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湖 编辑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境内额尔古纳河流域湖泊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呼伦湖,又名呼伦池、达赉湖、达赉诺尔,蒙古语意为“海一样的湖”。历史曾称大泽、俱轮泊、阔连海子、虎图泽、玄寞池、库楞湖。呼伦湖属额尔古纳河流域湖泊,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西部的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和扎赉诺尔区之间,呈不规则斜长方形,长轴为西南至东北方向,湖长93公里,最大宽度41公里,平均宽32公里,湖周长447公里,总面积2315平方公里(一说2339平方公里),最大深为8米,平均水深为5.7米,蓄水138.5亿立方米。是内蒙古第一大湖。呼伦湖地表水系由呼伦湖、哈拉哈河、贝尔湖、乌尔逊河、克鲁伦河、新开河及连通于呼伦湖和额尔古纳河的达兰鄂罗木河等河流组成。总流域面积(国内部分)37214平方公里。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为主要补给河流,新开河与达兰鄂罗木河为主要调节河流。呼伦湖地区是北方众游牧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东胡、匈奴、鲜卑、室韦、回纥、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曾繁衍生息于此。呼伦湖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素有“草原明珠”、“草原之”之称,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特殊地位,对维系呼伦贝尔大草原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动植物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呼伦湖及其周边水系于2002年1月被列入《拉姆萨尔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02年11月被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呼伦湖

外文名:Hulun Lake

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面积:2315 km²

别名:达赉湖、达赉诺尔、呼伦池

所属水系: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水系

主要支流:克鲁伦河、乌尔逊河、哈拉哈河

湖面海拔:545.6米

平均水深:约5.75米

蓄水量:138.5亿立方米

形成变迁

编辑
20世纪前,呼伦湖的面积时大时小,在史书中多有记载。

在距今二千五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的作用,原始呼伦湖移向乌尔逊河以东至辉河一带。距今大约二百至三百万年,随着地壳的持续挤,在现今湖区东西两侧产生了两条由北向东的大断层。呼伦湖地区因此成为该区域最低的地区,原始呼伦湖从乌尔逊河以东至辉河之间移回现今呼伦湖的位置上。在此之前,呼伦湖面积远大于当代呼伦湖面积。距今一百万年至一万五千年前,呼伦湖地区的气候由温热多雨转为冰川气候。距今约一万年前,冰川气候消失,气候逐渐转暖变干。现代呼伦湖形成。《山海经》、《唐书》等古书中的记载反映了人类历史上呼伦湖面积的变化。呼伦湖在清末的一段时间又干涸,剩下几个小水泡和大量的湿地。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到1976年,呼伦湖又有一个扩大的过程。呼伦湖是一个伸缩性的吞吐湖泊,从出现起,呼伦湖的面积和境域在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就具有独有的周期性变化特征。

1897年,湖东北长约75公里,宽35公里,周长150多公里。1900年前后,呼伦湖地区已成为一片沼泽,原湖盆底由几个水泡子串连而成,其排列方向为东北一西南,泡子周围全是平坦草地,低洼之处则成苇塘。1903~1904年,湖水突增,一年内便将分散各处的泡子连在一起。据1929年出版的《呼伦贝尔》一书记载:“就调查所得,最近20年来,面积渐次广阔,回溯西历1903年与1904年间,达赉湖之延长,尚为20公里,宽仅10公里,深亦不过1公尺。光阴荏苒,沧桑悬殊,20年前割取芦苇及猎获飞鸟之处,今已变成为湖”。“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因克鲁伦河、哈拉哈河一贝尔湖一乌尔逊河河水骤增,达赉湖水同时增加,湖面逐渐扩展,长30公里,宽15公里左右”。自20年代初,呼伦湖水又逐渐增加。

20世纪以来,呼伦湖有过几次涨落周期变化。从1952年以后,湖水渐涨。特别是1958年到1960年,湖水上涨到往额尔古纳河流,成为外流水系。此期间海拉尔河也处在丰水期,海拉尔河水时有通过达兰鄂罗木河注入呼伦湖。于是扎赉诺尔煤矿在达兰鄂罗木河上筑坝堵截三处,以防止湖水上涨,但结果事与愿违,反而堵死了湖水外流的通道,使湖水位越涨越高。到1962年湖水持续涨,湖水位达到545.28米,湖水面积2315平方公里,蓄水量132亿立方米。在大风浪的作用下致使湖东岸双山子一带决口,造成一个面积为147平方公里(22万亩)的大湖,人们称之为“新达赉湖”或“新开湖”。1963年,湖水继续上涨,湖面向东、南两个方向扩展,在湖东岸双山子附近顺海拉尔河的叉流一阿尔公河故道向外扩大,在乌尔逊河口和克鲁伦河口则沿着河口三角洲向上扩展,这样大量的优良草场被淹,影响牧业生产,扎矿沙子山路专用线被冲毁40米,威胁矿区安全,影响煤炭生产。于是1965年6月15日,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兴建“达赉湖近期泄水工程”,于1971年9月8日竣工。此工程既可在呼伦湖高水位时泄洪,又可调节海拉尔河河水,当河水位高时,引流入湖。至此呼伦湖第一次得到人工控制

