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兆麟 编辑
李兆麟(1910年11月2日—1946年3月9日),男,汉族,原名李超兰,化名张寿篯,1910年11月2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烟台区(今灯塔市),1929年参加革命活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李兆麟受东北民众救国会和时任共青团北平市委宣传部部长胡乔木的派遣,从北平返回辽阳开展抗日斗争。此后,他曾任中共北满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等职。1946年3月9日,李兆麟在哈尔滨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36岁。李兆麟是东北抗联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著名抗日民族英雄。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中文名:李兆麟
别名:原名李超兰,曾用名张寿篯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10年11月2日
逝世日期:1946年3月9日
主要成就:东北抗日联军创始人
主要成就: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出生地:辽宁省灯塔市
代表作品:《露营之歌》
政党:中国共产党
妻子:金伯文
李兆麟将军相册
九一八事变后,他到北平参加了抗日民众救国会,在平西一带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后回家乡组织抗日义勇军。1932年,李兆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被派到本溪煤矿从事工人运动。
次年8月,他被调往中共满洲省委军委工作,先后赴海伦、珠河等地参与创建抗日武装。
1934年起,李兆麟任珠河反日游击队副队长、哈东支队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政治部主任、北满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他曾与赵尚志指挥打宾州、克五常堡,与李延禄部配合袭击洼洪、攻占林口、指挥老钱柜等战斗,创建松花江下游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9年5月,李兆麟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总指挥,率部开展松嫩平原游击战,攻克讷河、克山、肇源等县城。
1941年当抗联部队遭受严重挫折时,他和周保中等组织整训部队,继续坚持战斗,曾任东北抗联教导旅政治副旅长。
李兆麟曾在抗战岁月中写下《露营之歌》。在那个年代,这支歌成了鼓舞东北抗联将士浴血奋战、打击日寇的有力武器。
1945年抗战胜利后,李兆麟任滨江省副省长、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等职,积极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阴谋。面对复杂险恶的形势,李兆麟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义正词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他坚定地说:“如果我的血能擦亮人民的眼睛,唤起人民的觉悟,我的死也是值得的。”
1946年3月9日,李兆麟在哈尔滨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36岁。
组建义勇军露头角
1932年2月,作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成员、中共党员的李兆麟被党组织派回家乡辽阳从事组织义勇军斗争工作。
组织动员义勇军、山林队参加抗日充满艰巨性、危险性。因为义勇军、山林队大多是土匪出身,他们既有抗日的一面,也有掠民害民的一面。李兆麟以广泛的社会关系为依托,以民族大义为导引,宣讲“拧成一股绳”团结抗日的道理。通过耐心细致的鼓动说服工作,最终把辽阳一带的义勇军、山林队聚集到抗日救国道路上来,统一组成第二十四路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
1932年3月底,李兆麟充分运用“中国人应打日本”的统一战线策略,通过卓有成效的策反工作,巧妙活捉日本关东军工兵司令、八大矿矿长久留岛。当时有人建议杀掉久留岛,李兆麟没有同意。他认为杀掉久留岛,可能导致敌人报复当地老百姓。最后,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对久留岛审讯教育后予以释放。这一举措造成很大影响,义勇军声威大振。
1932年8月底,李兆麟率部参加攻打奉天城(今沈阳)战斗。义勇军攻破东塔飞机场,烧毁日军飞机多架,击毙日伪军二三十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这一壮举轰动了全中国,给刚刚上任的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一个大大“见面礼”。日本侵略者把这次战斗视为满洲形势“十分可虑”的事件之一。
多次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军心、民心,使第二十四路义勇军声名鹊起,成为辽阳一带极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抗日队伍。李兆麟在组建、领导义勇军对敌斗争中崭露头角,显示出很强的组织指挥能力。
在领导义勇军开展抗日斗争的同时,李兆麟还大力发动群众,建立“反帝大同盟”“农民大同盟”“穷人会”“妇女会”“少年先锋队”等群众性抗日组织,使其配合、支援义勇军斗争。
踏破兴安山万重
1936年1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成立后,联军总司令部认为,为了长期坚持北满抗日游击战争,必须建立巩固的汤原后方根据地。
为加强对根据地建设的领导,第六军政治部主任李兆麟被安排留守汤原,兼任留守处主任。他积极主动协助汤原中心县委,加强游击根据地建设。李兆麟认为,“里面区”(党组织)为骨,“表面区”(抗日会)为肉,交通为筋;要通过“里面区”工作推动“表面区”工作。与此同时,他领导了组建青年义勇军和游击连等地方武抗日装工作,为建设小兴安岭汤旺河后方根据地耗费了大量心血。
1937年2月,在掌握敌情的基础上,李兆麟指挥第六军一支200余人的部队远距离奔袭,乘夜急行军潜入铁力神树日本兵营,击毙顽抗的日本指导官,令伪军警投降,缴获大批枪支弹药,解放了数百名劳工。
李兆麟十分善于抓部队的政治工作,经常结合实际给战士讲形势任务,讲当亡国奴的滋味是难受的,国家灭亡是民族的最大耻辱,鼓励大家坚持抗战,克服困难,争取早日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他没有官架子,对大家循循善诱,热心帮助,和蔼可亲。
1938年年底,作为北满抗联总政治部主任的李兆麟在率部越过小兴安岭的千山万水向西部山区远征途中,创作了一首《露营之歌》。这首战歌是他一边指挥部队作战,一边和当时身边的战友切磋写成的。《露营之歌》文辞精美,诗意浓郁,激昂雄壮,构思巧妙。“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是尽人皆知的反映抗联艰苦生活、顽强战斗的诗句,深受广大战士和民众喜爱。
平原游击勇杀敌
1939年5月以后,在广袤的黑嫩、松嫩平原,作为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领导全军将士积极开展游击战争。
为开展平原游击战争,李兆麟强调部队必须与群众同心协力,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指出密切与群众联系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他要求部队每到一地,都应对群众开展宣传工作,成为群众的宣传者、组织者。按照这一指示,第三路军指战员在各地深入了解群众的反日情绪,宣传抗联是人民的抗日武装、抗日必胜的前途,诚心诚意与统一战线对象共生死、同命运,组织动员群众开展反日斗争。第三路军以骑兵为主,他们采取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的游击战术,突击、伏击、袭击、阻击、截击、追击日伪军,具有很大杀伤力。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第三路军的平原游击战争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
李兆麟注意积累、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掌握有利时机,以克敌制胜。他提出建立新的军事据点、改善游击战术,即利用山区“山势出入,便于隐蔽,易于接触群众”的条件建立“密营”的思想对于深入开展游击战具有重要意义。他不是驻守在总指挥部进行指挥,而是亲自到战争前线靠前指挥,并做到谋略在前,每一次重要军事行动都要周密计划、部署。他直接到在讷河活动的第二支队,鼓舞士气,和第二支队将士一道进出讷河、德都、北安、克山等县,勇敢杀敌。
1940年是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最为困难的一年,但第三路军广泛、深入地开展平原游击战,其活动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十七八个县。李兆麟率部先后攻打克山、肇源两座县城及30多处“集团部落”、伪警察署、日本“开拓团”等日伪据点,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有力配合了全国抗战,书写了中国抗战史册的光辉篇章。
2010年9月30日晚,迎国庆暨纪念李兆麟诞辰100周年红诗咏诵展演晚会在灯塔市政府广场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