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编辑

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俄语: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英语: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注:斯大林执政时官方称其生日为1879年12月21日,但史学界考证为1878年12月18日),格鲁吉亚人,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苏联大元帅,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1924年—1953年),斯大林原姓朱加什维利,入东正教中学读书时参加革命活动。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曾协助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担任工农国防委员会委员。1922年4月,在联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新选出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联共(布)中央总书记;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步成为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1941年兼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1953年3月5日因溢血病逝于莫斯科,享年74岁。著有《斯大林全集》。斯大林对二十世纪的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苏联红军,与盟军协击败轴国,取得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但同时也导致了乌克兰大饥荒和哈萨克大饥荒,他还树立个人崇拜,纵容森科主义,发动“大清洗”运动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外文名: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俄语)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英语)

别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原名)、索索(昵称)、科巴(年轻时曾用名)、菲利波夫(晚年化名)

性别:男

国籍:苏联

民族:格鲁吉亚人

生地:俄罗斯帝国第比利斯省哥里

出生日期:1878年12月18日(一说1879年12月21日)

逝世日期:1953年3月5日

毕业院校:第比利斯东正教中学

政党:苏联共产党

代表作品:斯大林全集

职业:政治家

主要成就:领导苏联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领导苏联卫国战争取得胜利援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建立社会主义阵营曾任苏联最高领导人

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生活

16岁的斯大林,1894年16岁的斯大林,1894年

斯大林官方称其于俄历1879年12月9日(公历为1879年12月21日)出生在格鲁吉亚(Грузия)古老的城镇哥里,后来苏联历史学博士斯比宁更正了斯大林正式传记中的诞生日期,根据当地教堂出生登记册,斯大林生于俄历1878年12月6日,即公历1878年12月18日,材料来源是第比里斯省戈里大教堂1878年的出生登记簿第一部分第33页,上面写道:12月6日,戈里居民、农民维萨里昂·伊万诺维奇·朱加什维利和他的合法妻子叶捷琳娜·格勃里耶诺夫娜生了一个儿子——约瑟夫。父亲是农民出身的皮鞋匠,母亲1937年7月去世,她是农奴的女儿。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原姓朱加什维利,斯大林这个姓氏是成年后他自己改的,意思是钢。他出身寒微,在公开场合,斯大林只提过父亲一次。他说,作为一个鞋匠,父亲不是一个真正的无产者,因为他仍有小资产阶级思想。10岁那年,他差点被父亲送到制鞋厂学手艺而不是继续在神学院上学。鞋匠对孩子的母亲咆哮:“你想让我的儿子当神父?休想!我是个鞋匠,我儿子将来也是个鞋匠!”又过了一年,鞋匠在一次酒后争执中被人用刀子捅死了。母亲叶卡捷琳娜曾经搬进克里姆林宫住过一段时间,很快又回到老家格鲁吉亚,住回那幢老房子,睡那张很窄的铁床。孙儿孙女很少跟她来往。她去世前,斯大林去探望,她对儿子说:“真遗憾,你没当上一个东正教神父!”

16岁时,斯大林进入第比利斯一所东正教中学读书,他成绩优秀并获得了奖学金。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一些革命书籍,并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1898年8月,斯大林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циал-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1899年,因其无法支付突涨的学费,而不得不放弃最终的考试,被学校开除。随后他供职于第比利斯的气象观测台,亦同时积极参与革命活动。1901年当选为该党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委员会委员,先后在梯弗里斯、南高加索和彼得堡一带从事革命活动。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他选择加入以列宁(ленин)为首的布尔什维克(большевик)一边。1904年12月,领导巴库石油工人大罢工。1905年12月在全俄布尔什维克第1次会议上与列宁第一次见面。 1906年夏天,斯大林和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结婚,她不久后就为他生下首个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随后他带着妻子来到巴库,但斯瓦尼泽却在1907年12月因斑疹伤寒去世,这使斯大林在悲痛中度过了几个月,最后他选择了把孩子雅科夫交给了娘家抚养 。

参加革命

年轻时的斯大林年轻时的斯大林

来到巴库后,他积极从事阿塞拜疆和波斯地区的革命活动,1902年4月至1913年3月间,他因参加革命活动被逮捕7次、流放6次,从流放地逃出5次。斯大林23岁入狱时的档案中记着:他身高大约1米62,左脚第二三个趾头联趾。7岁那年得过天花,强健的体格帮他熬过那场大病,但脸上留下很深的麻子。上学时,他又得了败血症,左臂感染。病愈后,左臂略短,肌肉有些萎缩。托洛茨基(Троцкий)说,后来斯大林左手总戴一只厚手套,即使在政治局会议上也是如此。1912年1月,在党的第6次代表会议上缺席当选为党中央委员,并受党的委托,领导党中央俄罗斯局的工作。 1912年,来到圣彼得堡的斯大林在列宁的指示下创办了《真理报》。1913年3月,他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首次使用了“斯大林”(意思为“钢铁”)这一笔名。随后不久他最后一次被捕。1916年,沙俄政府将他强征入伍参加一战,却被医生检查出左臂有伤,于是他免于参与动员,被流放到阿钦斯克。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феврал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爆发,罗曼诺夫王朝灭亡,斯大林被释放。他于3月25日重返圣彼得堡,与加米涅夫、莫洛托夫人继续从事布尔什维克《真理报》的编辑工作。他们曾一度对亚历山大·克伦斯基的俄国临时政府持支持态度,而在4月召开的党内会议中,列宁主张推翻临时政府,斯大林等人于是转变了立场支持列宁。会议上他被选为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成员。同年发生七月流血事件,列宁由于试图发动革命而被临时政府所通缉,斯大林协助他逃往芬兰,为了避免扩大流血冲突,斯大林下令让被围困的布尔什维克党员投降。在8月召开的党的六大上作中央委员会的政治工作报告和关于政治形势的报告。10月,被选进领导起义的党总部,参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组织和领导工作。

