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影戏(桐柏皮影戏) 编辑
皮影戏(桐柏皮影戏),河南省桐柏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桐柏皮影戏属豫南皮影戏的西路派,是一种集绘画、雕刻、古典文学、民间音乐、演唱、民俗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桐柏皮影戏起源于南宋时期,其皮影制作考究,镂刻线条大胆粗犷,人物造型敦实朴拙,具有豫南民间艺术风格,其唱词道白中常见豫南民间农谚、笑话、俚语、歇后语等,具有地方乡土人文气息。2011年5月23日,皮影戏(桐柏皮影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91。
中文名:皮影戏(桐柏皮影戏)
非遗类别:传统戏剧
非遗级别:国家级
非遗编号:Ⅳ-91
批准时间:2011年5月23日
申报地区:河南省桐柏县
桐柏皮影戏
桐柏皮影戏始于南宋初年,当时金兵南犯,岳飞率军驻扎在桐柏毛集镇东二十里处的石门沟,曾多次出兵信阳,阻遏金兵南下。当时,不少皮影艺人因仰慕岳飞的忠勇而随之流入桐柏,进入“岳家军”劳军,从此落脚桐柏。桐柏皮影戏由于皮影体积小,箱具轻便,五六人便可凑成一台戏,比较适合山区演出,所以皮影戏流入桐柏后便很快发展起来。当时有不少是专业的艺人,如家住固县镇的大王幺、小王幺等。后因战争与天灾人祸,社会动荡不安,影戏随之而衰,但当时还有五六百人从事皮影戏的演出。湖北随县部的皮影,亦属于“桐柏皮影”风格。明清时期桐柏皮影戏曾盛极一时,到清代康熙年间,桐柏县全县有120担影戏班子。
清末民国时期,桐柏皮影戏虽然开始衰弱,但桐柏县全县仍有84担影戏箱。
1958年,桐柏皮影戏仅剩一担影戏箱。
1964年,桐柏皮影戏的影戏箱有10余担箱。
“文化大革命”期间,桐柏皮影戏被列为“四旧”,被禁演17年,很多影戏箱都被烧掉,月河镇罗堂村大队干部李满仓藏匿起一担由清朝流传下来的影戏箱,才使桐柏皮影戏没有灭绝。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行文艺“百花齐放"政策,桐柏皮影戏枯木逢春,被保留下来的影戏箱开始重见天日,成了桐柏皮影戏的模板,再次呈现在观众面前。
由于桐柏皮影戏起伏不定的状况,引起了政府和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2010年,桐柏皮影戏又发展到4担影戏箱。
唱腔特点
桐柏皮影戏
桐柏皮影戏的唱腔音乐与桐柏县当地的民间音乐关系密切。桐柏当地民众音乐生活表明,山歌、淮源大鼓、花鼓戏与桐柏皮影戏的唱腔存在着“血缘”关系,且三者的方言声调又接近湖广韵,故形成了桐柏皮影唱腔明亮、秀丽、委婉动听的艺术特点。桐柏皮影戏的唱腔音乐体制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的综合性音乐形式。板式多为一板一眼,2/4节拍,速度有快、中、慢之分,唱腔音乐为五声“羽、徵”调式。
桐柏皮影戏的基本唱腔有:请神调、平腔、小腔、大腔、老生调、老婆婆调、悲调、丑调,其中悲调和老生调已基本失传。其唱腔有严格的使用规则,每个角色行当有固定的唱腔。请神调用于请神戏,平腔用于小生行,小腔用于旦行,大腔用于净行,丑调用于丑行,老婆婆调用于老旦行。
桐柏皮影戏各行当均由男演员演唱,一人多角,在声音的运用上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旦角和生角均用假嗓;老生、老旦和净角用本腔演唱,净角发音粗犷,唱腔刚劲;丑角亦用本腔间或使用假声,以表现起活泼、滑稽的性格。主唱与伴奏者在一个段落高潮时出现帮腔。
伴奏乐器
桐柏皮影戏所用的乐器分为吹奏乐和打击乐,没有丝弦,其打击乐由开台锣鼓、唱腔锣鼓、身段锣鼓三部分组成,其中,开台锣鼓有“闹台”和“花闹台”之分;唱腔锣鼓用于唱腔的起板、死板,艺人称之“砸牙子”,为一段散板唱腔及间奏;身段锣鼓主要用来伴奏身段表演。
桐柏皮影戏表演常用的乐器有:唢呐、大锣、大镲、板鼓、鼓、板、小锣。
桐柏皮影戏
