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编辑

为回应“钱学森之问”推出的人才培养计划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是国家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推出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中国自己的学术大师。该计划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原则的过程当中。2021年2月5日,第二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公布。2021年11月29日,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公布。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简称:“珠峰计划”

创办时间:2009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计划学科:数、理、化、生、计算机

实施部门: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

试点高校:18所

使命宗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钱学森之问)

协助部门:中组部、财政部

2.0版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培养目标:基础学科拔尖学生

培养人才: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计划进程

编辑
2009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启动。

2011年,教育部门对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了筹备,选择了17所中国大学的数、理、化、信、生5个学科率先进行试点,求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入选高校是国内17所高校开始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

2015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入选。

2018年,“拔尖计划”2.0版计划新增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理学、基础医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学科。

2021年2月5日,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加快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在首批

“珠峰计划”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是教育部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出台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所谓“钱学森之问”,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一道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珠峰计划最开始从西安交通大学郑南宁校长在2009年暑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传出。郑南宁校长在讲话中说,“珠峰计划”只在五个学科——数、理、化、生物计算机科学中实施。“前提是要求学校在基础学科,尤其在理科方面很强。”该计划是面向世界开放,教师来源除了组织学校最优秀的师资,还要从世界各地通过中央专项高薪聘请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来实施教学。

“珠峰计划”首先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学科开始,在高等教育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一度以“珠峰计划”的代号流传,为避免这项计划被用于其他用途,教育部在出台方案时并未做大张旗鼓的宣扬工作,并希望各入选校不宣传,不张扬,埋头苦干,切实开拓出我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途径。各高校不约而同地在2010年高校招生宣传时,向中学生大力介绍这项计划的重要性,以增加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复旦大学的保送生方案称,被数学学院、物理系、化学系和生命科学学院录取的考生,入校后成绩优秀者,可进入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这项计划也引起了中学教育界的注意。天津南开中学校长杨静武认为,这项计划具有前瞻性,对于将来可能是具有导向性的,中学也应积极呼应拔尖人才培养的尝试,与大学合作,将有冒尖潜质的学生输送进去。

2017年3月25日,来自国外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学府和国内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25日齐聚山东大学,参加“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交流拔尖人才的培养经验,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药方”。

此次研讨会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为指导,邀请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的学科代表专家前来参会。

政策改革

编辑

珠峰计划“泰山学堂”(山大)珠峰计划“泰山学堂”(山大)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2010年3月2日表示,教育部门2009年对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了筹备工作,已经选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十所大学的数、理、化、计算机、生五个学科率先进行试点,想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教育部2日举行2010年第3次新闻发布会,请参与《规划纲要》起草工作的专家解读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张大良在会上作以上表示。

张大良指出,十多年来,一批高平大学不断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了很多很好的有益尝试,比如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他们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他表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该是多样化的,要在原有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因为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深化改革。所以,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形势下,应该要很好地抓住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这个有利时机。他表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用人部门,包括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要营造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和政策机制。其中,政策方面,主要是在如下七个方面来抓改革:

一、在学生的遴选方面,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的兴趣和发展的潜质,实行动态统筹机制、自由选择专业的机制,将最优秀的学生选入到培养计划当中。

珠峰计划“吴玉章学院”(川大)珠峰计划“吴玉章学院”(川大)

二、教师的配备,要安排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来担任专业的导师和授课老师,聘请海外知名学者主持和参与教学。

三、培养模式,要突出个性化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让学生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参加科学研究的项目训练,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从而使他们的志向更加远大,心态也要是平和的,德才兼备,成为未来的一流的学者和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四、营造氛围,要通过世界级的科学家的访问、高水平学术报告等等形式,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开放的平等交流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的愿望。

五、制度上要创新,学生管理实行导师制和班级管理相结合,制定灵活的课程选修、免修、缓修等等制度。

六、条件方面的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国家试验教学试验中心等等,都要向参与这个计划的学生开放,并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专门的支持,经费的支持、条件的支持、空间的支持。

七、国际合作,通过联合培养暑期学校短期考察等方式,分期分批将学生送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和交流,鼓励学生利用国外的条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尽快地融入学科领域或者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的群体当中去。

