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坤 编辑

明代政治家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吕坤(1536年10月24日—1618年7月24日),字叔简,一字吾、新吾,自号抱独居士,明代归德府宁陵(今河南商丘宁陵县)吕大庄人,原籍宁陵县何庄。明朝文学家、思想家,吕坤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与沈、郭正域被誉为明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主要作品有《实政录》、《夜气铭》、《招良心诗》,除《呻吟语》《实政录》外,还有《去伪斋集》等十余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刑法、军事、利、教育、音韵、医学等各个方面。吕坤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其代表作《吕坤全集》是文化典籍整理中的原创性之作。宁陵有吕坤篆盖于慎行的墓志铭。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吕坤

外文名:lvkun

别名:叔简、心吾、新吾

民族:汉族

籍贯:宁陵县何庄

出生日期:1536年10月24日

逝世日期:1618年7月24日

职业:思想家、文学家

主要成就:创作《实政录》、万历三大贤中国古代"二十四儒"之一

生地:归德府宁陵(今河南商丘宁陵)吕大庄

代表作品:《夜气铭》,《招良心诗》,《呻吟语》等

自号:抱独居士

所处年代:明朝

人物生平

编辑

文献图册

吕坤的先祖是元末菜农,因向明军报信而立,得到朱元璋奖赏,并诏其回乡安居,然而朱元璋在手诏中误将“吕”姓写作“”。至吕坤时,方上奏将“李”姓改回“吕”姓。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吕坤中河南乡试第三。

明万历二年(1574年)殿试中三甲第50名,赐同进士出身,出任山西省襄垣知县。

明万历四年—明万历五年(1576年—1577年),吕坤任大同知县。

明万历六年—明万历十六年(1578年—1588年),任山东省右参政,后升任吏部文选司主事,以俸金和建坊金共计200两,购500亩常稔田作为孝睦田。

明万历十七年—明万历二十年(1589—1592年),吕坤先后出任山西按察使、巡抚、陕西省右布政使、山西巡抚,出任山西按察使期间,在家乡宁陵县联合数位地方士绅,创设了“同善仓”,“同善仓”是以向贫民施米为目的设立的仓库。由吕坤和其他数人捐出自家剩余的米谷,施舍救济贫民。而吕坤设同善仓所需的粮食,便由吕坤庄园所出。

明万历二十一年—明万历二十二年(1593年—1594年),吕坤任都察院左、右佥都御史。

明万历二十三年—明万历二十五年(1595年—1597年),任刑部左、右侍郎。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吕坤上《忧危疏》劝明神宗励精图治,随后称病退休。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病逝于家,之前将其未刊行的手稿焚烧。葬宁陵县。

明天启元年(1621年),吕坤被追封为刑部尚书。

历史记载

编辑

为官处事

后人为吕坤墓修葺后人为吕坤墓修葺

吕坤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五月,上书陈天下安危,劝神宗励精图治,言词慷慨激昂,忧国爱民之情溢于言表。疏中云:“今天下之苍生贫困可知矣。自万历十(1582年)以来,无岁不灾,催科如故。臣久为外吏,见陛下赤子冻骨无兼衣,饥肠不再食,垣舍弗蔽,占藁未完;流移日众,弃地猥;留者输去者之粮,生者承死者之役。君门万里,孰能仰诉?今国家之财用耗竭可知矣。数年以来,寿宫之费几百万,织造之费几百万,宁夏之变几百万,黄河之溃几百万,今大工、采木费,又各几百万矣。”吕坤在疏中言“采木”一事云:“以采木言之。丈八之围,非百年之物。深山穷苦,倘遇险阻,必成伤殒。蜀民语曰‘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哀可知也。”吕坤在疏中言采矿一事云:“朝廷得一金,郡县费千倍。”疏中还向朝廷发出“奸臣当道,举朝无犯颜逆耳之人,快在一时,忧贻他日”的警告。在边防上,吕坤亦高瞻远瞩,提出:“倘倭夷取而有之,籍众为兵,就地资食,进则断我漕运,退则窥我辽东。不及一年,京城坐困,此国家大忧也。”在疏中还提到“抄没法重,株连数多”的祸国殃民问题:“诬以多赃,则互连亲识。宅一封而鸡豚大半饿死,人一出则亲威不敢藏留。加以官吏法严,兵番搜苦,少年妇女,亦令解衣。臣曾见之,掩目酸。”吕坤在疏中对万历皇帝严加指责:“陛下不视朝久,人心懈弛已极,奸邪窥伺已深,守卫官军不应故事。……章奏不答,先朝未有。”“臣观陛下……不知天下之财止有此数,君欲富 则天下贫,天下贫而君岂独富?今民生憔悴极矣,乃采办日增,诛求益广,敛万姓之怨于一言,结九重之仇于四海,臣窃痛之。……臣老且衰,恐不得复见太平……”。

