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 编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西湖大学校长、结构生物学家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施一公,1967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结构生物学讲席教授。1985年,施一公保送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89年,获学士学位。1990年,在爱荷华州立大学学习,后转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1995年,获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至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2008年,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12月,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2015年8月至2018年4月,任清华大学副校长。2018年4月,当选西湖大学首任校长。2023年4月,编写的《自我突围:向理想前行》在中信出版社出版。施一公主要从事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能研究,解析了真核信使RNA剪接体关键复合物结构,揭示了活性部位分子层面机理。曾获2010年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谈家祯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2014年度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2015-201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6年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章、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成就奖。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施一公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生地:河南省郑州市

出生日期:1967年5月5日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学位/学历:博士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职务:西湖大学校长

主要成就:首次解析了人源蛋白1与多囊蛋白2形成的复合物的结构2013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展开

主要成就
首次解析了人源多囊蛋白1与多囊蛋白2形成的复合物的结构2013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7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收起

性别:男

政治面貌:无党派人士

人物经历

编辑

童年经历

1967年5月5日,施一公出生在河南省郑州市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的本科,母亲在北京矿业学院读书,父亲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电工业局,次年母亲也从焦作矿业学院调到郑州,与父亲在同一个单位工作 。1769年,随父母下放到河南省中南部的驻马店地区汝南县老君庙乡(当时称光明公社)闫寨大队小郭庄 。1972年夏天,父亲工作调动到驻马店地区工业局,举家搬迁到驻马店镇 。

教育经历

施一公的初中就读于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 。1984年,施一公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并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奖(河南省第一名),被保送至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

1989年,施一公在清华大学以本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获得生物学学士学位,同时也修完了数学系双学位课程 。1990年,在爱荷华州立大学学习,后转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攻读生物物理学化学博士学位 。1995年,获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 。

工作经历

国外发展

1996年,施一公在美国纽约史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结构生物学实验室做博士后,着重研究肿瘤抑制因子和发生因子的分子机理,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转导生长因子TGF-beta信号传导通路 。1997年4月,施一公还未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就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聘为助理教授 。1998年2月,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 ,2001年10月获该校终身教职 。2003年3月,被聘为正教授,是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8月,获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学会颁发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奖 ;同年,被聘为清华大学生物系讲席教授 。2007年4月,被授予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 。

施一公自2003年起每年回到清华大学讲学,帮助母校的生物学科建设,2006年底开始在清华大学建设实验室,2007年实验室开始运行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癌症的发病机理及新型抗癌药物的研发等 。

调入清华

2007年11月,正式调入清华大学,被聘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副系主任 。2008年,婉拒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HHMI)研究员的邀请,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2009年,开始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主持主持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工作 。

2010年,施一公及其团队的研究项目“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次年,再次以项目“AAA+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入选。2012年,施一公所领导的清华生命学科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全国排名第一 。

2013年9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宣布授予施一公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Gregori AmiNOff Prize) ;12月19日,施一公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施一公陆续入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AAS)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NAS)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 。

2014年3月,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年会的颁奖典礼上,施一公教授荣获2014年爱明诺夫奖(Gregori Aminoff Prize),奖励他过去15年运用X-射线晶体学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 ;12月,施一公教授被学校任命为校长助理 ;12月9日,以校长助理身份会见匈牙利罗兰大学校长巴纳·德布勒森一行 。

2015年3月11日,施一公与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张辉、王坚等7人正式向国家领导人提交了《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并获得批示支持 ;9月,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2015年,施一公团队在世界上率先解析出RNA剪接体的空间三维结构

为国育才

2016年3月25日,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6月2日,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第九届全委会第一次会议,施一公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2月,施一公等人筹建的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西湖大学前身)正式揭牌成立,施一公担任院长 。

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成立 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成立

2017年,施一公团队首次解析第一个人源剪接体结构 ;2月16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做学术报告 。10月28日,参加在北京市中国大饭店举行的2017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未来论坛年会,获得2017未来科学大奖 。

2018年1月9日,请求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保留在清华大学的教授职务,全职筹建西湖大学 ;1月31日,施一公出席“2017温暖郑州十大民生人物”评选举行颁奖典礼并获得“2017温暖郑州特别贡献奖” ;4月16日,当选为西湖大学首任校长 ;7月13日,南方科技大学举行2018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施一公受南科大校长陈十一之邀,为南科大2018届毕业生们带来《逐梦》演讲 。12月,施一公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 。