高校名单

编辑
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19年度)名单

序号

所属学校

类别

基地名称

1

北京大学

数学

未名学者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

清华大学

数学

学堂计划数学班——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

北京师范大学

数学

“励耘计划”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

中国科学院大学

数学

华罗庚英才班——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

南开大学

数学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

吉林大学

数学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

复旦大学

数学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

上海交通大学

数学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9

浙江大学

数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数学

华罗庚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1

山东大学

数学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2

四川大学

数学

明远学园——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柯召班)

13

西安交通大学

数学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4

北京大学

物理学

未名学者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5

清华大学

物理学

学堂计划叶企孙物理班——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6

清华大学

力学

学堂计划钱学森力学班——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7

中国科学院大学

物理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8

南开大学

物理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9

吉林大学

物理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0

复旦大学

物理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1

上海交通大学

物理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2

南京大学

物理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3

浙江大学

物理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物理学

严济慈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5

武汉大学

物理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6

华中科技大学

物理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7

中山大学

物理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8

西安交通大学

物理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9

北京大学

化学

未名学者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0

清华大学

化学

学堂计划化学班——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1

南开大学

化学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2

吉林大学

化学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3

复旦大学

化学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4

上海交通大学

化学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5

南京大学

化学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6

浙江大学

化学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

卢嘉锡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8

厦门大学

化学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9

武汉大学

化学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0

四川大学

化学

明远学园——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1

兰州大学

化学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2

北京大学

生物科学

未名学者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3

清华大学

生物科学

学堂计划生物科学班——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4

中国农业大学

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5

南开大学

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6

复旦大学

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7

上海交通大学

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8

浙江大学

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生物科学

贝时璋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0

厦门大学

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1

武汉大学

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2

华中科技大学

生物科学

生命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3

华中农业大学

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4

中山大学

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5

四川大学

生物科学

明远学园——生物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6

兰州大学

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7

北京大学

计算机科学

未名学者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8

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

学堂计划计算机科学班——计算机科学(含人工智能)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0

北京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1

哈尔滨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2

上海交通大学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3

南京大学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4

浙江大学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5

华中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6

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7

西安交通大学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8

国防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9

南京大学

天文学

天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0

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

“励耘计划”地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

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2

厦门大学

海洋科学

海洋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地球物理学

赵九章地球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4

武汉大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5

南京大学

地质学

地质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质学

地质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7

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

“励耘计划”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8

北京大学

基础医学

未名学者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9

复旦大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0

上海交通大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1

华中科技大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2

中山大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陈心陶)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3

四川大学

基础医学

明远学园——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怀德班)

84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

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5

复旦大学

哲学

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6

南京大学

哲学

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7

武汉大学

哲学

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8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9

中央财经大学

经济学

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90

南开大学

经济学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91

上海财经大学

经济学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92

厦门大学

经济学

王亚南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93

西南财经大学

经济学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94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未名学者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95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励耘计划”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96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元化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97

浙江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98

山东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99

四川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明远学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锦江书院)

100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

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01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

“励耘计划”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02

南开大学

历史学

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03

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学

“历史+”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04

中山大学

历史学

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参考资料

第二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名单

序号

类别

所属学校

基地名称

1

数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华罗庚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

数学

大连理工大学

华罗庚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

数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

数学

同济大学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

数学

华东师范大学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

数学

南京大学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

数学

厦门大学

景润拔尖班——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

数学

武汉大学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9

数学

中山大学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0

物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

“励耘计划”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1

物理学

山西大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2

物理学

同济大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3

物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4

物理学

厦门大学

萨本栋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5

物理学

山东大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6

物理学

兰州大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7

物理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8

力学

北京大学

未名学者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9

力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空天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0

力学

天津大学

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1

力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2

力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3

力学

浙江大学

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4

力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钱学森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5

力学

西安交通大学

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6

化学

北京师范大学

“励耘计划”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7

化学

大连理工大学

张大煜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8

化学

华东理工大学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9

化学

福州大学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0

化学

山东大学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1

化学

华中科技大学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2

化学

湖南大学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3

化学

中山大学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4

生物科学

北京师范大学

“励耘计划”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5

生物科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贝时璋英才班——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6

