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斌 编辑
汤斌(1627年-1687年),字孔伯,号荆岘,又号潜庵,睢州(今河南睢县)人。清朝政治家、理学家和书法家。汤斌于顺治年间中进士,授国史院检讨。曾引用宋史元史成例,顺治初年,为明臣抗节致命者鸣不平,得到顺治帝的慰勉。历任陕西潼关道,江西岭北道等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授江宁巡抚,今诸州县立社学,奖廉惩贪,吏治清廉。后被调回京城任礼部尚书。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董汉臣上书指斥时事,语侵执政,汤斌因为之辩护而得罪权臣,议夺官,未几疾作,年六十一卒。汤斌一生清正廉明,是实践朱学理论的倡导者,所到之处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被尊为“理学名臣”。其著有《汤子遗书》十卷、《洛学篇》二卷等流传后世。
别名:豆腐汤、羊裘尚书、汤文正、汤司空
字:孔伯
号:荆岘、潜庵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日期:1627年10月20日(阴历)
逝世日期:1687年10月11日(阴历)
主要成就: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
主要作品:《汤子遗书》
本名:汤斌
官职:工部尚书
谥号:文正
籍贯:河南睢州
早年经历
汤斌于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十月二十日生于河南睢州(今河南睢县)。他的祖上汤宽是滁州来安县人,追随明太祖朱元璋起兵,以后世代为官,七世祖汤庠迁居睢州。汤斌出身阀阅旧族,家教甚严,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应童子试,十五岁前读毕《左传》《战国策》《公羊》《史记》《汉书》等。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率军攻击汤斌的家乡,其母赵氏殉节而死,在战乱环境下成长的他,立下为国为民的心愿。
步入仕途
《清代学者象传》第一集之汤斌像
清顺治九年(1652年)中进士,踏上仕途,选宏文院庶吉士,授国史院检讨。顺治十二年(1655年),出任陕西潼关道员,为不扰地方百姓,他买了三头骡,主仆各坐一头,另一头驮著两副破旧被褥,一个竹书箱,康熙三年(1664年),汤斌的父亲过世,他回家守孝三年。
康熙五年(1666年),汤斌拜孙奇逢为师,曾与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研读宋明理学。
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帝下诏举行博学鸿儒科的科举考试,汤斌前去应考,一举拔得头筹,授翰林院侍讲。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充《明史》总裁。
抚民化俗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迁任内阁学士,当时江宁巡抚缺员,朝廷正在荐举合适的人选,康熙帝说:“我听说汤斌有高尚的操行,可以担任江宁巡抚。”汤斌临行时,康熙帝告诉说:“平素听说吴地繁华,如今考察那里的风土人情,崇尚虚华,安于享受,经商的人多,耕田的人少。你应当使当地去掉奢侈的习俗,返归淳朴的民风,每件事都要致力发展农业生产,这样大概可以整治吴地颓废奢华的风气吧。”