泄水工程建成后,进入枯水周期,湖水逐渐下降,至1979年新开湖基本干涸,到1983年湖水位比1962年下降了2米左右。

1983年冬至1984年春,降雪较大。当1984年4月冰雪融化时,各河流水量大增,加之夏秋两季雨水偏多,因而呼伦湖水位又上涨。到1985年4月末,湖水又沿着古道东流,重新注入新开湖,但进展速度比较缓慢,尚未达到1962年那样的规模。至1989年,湖水水位基本保持稳定。

名称由来

编辑
呼伦湖在史前已经有人类居住。北齐称大泽,唐朝时称俱伦泊,辽、金时称栲栳泺,元朝时称阔连海子,明朝时称阔滦海子,清朝时称库楞湖,当地牧人称达赉诺尔(蒙古语,意为“像海一样的湖泊”)。而呼伦湖是近代才有的名称,“呼伦”是蒙古语“哈溜”的谐音,意为“水獭”;“贝尔”蒙古语意为“雄水獭”。古代这两个湖盛产水獭,生活在湖边的蒙古人便以动、植物名称命山、河、湖、泉名称的古老习惯为两湖命名。

“扎赉诺尔”即“达赉诺尔”的音转,“达赉”蒙古语意为“海”,“诺尔”为“湖”,“达赉诺尔”即“海一样的湖”。这是在1901年中东铁路建成车站起名称时 ,将位于呼伦湖畔的车站命名为“扎赉诺尔”(由于俄国人将“达”切读成“扎”,所以将“达赉诺尔”错写成“扎赉诺尔”)。扎赉诺尔是人类祖先的一支“扎赉诺尔人”的故乡,是“扎赉诺尔文化”的发源地。

位置境域

编辑

呼伦湖的范围呼伦湖的范围

呼伦湖,也称呼伦池、达赉湖,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西部,东经116°58’~117°47’,北纬48°40’~49°20’ (一说东经117°00’10’’~117°41’40’’,北纬48°30’40’’~49°20’40’’ ),界于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和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之间。呈不规则斜长方形,长轴为西南至东北方向,湖长93公里,最大湖宽为41公里,平均湖宽32公里,湖周长447公里,湖水面积2315平方公里 (一说2339平方公里 ),平均湖水深5.70米,最大水深8米左右,蓄水量132亿立方米,湖岸线弯曲系数为1.88。湖泊区域面积为7680平方公里 ,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大湖。

呼伦湖北端湖面呼伦湖北端湖面

呼伦湖北端满洲里境内内湖区呼伦湖北端满洲里境内内湖区

呼伦湖西南部成吉思汗拴马石一带湖面呼伦湖西南部成吉思汗拴马石一带湖面

呼伦湖西南角新右旗境内金海岸一带湖面呼伦湖西南角新右旗境内金海岸一带湖面

水文特征

编辑
呼伦湖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256.6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深1.5毫米,多年平均年降水量95.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0.54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年均流量1.71立方米/秒,不同保证率年径量20%:0.686 亿立方米,50%:0.513 亿立方米;75%:0.405亿立方米;95%:0.286亿立方米。

呼伦湖的封湖时间,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开湖时间在4月底至5月上旬,历年平均封冻天数为180天左右。最大冰层厚度在1.30米左右,最大冰层厚度出现时间在2月底或3月初。

随着构造运动和气候的变迁,历史上其范围曾不止一次的扩大与缩小。当湖面缩小时,成为湿地和不连续的小湖泊;当湖面扩大时,它就成为一个外流的吞吐性湖泊。呼伦湖的水质变化亦主要取决于湖水量的增减:当湖水量增加,水位上升,成为排水湖,含盐量降低,属于淡水湖;当湖水量持续减少,水位不断下降,只吞不吐,甚至与外流河联系中断而变为内陆湖,此时湖水含盐量增高,甚至会变为微咸水湖。

1999年至2010年,内蒙古气象局利用卫星遥感对呼伦湖水体进行了连续11年监测,2010年呼伦湖开湖时间比2009年晚5天左右。通过监测表明:呼伦湖面积在过去11年间不断萎缩,已不足1800平方公里,面积缩减约620平方公里;呼伦湖的水环境也逐年恶化,2010观测到的水位比2009年同期降低0.171米,透明度28厘米,比2009年同期下降了1厘米。

冰封的呼伦湖冰封的呼伦湖

冰封的呼伦湖冰封的呼伦湖

地质地貌

编辑
呼伦湖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构造湖,呼伦湖区在海拉尔盆地中的最低部位。呼伦湖区处于其中的湖积冲积平原,湖盆不深,四周起伏不大,地层多覆盖着第四纪沉积物。本区的地貌可划分为湖盆、低山丘陵、湖滨平原和冲积平原、河谷漫滩及高平原几种类型。呼伦湖西岸为山峦和悬崖陡壁;东岸和南岸地势平坦开阔。湖底为泥底,地形平坦,多为细砂砾层。湖泊周围多沼泽地、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部分湖滨有现代形成的沙滩,其组成颗粒较均匀圆润,地形上向湖盆缓缓倾斜。

湖区水系

编辑

水系构成

呼伦湖水系属于黑龙江流域额尔古纳河水系。呼伦湖水补充来源除湖面直接承受大气降水外,主要依靠地下水的补给和地表径流。呼伦湖湖底构造特殊,有30多处泉眼,提供地下水补给。呼伦湖地表水系由呼伦湖、哈拉哈河、贝尔湖、乌尔逊河、克鲁伦河、新开河及连通于呼伦湖和额尔古纳河的达兰鄂罗木河等河流组成。其中,河长100公里以上的有3条;20~100公里以内的有13条;20公里以下的共64条。全流域大小河流共80条,河流总长度为2374.9公里,总流域面积(国内部分)37214平方公里。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为主要补给河流,新开河与达兰鄂罗木河为主要调节河流。