生物科学

吉林大学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7

生物科学

同济大学

生命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8

生物科学

南京大学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9

生物科学

山东大学

生物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0

生物科学

云南大学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1

生物科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2

计算机科学

北京邮电大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3

计算机科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4

计算机科学

吉林大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5

计算机科学

同济大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6

计算机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华夏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7

计算机科学

武汉大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8

计算机科学

中南大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9

计算机科学

西北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0

计算机科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1

天文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王绶绾天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2

地理科学

北京大学

未名学者地理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3

地理科学

华东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4

地理科学

南京大学

地理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5

大气科学

北京大学

未名学者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6

大气科学

南京大学

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7

海洋科学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8

地球物理学

北京大学

未名学者地球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9

地质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燕山书院——地质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0

地质学

西北大学

地质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1

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

“耀翔班”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2

心理学

华南师范大学

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3

哲学

北京大学

未名学者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4

哲学

清华大学

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5

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

“励耘计划”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6

哲学

南开大学

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7

哲学

吉林大学

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求真书院)

68

经济学

北京师范大学

“励耘计划”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9

经济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0

经济学

东北财经大学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1

经济学

复旦大学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2

经济学

南京大学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3

经济学

浙江大学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4

经济学

山东大学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5

经济学

武汉大学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6

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7

中国语言文学

南开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8

中国语言文学

复旦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9

中国语言文学

南京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0

中国语言文学

武汉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1

中国语言文学

中山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2

历史学

北京大学

未名学者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3

历史学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4

历史学

吉林大学

考古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5

历史学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6

历史学

复旦大学

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7

历史学

华中师范大学

“开沅”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8

基础医学

浙江大学

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9

基础医学

中南大学

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90

基础医学

南方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91

基础医学

西安交通大学

侯宗濂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92

药学

沈阳药科大学

药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93

药学

复旦大学

药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94

药学

中国药科大学

基础药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95

中药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参考资料

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1年度)名单

序号

类别

所属学校

基地名称

1

数学

北京理工大学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

数学

首都师范大学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

数学

天津大学

求是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

数学

东北师范大学

陆家羲数学物理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

数学

华中科技大学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

数学

湘潭大学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

数学

兰州大学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

物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9

物理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0

物理学

大连理工大学

王大珩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1

物理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2

物理学

南京大学

大理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3

物理学

东南大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4

物理学

华中师范大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5

物理学

中南大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6

物理学

华南师范大学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7

物理学

四川大学

明远学园——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8

力学

大连理工大学

钱令希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9

力学

同济大学

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0

力学

上海交通大学

致远学院——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1

力学

华中科技大学

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2

力学

西北工业大学

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3

力学

国防科技大学

航天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4

化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5

化学

北京化工大学

宏德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6

化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7

化学

天津大学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8

化学

同济大学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9

化学

华东师范大学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0

化学

郑州大学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1

化学

华南理工大学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2

化学

西北大学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3

生物科学

北京大学

未名学者生态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4

生物科学

北京林业大学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5

生物科学

天津大学

生命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6

生物科学

内蒙古大学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7

生物科学

东北师范大学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8

生物科学

华东师范大学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39

生物科学

南京农业大学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0

生物科学

南京师范大学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1

生物科学

中国海洋大学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2

生物科学

中南大学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3

计算机科学

中国人民大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4

计算机科学

北京交通大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5

计算机科学

天津大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6

计算机科学

大连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7

计算机科学

复旦大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8

计算机科学

华东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49

计算机科学

东南大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0

计算机科学

山东大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1

计算机科学

湖南大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2

计算机科学

中山大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3

计算机科学

华南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4

计算机科学

重庆大学

曙光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5

天文学

北京大学

未名学者天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6

地理科学

武汉大学

地理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7

大气科学

国防科技大学

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8

海洋科学

中山大学

“深蓝”海洋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59

地球物理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0

地质学

北京大学

未名学者地质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1

心理学

北京大学

未名学者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2

哲学

华东师范大学

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3

哲学

东南大学

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4

哲学

浙江大学

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5

哲学

山东大学

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6

哲学

中山大学

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7

经济学

北京大学

未名学者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8

经济学

清华大学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69

经济学

辽宁大学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0

经济学

吉林大学

理论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1

经济学

中山大学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2

经济学

西北大学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3

中国语言文学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4

中国语言文学

北京语言大学

“中文国际传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5

中国语言文学

吉林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生培养基地

76

中国语言文学

厦门大学

“鼓浪文兴”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7

中国语言文学

福建师范大学

孙绍振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8

中国语言文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79

中国语言文学

陕西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0

历史学

南京大学

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1

历史学

浙江大学

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2

历史学

厦门大学

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傅衣凌班)