根据不同场合的演出,桐柏皮影戏的乐器配置也比较灵活,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组合形式:其一,四人组合式,它是外出演出时常用的组合形式,一般性的场合都可以用。其中一人掌签唱戏,三人伴奏,乐器分工为一人司堂鼓、板鼓和板,一人打大锣、小镲和吹唢呐,一人打大镲、小锣。这是桐柏地区皮影戏班经常使用的组合方式。这一组合方式有两个缺点:传统桐柏皮影戏演出使用两支唢呐,一支主要唢呐,一支次要唢呐,桐柏当地人称“主笛”和“副笛”,由于人数限制只能演奏一支唢呐,缺失两支唢呐的呼应,削弱了声部的层次感,影响整体音响效果。同时,四人组合大家比较忙碌,尤其是掌签者,集开场小锣演奏和操签唱戏于一身。其二,六人组合式,这种形式常用于较为正式场合演出。两人掌签唱戏,四人伴奏。乐器分工为一人司堂鼓、板鼓,一人打大镲、小镲、小锣,一人打大锣、吹副笛,一人吹正笛。这种组合方式有“正笛”和“副笛”的呼应搭配,声部层次感明确,音响效果丰满,能够较好地营造戏剧氛围。表演道具
桐柏皮影戏的影人制作选料考究,多用小黄牛皮或驴皮,其制作工序井然,造型敦实朴拙,雕镂线条流畅粗犷。一般影人高一尺三寸,人体比例协调匀称,整体威武高大,着色大红大绿,色彩明丽,有着鲜明的豫南民间艺术风格。
传承价值
桐柏皮影戏
文化价值:桐柏皮影戏表演内容广博,演绎的人物、唱、白,涉及农谚、笑话、语、歇后语等,同时集中了豫南山区丰富的民风民俗,文化价值较高。历史价值:桐柏地处南北文化交融点,历史悠久,同时桐柏皮影流入历史较早。在其愈千年的生存历史中无不携带着地域历史文化的印痕,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音乐文化价值:桐柏皮影戏是音乐与民俗的较好结合,是融艺术审美与社会生活于一体的文化形态,是一种活态的艺术。其唱腔音乐独特,因而有重要的剧种价值。
学术研究价值:桐柏皮影戏承载着丰富的桐柏山区人文信息,皮影班综合了音乐、编导、绘画、刻、演唱、祭祀民俗等内容,具有较高的民间艺术学术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型传媒技术的普及,传统的皮影戏渐渐出现没落的趋势,其活动空间渐渐缩小,从业人员越来越少,桐柏皮影戏后继乏人,面临传承危机。
保护措施
2014年11月,桐柏皮影戏受到国家财政补助40万元,为桐柏县全县4个皮影戏剧团购置并发放全套音响、伴奏器材、电脑、提字机、影棚、影戏箱等设备;同年12月8日至11日,桐柏县连续举办了4期桐柏皮影戏讲习班活动,培训学员80人次。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桐柏县人民文化馆获得“皮影戏(桐柏皮影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皮影戏(桐柏皮影戏)项目评估合格,桐柏县人民文化馆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荣誉表彰
桐柏皮影戏
1957年,桐柏皮影戏剧目《火焰山》在南阳地区“曲杂木皮”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005年,桐柏皮影戏在河南省第二届文化艺术节中获得6项金奖。
2006年春,桐柏皮影戏在南阳市幼儿教育皮影戏展演中获得一等奖。
2007年9月,桐柏皮影戏在南阳市小品小戏曲艺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2008年10月27日,桐柏皮影戏《凤还巢》在“改革开放30年基本国策在河南”人口文化才艺绝活大赛活动中获得金奖。
2009年1月,桐柏皮影戏《樊梨花》在南阳市第七届戏剧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2014年7月,桐柏皮影戏《樊梨花征西》在南阳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唱响白河”文艺晚会活动中获得优秀节目奖。
重要活动
1989年,桐柏皮影戏参加了“河南省民间艺术节”。
2003年10月,桐柏皮影戏参加了“淮河源文化节”活动。
2005年,桐柏皮影戏参加了“第二届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节”演出活动。
2007年,桐柏皮影戏参加了“首届中国郑州炎黄文化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精品展演”活动。
2010年,桐柏皮影戏参加了南阳市委宣传部组织的“欢乐南阳”文化活动。
2013年,桐柏皮影戏参加了郑州绿博园第三届端午文化节现场公演。
上一篇 目连戏(南乐目连戏)
下一篇 二夹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