呼伦湖水系是额尔古纳河水系的组成部分,历史上曾是额尔古纳河的源流之一。从克鲁伦河~呼伦湖一达兰鄂罗木河一额尔古纳河的流向一致来看,它们在古时候原本是一条河,同属一个水系。后来呼伦湖地区因地壳运动的影响,湖区下沉,湖水位下降,湖水停止外流,暂时与额尔古纳河相脱节,而成为内陆湖时,便自成为独立水系。1950年代末期和1960年代初期,湖水位上涨,湖水面扩大,湖水又通过达兰鄂罗木河流向额尔古纳河,成为外流水系。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湖水位下降,又停止外流。从1984年开始水位又上涨,流向额尔古纳河,外流入海。呼伦湖水系与额尔古纳河水系有时相通同属一个水系,有时分开各自成为独立水系,时分时合,关系密切,随水量而变,但不是内陆湖,而是属于额尔古纳河外流水系。同时,也反映出呼伦湖是一个伸缩性、吞吐性的湖泊。

呼伦湖的位置地形及水系分布呼伦湖的位置地形及水系分布

呼伦湖水系包括哈拉哈河、贝尔湖、乌尔逊河、乌兰泡、克鲁伦河、达兰鄂罗木河等主要河流和湖泊。河长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条,20~100公里以内的有13条,20公里以下的有64条。全水系大小河流共计80条,河流总长度为2374.9公里。

上游支流

支流哈拉哈河阿尔山段支流哈拉哈河阿尔山段

哈拉哈河:又称哈拉哈果勒(果勒”蒙古语意为“河”)、喀尔喀河、哈拉欣河。《金史》称“哈勒河”,《蒙古秘史》称“哈励合河”和“合儿合水”。发源于大兴安岭南部吉里革先山西麓的达尔滨湖,从东南向西北流。从发源地流至署秋防火外站东部成为中蒙界河,又向东北流至罕达盖防火站东南进入蒙境。又流至原西林胡都克伦西面,成为中蒙界河。流至额布都格卡附近河道分为二支,一支仍向西北流经沙尔勒金河汇入乌尔逊河,另一支向南流至达共鄂博附近注入贝尔湖。河全长399.23公里,流域面积8735.82平方公里(左岸蒙古部分未计入)。其中在呼盟境内有7519.86平方公里,在蒙古境内右岸有121.96平方公里。哈拉哈河河宽50---80米,河道弯曲,多岐流与沙洲,左岸多固定沙丘,右岸多为带状沼泽湿地。主要支流有罕达盖河、胡鲁斯台河。

沙尔勒金河:又称下里津河,《呼伦贝尔志略》称“沙拉尔济河”,位于哈拉哈河注入贝尔湖前41公里处分出的一支流,河长52公里。在乌尔逊河由贝尔湖流出25公里处汇入乌尔逊河。沙尔勒金河把哈拉哈河与乌尔逊河直接连通起来,在此形成一个三角地区,中蒙边境线即由此三角地区通过。沙尔勒金河流域面积为363,25平方公里,其中在中国部分有311.5平方公里,在蒙古部分有51.75平方公里。

贝尔湖贝尔湖

贝尔湖:《蒙古秘史》称“捕鱼海子”,《史集》称“捕鱼儿一那兀儿”,《元史》称“杯亦列川”,《明史》称“捕鱼海儿”,《清一统志》称“布雨尔湖”,《朔漠方略》称“波依尔”,《蒙古游牧记》称“贝尔诺尔”,《清康熙图》称“布育尔鄂模”(鄂模”为满语意为“湖”)《黑龙江舆地图》称“贝尔池”。位于呼伦贝尔高原的西南部边缘,是中蒙两国共有的湖泊。湖呈椭圆形状,湖长40公里,宽20公里,湖面积为608.78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仅西北部40.26平方公里为中国所有。贝尔湖主要是集纳自东南流来的哈拉哈河水而成的湖泊,乌尔逊河从北面把它与呼伦湖连通起来,故有“姊妹湖”之称。贝尔湖是个吞吐性的活水湖,湖水为淡水,一般水深在9米左右,湖心最深处约50米左右,湖底为砂砾,湖水清澈,是天然渔场,盛产、鲶、白鱼、红鳍和狗鱼。

支流乌尔逊河新右旗一段支流乌尔逊河新右旗一段

乌尔逊河:又称鄂尔逊河,《蒙古秘史》称“兀尔失温河”,《呼伦贝尔志略》称“乌尔顺河”。发源于贝尔湖,北流注入呼伦湖。乌尔逊河全长223.28公里,流域面积10528.27平方公里。河宽随水量的多寡而变化,在中水位期一般河宽在60-70米,水深2~3米,枯水期仅1米左右。河底多为砂砾组成,河道比降小,水流平缓,河两岸植被茂盛,饵食丰富,河内盛产鲤、鲶、白鱼等多种鱼类,是两大湖内鱼类产卵繁殖回游的通道。

