9枚,有时多达15枚。卵呈卵圆形或椭圆形,乳白色或淡红自色,密布以红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多。卵的大小为16-18毫米×12-14.3毫米,平均17.7毫米×13.9毫米,卵重0.8-2.0克,平均1.4克,每天产卵1枚,卵多在清晨产出,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也有在产出最后一枚卵后隔1天才开始孵卵的。孵卵由雌鸟承担,白天坐巢时间7-8小时,夜间在巢内过夜。白天离巢时还用毛将卵盖住,有时也见雄鸟衔虫进巢饲喂正在孵卵的雌鸟,孵化期14±1天。

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15-17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出巢后常结群在巢附近活动几天,亲鸟仍给以喂食,随后幼鸟自行啄食。

亚种分化

编辑
大山雀(34亚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1.

大山雀奄美大岛亚种

Parus major amamiensis

2.

大山雀马来亚种

Parus major ambiguus

3.

大山雀爱琴海亚种

Parus major aphrodite

4.

大山雀两伊亚种

Parus major blanfordi

5.

大山雀喜马拉雅山亚种

Parus major caschmirensis

6.

大山雀爪哇亚种

Parus major cinereus

7.

大山雀华南亚种

Parus major commixtus

8.

大山雀科西嘉岛亚种

Parus major corsus

9.

大山雀郁陵岛亚种

Parus major DAgeletensis

10.

大山雀阿富汗亚种

Parus major decolorans

11.

大山雀撒丁岛亚种

Parus major ecki

12.

大山雀摩洛哥亚种

Parus major excelsus

13.

大山雀海南亚种

Parus major hainanus

14.

大山雀土库曼斯坦亚种

Parus major intermedius

15.

大山雀九州亚种

Parus major kagoshimae

16.

大山雀北方亚种

Parus major kapustini

17.

大山雀阿塞拜疆亚种

Parus major karelini

18.

大山雀斯里兰亚种

Parus major mahrattarum

19.

大山雀指名亚种

Parus major major

20.

大山雀巴利阿里岛亚种

Parus major mallorcae

21.

大山雀东北亚种

Parus major miNOr

22.

大山雀英国亚种

Parus major newtoni

23.

大山雀克里特岛亚种

Parus major niethammeri

24.

大山雀南琉球亚种

Parus major nigriloris

25.

大山雀尼泊尔亚种

Parus major nipalensis

26.

大山雀印度支那亚种

Parus major nubicolus

27.

大山雀冲绳亚种

Parus major okinawae

28.

大山雀婆罗洲亚种

Parus major sarawacensis

29.

大山雀印度亚种

Parus major stupae

30.

大山雀泰国亚种

Parus major templorum

31.

大山雀西亚亚种

Parus major terraesanCTae

32.

大山雀青藏亚种

Parus major tibetanus

33.

大山雀阿萨姆亚种

Parus major vauriei

34.

大山雀阿富汗亚种

Parus major ziaratensis

保护现状

编辑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年6月26日发布的《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592项)。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大山雀在中国分布较广,种群数量较丰富,是中国较为常见的森林益鸟之一。由于它们大量捕食各类森林昆虫,在控制森林虫害发生方面,意义很大。因而东北一些省区已将它列为地区保护鸟类。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相关知识

编辑

大山雀是各地山林、果园里极为常见的一种小鸟。它的个子比麻雀略小,头部呈光泽的蓝黑色,衬托着洁白的两颊,好像京剧脸谱中的大白脸,所以又称白脸山雀。它的背面为蓝灰色,腹面白色,中央纵贯着宽阔的黑纹。

大山雀是有名的食虫益鸟。它捕虫的技术非常高明,每天,它总是忙碌地在果树间窜来飞去,细心地执行“搜索”任务。它有时在树枝上攀来爬去,进行寻觅昆虫;有时紧贴在树干上,搜寻细小的虫卵;有时干脆来个倒挂动作,由下而上进行窥视。所以,不论昆虫伪装得如何巧妙,隐蔽得如何深,总逃不出这个“搜索兵”的眼睛,结果还是一条一条被它寻出来吃掉,连躲在树枝隙缝中的,包裹在厚茧里的也不能幸免。

大山雀很健食,它每昼夜吃的昆虫数量约等于自身的体重。它捕食的昆虫种类很广泛,根据中国科学家在河北省昌黎对79个鸟分析,发现其食物中74.74%为昆虫,其中绝大部分为果树害虫。如梨象甲、青刺蛾、金龟甲、天牛幼虫,苹果天社蛾和蝽象等。

大山雀在春夏间进行繁殖,它的巢筑在树洞里,根据它的这个特性,人们可以为它建造“兵营”一一人工巢箱。可以用木板或其它材料制成。巢箱的尺寸为10×10×12厘米,在距顶部1/3的地方开一个口径3.5厘米的孔,以供大山雀出入,巢箱上面要有盖以遮风雨。

上一篇 猪肺粥

下一篇 猪肾煨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