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弱智学校 编辑
弱智学校,英文名school for the mental handicapped , 顾名思义就是有智力障碍(简称:智障)的儿童、青少年进行学习的地方,是为弱智儿童、青少年实施特殊教育的机构。从智力残疾儿童特点出发,进行教学和训练,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缺陷,将他们培养成为能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学校除了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同时,提供一些“保护”,这些保护,可以让这些残疾儿童,即使不明白原因得情况下,依然能产生一种条件反射的自我保护,并帮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更加健康和安全的成长。
中文名:弱智学校
外文名:school for the mental handicapped
简称:是为弱智儿童、青少年实施特殊教育的机构
办学性质:康复教育机构
校训:全面提高弱智教育水平
所属地区:中国
别名:特殊教育学校
随着我国国力的强大,社会文明的进步,弱智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人们渐渐注意到,原来在同一蓝天下,还有这么一群“残缺的花儿”。
于是,弱智儿童的就学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家长们也抛开面纱,勇敢地把智残儿童,送入特殊学校读书,以期孩子能学到些什么,将来能做些什么,至少能减轻些负担,这无形当中,给我们从事弱智教育的老师,增加了压力。
但我们“痛并快乐着”。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社会、家庭的重视,也意味着我们从“保姆型”的老师,真正提升为“研究型”的老师,这是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工作的动力,同时,也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旧的教育框架下,我们遵循着国家统一制定的大纲,使用国家统一编制的全日制培智教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特殊教育教学的深入改革,我们的教育对象已悄然改变,不再是原先的单一的轻度弱智儿童,而是大都由中、重度弱智儿童组成,甚至相当一部分中、重度弱智儿童兼具多重残疾,学生接受教育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发病类型是五花八门,真可谓绝对的“杂牌军”。
这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增设了难题,如:在一堂数学课里,几乎是一个学生一个程度,教师无法拿捏在这一堂课里究竟要以谁为重点,往往顾得了东而摸不着西,更别说南与北了。几分钟前刚教的数字过会儿就忘了。
教师的激情在一次次的失败中被抹煞,教师的麻木就一天天的扩大,我们的教学也就茫无头绪。这就是弱智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
定义介绍
1、课程目标的设定
由于弱智学校班级里的学生,大都有几个层次的学生,包括轻度、中度、中重度、极重度四个层次,其中以中度的学生居多。
中度的智障儿童,大脑器官受损大,其智力缺陷较严重,按国家教委和残联的分级规定中说明,中度智障儿童是“可训练”型的学生,而不是“可教育”型的学生,对他们来说,操作实践是他们最好的学习途径,各种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养成,是他们学习的最终目标,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是辅助开发智力、弥补缺陷的辅助性目标。
有条件的应积极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力特长,尽可能的“扬长避短”,使之今后参与社会更有竞争力。
像弱智指挥名人舟舟,和春节联欢会上表演的“千手观音”全体舞蹈演员,如果不是赶巧,有条件去接触指挥和舞蹈训练,他们又怎会有今天的成就呢?
假如,我们继续拘泥于传统,而未真正深入学生的具体需要,那么,我们最终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获”。
2、学生个体差异大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很显著的。
从智商程度上讲,学生从轻度到极重度都有;从年龄上讲,学生从六、七岁到二十几岁;从致残的病因上讲,有智力残疾、自闭症、脑瘫、癫痫等多种类型。
从以上这些显著的差异中,告诉我们,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明显不同,他们需要接受的特殊教育方向、目标也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课程设置中,应考虑到个体需要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策略并落实。
在学生入校的那天起,我们就要建立各自的档案,记录着学生成长、发展的每一个细节,并不断的填充、更新。他们之间,不存在优等生、差生的区别,只是发展目标不同而已。
改正方法
1、切实推进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
综合分析,走进“误区”的原因,就是原有的弱智教育框架,显然已不适应新的弱智教育形势发展,必然要进行深层次的教育改革,寻找、摸索一条适合弱智学校生存、发展的新路子,有力地体现特殊教育的性质,而不再是延续普通教育的模式。
遵循国家教委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大胆又慎微、摒弃又创新地对原有旧课程进行“手术”,将生活需要、科学和课程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门适合弱智学生发展的新课程。
2、调整心态,从容应对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的出现,必然会使全局带来一种新的活力,但同时,也会使我们有些茫然适从,因此,要求我们从上至下都要调整心态,以科研的角度,重新审视和对待出现的新问题,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和制定研究方案。
同时,塑造师德、师魂,用我们的爱心、责任心、信心、耐心、恒心去从容应对,树起科研大旗,营造一片新天地。通过努力,一定能使智障儿童学会生活,并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