乌兰泡乌兰泡

乌兰泡:又称兰诺尔。乌尔逊北流至距呼伦湖南80公里处,分成两支汇成乌兰泡,它是乌尔逊河的牛轭湖。泡子水面随乌尔逊河水量多寡而伸缩,大水时泡子东西长15~17公里,南北宽2~15公里,面积达75平方公里。枯水时泡子成为沼泽。乌兰泡水生植物茂盛,生有大片芦苇塘,饵食丰富,是沉附性鱼类理想的产卵场所。同时,也是鸟类的乐园。

达兰鄂罗木河达兰鄂罗木河

克鲁伦河:《汉书》称“卢朐河”,《辽史》“胪胸河”,《金史》称“龙居河”,又称“龙朐河”,《元史》称“怯绿鳞河”、“怯鲁连河”,明代改为“饮马河”,清代称“克鲁伦河”。位于呼伦湖西南部,发源于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山东麓,自西向东流,在新右旗克尔伦苏木西北乌兰思格尔进入中国境内,东流至东庙东南注入呼伦湖。河全长1264公里,在中国境内长206.44公里,河宽40~90米。河西岸为半荒漠的低山围绕,河道弯曲,地表径流不发育,没有较大支流汇入。

下游支流

达兰鄂罗木河达兰鄂罗木河

达兰鄂罗木河:又称乌勒格宁河、木得那亚河、混河、圈河,位于呼伦湖东北部,河长25公里。在18世纪中叶以前,是呼伦湖水从东北部注入额尔纳河的故道。当时湖水从今小河口东部流入河道,向东北流至阿巴该图山下汇合海拉尔河注入额尔古纳河,外流入海。河道浅平,蛇曲发达。两岸除山地外,均为沼泽地,大水时汪洋一片,是当时呼伦湖的唯一出口。后来呼伦湖地区因地壳运动的影响,湖面缩小,水位下降,湖水不能外泄流入额尔古纳河,而海拉尔河水大时,便于汇合处,海拉尔河水一部分却通过达兰鄂罗木河流入呼伦湖,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倒灌”,这种倒灌的结果,使达兰鄂罗木河从18世纪中叶至1958年前成为呼伦湖的新水源之一。

达兰鄂罗木河的径流补给,除海拉尔河水大时补给外,扎赉诺尔煤矿西山一带的小河沟叉也是其水源之一,但其水量不大。该河水量受呼伦湖水位的制约。一般情况下,每年4--一5月的春汛和7~8月的夏汛,河水量较大。从50年代后期开始,当海拉尔河处在丰水周期时,通过该河注入呼伦湖的水量相当大。据1957年8月至1958年8月实测资料统计,年平均流量为22.7米/秒,最大洪峰流量118米/秒。在枯水季节,经常出现滞流,个别河段发生干涸现象。

新开河新开河

新开河新开河

新开河,全长16.4公里,南起呼伦湖东部砂子山附近,从东侧绕过扎赉诺尔矿区和火车站,穿越滨洲铁路,向西北至黑山头脚下汇入达兰鄂罗木河旧河道。

治理开发

编辑

渔业生产

呼伦湖规模化捕鱼自1912年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渔业生产主要在冬夏两季进行。捕捞生产方式分为明水期捕鱼和冰下捕鱼两种形式,其中冰下捕鱼是呼伦湖最具特色的捕捞方式。

过去的渔业生产中,冬季主要以冰下大拉网捕鱼、捕虾为主;明水期主要以网箔生产为主,兼有机船捕鱼,挂网捕鱼,机船拉虾,岸边拉、推虾、虾箔等。

1912年呼伦贝尔自治政府同俄商签定了允许俄国人在呼伦贝尔地区从事捕捞渔业的40多项合同,俄国人进入湖区捕鱼。

1920年以后,陆续来满洲里经商的内地人开始在呼伦湖区采取单独经营或合股经营的方式操持渔业。

1932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呼伦湖区,由伪满洲国统一经营渔业。

1940年在扎赉诺尔成立兴安水产株式会社,全面垄断呼伦湖渔业。

1945年日本投降,苏侨甘宁雇中国人打鱼经营渔业。

1946~1947年渔业生产在满洲里市政府和渔业工会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

1948年内蒙古渔业公司在满洲里成立,呼伦湖归国家所有,渔业统一经营。从此,呼伦湖渔业走上了规划管理、科学捕捞的生产轨道。渔业生产根据国家不同时期水产方针政策,制定生产规划,在渔业生产安排中,主要视生态环境、市场需求、资源状况、生产能来统筹安排。

1948~1957年,是呼伦湖收归国有统一经营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进行单一的水产捕捞;

1958~1966年,是国民经济恢复后的发展时期,经过总路线、大跃进,渔业经济迅猛发展时期,渔业公司增设了沿湖分场,从季节性捕捞转为常年性生产,增加了大拉网、白鱼网、柳条箔等捕捞网具,扩大了到沿湖泡沼捕捞范围;

1967~1979年,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生产网合减少,渔业经济发展缓慢;

1980~1997年,国家对水产行业进行财务体制改革,实行利润定额包干、企业对上承包管理办法,加之水产品市场放开,渔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和稳步提高;

1998~,呼伦湖区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渔业生产起伏较大,水产品产量猛增与下滑数量悬殊。呼伦湖已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