83

历史学

山东大学

“考古+”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4

历史学

武汉大学

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5

历史学

四川大学

明远学园——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6

基础医学

南京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7

药学

北京大学

未名学者药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8

药学

浙江大学

药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89

中药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时珍国药班)

参考资料

高校进展

编辑

“元培学院”(北大)“元培学院”(北大)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原名:元培计划、元培计划实验班),北京大学已在数、理、化、生、计算机等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创新培养建设项目,项目将通过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兴趣和发展潜质,将最优秀的学生选入培养计划。如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决定选拔优秀本科生开设“未名物理学子班”。其目的是不断探索和完善素质教育培养机制,为年轻才俊迅速成长为国际一流的物理学家和各领域的领军人物打下坚实基础。而元培学院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实现“自主设置专业”,即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不同院系的特定课程,经审核通过后即可按照这一身定做的培养计划完成学分,获得学位证书。北大曾经给一位学生专门开出一门课,这可谓真正的吃小灶。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2009年开始实施“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实验班选拔各不相同,首批进入该计划的有4个项目:数学班、物理班、计算机科学班和钱学森力学班,预期还有化学班、生命科学班两个项目进入计划。这些实验班的入门选拔各不相同。钱学森力学班,采取“高考录取+校内分流”的申请体制;计算机班则施行“奥赛+校内二次测试”的方式选拔;报考数学、物理、化学实验班的学生,在经过相关教授考核后,也可直接就读;而生物班等重点实验班则将统一在本科高段学生中选拔人才。

“英才培育计划”(南京大学)“英才培育计划”(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英才培育计划”,建立在“南京大学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的,但做出很多变革,对学生培养的优惠政策可谓前所未有,进入拔尖人才培养方案的学生会比“匡亚明学院”学生的选择权更大,教师队伍的组成也将有变革。借助这一计划,2010级新生有机会进入基础学科理科强化班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5个院系英才班享受“英才培育计划”。此外南大也拥有全国第一个通识教育学院,匡亚明学院。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实施,按学科群打基础,以一级学科方向分流,贯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培养立志献身基础学科研究和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学院推行通识教育在人文科学类、应用文科类、数理科学类、大地学类、化学与生命科学类、建筑学和教育技术学等大学科类实施多学科、宽口径教学模式,并将逐步推广到社会科学、金融工程学等领域。学院通过不断的教育创新,在培养有开拓精神、善于在学科交叉领域发展的个性化基础科学人才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01年世界顶尖学术杂志《Science》第293卷上,专门提到南京大学大理科教育:“北京大学在改进本科科学教学努力中极大地借鉴了另一所顶尖大学南京大学的教改经验,南京大学大学在1989年成立了强化部,给优秀学生在基础研究方面更深的基础,同时鼓励学科间的交叉和互相影响。”这实际上就是后来的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

“望道计划”(复旦)“望道计划”(复旦)

复旦大学:“望道计划”,复旦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在数、理、化、生几个基础学科开始实施“望道计划”,构筑“拔尖人才”培养平台,创新培养模式,努力使这些优秀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该项目将分以下几个阶段目标来完成:第一阶段,探索优秀学生的选拔机制,实行动态进出机制和自由选择专业机制,最终将最优秀的学生通过该计划地培养,脱颖而出;第二阶段,为优秀本科学生构建学习平台,通过聘请国际一流专家学者,采用最新进的教材,以及小班化的研讨与探究,使这些学生具备该领域深厚的理论知识以及思考和学习能力;第三阶段,为优秀本科学生参与某专业领域前沿研究搭建平台,形成从学校到院系直至实验室完整的、系统的学术研究培养体系;第四阶段,为优秀本科生的搭建国际化教育平台,通过聘请国际一流学者来校教学以及选派学生到国际一流学校进行交流,使学生具备国际视野;第五阶段,在结束本科阶段学习之后,优秀学生将被选送到国际一流的研究小组进一步深造,使他们能在最优异环境下,培养成为一流科学家。