汤斌着色像
当初,余国柱任江宁巡抚,淮安、扬州二府遭受水灾,余国柱上疏说:“水退之后,田还可以耕种,第二年应当照例征收赋税。”汤斌派人重新勘察,发现水并没有退去,即使田已露出水面的地方也无法耕种,于是上疏奏请平息原先余国柱的议论。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汤斌呈上奏章说,“苏州、松江土地狭小,人口稠密,可是承担着大省百余个州县的赋税,百姓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恳请皇上将苏州、松江的钱粮照征收标准减少一二成。”淮安、扬州、徐州三府再次遭受水灾,汤斌按条目列出减免赋税的事项,请求朝廷拨发五万两银子,从湖广购米赈济灾民。还不等诏令回复,汤斌就前往各州县视察救灾的情况。
朝廷获悉汤斌的禀奏后,康熙帝命令侍郎素赫协助他办理救灾事务。常州知府因为对属员失察被降职调任别处,汤斌了解到他很廉洁,就奏请让他留任。康熙帝特别下旨,允许照办。汤斌命令各州县建立社学,讲解《孝经》、小学,禁止妇女四处游荡,官府小吏、市井倡优不准穿皮衣和丝织品,焚毁不健康的书籍。苏州城上方山有座五通神祠,已有数百年.远近的人都争相前往。年轻女子生病,装神弄鬼的人就说五通神要娶她做妻子,生病的女子常常病死。汤斌没收五通神的塑像,木雕的就烧掉,泥塑的就沉到水里,并下令各州县凡有类似的祠堂全部毁掉,卸下原来的材料修建学校。教化得到普遍推行,百姓都心悦诚服。
辅佐太子
汤斌刚正不阿,不趋权贵。当时明珠为大学士,在朝中当权,前任江苏巡抚余国柱告诉汤斌,说朝廷免除江南赋税,都是大学士明珠尽力促成的,但汤斌认为是自己的坚持,对明珠毫不理睬。考核官员时,外官纷纷向明珠送礼,却没有汤斌的属员。
康熙帝给太子胤礽选择辅导大臣,朝臣中有推荐汤斌的。汤斌将前往京城,苏州百姓哭泣挽留未成,停市三天,拦路烧香为他送行。汤斌上任后,汤斌悉心讲授,尽力辅佐太子,然而胤礽积习已久,成效十分有限。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五月,天不下雨,灵台郎董汉臣呈上奏章指责时事,语言触及当权的人。康熙帝让朝中大臣商议,明珠很害怕,担心自己承担罪责。大学士王熙说:“这是市井小人胡言乱语,应立即斩首,事情就可以完结。”汤斌后来也到朝廷,余国柱把这件事告诉他,汤斌说:“董汉臣根据诏旨议论朝政,没有处死的理由。大臣们不敢讲而小臣敢讲,我们应该自我反省啊。”康熙帝最终赦免了董汉臣的罪。
发病而终
明珠、余国柱对汤斌更加怨恨,摘录他的言论向上禀报康熙帝,并找出汤斌在苏州发布文告中的话“爱民有心,救民无术”,把这作为对朝廷的诽谤,康熙帝传旨责问。汤斌只是说自己天资愚昧,过错很多,请求严加惩处。正赶上汤斌带病入朝,人们道听途说越传越广,听到的人都流下眼泪。住在意城的江南人,要击鼓为汤斌诉冤,后来知道没有这样的事,才散去。不久后,汤斌染上重病,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月十一日病逝于工部尚书任上,终年61岁。
雁荡山图 卷
沐马图 镜心
罗汉图 册页(12开) 纸本水墨
寿石花卉图 立轴 设色纸本
十二尊者相 手卷 设色纸本
井泉图 立轴 纸本
山水 镜心 纸本
松山仰止图 立轴 设色纸本
峰峦幽深 立轴 水墨纸本
汤斌为官一生,身上仅有俸银八两,其友徐乾学“赙以二十金,乃能成殡”。
雍正十年(1732年),汤斌被平反,一年后入贤良祠。
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赐予汤斌谥号“文正”。