电视连续剧吕坤剧研讨会 电视连续剧吕坤剧研讨会

疏入,不报,又遭给事中戴士衡诬告,于是吕坤愤然称病乞休,结束了他26年的做官生涯。吕坤引退后,杜门谢客,授徒讲阳明心学,以继往开来为己任,学者称他为“沙随夫子”。“所著述,多出新意。”《呻吟语》成书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是吕坤积30年心血写就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这部著作谈哲理,抨时弊,探求人生,思考宇宙,举凡人之修养、处世原则,人际交往,居家过口等等,真知灼见,时时闪现,警句妙语,不一而足。这部著作不失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这里面凝聚着吕坤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探幽发微的哲思。如“无屋漏工夫,做不得宇宙事业。”“名心盛者必作伪。”“处世常过厚无害,惟为公持法则不可”等等,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

逝后追赠

吕坤是一位方正质朴、学识渊博的哲学家。他的诗文,语言通俗而又巧发奇中;文风峻峭而不失浑厚。他曾潜心研究音韵学,所著《交泰韵》不拘泥前人而另辟蹊径,是一部颇有创见的音韵学专著。吕坤一生著作颇丰,除《呻吟语》外,还有《去伪斋文集》等。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六月八日(7月28日),吕坤病故,享年田岁,葬于宁陵西北吕坟村,其墓冢称之为吕坤墓,保存完好。

人物关系

编辑
吕得胜,字寿官,号近溪,又号渔隐闲翁。吕坤的父亲,著有《小儿语》、《女小儿语》。

吕知思,户部郎中,吕坤之二儿子。

吕慎多(1599—1679)字减之,号莲舟,吕坤之孙,吕知思之子。

哲学观点

编辑

《呻吟语》《呻吟语》

他在哲学上坚持气一元论,认为:“天地万物只是一气聚散,更无别个。”《呻吟语·天地》“道器非两物,理气非两件,成象成形者器,所以然者道;生物成物者气,所以然者理。”《呻吟语·谈道》批判了理学家把道与器、理与气分割开来和“理在气先”等说法。

出版图书

编辑

呻吟语

作者名称 吕坤

作品时间2006-1-1

《智慧之门:呻吟语》是2006年1月1日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明)吕坤。本书是一部古今罕见的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南性书籍。

吕坤全集

作者名称 吕坤

作品时间2008-5-1

《吕坤全集》是2008年5月1日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吕坤。

人物著作

编辑

《实政录》

《呻吟语》,成书于1593年的笔记体哲学著作

《去伪斋文集》

《实政录》

《交泰韵》 音韵学著作

《阴符经注》

《小儿语》

人物故事

编辑
先祖救朱元璋

很多人知道明代的宁陵人吕坤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很多人也都知道他的著作《呻吟语》被翻译成20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发行,也有很多人知道吕坤墓已成为商丘文物、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吕坤的先祖曾为武将救朱元璋于危难,并随其南征北战;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吕坤当年名“李坤”,而且这姓还是因明太祖朱元璋而致;也有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吕坤的《实政录》为同治皇帝重视,并成为内阁大臣人手一册的必备读物。

内外研究吕坤思想和学术著作的文章可谓连篇累牍,影响巨大。但是,对于述写吕坤的家世、生活及吕坤与商丘故里密切关系的区域史文章,却少之又少。

为此,笔者历经月余调查采访,查阅古籍、方志、家谱,从中梳理出很多有价值的线索、信息和史料,经过整理,撰写出《明太祖与吕坤家世情》《“三大贤”吕坤的乡土情》《一代真儒的故里友情》《司寇公的故土遗踪情》几篇文章,以飨读者,使大家认识一个更立体、更丰满,也更亲切、更朴实的“中原名儒”“一代廉吏”和“思想大家”。

误赐李姓

吕坤六世祖黑斯:助朱元璋有功,被误赐李姓。

吕坤中举后,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入京殿试,以三甲第五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时年39岁。然而,他被录于进士题名碑上的姓名,是“李坤”(《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而非“吕坤”。这是为什么呢?这要从吕坤的六世祖吕黑斯和明太祖朱元璋的关系说起。