“科技英才班”(中科大)“科技英才班”(中科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开始实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英才班”,大多以中国科大建校初期的大师命名。中国科学院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相关研究所联合创办了11个“科技英才班”(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师昌绪材料科学科技英才班、贝时璋生命科技英才班、严济慈物理科技英才班、王大珩光机电科技英才班、应用物理科技英才班、钱学森力学科技英才班、卢嘉锡化学科技英才班、天文英才班、赵九章现代地球和空间科学科技英才班、计算机与信息科技英才班)。其中基础科学类英才班7个,高技术类英才班4个。涉及16个研究所和科大10个学院,总招收学生435人。同时院批准资助科大和14个研究所共同实施了14个联合共建项目。截止2010年11月底已开设基础和实验课程32门,编写教材2本,300多名学生接受了实验训练。英才班实施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科大和研究所双方优越的教学科研条件,对有潜力的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解决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急需人才的培养问题,成为国家未来科学与工程领军人才的培养基地。项目实施以来,在生源、师资、培养模式、条件保障、制度创新和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创新、深入改革、健全机制,明确了“三结合,两段式,长周期,个性化,国际化”培养模式,努力使学生将来能够成长为相关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行列。

“竺可桢学院”(浙大)“竺可桢学院”(浙大)

浙江大学:“求是科学班”,2010年8月开班。“竺可桢学院”成立于2000年5月,是以浙大竺可桢老校长之名命名,为浙江大学优秀本科学生实施“特别培养”的荣誉学院,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84年的原浙江大学(工科)混合班,现任院长是浙江大学校长杨卫院士,竺可桢学院以“培养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宗旨,以培养“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卓越人才”为目标。“求是科学班”是学校根据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珠峰计划)”精神而设立的,以学生的科学素养、志向为基础,以“培养未来的科学家、世界一流的学科引领者”为目标,选拔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科学五个基础学科中某一学科有浓厚学习兴趣、具有较强培养潜力并有志于深入学习的优秀学生进行培养。

“致远学院”(上交)“致远学院”(上交)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由校长张杰院士亲自兼任学院院长。致远学院得到了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支持,2010年致远学院将招收数理科学和生命科学两个理科班,每个班人数不超过35人,在9月份新生入学后,所有上海交通大学2010级新生都可以申请进入致远学院,学院将从中通过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选拔部分学生进入致远学院。

同济大学:同济大学生命科学英才班,按照国家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珠峰计划)”的要求,从2011年开始在全校各专业新生中另外选拔对生命科学具有浓厚兴趣、有志于成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学生,编入“生命科学英才班”(下面简称“英才班”)。秉承“个性发展,性格塑造,独立思考,探索实践”的理念让研究生命科学成为一种乐趣。设立“英才班”的目标为培养一批热爱生命科学并具有原创性科学思想、高尚人格的“大师级”人才“苗子”。

南开大学:南开大学设立培养理科拔尖人才的试验班“伯苓班”和“省身班”,在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专业的新生中经过二次选拔产生,采用双语教学与国际接轨。“伯苓班”和“省身班”采用动态管理制度

兰州大学:“萃英学院”,萃英学院成立于2010年8月,专门负责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学院依托我校基础学科优势,致力于建立拔尖人才重点培养机制,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努力使进入计划的学生成长为未来基础学科领域的国际领军人才。学院每年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文(文史哲)等学科方向选拔五个“萃英班”,每班20人左右,与相关学院共同完成培养任务。本科毕业后,以赴国际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继续攻读研究生为目标。

“钱学森学院”(西交)“钱学森学院”(西交)