道光三年(1821年),汤斌得以从祀孔子庙。
政治
汤斌上任潼关后体察民情,打击豪顽;招徕流民回乡屯田开荒,三年免征租课;实行保甲联防,缉拿盗贼;建立义仓,以备荒欠;创办社学,教民以德。亲自到境上接待过往清军,不使他们扰乱地方,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潼关人户一年多时间由不足三百户增至数千户。一时间,“汤青天”的美名家喻户晓,妇孺尽知。
就任江西道后,汤斌奖励耕织,舒缓民困;加强治安,保护民生;整顿衙门,清除刁顽胥吏。伏匪首,安民众,对抗清武装和山林盗贼采取以抚为主,剿抚并用的方略。不数月,就擒获了降而复叛的抗清首领李玉廷,解散了他的部队;平息了许多股出没不定的草莽英雄,使得强人卖刀卖犊,洗心向化。
在江宁巡抚任上,是汤斌一生从政生涯的顶峰。当时江苏号称天下富饶,但民风奢华,再加上前任巡抚余国柱疏于政事,上下吏治败坏,这里被称作难治之省。汤斌在任二年多,崇尚程朱理学思想,以此施政化民。他下令各州县普遍设立社学,讲孝经、小学等书籍,整饬民风,严禁妇女着奇装异服等有伤风化的行为。他毁禁刻淫词小说的书坊,取消火葬及水葬,大力推行土葬,“令下,一年报葬三万余棺”。他还屡次上疏免民赋税,及时救赈,重农事以兴本业。整修泰伯祠、范公祠等先贤祠宇,宏扬前代先哲正大光明的精神。他在察访中了解到,苏州城西上方山的五通神祠是一座花天酒地、乌烟瘴气的淫祠,以非凡的魄力拆除这座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淫祠,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壮举,真正做到了移风易俗。随后,汤斌又下令各州、县将所有类似的祠庙全部毁掉,用拆下来的砖木材料去修建学宫。
文学
汤斌一生以学问治天下、以学问辨是非、以学问教后辈。他从1660年归家丁忧起,近二十年间无闻于宦海,而是沉心于做学问。他著有《潜庵语录》《潜庵文钞》《春秋增注》等十几部书,死后被门人整理为《汤子遗书》十卷。
他的名作《桃花源》诗,以“能使此心无魏晋,寰中处处是桃源”的境界,得到读者赞赏。
理学
洛学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创立的学派,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理学的奠基石,影响深远。汤斌的《洛学编》作为一部梳理洛学师承的学术传记,是在清初编修学术史蔚然成风的背景下,奉师孙奇逢之命编修而成,前编断自两汉,正编断自程子。记述了中州学派自汉迄明的源流演变,旨在“表前贤以励后进”,使洛学传承之统得以复续。《洛学编》成书之后,历经八次刊刻印行,影响范围较为广泛。在编纂体例上,《洛学编》属方域范围内的理学史,为论学而作,虽以宋儒为主,而不废汉唐儒者之所长,在宋明诸儒的《正编》之前,又为汉唐经学大师特列《前编》,以揭示经学与理学之间的关系。《正编》之中汤斌打破门户之见,“笃守程朱,亦不薄陆王”,以记述程朱派理学家为主,而又兼顾陆王派理学家,主张“朱王合一,返归本旨”,淡化了学者们的理学宗派意识,从而避免学派偏见所带来的学术弊端。《洛学编》通过为不同时期的理学家修史立传,来严斥朱学的末流和王学的末流。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汤斌反对讲学空谈,力求笃行实践,以及“主敬”、“存天理”等学术思想。在史料来源上,《洛学编》对所收录人物事实俱本原传,间取门人纪述。以阐述人物的学术成就为主,对于功绩繁重者,亦不备载。《洛学编》篇幅不大,仅四万余字,却是研究汤斌理学思想和中州理学发展状况的一部重要学术史著作。
