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屯 编辑

双辽市城区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郑家屯,现称:双辽市城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郑家屯位于吉林省西部、双辽市境域西南部,地处吉林、辽宁、内蒙古三省(区)交界点,东、西辽河汇流处,坐落在西辽河的西岸上。郑家屯自古以来就以“辽河航道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和“东北重镇”而闻名全国。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郑家屯

别名:双辽市城区

说明:“东北重镇”

明朝年间

编辑

郑家屯博物馆郑家屯博物馆

据说在明朝初年,郑家屯一带还是平沙无垠,杂草丛生的大草原。距今吉林省双辽市城区5公里有一座勃勃图山,古时候叫金山,明朝同北元之间著名的金山之役就发生在这里。传说元朝末年朱元璋攻下北京城后,迅速派麾下大将军冯胜进军东北开原(今辽宁省开原市)、然后挥师北上,一举消灭了盘踞在金山的元朝残余。在勃勃图山一带还时有古战场的遗物出土,似乎还能感觉到往日金戈马鏊战中的人喊马嘶、金鼓齐鸣之声。

清嘉庆年间

编辑
到了清嘉庆初年,蒙古东部的阿鲁台·瓦剌被邻近部落打败,酋长奎蒙克斯哈达逃往黑龙江省嫩江避难。同族的达尔罕王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把西辽河两岸划为自己的牧区。同年,温都尔郡王把辽河西岸3公里内划为开放地,允许一部分蒙古人开荒种地。

1796年(清嘉庆元年),温都尔郡王见辽河两岸来往行人越来越,便派一个蒙古人在今郑家屯地方开设旅店,接待来往客商。这个店主叫正月,汉族人都称他为郑月。也有人说,是一个汉族人郑某在此开店。总之不论店主是蒙古族人,还是汉族人,反正后来旅店的生意越来越大,人们都尊称店主为郑爷,旅店就叫郑家店。由于郑家店买卖兴隆,许多人家都愿意在旅店附近落户,周围住户逐渐增多,形成一个大聚落,人们就把这里叫郑家屯了。

清同治元年

编辑

辽河路西段辽河路西段

1861年(清同治元年),温都尔郡王把郑家屯西北10公里、今那木斯蒙古族乡(驻后金力)白市村辟为牲畜市场。次年开始放荒,又有许多汉族人相继来这里安家落户,有的还开设商店、旅店、牛马市,人口日益增加,村落也多起来,这一带渐渐成为边外西辽河流域物资集散的地方。在温都尔郡王一族中有两个人,一个叫三喇嘛,另一个叫八伦,二人为了筹钱抵债,又把郑家屯附近郡王所有的荒地大片出卖给汉族人。大批法库门(辽宁省法库)、奉天(辽宁省沈阳市)、锦州地的商人、无业游民闻讯纷纷赶来,移居此地。有些人和本地的蒙古人一同开辟牛马市场,建造房屋,铺筑市街,使郑家屯初步形成长方形格状街区的雏形,并分成南街和北街。南街多为商贸店铺,成了商家汇聚之地,北街是官府和居民区。当年的郑家屯,已经是“商贾云集,日兴夜繁”,成为远近闻名的繁华集市。打这以后郑家屯又有了“买卖街”的称号,又有人把“买卖街”和“郑家屯”捏在一起,管这儿叫“郑家街”。

清光绪年间

编辑
1875年(清光绪元年),设置梨树、康平两县,郑家屯属于康平县。1880年(清光绪六年),在郑家屯设立分防主簿。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设辽源州,衙署驻郑家屯,隶属于昌图府。这时郑家屯已有大小店铺300多家,人口万余。

西辽河的航运极大地促进了郑家屯经济和文化的繁荣。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郑家屯东南25公里的三江口开放,为溯航辽河的终点码头。当时,三江口为郑家屯的码头,郑家屯为三江口的本街,相互依托,所以郑家屯曾有“沙荒宝路”的美称。后来达尔罕王允许航道延伸到郑家屯,码头也就移到了郑家屯附近西辽河岸边,称为辽河码头。每天都有船只往来于郑家屯与营口之间,郑家屯成为客商们必到之地,因此更加兴旺起来。

民国年间

编辑
民国初年,郑家屯已发展为政治、军事和商贸重镇,达官显贵聚集于此,高修门庭宅院,大建公馆寺庙。1922年(民国十一年),奉系军阀吴俊升由洮辽镇守使升为黑龙江省督军兼省长后,在郑家屯大兴土木,建起行辕,俗称大帅府(今双辽市博物馆)。当年全城有4大公馆,最大的是吴俊升的公馆。当年镇内还兴建了一些宗教建筑,城隍庙为当时最大的庙,属四合院式建筑。此外还有天主教堂、基督教堂、佛教堂等。

郑家屯站郑家屯站

1926年(民国十五年),四(平街)郑(家屯)铁路建成通车,郑家屯又呈现出新的繁荣景象。后来郑(家屯)通(辽)、郑(家屯)洮(南)两条铁路相继开通,促成了通辽、洮南的发展,郑家屯便失去往日的辉煌,但仍保持着中继市场的重要位置。

当年张学良将军的夫人于凤至之父于文斗由山东省海阳县下关东,到郑家屯落脚,推挎车起家,靠经营粮栈米庄“丰聚长”为业,成为富户。于凤至生于怀德县大泉眼村(今公主岭市南崴子乡),5岁到郑家屯,10岁入私塾读书,16岁考入奉天(沈阳)女子师范学校。于凤至在郑家屯度过了青少年时代。由于她品貌超人,天资聪慧,加之其父与张作霖有患难之交,1916年(民国五年),于凤至19岁时与张学良缔结良缘,在此地完婚。

沦陷时期

编辑
沦陷时期,1931年郑家屯为辽源县公署驻地。1932年伪县公署高垒土墙,增设九门,并在墙上安置了守城的大炮。1940年5月设双辽县,郑家屯为伪双辽县政府所在地。

1945年12月中国共产党派遣的干部和民主联军占领郑家屯,将郑家屯改称为辽源市(亦称郑家屯市),双辽县改为辽源县。1946年5月国民党占领郑家屯,在这里成立辽源县政府。国民党军队在城区四周强迫民工修筑城墙,以便固守郑家屯,当时的城墙底宽7米,高3米,顶宽2米,墙外挖护城河。1945年东北解放前夕,西满分局、辽西省省委、辽西行署分别由法库县迁到郑家屯。富春同志曾在郑家屯主持过西满分局的工作,陶铸同志曾任辽西省委书记,阎宝航、吕正操、黄克诚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工作过。当时辽西省委、辽西行署创办的《胜利报》轰动整个东北;出版的文学刊物《草原》成为辽吉地区第一本为人民大众所喜爱的文艺刊物。

1947年5月郑家屯第二次解放,建立双辽县,郑家屯改称城关区。此时,中共东北局西满分局及辽北省委、省政府等机关设在郑家屯。

解放后

编辑
1954年6月19日,郑家屯随双辽县划归吉林省。1956年设郑家屯镇,后废。1963年又设郑家屯镇。199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曾有人提出,改市后称郑家屯市,但没有被采纳。最后定名双辽市,双辽市城区也不再沿用郑家屯镇这个名字。

如今,在双辽市设有郑家屯街道。

上一篇 通霍铁路

下一篇 通让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