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实验班”,2010年3月5日下午,伴随着热烈的掌声,西安交通大学首届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实验班开班仪式于科学馆207热烈举行,这也标志着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在西安交通大学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在今后几年中每年选拔 80名左右有志于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优秀本科生进入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与计算机等专业学习,培养基础学科领域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基础学科拔尖班单独编班,独立授课,制订专门的教学计划,从国内外聘请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营造一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因材施教地进行个性化培养,努力使试验班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培养方式上,着重加强专业基础,突出学科交叉,强化综合能力;推行导师制实行个性化培养,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创新,将兴趣、能力与潜力作为选拔与评价的重点,营造学生相互激励的良好氛围;实行动态管理,每学期进行分流淘汰,保证高素质稳定的学生质量;开展国际合作,与国际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办学,资助学生国(境)外交流学习,邀请国际一流学者访问讲学等,形成国际化培养氛围,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武汉大学:“弘毅学堂”,培养精英的“特区”武汉大学决定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设立“弘毅学堂”,下设5个学科小班,即弘毅数学班、弘毅物理班、弘毅化学班、弘毅生物班和弘毅计算机班。“弘毅学堂”是培养精英人才的“特区”,新生进校后,在各学科专家分委员会主持下,以及学生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笔试和面试进行二次选拔。聘请学术造诣深厚、具有国际视野的专家学者担任首席教授。

四川大学:由化学学院、生物学院、物理学院、数学学院、计算机学院具体负责培养方案。施行小班教育,课程进行优化,强调基础知识和兴趣培养。公共课由吴玉章学院负责。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暨“果壳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暨“果壳计划”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暨“果壳计划”2015年7月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专家评审会,国科大副校长席南华代表学校从培养目标、生源选拔、三段式培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环节、国际交流等多个方面,向与会专家详细介绍了国科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暨“果壳计划”的实施方案。经过评审专家充分论证和无记名投票,一致通过国科大的申请方案。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学院”,工大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立英才学院,具体实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思路,学生遴选与动态管理、培养方案设置,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优秀师资聘请、首席学术顾问制度,国际化能力培养,教学质量保障,学生管理等创新能力培养。

中山大学:“逸仙班”,为开始于2006年的中大人才培养新举措——“逸仙计划”下的项目。该计划将在物理、化学、生物三个专业的高考生源中择优选拔90名“尖子生”组建“逸仙班”,以理科基地为依托,实施本科与研究生教育贯通培养。“逸仙班”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两次专业选择,并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个性化专业学习。

厦门大学:在化学、生物、数学三个重点学科,厦大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学校将从录取的这三个专业的学生中选拔出一小批特别拔尖的学生,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配备一流教师,提供一流学习条件,创造一流学术环境与氛围。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拔尖计划”同时被列入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已经组建2010级“基础理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班”、“人文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班”。培养目标: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培养兴趣浓厚、志向远大、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拔尖学生,为其成为基础理科(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的领军人物、知名学者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通过计划实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全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提出实施精英教育的计划,设立“高等工程学院”,施行直博教育;北航计算机学院创新实验班,探索新的信息人才培养模式。“北航华罗庚班”于2011年获批列入“珠峰计划”,每年从全国优秀高中生中招生35人,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毕业生赴欧美一流大学继续深造或保送到北大、清华、中科院、北航攻读研究生。北航物理学院代表北航物理学科进入全国“珠峰计划”的物理部分。“北航物理学院爱因斯坦班”每年从全国优秀高中毕业生中选拔20人左右,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实数理基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具有解决重大物理问题潜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吉林大学:“唐敖庆班”,分“唐敖庆Ⅰ班”和“唐敖庆Ⅱ班”,吉林大学被纳入“珠峰计划”高校行列,不仅是对吉大此前培养成果的肯定,也是对吉大近些年逐步夯实学科领域地位和突出重点优势专业的肯定。著名学者,吕振羽、四光、匡亚明、唐敖庆、孙玉胜、王树明、张寿常、金景芳等一大批名家,都曾经在吉林大学学习或工作过,吉大部分“国家重点学科”科研实力在国内领域堪称先导者,学校被纳入‘珠峰计划’,让吉大培养高端人才任务更加具体明确。吉林大学按照“唐敖庆Ⅰ班”和“唐敖庆Ⅱ班”两个方向培养,其中唐敖庆Ⅰ班为化学与生物科学专业方向,唐敖庆Ⅱ班为数学与物理学专业方向。

山东大学:“泰山学堂”,是为实施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加速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而设立的,教育部2009年启动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目的是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使之成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作为入选该计划的16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山东大学决定成立“山东大学泰山学堂”,全面负责该计划的实施,这是山东大学实施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一步。泰山学堂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彭实戈教授说:“20年后,泰山学堂如果能出一位诺贝尔学奖的获得者,那就说明我们的探索是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