在当时特定的思想风潮背景之下,汤斌的理学思想因王学的流弊而调整,中正平实,矫而不过,具有强烈的务实求用的特征,反映了明末清初理学思想的主要发展方向和鲜明特征,具有时代精神和意识。
史学
北山移文 纸本
史观方面,汤斌极力推荐陈寿,以《三国志》为楷模,做到尽去繁枝,独存劲干,颇为实用。他一生三入史局修撰《明史》、两任《明史》总裁,写下数十万字的明史稿。《明史》修撰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前后共分三期。汤斌本着尊重史实的原则上书皇帝,要求把明朝的抗清忠义之士编入史册,这在当时是冒极大风险的,为此遭到诸多大臣攻击。但顺治帝非常赞赏汤斌的观点,才使其没有遭受文字狱的迫害。汤斌呕心沥血,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写出并改削《明史》天文志、历志12卷,列传35卷。二十五年以后所撰史稿书札不载,难以记数。今天保留下来的尚有太祖本纪4卷、后妃传1卷、历志3卷、列传12卷,共约二十卷,40余万字。由于汤斌等人的努力,使《明史》成为史学界公认的修撰得比较好的一部史书。汤斌还修撰有《睢州志》五卷。绘画
此外,汤斌善画山水,工笔、写意均擅长,笔墨清丽健劲,一丝不苟。
《清史稿》:“清世以名臣从祀孔子庙,斌、陇其、伯行三人而已,皆以外吏起家,蒙圣祖恩遇。陇其官止御史,而廉能清正,民爱之如父母,与斌、伯行如一,其不为时所容而为圣祖所爱护也亦如一。君明而臣良,汉、唐以后,盖亦罕矣。斌不薄王守仁,陇其笃守程、朱,斥守仁甚峻,而伯行继之。要其躬行实践,施于政事,皆能无负其所学,虽趋乡稍有广隘,亦无所轩轾焉。”
顺治帝:“陈彩、邓旭、徐必远、于朋举、王勰、耿介、崔之瑛、汤斌、卢高、皆品行清端,才猷赡裕。”
康熙帝:“汤斌在讲筵时,素行谨慎,朕所稔知。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
方苞:“国朝语名臣,必首推睢州汤公。”
永瑢:“即以近代而论,陆陇其力尊程、朱之学,汤斌远绍陆、王之绪,而盖棺论定,均号名臣。”
近代革命家邹容称汤斌为“驯静奴隶”。
刘师培:“汤斌亦受学夏峰,然觍颜仕虏,官至一品,贻儒学之羞。”
章太炎:“汤斌、杨名时、陆陇其辈,江郑堂(江藩)《宋学渊源记》所不收,其意良是。何者?炎黄之胄,而服官异族,大节已亏,尚得以理学称哉!”
梁启超:“其纯然为学界蟊贼,煽三百年来恶风,而流毒及于今日者,莫如徐乾学、汤斌、李光地、毛奇龄。……汤斌、李光地,皆以大儒闻于清初,而斌以计斩明旧将李玉廷……即微论大节,其私德已不足表率流俗矣。 ……彼二氏者,学术之醇,不及许衡,而隳弃名节与之相类;阶进之正,不及公孙弘,而作伪日拙与之相类。” “汤之柔媚取容,欺罔流俗,而以为一代开国之大儒,配食素王,末流所鼓铸,岂待问矣!”
孟森:“道学决不负人国家,读陆陇其、汤斌、张伯行诸人传状,其德量、操守、政事,皆足令人神往。”
朱维铮:“作为康熙提倡的‘真理学’后的头一个表率,汤斌做官是小心的。……他学问虽低劣,却极善于揣摩君心,在向皇帝辞行时便说自己的长处唯在‘平生不敢自欺’。他看准比自己小两纪多的皇帝想追步汉武帝、明成祖,便自甘扮演当代的公孙弘、解缙。……等到皇帝发觉他也会欺骗,那已在他死后。”
弹劾钱官
汤斌苏州石刻像