施一公演讲 施一公演讲

2019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1月11日,施一公研究团队在《科学》(Scienc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人源γ-分泌底物淀粉样前体蛋白的识别》(Recognitionof the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by humanγ-secretase) 。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式前,施一公亮相首场“委员通道”,并答记者问 ;8月,施一公给西湖大学2019级新生上“开学第一课” ;9月18日,当选为浙江省欧美同学会会长,同时是欧美同学会总会的副会长和常务理事 ;12月8日,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用1小时39分钟20秒(净时成绩),完成2019年广马半马 ;12月18日,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

施一公给西湖大学2019级新生上“开学第一课” 施一公给西湖大学2019级新生上“开学第一课”

2021年1月22日,当选为欧美同学会第八届副会长。

2021年5月30日,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

2022年4月30日,“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正式发布,施一公担任该项目首届科学委员会主席。

2022年8月,被聘任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特聘科技顾问。

担任职务

编辑
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社会活动

编辑
2019年6月13日,施一公教授作为“双创”代表之一参加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 。

2019年10月26日,施一公出席在浙江温州举行的2019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发表题为《青年与科学精神》的主旨报告 。

2022年11月11日,出席一汽奥迪·2022杭州马拉松新闻发布会,被聘请担任2022杭州马拉松形象大使。

2023年7月30至31日,“时代变革与大学使命”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在北京举行,施一公出席论坛,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大学合作与交流》为题作专题报告。

2023年9月8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炬传递启动仪式将在杭州西湖涌金公园广场举行,施一公为火炬手。

施一公参加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炬传递施一公参加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炬传递

9月20日上午,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杭州站起跑仪式在杭州城市阳台举行。施一公成为第2棒火炬手。

2023杭州马拉松12月17日开跑,施一公任2023杭州马拉松形象大使。

施一公参加上海马拉松施一公参加上海马拉松

2023年11月26日,上海马拉松赛上,施一公以3:42:53的成绩完赛。 2024年1月24日,担任出品人的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首映式在北京中关村举行。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主要运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解析了真核信使RNA剪接体关键复合物结构,揭示了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 。

在普林斯顿大学,他运用结构生物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手段,研究癌症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迄今为止,他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作为通讯作者在《细胞》发表11篇、《自然》发表7篇、《科学》发表3篇,这些工作系统地揭示了哺乳动物果蝇线虫中细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机理,已有若干研究成果申请专利,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研发。

2003年,由于在细胞凋亡和TGF-信号传导等领域的杰出工作,破解了这一类生命科学之谜,当时年仅36岁的施一公获得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学会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奖”,成为这一奖项设立17年以来首位获奖的华裔学者。

2005年,当选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会长。

2010年,施一公获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THE RAYMOND &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是由赛克勒夫妇捐赠设立,自2006年以来,每年奖励两到三位在国际生物物理学领域做出卓越成就、年龄在45岁以下的杰出科学家。

2013年4月30日,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当选2013年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此前2013年4月25日,他还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耶鲁大学终身冠名教授邓兴旺和陈雪、杨薇等三名华裔美籍科学家,当选美国科学院新科院士。

2014年3月31日,施一公获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奖励他过去15年运用X-射线晶体学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施一公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

2014年4月3日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年会的颁奖典礼上,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获得2014年爱明诺夫奖,并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瑞典国王尔十六世·古斯塔夫为施一公颁奖,以奖励其在过去15年间运用X射线晶体学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据介绍,爱明诺夫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979年设立,用以奖励在晶体学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该奖项每年颁给不超过3名科学家,施一公是2014年该奖项唯一获奖人。施一公是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自1998年以来,他领导的实验室主要结合X射线晶体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手段,系统研究了细胞凋亡的发生和调控机制。他们的科研成果不仅清晰地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基于该研究的一项专利成果也已被转化为治疗癌症的新药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2018年8月10日,《科学》杂志在线刊发施一公团队研究成果,首次解析了人源多囊蛋白1与多囊蛋白2形成的复合物的结构,分辨率达到3.6Å。

2019年10月17日,施一公所创的医药公司诺诚健华赴港IPO,估值8.8亿美元 。

代表论文

细胞凋亡领域

Programmed CELL death

施一公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父亲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母亲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施一公的名字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父母亲给他取名“一公”,希望他“一心为公”。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华生物系,成为清华大学生物系复系后的首届本科生。清华园里的施一公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全年级第一。1989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在出色完成生物系课程的同时,他还获得了数学系的学士学位。