吕坤的先祖在元代以前是河南洛阳新安县主户,“余家旧吕姓,元以前洛阳主户也”(吕坤《吕李姓原碑》)。据新安吕明月所撰《吕氏洛阳传系图》,吕俊为由洛阳(今偃师市佃庄镇相公庄)迁至新安县的吕姓始祖,生子二吕献、吕三宝,吕献生子吕黑斯。

按清康熙十三年本《宁陵吕氏家志》中的《新安指挥千户黑斯公墓志》记载,吕黑斯是一名文武双全型的隐逸人物。先看其文:“少读书,明义理。元末,隐居(新安)城北之水南寨,灌园为业。时托吟咏以寄兴,著有《七宝亭稿》。其《上已间饮》云:‘菜满畦中千叶好,花开竹外一枝新。何时布展经纶志,此日权为灌溉身。’”他为避元末战乱,率三子于城北五十里的水南寨(后易名官水磨,今云水村)浇菜种地,伴以诗赋雅兴,但仍有经纶之志。

后吕黑斯助明太祖朱元璋于横山(今新安县仓头乡横山村)退敌有功。“洪武二年(1369年)春,太祖追贼至横山,公率众助之。以报寇功,赏指挥千户,公辞。太祖嘉之,赐花银一斤,面取旨,复其家。俾世无所与。”“太祖命随行,公以年老辞,命子成从焉。”(《新安指挥千户黑斯公墓志》)从两次推辞,可以看出他已无仕途出意,而是安排了儿子吕成随从明太祖征战南北。

然而,朱元璋赐旨嘉奖中的一点小失误,也造成了吕黑斯后人200年间的尴尬与纠结,那就是太祖听音有异,将“吕”误写成了“李”。吕坤撰《吕李姓原碑》云:“其旨尾云:敕水南寨种菜者老李,钦此。黑厮辩姓,太祖操笔欲改之,笔端墨落‘李’字上矣,字不可就。寻掷笔曰:便姓李不妨。黑厮叩头起,遂李姓。”李姓便为后人沿用。

吕黑斯去世后,“千户公卒,葬新安县北关老茔第三世西五穴”。(《新安指挥千户黑斯公墓志》)民国三年《新安县志》云:“明黑千户墓,韩志注在新安县水南寨,即今官水保。本姓吕,为宁陵理学吕坤之始祖。明洪武时从军,功授指挥千户,不受,赐银复其家。幼字黑厮,故从黑千户名。”从明太祖赐授指挥千户,“公辞”“不受”可知,称吕黑斯为千户实际上是一种荣誉性的称呼。

复回吕姓

吕坤复“李”为吕姓:解二百载尴尬,疏姓氏本源。

自明太祖误赐吕黑斯“李”姓,吕成迁宁陵后,衍为吕氏一族,本姓仍未能恢复。“族人好礼者,求诸心而不安”。这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尴尬。

吕坤撰《吕李姓原碑》云:“时邑北有同姓名者,年差长我,乃自别曰小李成。”意即宁陵北有同姓且年长者,吕坤一族便谦称小李。

再者,是先祖的嘱托和通婚的情理不合。《吕李姓原碑》云:“(吕成)通儒术,重葬法。殁时,谓其子曰:‘李非赐姓也,朝廷以误成之,然不可改矣,我欲生从君,死从祖,仍以吕音葬我,题我墓曰吕某之墓。’故余家多与李姓婚,而盖棺之后立旌题主,辄称吕公云。”吕坤的父母同姓这在封建社会属违伦理,岂能书于墓碑?于是吕坤在任山西大同县令时,上疏复姓。

对吕坤疏请复姓事情,因他在《自撰墓志铭》中有意略记,读者不得其详,但《宁陵吕氏家志》中保留的“吏部题(吕坤)复姓疏”则记录下了吕坤的请辞:“臣原籍河南归德府宁陵县人,由万历二年进士除授前职。查得本县吕姓,世业农桑,不识谱牒,缘吕李声近,人以李姓相呼,而臣祖传讹,遂以李氏为姓,相沿五世,渐失本源。臣近修族谱,欲正其非。但臣册名仕籍,不敢擅自更易,伏望皇上鉴臣愚忠,敕下吏部,准复吕姓。”

对此,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解扬认为,吕坤的进路颇为巧妙,他在上疏中仅以吕李声近,祖上是以讹传为说辞,而未涉及太祖题名时致误的具体实情,这当然减少了可能遭致的批评或其他阻力

吕坤《自撰墓志铭》曰:“以军功传旨讹书‘李’,二百年不曾复,君始奏复。”从吕氏得以复姓的结果看,吕坤采取的策略是合适的。

迁徙宁陵

吕坤五世祖吕成:随明太祖征战,徙宁洛来公。

据《元迁新安传系图》和《明迁宁陵传系图》载,吕黑斯有三子:吕培、吕成、吕显,其中吕培、吕显从洛阳新安迁河南杞县;吕成则在随朱元璋征战中徙居宁陵,遂为宁陵吕姓一支始祖,称洛来公。