南昌某人一天偶尔经过京城延寿寺街,看见书铺中有一个少年用几枚钱买了一本《吕氏春秋》,恰巧有一枚钱落在地上,某人暗中用脚踏在钱上,等少年走后就俯身拾起这枚钱。旁边坐着一位老翁,盯着看了很久,忽然起身问了某人的姓氏大名后,冷冷地笑一声离去。 后来,这个昧心“俯拾”一枚钱的某人,以监生的身份进入誊录馆任职,赴吏部应选得到江苏常熟县县尉的官职。他欣喜万分,整装赴任之际,到巡抚衙门投书请求谒见上司汤斌。当时汤斌正任江苏巡抚,结果某人“十谒不得见”,请求十次也得不到一次接见的机会。某人正在纳闷儿,欲问根由,只见门卫传达汤斌的命令说:“你不必前去赴任,你的名字已经写进弹劾的奏章了。”某人问:“大人弹劾我什么罪?”回答:“贪钱。”某人自己思忖:“我尚未赴任,怎么会有赃证?一定是弄错了。”急忙请求当面陈述。门卫进去禀报后,又出来传达汤斌的命令:“你不记得从前书铺中的事了吗?当秀才时尚且爱一钱如命,今天侥幸当上地方官,能不探囊月去箧(偷窃),为纱帽下之劫贼乎?(能不绞尽脑汁贪污盗窃,成为一名戴乌纱帽的强盗吗?)请马上解下官印离开,不要使当地老百姓因为你的贪污盗窃而受苦痛哭。”听了这番话,某人才想起以前在书铺中叩问姓名的老翁,就是这位巡抚大人汤斌,于是满面羞愧地弃官而去。豆腐汤
“豆腐汤”的由来汤斌从进入仕途之日起,一直克己省身,依靠俸银作为全家生活的来源。清代的官秩最高级别为正一品,年俸也不过一百八十两 ( 京官依例支双俸,正俸每一两还可支米一斛,约十四公斤 ) ,对于千里做官不为财的清官来说,只有国家发给的这些薪水收入,他们所过生活必定是清苦的。早在顺治年间,汤斌在陕西潼关道和江西岭北道任职时,几乎不沾荤腥,每日三餐都以豆腐汤为菜,生活非常简朴,在当地口碑很好,岭北道的驻地赣州曾有人送给他“三汤道台”的称号,赞扬他为官清廉。 康熙时,汤斌由内阁学士出任江苏巡抚,职重位显,独当一面,但他不谋私利、不图享受,坚持过粗茶淡饭的俭朴生活,还是餐餐都有一道豆腐做的菜,久而久之,苏州老百姓又给他起了一个“豆腐汤”的雅号。
汤巡抚不仅自己苦,家人亦随其苦,其妻马夫人一转身竟有棉絮自袄边散落;有一天,他检查出入帐簿,发现其中有一天买了鸡,便问从仆:“这是谁买的鸡?”问明是长子汤溥所为后大怒,立即命令从仆把汤溥叫来,令其跪在庭下,斥责道:“你以为江苏鸡价如河南老家那样的便宜吗?你想吃鸡,就回老家去。没有读书人不吃菜根而能自立的。”对于买鸡的仆人也处以杖责。
在京城,人称汤斌为“羊裘尚书”,因为冬天上朝时汤尚书总是外披一件羊皮袄。(已34岁)所为后,谓“哪有读书人不能咬得菜根而可以成大事的”,即令其子跪诵《朱子家训》,后撵回老家睢州。在京城,人称汤尚书为“羊裘尚书”,因为冬天上朝时汤尚书总是外披一件羊皮袄。
严于御下
清初,苏松两府富甲天下,在那里做官的,未满三年就自我离任,盖上司知是肥缺,经常向下属逼贿,以至因挪用库金而进狱者多多。
汤斌在家读书二十年,又长期做地方官,深知其中积弊,积重难返。于是在刚出任江苏巡抚时,就向所属的道、府、县等地方官先打招呼,以免日后言之不预。他说:“你们挪用库金讨好上司,无非是为了做官嘛,现今为拖欠所牵累,那还有什么希望呢!我愿和你们相约,日后能够称职,我自然会提拔你们;要是做不到,以考成后顺利归家,太太平平地回乡,也不很好嘛?!”他还告诫所属官员,切切不得受下属贿赂。汤斌办事,令出期于必行,致使苏州大治。
汤斌之死
关于汤斌之死,野史中有更详细的记载。明珠当权时陷害汤斌,外间传闻康熙要把汤斌家产充公内务府,汤斌听说后非常惶恐,上疏请求致仕,不被允许,又席蒿待罪,每次宣旨一到,就磕头流涕请死,不久后迁为工部尚书,赴通州勘察楠木,一天他突然返回,招来某位同乡官员说话。官员离开后,汤斌独处一室,对家人说:“吾体不宁。”夜半的时候,家人就发现他已死去了。
父:汤契祖
母:赵氏
妻:马氏
子:汤溥、汤浚、汤沆、汤准皆有才,四子汤准著有《临漪园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