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编辑

世界文化遗产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地区,建筑群中的各建筑建成时间从汉至清,时间跨度达2000年。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8处11项历史建筑,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绵延不绝,构成了一部中国中原地区上下2000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之一,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体现。2010年8月1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外文名:Historic Monuments of Dengfeng in “The Centre of Heaven and Earth”

地理位置: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地区

所处时代:汉魏至明清

占地面积:825 公顷

保护级别:世界文化遗产

遗产编号:1305

历史沿革

编辑

周公测景台

西周(约前1037年),为测日影定地中而建的土圭;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在其旧址仿旧制建成周公测景台。

中岳庙

秦(前221—前207年),太室祠始建,为中岳庙的前身,为为祭祀太室山山神的场所。北魏时,太室祠祠址经过了三次迁移后,定名为中岳庙。唐代,中岳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唐玄宗时,复归原址,并有扩建。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唐玄宗隆基仿照汉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对中岳庙大加整饰,扩建殿宇,奠定了今日庙址。

汉三阙

东汉元初五年(118年),中岳庙增建太室阙,原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 为当时的阳城长吕常所建,据说是为了纪念大禹治绩。少室阙大约建于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为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启母阙,又名开母阙,是启母庙前的神道阙,为东汉延光二年(123年)颍川太守朱宠所建,与太室阙、少室阙并称为“中岳汉三阙”。

嵩阳书院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建嵩阳寺,为嵩阳书院前身。 嵩岳寺塔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

会善寺

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会善寺始建。

少林寺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少林寺常住院始建,寺内现存明、清建筑30余座。 宋宣和七年(1125),为纪念初祖达摩而建初祖庵。 塔林是少林寺历代和尚的墓地。现存自唐贞元七年(791年)至清嘉庆八年(1803年)之间的各代砖石墓塔228座。

嵩岳寺塔

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建嵩岳寺塔。

观星台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至至元十七年(1280年),天文学家郭守敬建观星台,是当时27个天文观测站的中观测点之一。

申遗

1999年10月20日,中国考古学家、河南省博物馆原馆长许顺湛等5位专家联名给河南省省委、省政府呈报了《关于嵩山申请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问题》的汇报信。时任省长李克强要求相关部门安排对嵩山申遗展开调研工作。

2000年6月8日,李克强同意批示《嵩山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工作方案》。

2006年6月,郑州市政府正式启动“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将整个嵩山地区8处11项重要历史建筑纳入申报范围。

2008年底,郑州市申遗办将“嵩山历史建筑群”正式更名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2010年8月1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成功。

建筑格局

编辑
嵩山分为太室山和少室山东西两部分,共72峰,主峰峻极峰位于太室山。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分布于嵩山周边,遗产区面积825公顷,缓冲区面积3438.1公顷。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8处11项历史建筑。 其中嵩阳书院位于太室山主峰峻极峰下, 会善寺位于太室山积翠峰下, 中岳庙位于太室山南麓黄盖峰下, 太室阙位于中岳庙前, 启母阙位于太室山南麓万岁峰下, 少林寺和嵩岳寺塔均位于太室山南麓,少室阙位于少室山东麓, 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位于嵩山东南告成镇。

主要建筑

编辑

周公测景台

周公测景台,是唐代依周代旧制重建, 通高3.91米,由石圭和石表两部分组成。俗称“无影台”,又名“八尺表”,是中国古代立八尺圭测日影、验证时令、计年的仪器。用青石制成,石柱为表,台座为圭。顶端为屋宇式盖顶,南刻“周公测景台”字。 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是“天地之中”宇宙观形成的最直接、最具说服的证据。

周公测景台周公测景台

中岳庙

中岳庙位于嵩岳太室山南麓黄盖峰下,其前身是太室祠。始建于秦(前220至前206年)。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刘彻游嵩山时,令祠官大加修建。现存庙制为明代(1368~1644年)所定,其建筑大部分为清顺治至乾隆时(1644~1795年)按照工部营造则例的官式作法重修的面貌,有殿、宫、楼、阁、亭、台、廊、庑等明清建筑400余间,汉至清代古柏300余株,金石铸器、石刻造像等金石文物百余件,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中岳庙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主要有太室阙、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

