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潭 编辑

山东省济南市泉池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五龙潭,也叫乌龙潭、龙居泉,元朝初年为大旱祷雨,在潭侧建庙,内塑五方龙神,故称五龙潭。,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泺源桥北五龙潭公园中部,东距护城河西岸百余米处。常年涌,久旱不涸,涌水8600~43000立方米/日,居五龙潭泉群诸泉之首。五龙潭一带,北魏时水域颇大,为大明湖之一隅,湖畔有大明寺,此水为“净池”。宋代称“四望湖”。元代时水面缩小,仅剩泉池及纵横溪流。因景色之秀丽,引得历代文人来游。杜甫、苏轼、桂馥大家便曾咏诗赞美。1987年建成五龙潭公园,五龙潭位于公园中部。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五龙潭

外文名:Five Dragons Pool

别名:乌龙潭、龙居泉

地理位置:山东省济南市泺源桥北五龙潭公园中部

所属水系:山东省中部入渤海河流小清河

平均流量:0.50 m³/s

位置境域

编辑

五龙潭的位置五龙潭的位置

五龙潭,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泺源桥北五龙潭公园中部,东距护城河西岸百余米处。潭池石砌,南北长方规整形式。长70米,宽35米,水深4米余(一说4.8米 ),潭池溢水标高25.80米。

五龙潭在五龙潭公园中的位置五龙潭在五龙潭公园中的位置

五龙潭全景五龙潭全景

五龙潭全景五龙潭全景

名称由来

编辑
五龙潭,也叫乌龙潭、龙居泉。金《名泉碑》著录,称灰湾泉。相传,昔日潭深莫测,每遇大旱,祷雨辄应,故元朝初年,在潭侧建庙,内塑五方龙神,此后便称五龙潭。

关于五龙潭的形成,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复龙祥观施田记》中说:“闻故老言,此唐胡国公秦琼第遗址,一夕雷雨,溃而为渊。”(《续修历城县志·山水考八》)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桂馥在《潭西精舍记》中说:“历城西门外唐翼国公故宅,一夕化为渊,即五龙潭也。潭之名始见于于钦《齐乘》。”(《续修历城县志·金石考二》)

以上记载,仅是传说,不足为信。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记载,这个地方当时称“净池”。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十九》载,宋代,这里又称“四望湖”。又据今秦氏后裔考证,五龙潭处并没有建秦琼府第,只有地方先贤所建的唐胡国公秦琼祠堂,并且也不属秦家所有。

地质地貌

编辑
济南市地处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主要包括临沂、庄、济南和泰安市大部、淄博市南部、潍坊市西南部。中间高,边缘低,泰山、鲁山、沂山、蒙山的主峰均在海拔千米以上,构成该区脊部。脊部两侧,海拔500~600米,属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构成的丘陵。丘陵外缘是山麓堆积平原,主要分布在胶济路沿线和微山湖东一带,海拔40~70米,地表倾斜平坦,土层深厚,蕴水丰富。历来为省内旱、涝保收的高产区。该区河流均源于山丘岭表,呈辐射状向四周分流,形成众宽窄不等的河谷地带。区内石灰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发育,地下裂隙溶洞水受阻后一部分涌现地表,形成诸多泉群,著名的有:济南趵突泉群、黑虎泉群、珍珠泉群、五龙潭泉群,章丘明水泉群,莱芜郭娘泉群,新泰楼德泉群,蒙阴柳沟泉群,泗水泉林泉群,滕州蚂蚁泉群等。

五龙潭的形成,应是地质变化的缘故。根据钻探得知,这里地底上层,是21.5米厚的第四纪粘土层,其下是40米厚的闪长岩,闪长岩下面是奥陶纪灰岩。由于石灰岩长期被地下水溶蚀,形成溶洞。日久溶洞愈大,在重力作用下,上层粘土和闪长岩塌陷,形成深潭。

水文特征

编辑
五龙潭,常年涌水,久旱不涸,涌水量8600~43000立方米/日(合0.498立方米/秒),居本泉群诸泉之首。 历史水流状况:1983年7月为涌水状态,1997年8月为积水状态。 所的五龙潭泉群,1959~1977年统计,平均涌量每日为3.29万立方米,最大8.81万立方米,最小0.14万立方米。其中1973~1977年调查,平均每日涌量1.39万立方米,最大3.14万立方米。

水系构成

编辑

五龙潭在五龙潭泉群中的位置五龙潭在五龙潭泉群中的位置

五龙潭外的东护城河五龙潭外的东护城河

五龙潭泉水经生产渠,流入西泺河~护城河,最后注入小清河。

济南护城河,系1371年(明洪武四年)建城墙时开挖的人工河,全长6644米,而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的水均汇流其中,经东、西泺河流入小清河。历史上曾对该河进行过多次疏浚。