呼伦湖渔业生产呼伦湖渔业生产

呼伦湖渔业生产呼伦湖渔业生产

呼伦湖渔业生产呼伦湖渔业生产

呼伦湖结冰期长达六个月之久,冬季鱼产量占全年产量的80%以上,捕鱼人被誉为“中国的爱斯基摩人”。冬捕在每年的12月中旬开始,此时冰层厚度达到50厘米以上,拖拉机等机械可以在冰面上行驶。整个冬捕期历时45天左右,届时冰层厚度达到1.2米左右。

旅游开发

旅游码头旅游码头

游船码头游船码头

呼伦湖旅游景区坐落在金色湖畔三角洲上,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这里三面环水,绿草如茵,气候宜人,是夏季游人观光、避暑的理想佳境。

呼伦湖旅游景区主要经营餐饮、客房、水上观光、特色烧烤等项目。在湖区早可观“呼伦日出”,晚可看银河天象,听沙鸥唱晚,看落霞孤鹜。游人可尽情弄潮戏水,手握长竿悠闲垂钓,还可以躺在柔软的沙滩上进行阳光浴、湖沙浴。可在呼伦湖上乘坐游轮和快艇,体会著名作家老舍笔下“白鸥翔紫塞,碧浪映霞天”的壮观景象。也可以在岸边沙滩上做湖沙浴。还可以体验骑马、骑骆驼、开卡丁车、坐马车等。购买蒙古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俄罗斯纪念品馈赠亲友。

呼伦湖旅游服务设施主要有名宴楼、呼伦湖旅游度假村、望海楼组成。名宴楼,位于景区东部,为两层楼建筑,为游客品尝全鱼宴之处。共有雅间20间,大厅3个,可同时接纳1000人就餐。望海楼,位于景区西部,为三层楼建筑,专供游客住宿之处。有标准间40个,床位80个。服务设施齐全,能完备。呼伦湖旅游度假村,位于景区中部,为三层楼建筑,是三星级宾馆,内部设有大小餐厅17间,可同时接待近600人就餐。可向游客提供团体包餐、会议用餐、婚宴及为零星游客提供服务。度假村有客房15间,床位30个。

自1983年开业以来,景区以其旖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2007年,景区被呼伦贝尔市评为最佳民族风情旅游景区;2010年12月,被评为“中俄蒙美食文化街优秀饭店奖”;2011年在第十七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盛典暨大中华区旅游文化大奖颁布会上景区荣膺“亚洲金旅奖最具特色魅力风情景区”;2011年4月,景区获内蒙古餐饮与饭店业协会颁发的“2010年度内蒙古民族餐饮十强企业”。

防洪措施

从1950年代初开始,呼伦湖水位逐年上涨,到1959年湖水位达到544.38米,湖水面不断扩大,淹没了大量草场,严重地恶化了扎赉诺尔煤矿的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对矿区生产和畜牧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于是扎赉诺尔煤矿从1958年开始在达兰鄂罗木河上筑坝堵截三处,原为阻止海拉尔河水注入呼伦湖,防止湖水位上涨。但结果事与愿违。由于湖水的外泄通道被堵死,使达兰鄂罗木河失去了调节作用,致使湖水位继续上涨,水面继续扩展,1964年湖水位涨到545.33米。国家有关部门决定采取修建人工运河的办法修建“呼伦湖近期泄水工程“,以调节呼伦湖水量。

此工程从1965年6月15日动工兴建,1971年9月8日竣工。新修建的人工河称“新开河”,全长16.4公里。新开河南起呼伦湖东部砂子山附近,从东侧绕过扎赉诺尔矿区和火车站,穿越滨洲铁路,向西北至黑山头脚下汇入达兰鄂罗木河旧河道。在新开河上设有泄水闸和拦洪闸,控制呼伦湖水位涨落。当海拉尔河水位高呼伦湖水位低时,河水可以顺着新开河流入呼伦湖,当湖水位高河水位低时,湖水又可以顺着新开河流入额尔古纳河,外流入海。从而使达兰鄂罗木河成为一条人工调节呼伦湖水位的吞吐性河流。

呼伦湖新开河进水闸呼伦湖新开河进水闸

生态保护

1986年,是新巴尔虎右旗政府建立的旗县级自然保护区——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12月成立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同年,由中、蒙、俄三国政府协定,达赉湖自然保护区与蒙古国达乌尔自然保护区、俄罗斯联邦达乌尔斯克自然保护区联合成立“CMR-达乌尔国际自然保护区”,是当时中国第一例跨国自然保护区。2002年1月,保护区被列入《拉姆萨尔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同年11月,被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市西部,北邻俄罗斯联邦,南与蒙古国相接,处于中蒙俄三国交界处;横跨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和满洲里市行政区域,是一个以保护珍稀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湖泊、草原和湿地等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北纬47°45‘50“~49°20’20”;东经116°50‘10“~118°10’10”。

保护区由达赉湖、贝尔湖(中国部分)、乌尔逊河、克鲁伦河入湖口、乌兰诺尔、新达赉湖等河流和大小型湖泊、湖漫滩、河流两岸组成的湿地,以及草原、沙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组成。保护区总面积740000公顷,其中湿地面积3253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4%;草原面积4083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5%;沙地面积64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9%。经多年考察统计,保护区内共计有植物(高等)486种,鱼类32种,两栖爬行类4种,鸟类333种,哺乳类3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61种,哺乳动物3种。

