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坪民歌 编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西坪民歌,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西坪民歌起源于汉朝,绵延不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西坪民歌内容丰富、个性独特,包括大对花、小对花、陪郎、留郎、拜年调、绣荷包、采茶曲、石榴烧火、四六句三十个调门。西坪民歌唱腔以真嗓为主,具有独唱、二人唱、多人唱、齐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将演唱与高跷、花轿等众多民间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表演也是西坪民歌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中含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等各种题材的民歌近千首,乐器伴奏有无均可,在中原地区不多见。加强保护和研究西坪民歌,对弘扬民族民间艺术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西坪民歌的代表性作品有《我在房中绣绒花》《批花线》。2008年6月7日,河南省西峡县申报的“西坪民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80。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西坪民歌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单位: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

遗产类型:传统音乐

遗产序号:Ⅱ-80

保护单位:西峡县人民文化馆

历史渊源

编辑

西坪民歌剪纸 西坪民歌剪纸

西坪居于交通要道,历来人员交往不断,商贾人马云集,边贸交易活跃。为了便于管理,明成化六年(1740年)在花园关设巡检司,专职管理边境贸易与社会治安。中华民国及其以前,主要集市在花园关,西坪街属于政治中,新中国建立后集市贸易才在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迁移到西坪街。不同民族、同一民族不同人群在此交往,南北文化交融,产生了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西坪镇从很早以前就有“唐将”班子在一起干活的习俗(就是换工班子)。传说世民建唐后,怕有的兵将居功自骄、造反,就把他们集体留在河南西部和陕西东部的深山涧里开荒种地,生活单调苦燥,于是他们就在劳动时唱歌、打哑谜、打落号嗨,以消除疲劳,解除苦闷。特别是明末清初因天灾人祸因素,人口锐减,赤地千里,为新移民迁入提供了机会。在明末清初的7次人口大迁徙中,有来自于北方洪洞大树下(含山西、陕西、河北等省)人群、也有来自于江南(今安徽、江苏、湖北等省)的人群。在这些不同地域的人群中,既有不同民族的差异,也有汉民族南北方人群习俗的区别。在西坪镇境内有5个民族:汉、回、苗、蒙、土家,虽然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习俗接近,但因民族差异形成的独特文化仍然保存,这为西坪民歌的产生提供了人文条件。

据考证,汉时西坪地区民间已有歌谣传唱,到了唐代开始盛行。明末清处时,六次安排移民到西坪地区,使各种文化杂交、碰撞,南北文化相融,互鉴互补,形成了有多元素特点、地方特色浓郁的西坪民歌,其在近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绵延不断传唱至今。

基本特征

编辑

表演类别

类型

西坪民歌的类型有山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生活歌、爱情歌、儿歌、历史传说等多种,其中,劳动歌、爱情歌、生活歌地方特色浓郁。

调门

西坪民歌包括大对花、小对花、陪郎、留郎、拜年调、绣荷包、采茶曲、石榴烧火、四六句等三十多个调门。

演唱特色

采茶扑蝶采茶扑蝶

西坪民歌音乐的演唱形式分为独唱对唱、合唱三种,西坪民歌唱腔以真嗓为主。 其中绝大部分民歌以个人独唱为主,少数民歌以对唱、合唱形式出现。另外,在演唱中有时加入简单的饶钹等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进行伴奏,起到稳固节拍速度、歌手换气、渲染气氛、助兴等作用。除此之外,西坪民歌还与西坪“彩云舞”“采茶扑蝶”“抬花轿”“髙跷”“滚挡子”“鹤蚌舞”竹马”等数十种民间广场艺术形式组合,尤其在重要节日庙会、庆典活动中进行集体演出。 将演唱与高跷、花轿等众多民间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表演也是西坪民歌的主要特征之一。

音乐特色

谱例,陪郎陪姐谱例,陪郎陪姐

西坪民歌音乐的曲式结构,基本为段曲式的分节歌与通谱歌两种形式。这点符合民歌的主要曲式特点,并与我国其他省份大部分民歌曲式特点相似。分节歌由一段旋律、多段歌词反复演唱,有的反复多达数十次。例如:民歌《陪郎陪姐》《十恨》等,在西坪民歌曲式结构当中大都属于这一结构形式。另外,段多乐句的形式,仅从头唱到尾不重复为通谱歌。例如:民歌《高高山上一枝》仅有短小的四个乐句构成,《有事没事去放马》则由复杂的多乐句构成。在西坪民歌缺少对比因素特点的一段曲式结构当中,少数民歌带有衬词和道白,从而起到烘托情趣气氛和产生唱与说的对比,来弥补一段体生硬单调的反复和缺少欣赏理解趣味之感。

