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烧制技艺 编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汝瓷烧制技艺,河南省汝州市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汝瓷烧制技艺,起源于唐代中期,北宋中晚期达到鼎盛时期,延续至当代。2011年5月23日,汝瓷烧制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Ⅷ-189。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汝瓷烧制技艺

批准时间:2011年5月23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Ⅷ-189

遗产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河南省汝州市

历史渊源

编辑
汝瓷烧制技艺,始于唐代中叶,盛于北宋中晚期,此后一直延续。

汝瓷烧制技艺

汝瓷烧制技艺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一是创烧时期,即北宋早期,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至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这个时期其产品造型简单,不太注重装饰,但釉色比较莹润,具有汝青瓷的基本特点。二是发展时期,即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至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这个时期的产品不仅造型样,而且注重装饰效果,釉色莹润,开片密布,独具特色。三是鼎盛时期,即北宋晚期,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至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这个时期产品工艺精湛,技艺超群,声誉极高,得到北宋宫廷的赏识。第四时期烧制技艺流传民间,宋、金对峙时期,汝官窑大都停烧,汝官瓷烧制技艺传至民间。第五时期为汝瓷的民间烧制期,即元、明、清至当代,宝丰汝瓷烧制技艺在民间传承、延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为弘扬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当地政府组成汝瓷烧制技艺研究队伍,并多次组织赴民间走访,挖掘汝瓷烧制技术,成立各种类型的汝瓷生产厂,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使传统的汝瓷烧制技艺重放异彩。

工艺特征

编辑
传统的汝瓷烧制技艺具有四大特色,艺人称之为“制作技艺四绝”。

配料绝:汝瓷从胎料到釉料的选取都非常严谨,必须是当地一定范围内的高岭土、玛瑙石、黄金土、黑千土原材料。

变色绝:汝瓷采用独特的支钉托烧的叠烧技法。满釉支烧,并通过火照观察窑内的器表釉面变化,随窑变情况而掌控窑内温度,进而控制制品的釉色变化,是汝瓷烧制过程中的一项独特技法,也是汝州汝瓷烧制技艺的核特征。此项技艺全凭烧窑技师的观察和悟性,没有具体统一的化指标。

裂纹绝:一般瓷器的釉是直裂,而汝瓷釉是斜裂,状如蝇翅、蝉翼,正是工匠通过对温度的精确控制,才得到蟹爪纹、梨皮纹、鱼子纹、冰裂纹开片的精品汝瓷。

应光绝:用传统汝瓷烧制技艺烧出的汝瓷产品会伴随光线强弱而呈现出不同的色泽色调,天晴天阴的不同,色泽会呈现明显的差异,而且釉下堆积的细小气泡在显微镜下观看会呈现漫天星辰的奇观。

工艺流程

编辑

原料

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从蟒川坡上的严和店到东南的罗圈、沟、清凉寺直到鲁山断店,方圆百里之遥,大量的方解石、钾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高岭土、石英、煤炭资源优势,是汝瓷赖以生存薪火相传的天然环境。

流程

采石→ 捡石→ 洗石→ 粉碎→ 过滤→ 炼泥→ 手工拉坯(模具灌浆成型坯)→ 晾坯→ 修坯→ 雕刻→ 素烧(600°C——800°C) →上釉(玛瑙釉)→上釉坯精修→阴干→装匣钵 →高温化还原火烧成(1000°C——1400°C) 。天青汝瓷是在重还原气氛中和高温条件下烧成的,粉青汝瓷是在中等不气氛中和稍低温度条件下烧成的,豆绿汝瓷在轻还原氛中和低温度条件下烧成的。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历史价值

历史上汝窑所烧精品均为皇家御用品,蕴涵唐宋的文化艺术精神,结晶着唐宋的科技平与能,位列“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瓷之中,在中国制瓷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人文精神

汝瓷盛于宋,受当时主流审美文化的影响,创制时艺匠追求“合于天造,厌于人意”,追求“天工与清新”的理念,“天然拙朴”的造型和“清雅青穆”的釉色,符合“天人合一”,“浑然天趣”的审美观,体现了端庄凝炼形神兼备、自然和谐的文化精神。

审美价值

汝瓷造型古朴端庄,严谨和谐,优雅含蓄,在阳光下观察,釉面多有红润感,若雨过天睛。釉底似天上的星辰,可谓珠连璧合,巧夺天工,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观之使人心旷神怡,韵味无穷。加之传世品极少,一般人难得其观,艺术大师苦禅曾写有“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就是描述的其艺术审美价值之高。

科技价值

汝瓷之所以名贵,除了历史上汝官瓷烧制时间短、传世品少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烧制技术难度大。在烧制过程中,不仅与当地当时的气候、温度、湿度、风力、水质燃料有很大关系,而且如何把握制釉的黏度和流动性烧制熔融温度和还原的科学原理及保温慢冷的析晶过程等,都直接影响着汝瓷青瓷乳珠的形成和青瓷釉的成色,这一烧制技艺使汝瓷享誉千载,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传承人物

朱文立,男,1950年9月出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汝州市申报,申报项目:汝瓷烧制技艺。

孟玉松,女,1942年1月出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汝州市申报,申报项目:汝瓷烧制技艺。

保护措施

2011年5月23日,汝瓷烧制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7年,宝丰汝窑博物馆开馆。

2018年05月24日,宝丰县“汝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2019年11月,汝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汝瓷烧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汝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宝丰县人民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编辑
荣誉表彰

1984年,汝瓷烧制技艺产品——汝瓷天蓝釉试验项目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

1986年,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生产的双龙瓶、内花碗、鸡心碗、玉壶春等9种汝瓷产品在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审会上获得“金杯奖”。

1986年,汝瓷烧制技艺产品——汝瓷17号豆绿釉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