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实施呼伦湖水资源配置及水环境治理工程,从海拉尔河引水,补充呼伦湖水量,恢复湖区湿地,有效地遏制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呼伦贝尔市启动“引河入湖”工程,直接从海拉尔河修建引水沟渠,将河水引入湖中。每年为呼伦湖补水7.5亿立方米,向沿途的牧区草原提供3亿立方米的灌溉用水。呼伦湖地区从事渔业的各单位同步进行封湖养鱼。

自然资源

编辑
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多种藻类、芦苇和浮萍。底栖动物有杜氏蚌和海螺等,水栖动物有海猫、鱼鹰、水鸭、大雁、天鹅等。湖中盛产鲤、、白、鲶等30多种鱼类和白虾,为内蒙古自治区大型渔场。

动物资源

圆口类

呼盟有2种:溪七鳃鳗和日本七鳃鳗,占全国圆口类的50%。

鱼类

呼盟鱼类仅有溪水鱼种类,共7目16科78种,占全国鱼类总数的3.4%,占全国淡水鱼类总数的9.75%。呼盟有较多的冷水性鱼类分布,为国内少数有冷水性鱼类资源的地区之一。珍贵稀有的种类有达氏鳇、史氏鲟、大麻哈鱼、黑龙江茴鱼、细鳞鱼、哲罗鱼等。呼盟鲤形目鱼类占绝对优势,有59种,占75.6%。其中鲤科48种,占总种类数的61.5%。鲱形目4科8种,占10.3%。呼盟鱼类由江河平原鱼类区系、上第三纪鱼类区系、北方平原鱼类区系、北方山区鱼类区系、北极淡水鱼类区系、热带平原鱼类区系复合体组成。

哺乳类

呼盟河湖较多,沼泽和河漫滩面积较大,尤其是中国北方第一大泽呼伦湖位于呼伦贝尔草原的中心地带,在较为干旱的蒙古高原上,成为吸引鸟类的一块巨大磁石,使该地区成为鸟类最密集的地区。春秋两季大批鸟类在此聚集、停息、过路,夏季还有众多鸟类在此繁衍后代。呼盟水域有灰鹤、丹顶鹤、白枕鹤、自鹤、蓑羽鹤等5种,占世界鹤类的35%,占全国鹤类的55.6%,是世界少有的鹤类资源宝库之一。还有大天鹅、小天鹅、黑鹳、白鹳、白瑟鹭、苍鹭、草鹭、大白鹭、鸿雁、灰雁、斑头雁、赤麻鸭、翘麻鸭、罗纹鸭、绿头鸭、绿翅鸭、海鸥、银鸥、红嘴鸥、白翅浮鸥、普通燕鸥、白骨顶、凤头麦鸡、中杓鹬等。水生兽类主要有水獭、水貂、麝鼠等。

呼伦湖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和东部内陆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春秋两季,南来北往的候鸟种类繁多。

据初步统计,呼伦湖地区共有鸟类17目41科343种,占中国鸟类总数的1/5,主要有天鹅、雁、鸭、鹭等,其中不少属珍稀禽类。其中丹顶鹤、白鹤、黑鹳、大鸨、金雕等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全世界有鹤类15种,而呼伦湖保护区就有5种,白鹤、丹顶鹤、白枕鹤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

植物资源

呼伦湖中的动植物呼伦湖中的动植物

(二)纤维植物

最主要的纤维植物有芦苇及小叶章、大叶章、乌拉草、马蔺、小香蒲、狭香蒲、宽叶香蒲、狭叶荨麻、兴安野青茅、野青茅、拂子茅、假苇拂子茅、老芒麦、披碱草、贝加尔针茅、大针茅、芨芨草、异燕麦、野古草、荻、大油芒等近40种。

生长在沼泽、溪流、水湿地的苔藓植物,可分为沼泽群落和固着群落。沼泽群落常见的有泥炭藓、万年藓、湿原藓、细湿藓、镰刀藓群落和合叶苔群落。固着群落为林下溪水、积水中生活的苔藓植物,常见的有羽苔群落和镰刀藓群落。·

呼伦湖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区域环境保护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呼伦湖及周边水系在2002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同年被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批准纳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航道航运

编辑

航道

海拉尔一扎赉诺尔

海拉尔河为额尔古纳河的上源,全长709公里。海拉尔以上河段河道蜿蜒曲折、水浅滩多,难以通航。海拉尔至扎赉诺尔段长324公里,河宽150-300米,浅滩及其他障碍较少,是一条良好的自然通航河道。1960年,海拉尔至嵯岗段曾设置简易航标,并有一艘60马力的拖轮从海拉尔河驶入达赉湖。1960----1961年,海拉尔至巴彦库仁段(长80公里)曾开办营运业务。

呼伦湖区

呼伦湖是中国北方第一大湖,长约100公里,平均宽约32公里,湖周长447公里,一般水深5.7米,是较理想的天然航道。湖北端通过达兰鄂罗木河与扎赉诺尔煤矿铁路专用线相接,湖南端西岸有克鲁伦河注入,东岸有乌尔逊河注入,两条河流经河道整治均可通行浅水小型船。湖面风大浪高,有碍航行安全。

1960年,满洲里航运站开始在达赉湖上试航,航线由灵泉至新右旗宝东苏木附近的硝矿,运距167公里。后将装卸码头改为西河口,距阿拉坦额莫勒镇35公里。1972年,为使货物直达阿拉坦额莫勒镇,黑龙江省交通厅投资95万元,建造了一艘90立方米/小时绞吸式挖泥船。1977年8月在小河口试挖,1978年正式工作。因没有防止回淤措施,随挖随淤,经两年施工河道仍没达到理想状态。此外,达赉湖上另有3条航线。其中灵泉至甘珠花长63公里,灵泉至东庙长112公里,灵泉至乌都鲁长160公里。