中岳庙院南北长650余米,东西宽160余米,占地面积近11万平方米,是中国五岳之中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组古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见证了印刻“天地之中”信仰的道教文化发展史。

中岳庙中岳庙

太室阙

太室阙位于登封市太室山南麓中岳庙前约500米中轴线上,为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石阙为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时的阳城长吕常所建,由凿石砌成,通高3.96米,分东西二阙,阙门间距6.75米,东阙高3.92米,西阙高3.96米。两阙结构相同,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构成。西阙南面上部阳刻篆书“中岳泰室阳城”6字,铭记刻在西阙北面,为阴刻隶书,计27行,每行7字,内容主要赞颂中岳神君的灵应和阳城长吕常等人建阙的缘由。另一方铭记字体为篆隶,剥蚀严重,仅辨50余字。铭记中的“东汉延光四年(125年)”年号是后刻的。太室阙上雕刻的车马出行、马戏、狩猎、神话故事、奇禽珍兽、斗鸡、杂技、楼阁等画像和装饰图案,艺术风格浑朴古拙,气势深沉,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艺术创作上辉煌成就,其形式和内容对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和东汉社会历史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少室阙

少室阙位于登封市嵩山少室山东麓,为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与太室阙、启母阙并称为“中岳汉三阙”。少室阙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分东西二阙。两阙结构相同,为二重子母阙,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构成。东阙通高3.37米,西阙通高3.75米,间距7.60米。西阙北面三层中部有阴刻篆书“少室神道之阙”6字,阙铭也为篆书,约55行,每行4字,皆侵蚀,不可辨识。少室阙上雕刻的画像有车马出行、宴饮、羽人、玄鸟生商、四灵、兽斗、击剑、狩猎、犬逐兔、驯象、斗鸡、蹴鞠、羊头、鹿、虎、马技、月宫、常青树、柏树等,其中以马戏图和狩猎图最为出众。少室阙是古代祭祀少室山神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之一。

启母阙

启母阙,又名开母阙,位于登封市太室山南麓万岁峰下,是启母庙前的神道阙,与太室阙、少室阙并称为“中岳汉三阙”。启母阙以凿石雕刻砌成,分东西二阙,现存高3.17米。西阙北面有两方阙铭,一方为启母阙铭,篆书;另一方是请雨铭,在启母阙铭下隶书,堂溪典撰写。阙身雕刻马技、骑马出行、杂技、幻术、驯象、郭巨埋儿、夏禹化熊、果下马、狩猎、虎逐鹿、双蛟、月宫图、蹴鞠图等,阙顶雕刻瓦垄、瓦当、板瓦、垂脊等建筑构件,其中女子蹴鞠图是足球起源于中国的重要实物证据。启母阙雕刻艺术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在世界历史学金石雕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阙顶上雕刻的建筑构件的外形为研究汉代建筑提供了实物依据。

<p>启母阙

启母阙

少室阙

少室阙

太室阙

太室阙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前身为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的嵩阳寺,嵩阳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建筑布局,共占地面积10084.4平方米,东西宽78.6米,南北长128.3米。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的配房,均为硬山式建筑,分别为程朱祠、丽泽堂、博约斋、碑廊等,保存清代建筑26座108间。

嵩阳书院规划布局和实物留存独具特色, 对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标本意义。嵩阳书院作为中华文明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儒学中理学的开创地,因公认的“天地之中”理念而落脚于嵩山地区。

嵩阳书院嵩阳书院

会善寺

会善寺位于登封市城北6千米嵩山南麓积翠峰下,前身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的一所离宫,魏亡后舍宫为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是古代嵩山地区僧人的受戒中心。会善寺坐北朝南,现存二进二院,西院11座建筑,东院7座,其中大雄宝殿创建于元代,后多次重修,其建筑出檐深远,斗拱硕大,是嵩山地区仅存的元代木结构建筑。除大殿外,其他建筑均为硬山式灰瓦顶。会善寺内现存东魏《中岳嵩阳寺碑》、北齐《会善寺碑》等碑碣石刻30余通、唐至清古树120余株、明代铸大钟一口,寺西有唐净藏禅师塔,西南和东南有清代砖塔5座。