治理开发

编辑

引水工程

改善大明湖湖水水质,1980年5月实施引五龙潭水补给工程,可不定期引清水入湖,对有一定作用。

园林建设

五龙潭一带,北魏时水域颇大,为大明湖之一隅,湖畔有大明寺,此水为“净池”。宋代称“四望湖”。元代时水面缩小,仅剩泉池及纵横溪流。此水域历来景色清幽,杨柳依依,鸣禽啾啾,荇藻飘浮,锦鱼戏游,修竹婀娜,拂云蔽日。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有“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极(望)水木明瑟”的赞誉。景色之秀丽,引得历代文人来游。杜甫、苏轼、桂馥等大家便曾咏诗赞美。由于景色佳丽,潭周,历代多有建筑。北魏有大明寺、客亭(唐代时称“历下亭”,唐天宝四年杜甫与邕宴饮历下亭,即此 )。唐时有“水练寨”之称,乡贤就地建秦琼祠堂,遂有秦琼府第的传说。元初,潭侧建凝碧宫,又建五龙庙,明清两代扩建,改名为“龙祥观”,先后由道士与和尚住持 。明末建灵雨亭(亦称霖雨亭),清初有鲛人馆、我忆阁,其中最有名的为乾隆时著名学者、戏剧作家桂馥辟建的“潭西精舍”。解放前,建筑大都倾圮。

潭西阁潭西阁

1965年,在五龙潭西侧“潭西精舍”旧址建起潭西阁(1994年改称名士阁)和展厅、游廊。经多次整修,景色胜过当年。潭池以自然石驳岸。岸边,翠柳如云,碧丝蘸波。潭北潭东,叠有假山,山上植松柏,悬崖垂青条,丛木隐一小亭,取《庄子·在宥》“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的意思,取名为“渊默亭”,暗括“龙”字。游人在亭中可赏看龙潭秀色。名士阁为二层,于上俯瞰,正得鱼趣,称“龙潭观鱼”,为泉城一大胜赏。

1984年在护城河沿岸建起环城公园。环城公园绕古城一周,把著名的黑虎泉、趵突泉、五龙潭和大明湖联系起来,构成了绿化中,全园长6.7公里,包括平均宽100米左右护城河两侧绿化带,形成开敞式城市绿地,使古城区的环境条件得到改善。1987年建成五龙潭公园。

五龙潭公园山门五龙潭公园山门

五龙潭公园全景五龙潭公园全景

五龙潭公园全景五龙潭公园全景

五龙潭公园,位于济南旧城西门外,泺源桥北,因内有五龙潭而得名。五龙潭位于公园中部,此外,附近还有悬清泉、天镜泉、濂泉、月牙泉等20余处清泉,构成五龙潭泉群。占地面积5.44公顷,其中水面0.8公顷,是由潭、池、溪、港等景观构成,以质朴野逸为特点的园林水景园。

解放后,政府多次整修,1985年重新规划,辟建公园。浚池砌岸,堆山叠石,植花木,建亭阁,设碑廊,面貌焕然一新。1987年9月正式建成开放。潺潺众泉,蜿蜒曲溪,或流水当门,或廊浮水上,或阶上听泉,或曲池观鱼,或绿屿纳荫,风姿秀雅。

潭周主要景点有:

武中奇书法展览馆武中奇书法展览馆

名士阁·武中奇书法展览馆,位于五龙潭西岸原“潭西精舍”旧址。潭西精舍是桂馥等人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倡议集资修建,为研究学术、筹备借书园之处。此舍临水构筑,设计精巧,布局紧凑,组成一小型别致庭园,为当时济南胜景之一。历经沧桑,旧有建筑大都倾圮。1965年临潭建“潭西阁”,1994年改称“名士阁”。该阁占地面积252.65平方米,歇山二层,环以回廊,丛木簇拥,倒影入潭,曲桥画栏,随波晃动。阁西偏北建东、西、中三厅,由游廊连为一体。三厅形成两院,院内石榴火红。后又于西、南两侧建碑廊,形成完整四合庭院。院内中央,“青泉”漾漪,泉池四隅,翠柳依依。“古历亭旧址”石碑,矗立在院西南隅。据史料记载,此处原为古大明湖一隅,湖中名亭“历下亭”,原址即在于此。盛唐时,诗人杜甫与北海太守李邕等曾在此宴饮,留下了“海古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佳句。唐末,随着大明湖水域的退缩,古历下亭始倾圮。今庭院西廊北端建“会友亭”,其典出自《论语》“以文会友”之句。南廊正中为碑厅,厅东临水建小亭,名“得月”,与阁南池北岸石刻“近水楼台”四字相协。

名士阁内,设“龙潭画廊”,经常进行名人书画展,并一年两度举行“龙潭诗会”。西北侧三厅于1985年辟为“武中奇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室”,陈列当代书法家、济南长清人武中奇的历年作品多件。碑廊嵌碑刻35方,内容为李白、杜甫、曾巩、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好问、李攀龙、孔尚任等历代名家的诗词文章及今人绘画的松等,除桂馥的《潭西精舍记》,今人启、张爱萍的题词外,皆为武中奇手笔。其书法,气势浑厚,苍劲挺拔,卓然自成一家。

潜确亭,在五龙潭西北隅。前临官家池,喷珠泄玉。西依缓土阜,花木扶疏。亭为圆形草亭,柱由混凝土仿原木铸成。额为“潜确”,典出《周易·乾卦》:“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此即取“潜龙”之意。

静观亭,在五龙潭东北隅树林内。花木掩映,幽静深秀,可于内观览周围景色,故名。亭为淡咖啡色花岗石扣成,六柱,挑檐,宝顶,下设坐栏,显得浑厚古朴。柱刻楹联“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朝辉夕阳气象万千”,分别集自晋朝王羲之《兰亭序》和宋朝范仲俺《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