航运

达赉湖航运站成立于1959年。1960年,由海拉尔航运站调拨4艘木帆船,在灵泉至宝东公社附近的硝矿之间试航,运距为167公里。每艘木帆船装载能力为20吨,往返一次约10天。1964年,达赉湖航运站承建80马力、拖载270吨的机动拖轮,抗风级为五级。1972—1973年,又建造2艘装载能力分别为130吨、140吨的木驳船。航运站机动船队的运输能力达1万吨。1973年,达赉湖航运站改为航运公司。公司拥有200马力拖轮1艘,驳船3艘、370吨位,挖泥船2艘、470马力。

由于公路运输迅速发展,水运无优势可言,1980年2月达赉湖航运公司正式宣布停运。1959~1979年.国家累计为航运站投资上百万元,职工最多时达100余人。21年间共完成货运量45987吨。货运周转量4791235吨公里。对缓和当时运力紧张,促进牧区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流域概况

编辑

社会环境

在二三万年前,古人类——扎赉诺尔人就在呼伦湖一带繁衍生息,创造了呼伦贝尔的原始文化。

自公元前200年左右(西汉时期)直至清朝,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呼伦贝尔草原以其丰饶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中国北方诸多的游牧民族,被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东胡、匈奴、鲜卑、室韦、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十几个游牧部族,或在此厉兵秣马,或在此转徙、征战、割据,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化。

公元前209年,强大起来的匈奴族征服东胡族,统一了北方草原,呼伦贝尔地区属其三部领地之一的左贤王庭辖地。这时,以狩猎为生的鲜卑族居住在被史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幽静的后院”的大兴安岭深山密林中。

公元一世纪,活动在现鄂伦春自治旗一带的拓跋鲜卑族“南迁大泽”(即呼伦湖),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海拉尔河、伊敏河、根河和呼伦湖一带安家落户,由狩猎业转向游牧业。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新的生产方式使他们壮大了自己的民族,取代了匈奴的统治,建立了强大的鲜卑部落联盟。并由此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在鲜卑人的余部室韦部落和回纥、突厥、黠戛斯以及辽代的契丹、金代的女真族相继征战和统治呼伦贝尔之时,蒙古诸部在呼伦贝尔悄然兴起。公元八世纪,生活在额尔古东岸的成吉思汗的先祖蒙兀室韦部迁移至斡难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发源地肯特山区。12世纪,当成吉思汗登上政治舞台统一蒙古草原时,又返回呼伦贝尔,在这里进行了几次大的决定性战役,消灭了政敌,打破了长期几个大部落势力均衡的局面,最后统一了蒙古高原。从此,北方草原上形成了一个具有语言、地域和文化共同性、在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共同特点的民族——蒙古族。蒙古帝国建立后,实行“领户分封制”。1214年,成吉思汗将呼伦贝尔草原的大部分地区分封给他的大弟拙赤·哈撒尔(额尔古纳市黑山头古城便是他的故都),其余部分分封给他的二弟合赤温·额勒赤及外戚德薛禅家族,岭东地区分封给他的幼弟帖木歌·斡赤斤。元朝建立后,创立行省制。1288年,诸王封地纳入行省,岭西地区划入岭北行省和林路管辖,岭东划入中书省泰宁路和辽阳行省山北辽东路管辖。元亡后,成吉思汗的子孙们退守蒙古草原,先后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的是元顺帝的后裔和成吉思汗大弟后裔,直至归附后金。

清朝建立后,由鄂温克、达斡尔、巴尔虎蒙古、鄂伦春人组成的布特哈八旗兵、索伦八旗兵和巴尔虎八旗兵,勇猛善战,镇守着边疆,为防御沙俄入侵,保障驿站畅通,维护边疆安宁做出了贡献。

民国时期,岭西地区曾于1912-1920年实行地方自治,脱离黑龙江省。1920年后重归黑龙江将军节制,仍设副都统衙门,同时设善后督办兼交涉员公署,并设呼伦、胪滨、室韦、奇乾县,形成旗、县并存和分治的局面。岭东地区也保留西布特哈总管公署,同时设雅鲁县,布西县,直属黑龙江省。

东北沦陷时期,岭东为兴安东省,岭西为兴安北省,均直辖于伪满洲国。

1945年8月日本投降,10月岭西地区建立呼伦贝尔自治省政府,1946年10月改称呼伦贝尔自治政府。1948年1月1日改称呼伦贝尔盟,归属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于1945年10月在岭东地区建立纳文慕仁省,1946年6月改称纳文慕仁盟,受中共领导的兴安省政府领导,1947年5月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

1949年4月,呼伦贝尔盟和纳文慕仁盟合并,称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简称呼纳盟。

1953年4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公署 ,简称东部行署 ,署址设在乌兰浩特。同时撤销原哲里木、兴安、呼纳三个盟的建制,其中原呼纳盟的海拉尔、满洲里、乌兰浩特变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直辖市,其工作委托东部行署代管。

1954年4月30日,撤销东部区行政公署 ,将原兴安盟和呼纳盟所辖地区合并,改尔呼伦贝尔盟,成立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作为一级政权,直属内蒙古自治区领导。盟政府设在海拉尔市。

