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霞 编辑

辛亥革命志士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刘青霞(1877-1922),女,原姓马,安阳县蒋村人,后嫁于开封尉氏县刘耀德为妻,遵夫姓,改称刘青霞,刘青霞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辛亥女志士。辛亥革命前后,她被选为北平女子法政学校校长、北平女子学务维持会会长、北平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她在尉氏县创办了河南省第一所私立女校——华英女校;以巨资支援同盟会河南分部成立大河书社;辛亥革命河南起义时她又有巨额捐助;她还拿出9000两白银在贾鲁河上修筑歇马营大石桥一座,造福乡里,赢得了群众的称赞。孙中山先生为她题写了“天下为公”和“巾帼英雄”八个大字。老百姓把她比作秋瑾,有“南秋瑾,北青霞”之说。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刘青霞

别名:马青霞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生地:河南安阳

出生日期:1877年

逝世日期:1922年

主要成就:创办《中国新女界》,捐资《河南》杂志赞助革命创办了河南的第一所女校

清廷荣誉:一品诰命夫人

民国荣誉:巾帼英雄

人物生平

编辑
刘青霞,1877年生于河南安阳县蒋村。原姓马,18岁时嫁与尉氏县刘耀德,故人称刘青霞。25岁时夫亡,因无兄弟子嗣,刘氏族人为争财产而与青霞发生诉讼。1905年刘青霞随兄携子赴日考察,这在刘青霞的一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那里,她接触了孙中山及同盟会人士;在那里,她了解到豫籍留日学生中的同盟会会员因缺款不能办《河南》杂志,遂慷慨捐资,使该杂志在东京出版。她与友人在东京创办《中国新女界》月刊,宣传妇女解放。不久,她加入了同盟会,成了一名社会活动家。1908年创办的公立中州女子学堂附小(今开封市二师附小)的创办人之一便有刘青霞;1909年,刘青霞在尉氏创办了华英女子学校,这是当时河南的第一所女校。又捐地2公顷,兴办蚕桑学校。以巨款先后资助过河南和北京的许学校。她还修建桥梁,开办"孤贫院"、"平民工厂"。回国后,又捐巨款资助同盟会河南支部在开封开设的"大河书社",作为开展革命活动的经费。同盟会员张钟端由日本返国,策动起义,她设法予以掩护。民国初年举办爱国捐,被推举为河南国民捐事物所总理。积极参加京津地区妇女要求参政的运动,并被选为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刘青霞还于1911年夏天营救了一批革命党人,又捐巨资作为武装起义经费。刘青霞曾两次去上海见孙中山,表示要拿个人全部财产报效国家,作建筑路之用。虽然孙中山嘉纳其意,终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刘青霞的这个愿望直到1922年,冯玉祥第一次督豫时才得以实现。冯认为:“与其族人争讼,不如收归公有。”于是,刘家的大部分财产归公,移作办学之用。

人物事迹

编辑

遭遇族人争产

18岁时,遵父母之命,马青霞嫁给了开封尉氏的刘耀德,改名刘青霞,后来只称“刘青霞”。婚后不久,刘青霞丈夫去世。在名义上,刘耀德留下来的财产有:桐茂典一(当铺)、小铺三四处、公茂典与桐茂典本金各15万,土地200顷。另外,刘青霞还有私产50顷土地。刘青霞和丈夫并没有儿女,很多族人争着把自己的孩子过继给她。她的一个女佣出主意说,不如谎称已怀孕,然后抱养个孩子。于是,她抱了刘耀德姐姐的一个男孩儿,诈称是自己亲生,起名刘鼎元,以便继承家产。

但是,看着一个外姓女子占有这么多家产,刘氏族人里极其不平衡,强烈要求分掉她的财产。1917年11月17日《自由报》上,刘青霞发青了文章《豫人刘马青霞披露》。其中说,应该归她的200顷土“俱被族人霸种久假不归”。而她拥有本金若干(相当于股份)的公茂典,不要说给她分红了,由于族人经常从中支款,亏损得简直一塌糊涂。在此情况下,刘青霞将自己占有的资产并房屋全数让出,但族人还不愿意。于是,她又从私产中拨出18.5万两白银,捐给公茂,以此断绝和公茂典的全部关系。“以有用之金钱填彼无益之欲壑,亦青霞所饮恨无穷者也。”她说。后来,刘鼎元也声明和她脱离母子关系。在1921年5月的《新中州报》上,即登出了两人“离异分居”的官方消息。