施一公注重全面发展,在高中期间,他就练习长跑,练过的项目从800米到1500米,再到3000米。进入清华后,由于长跑队只招收专业运动员,施一公便转练竞走,从5000米到1万米。他还在校运动会上创下全校竞走项目的纪录。一直到1994年,在他大学毕业五年后,这个纪录才被打破。

故土情结

施一公的祖父是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施平,云南大姚人。父亲施怀琳 出生于浙江杭州,但生长于江苏、上海等地,母亲小英 来自江苏丹阳的吕城镇,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矿业学院。父母大学毕业后选择到河南工作。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郑州,两岁半就随父母下放到河南省中南部的驻马店市汝南县老君庙乡闫寨大队小郭庄。1972年,全家搬往驻马店市。

赴美留学

施一公施一公

1990年初,施一公赴美深造,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攻读生物物理学及化学博士学位。

施一公初到美国时,最先发现的差距就是英语不行。他给自己规定每天背25个新单词。科研上,他勤思苦干,持之以恒。有一次,系主任兼实验室导师自认为发现了一个生物物理学中重大理论突破,激动地向学生们演示。施一公当场敏锐地指出导师在一个演算上的错误。从此,导师对他刮目相看。毕业时,导师公开宣布“施一公是我最出色的学生”。

1997年4月,施一公还未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就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聘为助理教授。此后,普林斯顿大学给他提供了面积达2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近50万美元的启动基金。在当时,这样的待遇是很多人都无法企及的。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机制为施一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短短9年间,他就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最高级别的教授职位,并很快成为学校分子生物学系的领军人物。

施一公的妻子也是清华大学生物系的本科生、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他们有一对龙凤胎儿女。

家庭成员

施一公的夫人赵仁滨 施一公的夫人赵仁滨

夫人:赵仁滨 ,诺诚健华公司的主要股东之一,持股12.43%。

父亲:施怀琳

母亲:姜小英

哥哥:施毅坚

祖父:施平

全职回国

已是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施一公,面对广阔的事业发展前景,面对优越的生活条件,他却作出了一个让许多人为之惊讶而敬佩的决定:放弃这一切,全职回国,回到母校清华。在他看来,“爱国是最朴素的感情,有谁不爱自己的母亲呢?”经历攀登的艰辛,山顶总会有无尽的风光。如果仅仅因为科研,施一公不会回来。他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

2008年2月,40岁的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施一公,全职回到中国,受聘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并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施一公说:“中国的科技和教育体制、中国大学的科研和教学,都与美国一流大学有相当的差距,中国正在为此而努力。我会发自内心地为清华、为中国科技和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付出更多。”

回国时,他给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信中写道:“我回到清华,对普林斯顿大学的贡献会比身在普林斯顿大得多。我希望将来能进行更多的学生交流活动,使普林斯顿、耶鲁、哈佛等这些名校的本科生有机会到清华来、到中国来,因为这三所大学的学生很多都是美国未来的领导者,我希望美国这些优秀的人才在年轻的时候能在中国待上一段时间,真正了解中国。”

如今,施一公希望自己能在清华为本科生开设一门思想政治课,用他在国外曲折而真实的经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细胞凋亡及膜蛋白两个领域的研究。在Smad对TGF-的调控机理、磷酸酶PP2A的结构生物学方面做出过有国际影响的工作。

主要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集中于肿瘤抑制因子和细胞凋亡调节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与重大疾病相关的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施一公选择癌症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研究的课题是:细胞凋亡和癌症发生的分子机理。致癌原因一直是全球科学家致力研究的目标之一。

人物观点

编辑
发展科学,就需要传承和弘扬科学精神。这种传承,尤其依赖青年人才。青年人才应该将科学精神作为自己的一种本能。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求真、质疑、合作、开放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大胆质疑、实验求证;同时具有开放的心态,依托团队内部、团队之间,甚至跨时代、跨学科的科研合作,通过多元文化、不同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兴趣爱好

编辑
跑步一直以来都是施一公的爱好,他已经多次完成过半马比赛,成绩也堪称精英跑友。在施一公看来,跑步以及体育运动的好处,不仅在于锻炼身体更好地工作,更在于磨练心智,“体育锻炼是一种自强的精神,是一种受益终生的生活方式。”

在2020年12月13日结束的2020广州马拉松完赛者中,有一个身影格外引人关注,那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53岁的他,以3小时34分56秒的成绩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第一个全马。

出版图书

编辑

《自我突围》 《自我突围》

《自我突围》 是施一公首部作品,在2023年“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 此书所有版税将捐赠给西湖教育基金会,支持西湖大学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