演唱内容

民歌歌手利用这些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走村串户,唱生活、唱爱情、唱历史。传承历史与文化、科学与生活、劳动与经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树荫下、火炉边、庙会上等人民聚集的场合,西坪民歌爱好者都会大放歌。 有的劳动歌形象表达了劳动的辛苦还不乏幽默感。西坪民歌里的情歌,表达方式朴素、生动、幽默、风趣,颐具画面感和形象感,无论是抒发爱情的炽热、相思的缠绵,还是别离的婉和对爱情的渴望,都表达直率,情真意切。西坪民歌的生活歌中,对歌形式较多。其中仅对花系列就有《大对花》《小对花》《对花》等。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西坪民歌流畅明快,富有地域特色,是当地多种艺术形式如彩云舞、采茶舞蝶、花轿、高跷、竹马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坪民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可以为民间艺术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西坪民歌是历代西坪镇境内及其周边居民集体创作世代相传的口头诗歌,属于精神产品,对于丰富当地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培养高尚的精神情操、弘扬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内容涉及到生产、生活、名胜、物产、人情等。民歌手走村串户,演生活、唱爱情、说历史,传承历史与文化、科学与生活、劳动与经验。因歌词流畅明快、富有地域特色、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也为广大群众所喜好,树荫下、庙会上等人口聚集场合,民歌爱好者都会大放歌喉,抒发情感,寄托希望。既使在山野放牧、田间地头、劳动间隙都可以随时随地的自由吟唱。民歌已经是人们离不开的一种文化生活,已成为传统节日和日常生活的一种重要的娱乐形式。人们通过民歌,表达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寄托着个人的情感,抒发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有歌道:“山歌本是古人留,留在人间解忧愁,三天不把山歌唱,七岁顽童急白头。”西坪民歌成为承载西峡人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是人们不能离开的娱乐方式。

西坪民歌在其长期的传唱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表现形式。

第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性。据考证,西坪民歌传唱已经有千年时间,经久不衰,传承不断,其歌词、唱腔、曲调不断丰富和完善,获得历代人民的欢迎和喜爱,这是西坪民歌传承下来的根本原因。

第二,具有较高的价值性。西坪民歌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不同场景的情感体验创造出来的文艺形式,既有劳动场面的词调、也有休闲吉庆时的欢愉表达,还有青年男女表现爱慕情感的唱腔,更有对社会、对理想、对英雄人物的赞歌。从已经保留下来的词和调来看,是历代传承人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晶,具有欢愉、庆贺、增智、培德等多项功能,艺术创新度高,使用价值大。

第三,具有民族性。西坪镇及其周边乡镇内居住的人群主要是汉民族,也有少的其他民族,西坪民歌主要以汉民族人群生活场景为基础,采用汉语形式来表现,其歌词、曲调都是汉民族人们听得懂的表达方式。

第四,具有西坪语音的独特性。西坪镇位于豫陕交界处,地处于交通要道,南来北往人群交往不断,民族种族种群杂居,形成了独特的语音方言区,是安徽潜江、山西洪洞、陕西商南等地方言和西坪方言结合后的地方话,与普通话接近但有差别,具有语音浊重、吐字生硬、拉长腔等特点,可以说是南腔北调的混合语言区,属汉民族语言北方语系郑曹片宛方言区。西坪语音是西峡县五大方言区之一,用西坪语演唱民歌是西坪民歌的一大标志,是其他地区人们不可能模仿的。

第五,口传身授性。西坪民歌以口头演唱形式通过人们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在成员内部集体性地传播、演绎与发展,其传承人之间的传授与交流都体现在口头语言传授和体型教授上。

第六,传承的集体性。西坪民歌在不断地被境内居民传播、演绎过程中,受到无数的传唱者、讲述者、表演者、礼仪司职者、手工艺者不断的琢磨与加工,同时也融入了许多听众、观众的意见和情趣,从而使民歌文化内涵不断丰满。

第七,具有活遗产性。西坪民歌不仅向人们传递出西坪地区历经千年发展而形成的独特民歌文化传统信息,而且因为它来自于民间并为广大农民所喜爱、所传唱,因而具有世代传承的可能与必要。

传承状况

时间进入21世纪,随着岁月的变迁,原有的农耕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加上多元文化的冲击,会唱西坪民歌的人越来越少。西坪民歌虽不容易唱好,但只要有“肯下场的人”,它是会魅力依旧的。

传承人物

魏秀菊,女,汉族,河南省西峡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坪民歌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她被确定为西坪民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又入选西坪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西坪民歌表演西坪民歌表演

为让西坪民歌重放光彩,西峡县采取多种措施,对西坪民歌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和保护,系统地整理各种调门和唱词。魏秀菊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有着很高的演唱天赋,《西坪民歌100首》和《西坪民歌歌曲集》的整理编印,魏秀菊凭着自己的积累和记忆,出了很大的力,对西坪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做出的突出贡献。

魏秀菊认为保护和传承西坪民歌,一定要大家一起唱起来。魏秀菊虽然年事已高,魏秀菊和她的学生依然坚持经常性地参加西坪滨河广场、牧牛岭新型社区、西官庄常家店等西坪民歌传承点的传承示范演唱活动,教群众及年轻人唱西坪民歌。她担任西坪镇中小学校的校外音乐辅导员,教孩子们唱健康向上、适合中小学生传唱的西坪民歌

2000年来,西峡县通过整理出书、录音、制光盘等手段,对西坪民歌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并进行西坪民歌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

2008年6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西峡县人民文化馆获得西坪民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西峡县设立了西坪民歌保护基金,对现存老民间歌手进行保护,组建西坪民歌演唱队,举办西坪民歌大赛、西坪民歌大家唱等活动,培养西坪民歌传唱队伍,组织人员在农村灯会、庙会上演唱西坪民歌,在中小学生中教唱西坪民歌 ,在全县各旅游景点演唱西坪民歌,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坪民歌,演唱西坪民歌。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西坪民歌项目保护单位西峡县人民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编辑
社会活动

2015年1月,西峡县首届“农行杯”西坪民歌大赛成功举办。

荣誉表彰

《小对花》经过整理,多次在省市民间文艺会演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