1913年,为了从无边无际的财产诉讼中脱离出来,她曾两次南下与孙中山会面,想把全部的百万家产捐给政府修筑铁路。当时正缺资金的孙中山很感动,挥笔题写“天下为公”、“巾帼女杰”八字赠给她。但由于信息传递方式的落后,孙中山的令文还没到尉氏,南北谈判已决裂。刘氏族人由此陷害刘青霞私通南方政府。

1922年,当冯玉祥任河南督军后,刘青霞主动将家产捐出去。充公的财产很难再回来,这样,才平息了这场家族纷争。对于刘青霞来说,巨额财产充公,自己从此也身无牵挂。

热心社会公益

1907年,刘青霞跟着二哥马吉樟游历日本。正是在日本,她加入了同盟会,开始接受民主自由等进步思想。这之后,她的公益活动便与革命、办学联系了起来:出巨资资助进步刊物《河南》的创办;捐给《中国新女界》杂志6600多两白银;资助同盟会地下联络点“大河书社”。回国后,她在尉氏创办“华英女校”,捐给尉氏高等小学堂、开封女学堂等各3000两白银,捐给中州公学1000两白银等。

后来,河南旅京人士在北京成立“河南公立旅京豫学堂”。这所学校是在“嵩云草堂”的地址上修建的,它原是袁世凯的祖父创建,为河南同乡京官平时宴会之所。康有为等人发起著名的公车上书时,也联合1300多人在此开会。

此次建校共需5万两白银,刘青霞自己就捐了3万两,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捐了1万两。“我1947年接任校长时,松筠庵礼堂上还悬挂着刘女士的遗像。这说明河南人对刘女士慷慨好义,公而忘私的行为是铭刻在心中的。”曾在该校任校长的茂永写道。

该校几经易名,1956年,北京各私立中学并入市立中学,该学校才宣告结束。刘青霞说:“凡属公益善举,宁节己襄助,未敢做守财之奴。”正因此,1912年,她被河南各大团体公举为河南省国民捐总理。她上任之时,天津的《民约报》如此报道:“刘女士竞争慨然以为己任……各大团体接电后均至车站欢迎(计有30余团)。是时汽笛鸣鸣,刘女士至矣。遂皆肃然脱帽致礼,刘女士亦依次答还,颇极一时之盛。”

1921年,刘青霞还捐给尉氏县平民工厂5万元捐款,给开封难民收容所衣衫褴褛的孩子们捐了40套新衣服。

亲属关系

编辑
父亲马丕瑶,从知县、知州、知府一路升迁,做到巡抚,成为封疆大吏。二哥马吉樟。

丈夫刘耀德,捐“山西试用道”,为四品候补官。

人物故居

编辑
刘青霞故居是刘青霞在开封的住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文物研究价值和历史纪念意义。故居建于1880年,由位于刘家胡同路北东西并排两座三进四合院及路南一进院落组成,是中原地区不可多得的典型清末民居。 

纪念馆内景 纪念馆内景

故居基本陈设为刘青霞生平事迹展,展览主要分布在东院一进院的四个展厅,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分别讲述了“富贵刘青霞”“乐善乡梓兴教办学”“扶桑游学支持革命”“争女权 襄助革命天下为公”四方面内容。故居作为刘青霞生活及奋斗的实物载体,不仅可以直观了解到她传奇的人生,而且对于当今社会也具有积极的教育和借鉴意义。

故居管理机构为开封市刘青霞故居纪念馆,于2011年11月成立并免费对外开放。开封市刘青霞故居纪念馆现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河南省社科普及基地、河南省家风家教示范基地。

社会纪念

编辑
豫剧《刘青霞》以辛亥革命为背景,以刘青霞的革命经历与家庭生活两条线索交叉铺叙构思故事情节,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历史剧创作原则,对刘青霞的生平事迹进行了合理想象和大胆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