会善寺大殿建筑出檐深远,斗栱硕大,是嵩山地区现存唯一的元代木结构建筑。其典型做法虽经后世重修,更具历史价值。 会善寺是佛教参与天文活动、参与中国古代宇宙观演化史研究的代表人物僧一行的出家修行之所,是佛教与“天地之中”观念代表人物的见证。

会善寺会善寺

少林寺

少林寺建筑群(塔林、初祖庵、常住院)见证了佛教通过在“天地之中”的传播,加强、巩固其影响力,并由此形成了中国最大的禅宗教派。 作为佛教禅宗祖庭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少林寺承载着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创新与发展。

常住院

少林寺常住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少林寺的核心,总面积三万多平方米,为七进建筑。包括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室、立雪亭、西方圣人殿。 寺内现存明、清建筑30余座。五百罗汉朝毗卢、少林拳谱、十三棍僧救秦王等壁画以及现存的174品碑碣等文物是较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初祖庵

少林寺初祖庵位于登封市少林寺常住院西北约2千米的龟背形山丘上,宋宣和七年(1125年)为纪念初祖达摩而建。现保存山门、大殿、千佛阁、面壁亭、圣公圣母亭。建筑群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3400平方米。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剪边顶,出檐深远,檐下置硕大斗拱,明间安板门两扇,两侧次间辟直棂窗,前檐下立6根满雕卷草、飞禽图案的石柱,殿内石柱4根,雕刻天王、盘龙等图案。梁架为彻上明造。东、西山墙和后墙壁上均有彩色壁画。该殿始建于宋代,后经多次重修,主要构件仍宋代原物。大殿外还保存有石刻40余方,宋、金以后碑碣38通以及唐代“六祖手植柏”等。

初祖庵大殿是河南省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其建造年代与中国古代建筑科学巨著《营造法式》的成书年代相近,其斗拱、梁架、雕饰多与《营造法式》相符合,是宋代木构建筑技术的重要例证。

塔林

少林寺塔林位于少林寺西约300米山脚下,是少林寺历代和尚的墓地。现存自唐贞元七年(791年)至清嘉庆八年(1803年)之间的各代砖石墓塔228座。其中唐塔2座、宋塔3座、金塔16座、元塔51座、明塔146座、清塔10座,余为无纪年题记者。塔的层级不同,一般为1至7级,高度都在15米以下,大都有塔铭和题记。除塔林228座古塔之外,在少林寺常住院周边还有15座古塔。其中唐塔4座(法如、无名、同光、萧光)、五代塔1座(法华)、元塔1座(缘公)、明塔2座(道公、璞公)、清塔4座(法缘、汝妙、宁公、府公)以及不明年代塔3座(东公等)。

少林寺塔林是中国现存数量最多的墓塔,是综合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雕刻艺术发展史和宗教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宝库。

<p>少林寺塔林

少林寺塔林

少林寺塔林—唐塔

少林寺塔林—唐塔

少林寺初祖庵

少林寺初祖庵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位于登封市区西北6千米嵩山南麓嵩岳寺院内,为北魏时期佛塔。该塔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为15层的密檐式砖塔,平面呈十二边形,通高37.045米,由基台、塔身、15层叠涩砖檐和塔刹组成。塔身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门通向塔心室。门上有拱形门楣。外壁八面每面砌一座方形塔龛,龛上部砌出叠涩檐,正面嵌铭石1方,铭石下辟半圆拱券门,门内各有砖雕护法狮子1个,共16个,形象各异。各转角处有倚柱,柱头饰火焰宝珠与覆莲,柱下为砖砌覆盆式柱础。下部上下垂直,外壁没有任何装饰。塔身之上是15层的叠涩密檐,密檐自下而上逐层内收,构成一条柔和的抛物线。叠涩檐间的塔壁上均辟有门窗,每面正中砌筑板门2扇,门上皆有拱形门楣。除南面第5、7、9、10、11、13层及东南面的第15层辟真门外,其他皆为假门。塔刹由基座、覆莲、须弥座、仰莲、相轮、宝珠等组成,塔下有地宫。