吕坤墓--八祖坟茔落成仪式吕坤墓--八祖坟茔落成仪式

吕成是哪年徙居宁陵的呢?据清康熙《宁陵县志》吕坤《自撰墓志铭》曰:“君元宋以前洛阳人,盖南渡之遗黎也。洪武元年,迁宁陵。”此说与《吕李姓原碑》中的说法有异,因姓原碑中记载吕黑斯洪武二年(1369年)仍在新安助太祖退敌,其子吕成不可能洪武元年已迁宁陵。据此,当以洪武三年(1370年)徙宁陵为准。

据《宁陵吕氏家志》载,吕成育有八子,称为宁陵“老八门”。长子吕让,次子吕顺,六子吕觉,其他几子失名。吕坤为六门吕觉后裔,传承谱系为吕成→吕觉→吕景→吕慧→吕得胜→吕坤。

吕成在随明太祖平寇中,战功显赫,成为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裨将(副将)。在自河阳兵取太平路(安徽当涂)的途中,吕成及家眷随常遇春军在太康县西北扎营(太康常营镇因此得名)。随后安置到离常营不远的陈州燕儿窝(古陈州城的四个城角处)。洪武二年(1369年),吕成在随常遇春取元上都(今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后班师回朝,途中常遇春暴卒于柳河川(今河北赤城县西),太祖赐葬南京钟山。今宁陵县逻岗镇常坟村,传为常遇春的后人。因驻扎于此,为方便祭祀而设衣冠冢,并留有守坟人,常坟村因此而得名。吕成为常遇春裨将,随常家军驻扎于此,并将燕儿窝家眷再安置到宁陵。自此完成从洛阳到宁陵的迁徙。

湖南平叛

后湖南苗王土酋谭垢兵乱,朱元璋命淮、徐等八府官兵征讨,吕成率长子吕让奉命南下。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二月,湖南千户夏得忠作乱,吕成亦率吕让随征参战。据湖南张家界《吕氏族谱》载,二寇既平,吕成又平五溪蛮,诰封昭勇将军。卒后,其子吕让嗣位。据62岁的张家界退休干部、吕让后裔吕桂辉介绍,吕成率子吕让赴湖南平叛后,落户并葬于大庸所城内。

八祖坟

宁陵吕氏称吕成八个儿子的坟茔为“八祖坟”,原址在今新世纪学校院内。据73岁的吕坤十五世孙、宁陵县吕坤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吕益中介绍,宁陵吕氏族八门,族谱中恰恰缺少长门吕让传承谱系;张家界吕氏族人赴宁陵寻亲结族,正对应了长门吕让一支的缺空。为此,张家界吕氏在与宁陵族人相认后,还专程赴吕坤墓拜祭,并捐资立碑。

从政做学问

吕坤父亲吕得胜:将家族武转文,睦邻做学问。

明末,在宁陵城北街隅首,有一座天官坊,这是为吕坤之父吕得胜所立(清康熙《宁陵县志·坊第》)。据《吕坤评传·年谱简表》,立坊时间为万历六年(1578年),当年吕坤从大同知县“升任吏部文选司主事。父得胜诰赠同官,并建坊于宁陵城内。(吕坤)又以俸金及升任吏部郎官所得建坊金各百两,买常稔田五百亩,以‘祀先人,恤同姓’,名之曰孝睦田”。

吕得胜,字寿官,号近溪,又号渔隐闲翁。他在功名上没有值得夸耀的成就,他获得封赠之号还是因子吕坤贵。但宁陵吕氏为“匠籍”(《万历甲戍进士题名碑录》注,吕坤里籍:“宁陵,匠籍”),家境富庶,生活优裕,使吕坤有了理想宽松的读书环境。吕坤父曾自述其家境云:“吾当古八口之家者二,而有田二千亩,岁丰可入五百石。”(《去伪斋文集》卷七《知足说·自警》)

吕坤自小甚受其父影响。吕得胜对吕坤的教养,不单在生活条件与环境上,在言行施教与示范之外,还很注意从维系族人生计和童蒙教育角度提点吕坤。这对吕坤为官后能辅助乡里,关心妇孺教育,忧世忧民,有潜在影响。