1957年2月21日,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改称呼伦贝尔盟人民委员会。

1958年6月1日,撤销呼伦贝尔盟人民委员会,改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派出机构,设行政公署 于海拉尔市,改称呼伦贝尔盟行政公署 。

1967年12月20日,建呼伦贝尔盟革命委员会,为临时权力机构,行使原呼盟行政公署职权。

1969年8月1日,呼盟大部分地域划归黑龙江省管辖,一部分(原兴安盟的大部分)划归吉林省管辖。

1979年7月,恢复1969年前的区划,呼盟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

1980年7月,恢复兴安盟建制,呼盟恢复1954年4月前的区划。

2001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呼伦贝尔盟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撤销海拉尔市设立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市辖原呼伦贝尔盟的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和新设立的海拉尔区;代自治区人民政府管辖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和根河市。

呼伦贝尔市下辖14个旗市区,其中,有2个区(海拉尔区、扎赉诺尔区),5个市( 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根河市),7个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驻海拉尔区。总面积约25.3万平方公里。全市草原总面积为1.49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38亿亩。全市水资源总量316.1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98.1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8亿立方米。全市有48个民族,汉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满族、俄罗斯族、朝鲜族、壮族、藏族、锡伯族、苗族、土家族、彝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高山族、布依族、畲族、傣族、侗族、羌族、黎族、哈萨克族、土族、白族、景颇族、佤族、纳西族、赫哲族、京族、瑶族、基诺族、仫佬族、东乡族、傈僳族、撒拉族、水族、哈尼族、门巴族、阿昌族、毛南族、拉祜族、怒族、裕固族、乌孜别克族、保安族。

截止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9.07万人,比上年减少2.3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3.92万人,乡村人口55.1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4.82%,比上年增长0.06个百分点。

呼伦贝尔拥有铁路、公路和航空立体交通网络,滨洲铁路和301国道贯通全市,拥有海拉尔、满洲里两个国际航空港,已开通至俄罗斯、蒙古国及北京、呼和浩特、哈尔滨、上海、广州等50余条国际国内航线;对外与俄罗斯和蒙古国毗邻,是中国仅有的一座中俄蒙三国交界城市,拥有满洲里、黑山头等8个国家级口岸。

呼伦贝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拥有森林、草原、湿地、湖泊、河流,构成了当前中国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生态系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唯一的草原旅游重点开发地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呼伦贝尔人文历史悠久,是中国北方狩猎、游牧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曾经生活过鲜卑、契丹、女真等许多民族。

2022年呼伦贝尔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536.02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4.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88.91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544.47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602.64亿元,增长3.5%。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5.3:35.5:39.2。

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

呼伦湖流域属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组成部分。大兴安岭以东北--西南走向纵贯呼伦贝尔市中部,形成三大地形单元和经济类型区域:大兴安岭山地为林区,海拔700~1 700米;岭西为呼伦贝尔大草原,是草原畜牧业经济区,海拔550~1 000米;草原与林地的过渡地带,多是黑土,适于发展种植业,形成以农牧企业为主要成分的农牧结合经济带;岭东地区为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原,形成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区,海拔200~500米。

呼伦湖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构造湖,呼伦湖区在海拉尔盆地中的最低部位。呼伦湖区处于其中的湖积冲积平原,湖盆不深,四周起伏不大,地层多覆盖着第四纪沉积物。本区的地貌可划分为湖盆、低山丘陵、湖滨平原和冲积平原、河谷漫滩及高平原几种类型。呼伦湖西岸为山峦和悬崖陡壁;东岸和南岸地势平坦开阔。湖底为泥底,地形平坦,多为细砂砾层。湖泊周围多沼泽地、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部分湖滨有现代形成的沙滩,其组成颗粒较均匀圆润,地形上向湖盆缓缓倾斜。

气候特点

呼伦湖区属于中温带大陆性草原气候,位于中高纬度温带半干旱区。冬季从10月上旬开始至翌年5月上旬,长达210天。春季从5月上旬开始至6月旬止,持续50天左右。夏季从6月下旬开始至8月上旬止,共44天。秋季从8月上中开始至10月初止,60天左右。冬季严寒漫长,春季干旱多大风,夏季温凉短促,秋季降温急剧、霜冻早。年光照充足。

呼伦湖地区年平均温度分布是北端和远离湖岸温度较低,西南端或近湖岸温度较高。满洲里、湖北岸扎赉诺尔和东南端的阿木古郎年平均气温都在零度以下。西南端的阿拉坦额莫勒年平均温度在零度以上,是大兴安岭以西年平均温度最高地带。湖北岸与南岸相比,年平均温度相差0.5℃左右。最冷月1月份极端低温为-42.7℃(满洲里)。由于呼伦湖水体热容量大和强烈的蒸发作用,湖面水温低于气温,湖沿岸温度低于周围陆地。冬季封冻后湖面气温与周围气温相近。湖水11月上旬封冰,次年5月初解冻,冰层最厚可达1m以上,是中国封冻期较长的一个湖泊。

呼伦湖区冬季水汽压虽小,但由于气温低饱和水汽压也小,相对湿度仍较大,在70~80%之间。春季降水少,空气干燥,是全年相对湿度最小的季节,平均在47%左右;夏季降水多,空气中水汽含量丰富,相对湿度达65%~73%;秋季气温下降,相对湿度略高于春季,在58%~66%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