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期临床试验 编辑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一、简介
3
二、目的与意义
4
三、试验前的风险评估
5
四、初始剂量的选择
6
五、知情同意
7
六、受试者筛选
8
七、试验药物管理
9
八、病区软硬件设施的建设
10
九、紧急情况预案设置和研究人员培训
11
十、临床监护
12
十一、不良事件(AE)处理
常用的健康成人志愿者临床起始剂量的估算方法有:①改良的BlachWell法:两种动物急性毒性试验LD50的1/600及两种动物长期毒性中出现毒性剂量的1/60,取其中最低者。该方法更多地考虑了试验药物的安全性。②Dollery法:最敏感动物的最小有效量的1/50~1/100,或同类药物临床治疗剂量的1/10。该方法更多地考虑了试验药物的有效性。③改良的Fibonacci法:小鼠急性毒性LD10的1/100,或大动物最低毒性剂量的1/40~1/30。④2005年7月,美国FDA发布的指导原则:首先确定每项动物试验中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的剂量(NOAEL),再根据体表面积转换为人体等效剂量(HED),选取最适合种属动物的HED,选用合适安全因子计算最大推荐起始剂量(MRSD),最后结合药理学活性剂量的考虑确定初始剂量。2007年英国和欧盟分别发布了指南,建议对于存在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用药物,也可采用“最低预期生物效应剂量水平”(MABEL)法。在MABEL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安全因子来计算人体初始给药剂量。根据上述各方法分别计算后,选择其中的最低剂量作为起始剂量。
我国创新药物研发能力薄弱,纯粹的创新药物进入临床较少,更多的是me too(同类)、me better(更优)以及和国外同步进行临床研发的创新药物,例如埃坡霉素D、卢比替康等,完全没有任何参考的创新药物进行临床试验少见。此时应该更多地参考国外已发表的人体临床药代试验结果。可以考虑首先采用较少例数的患者进行小剂量的PK对照研究,比较国内外人体PK行为的差别,再以此为依据选择起始剂量 。
有些受试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频繁在不同医疗机构间参加药物试验,甚至有时候冒名顶替。针对这种情况,应采取:①在实验室内建立受试者电子档案。受试者在参加试验后的一段期限内,资料被锁定,不能参加其他药物试验。②严格确认受试者身份。③在体检筛选期采血时,保持警惕,观察受试者左右前臂是否有针孔痕迹和检测血细胞计数。④与本区域内其他几家Ⅰ期药物临床研究机构保持联系,从而保护受试者避免过度的药物暴露。
对作用于新的生物靶点的药物来说,当首次应用于人体,进行Ⅰ期耐受性试验时,第一天只安排1名受试者使用试验药物,在确信这位受试者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时,可以安排2~4名受试者在同一天内,按照顺序依次使用活性药物,同样未发生不良反应,则循序渐进,安排同组的其他受试者参加试验。为了减少风险,在首次、第二次和之后每次给药之间设置足够长的观察期,至少要覆盖预期的峰浓度和/或峰效应时间。同一天内给药间隔的设置要考虑到可能的急性不良反应发生所需的时间。例如:静脉滴注给药的间隔应至少为输液的时间(不少于60分钟)。在推进到更高剂量组时,也同样要考虑到不良反应的风险,根据非临床和临床PK、PD数据确定组间时间间隔。在所有情况下,各剂量组间的最小间隔至少是24小时。
1.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急救药品和监护设备,指定人员对这些仪器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和校准,确保仪器的正常使用。特别注意检查急救药物的保质期和数量。
2.改造合并单间病房,使得单个病房内能容纳较多的床位,保证受试者在规定的时间段始终处于值班医护人员的视线中。
3.在病房和活动室安装摄像头,以便于更好地监护和观察。房间内配备可调节卧位和移动的病床,床尾配餐板,可供受试者在床上用餐或使用电脑。观察病房内安装设备带,包括:电源插座、床头灯、呼叫铃、中心供氧、中心负压吸引;每个床位之间均有隔帘,能保证受试者的个人隐私;每张床位配备床头柜;床位间的距离约1.2米,保证紧急情况下各种医疗设备的摆放和正常使用。
4.病房内洗手间的门采用弹簧锁取代插销,一方面是及时掌握受试者使用洗手间的情况,以便于观察受试者用药后的反应;另一方面,一旦受试者在洗手间中发生意外情况,方便急救人员从外部开门进入并及时救治。
5.病区的大门设置门禁系统,试验期间,受试者不能自由进出Ⅰ期临床试验病区,外出需要经过研究人员的批准,保证受试者的安全。
了解受试者用药后的情况,一旦发生不良事件后,及时判断和处理。④安排随访。设定随访时间的长度(一般为末次剂量后的72~120小时)、随访频率(一般为1~2次)、随访方法(如电话随访)。对于发生不良事件(包括实验室检查异常值)的受试者,一直随访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对于中途退出试验的受试者,只要其愿意,也应进行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