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反映了中外建筑文化交流融合创新的历程,在结构、造型等方面具有很大价值,对后世砖塔建筑有着巨大影响。 嵩岳寺塔是佛教通过在“天地之中”传播而确保并扩大其影响力的建筑实物见证。

<p>1915231388dv.jpg

1915231388dv.jpg

观星台

观星台位于登封市东南13千米告成镇北周公庙内,为元代天文建筑。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由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现存建筑自南向北有照壁、大门、仪门、周公测景台石圭表、周公庙卷棚、大殿(各三间)、观星台、帝尧殿等。观星台为砖石结构的建筑,由覆斗状的台体和石圭两部分组成。台体的平面近正方形,北壁正中有一凹槽,凹槽南壁上下垂直,东西两壁有明显收分,台体北壁下设有东西对称的踏道口,可以由此登至台顶。石圭在台体以北下部,圭上刻两条平行双股流水渠,渠南端有方形注水池,北端有长条状泄水池,池两头有泄水孔。这种水渠装置,是用以测水平的天文仪表。历史上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就是经过此台的观测与推算出来的。

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护较好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建筑之一。此外,院内还有唐代依周代旧制重建的周公测景台。

观星台观星台

历史文化

编辑
在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中,中国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国,而天地中心则在中原,中原的核心则在郑州登封,因而这里成为中国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荟萃的中心,中国几大主流文明——儒、佛、道都在这里建立了弘扬传播本流派文化的核心基地,这里也成为人们测天量地的中心,这一历史背景使得这里汇聚和留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纪念建筑,其精华即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它们都与中国“天地之中”传统宇宙观发生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文物价值

编辑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的各建筑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构成了一部中国中原地区上下2000年建筑史,是中国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体现。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作为一组东方古代建筑艺术殿堂,以其古老与博大、凝练与舒展、沧桑与辉煌,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瑰丽之华和中华悠久历史的璀璨之光。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8处11项建筑分别代表不同时代的各类主导文化,是一个业已消亡的科学、教育和信仰体系的物质见证,也是现存仍在发展的佛教、道教文化传统的见证。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位于中国河南省的嵩山,被认为是具有神圣意义的中岳。在海拔1500米的嵩山脚下,距河南省登封市不远,有8座占地共40平方千米的建筑群,其中包括三座汉代古阙,以及中国最古老的道教建筑遗址——中岳庙、周公测景台与登封观星台等等。这些建筑物历经九个朝代修建而成,它们不仅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天地之中的概念,还体现了嵩山作为虔诚的宗教中心的力量。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是古代建筑中用于祭祀、科学、技术及教育活动的最佳典范之一。

文物保护

编辑
1960年3月4日,观星台、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嵩岳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1月20日,少林寺中的初祖庵及少林寺塔林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中岳庙和嵩阳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8月1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4届大会上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9处世界遗产。

2013年5月3日,少林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地区。

地理位置

文物名称

地理坐标中心

位置

太室阙、中岳庙

N34 27 31.49 E113 04 03.79

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前

少室阙

N34 29 34.94 E112 58 37.21

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少室山东麓

启母阙

N34 28 26.92 E113 02 28.48

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太室山南麓万岁峰下

嵩岳寺塔

N34 30 05.83 E113 00 57.34

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嵩岳寺内

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

N34 30 26.06 E112 56 07.85

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西北中岳嵩山南麓

会善寺

N34 29 36.20 E112 59 55.92

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城北嵩山南麓积翠峰下

嵩阳书院

N34 28 55.00 E113 01 37.93

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北峻极峰下

周公测景台、观星台

N34 23 58.97 E113 08 28.48

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东南告成镇

交通

自驾从郑州市出发,经郑少高速航海路、郑卢高速、登封大道、锡海线,到达嵩山各景区。

由郑州市长途客运站乘车去中岳嵩山脚下登封市,再从登封市乘中巴可到少林寺、中岳庙、观星台等主要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