嘉靖四十年(1561年),吕坤举河南乡试第三名,这年他26岁。次年,吕得胜借吕氏族众会拜于宗祠的机会,向吕坤及其已经中举的伯兄吕邦器交代宗族事务的责任,他说:“夫八门福气,种汝二人,幸福资无专,余庆以自封,愿以吾宗相属。”对父亲的托付,吕坤“唯唯不敢忘”。七年后,吕坤父、兄相继殁。吕得胜所说的宗族事务,便全落在了吕坤一人肩上。

吕得胜写有《小儿语》和《女小儿语》,吕坤接着父亲写成了《续小儿语》和《演小儿语》,四部篇幅不长的童蒙书成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

吕坤诫儿

在家教领域,吕坤也很有建树。他曾经给儿子写了一篇言语朴实、内涵深刻的短文,名叫《知耻说示儿》,告诫儿子要知耻。吕坤对什么是“耻”,有自己一番独特的理解。他在这篇短文中所针对的是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一种炫富现象:“凡人家子弟,宫室车马,衣服饮食,僮仆器用,事事要整齐华丽,丰美充足。”

明万历年间,奢靡之风比较普遍,有人觉得在物质方面稍不及人,就“愧耻”得不行,认为低人一等。对这种所谓的“耻”,吕坤说是典型的“俗心肠、低见识”。于是,吕坤告诫儿子说:“你看那老成君子,宫室不如人,车马不如人,衣服饮食不如人,仆僮器用不如人,他却学问强似人,才识强似人,存心制行强似人,功业文章强似人。较起来,那个该愧耻!”衡量一个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标准不是物质享受,人要“攀比”的也并不是衣着美食、随从扈佣,而应是学问、才识、心气和文章。在吕坤看来,这些方面不如人,才是真正应该羞愧的。

人物纪念

编辑
吕坤墓

吕坤墓修复揭牌仪式吕坤墓修复揭牌仪式

商丘市对吕坤墓文物保护维修度加大,按照项目经费使用管理规定,培养人才,锻炼队伍,大力提高维修质量和水平,积极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方案的编制、评审、报批工作。 2006年11月1日,宁陵县县长贾宏宇到正在修建的吕坤墓景区调研时要求加大对吕坤墓的保护开发工作,把吕坤墓景区打造成为经典人文旅游景观,把吕坤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

见主词条:

吕坤墓

电视剧

《吕坤》连续剧研讨会《吕坤》连续剧研讨会

大型历史电视连续剧《吕坤》投拍筹备会在最高人民法院召开。该剧是以反映宁陵县明代思想家、政治家吕坤作为一代廉吏、中原名儒和思想大家的传奇一生为故事题材,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和宁陵县委、县政府联合出品,预计投资约2亿元,拍摄完成后将在中央电视台重磅播出。

宁陵县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扶贫点,电视剧《吕坤》是最高人民法院文化扶贫助力宁陵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2017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宁陵调研扶贫工作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

据悉,电视剧《吕坤》投拍后,将以主要人物故事为主线,并融入宁陵厚重历史文化底蕴与特产名吃文化,如葛天文化、宁陵贡梨、张弓酒、长寿福地等元素,突出反映豫东淳朴的地域民俗风情,这将对促进宁陵县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塑造宁陵品牌、外宣宁陵形象、推动宁陵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将在宁陵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吕坤思想研究会

基本情况

吕坤思想研究会

为继承和发扬吕坤思想精髓,2005年,河南宁陵县政府成立了吕坤思想研究会,为整理、编辑出版有关吕坤思想研究书籍、资料,做了大量的工作。首任会长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吕世杰教授

见主词条:吕坤思想研究会

延伸研读

吕坤评说吕坤评说

2006年9月6日,香港大学历史系博士解扬、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赵晓霞到宁陵县追寻吕坤事迹。宁陵县召开吕坤思想研究专题座谈会,市炎黄研究会会长王政文、秘书长杨道乾参加座谈会。座谈会上解扬博士说,吕坤思想在世界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他的政治思想、哲学理念研究和学术交流上。吕坤思想不仅在内地、香港和台湾有着重大影响,而且在日本美国韩国、哥伦比亚、埃及等国都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吕坤,这个思想巨匠,《呻吟语》,这部千古巨著,已成为宁陵经济文化的一个载体,已融入到了宁陵经济文化建设中来。“如何把吕坤文化做成产业,进一步宣传宁陵乃至商丘、中国,是我们目前考虑的问题!”宁陵县政府领导史继明说。毫无疑问,对于宁陵人来说,这是个美丽的蓝图。对于九泉之下的吕坤来说,是莫大的快事。因为,虽然已过数百年,他还在直接或间接地给后人带来福祉,为家人,为后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