不久列宁重返俄国,并在斯莫尔尼宫策划武装起事推翻临时政府,斯大林成为了领导团体人民委员会的一员,最终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中成夺取了政权,随后他被任命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在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斯大林任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在保卫察里津的战斗中,在粉碎尤登尼奇、邓尼金和波兰贵族的战斗中,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功绩,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此授予他红旗勋章。

圣彼得堡沙皇秘密警察关于斯大林的档案

1918年,苏俄内战爆发。斯大林和列夫·托洛茨基等人入选了由列宁组建的五人主席团。同年5月,他被派往察里津征粮,在伏罗希洛夫、布琼尼等人的支持下,他加强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在此期间,斯大林次违抗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的决议,处决了很多红军中在沙皇时代任过职的军官以及“反革命分子”。后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1917-1922)、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1919-1922)等职。 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担任工农国防委员会委员,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南方战线、西方战线、西南战线军事委员等职,获红旗勋章。 领导红军在察里津战役中取得胜利,同时他也和第一骑兵军的军人建立了政治上的合作关系。 为了纪念他的功勋,察里津被改名为斯大林格勒(1961年改称伏尔加格勒)。1919年初斯大林被调回莫斯科,3月24日他与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结婚。5月他又被派往彼得格勒附近的西部前线。

1919年波苏战争爆发。任苏军西南方面军政委的斯大林希望夺取波兰城市利沃夫,然而此举却违背了列宁和托洛茨基主攻华沙的战略意图。他说服谢苗·布琼尼和亚历山大·伊里奇·叶戈罗夫一起行动,拒绝援助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的西北军,最后苏军在利沃夫和华沙的两场战役均以失败告终 。归国后,斯大林的行为受到批评,他则辩解说问题在于中央的决策,而同时也主动辞去军职。在党内第九次会议中,托洛茨基更是公开地指责了他。

取得权力

列宁、斯大林在1922年的合影列宁、斯大林在1922年的合影

1922年4月,在党的第11次代表大会新选出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联共(布)中央总书记。 在1922年12月第一次全苏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斯大林作了关于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сср)的报告。他提出了“在一个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1922年12月中旬,列宁再次中风,俄共中央全会责成斯大林负责监督执行医生为列宁规定的制度。22日深夜,列宁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右臂右腿瘫痪,但头脑清楚,思维清晰,口授了一批给党的应届代表大会的信。信是专门谈他的战友或接班人的,一共谈及3组人,即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布哈林和皮达可夫,既谈到他们的优点,也指出他们的缺点。关于斯大林,信中说:“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信中写道:“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就成为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一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上调开,任命另一个人担任这个位置,这个人在所有其他方面只要有一点强过斯大林同志,这就是较为耐心、较为谦恭、较有礼貌、较能关心同志,而较少任性等等。 ”这以后的几天,列宁继续口授信件,议论了改革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工农检查院,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民族问题等等 。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列宁去世后,托洛茨基写下《论列宁》和《十月的教训》,直言不讳地批评了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等人,促使两人与斯大林联手形成共同对抗托洛茨基的局面。三人发表文章称“托洛茨基主义”并非真正的列宁主义,斯大林还表示“党的任务就是要埋葬托洛茨基主义这一思潮”。被孤立的托洛茨基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解除了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而不久之后,斯大林与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的意见亦见分歧:斯大林支持布哈林的意见,延续新经济政策,减少约束农民,并希望先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而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反对放大新经济政策并拥护世界革命的主张,他们形成“新反对派” 。

1925年在党的第十四次代表会议上,他们和斯大林为首的主流派公开对抗,却以失败告终。季诺维也夫于是重新联合托洛茨基,并和列宁遗孀克鲁普斯卡娅等人结成反对派联盟,共同和斯大林集团斗争,1927年12月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后,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被先后开除出党,1929年布哈林“右倾投降主义集团”也被赶出政治局。

国内建设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召开,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1928年起进行计划经济建设,卫国战争前,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коллективизация се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方针。要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此后,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存在着严重问题和错误,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为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与当时农村生产力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 。

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特征是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它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斯大林模式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随着斯大林地位的牢固确立和苏联建设事业的发展,斯大林的威望空前提高,到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1937至1938年被称为苏联“大清洗”时期,在此期间,130万人被判刑,其中68.2万人遭枪杀 ,大批党、政、军优秀领导人和著名知识分子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被加以各种罪名,遭到镇和迫害;破坏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资源和各级干部资源。

斯大林 斯大林

当年著名的列宁遗嘱中提到了6位苏共领导人,最后除斯大林外,另外5人: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皮达可夫,全部在莫斯科大审判中被处决(托洛茨基因流放海外缺席审判,但后被刺杀)。此外,领导十月革命的第6届中央委员会成员中有2/3被枪决;11大中央委员会的27人有20人被枪决;15大政治局的7人,除斯大林外,6人被枪决或暗杀;第1届苏维埃政府的15名成员中,除5人已去世外,除斯大林外的9人全部遭枪决。大清洗中红军指挥人员和政工人员有4万余人被清洗,其中1.5万人被枪决,包括了5名元帅中的3人、4名一级集团军级将领中的3人、12名二级集团军级将领的全部、67名军长中的60人、199名师长中的136人、397名旅长中的221人。1936-1938年间,苏共一半的党员,约120万人被逮捕。斯大林对列宁时期的老布尔什维克的清洗,其实并非始自大清洗。早在1929-1931年的清党运动中,就有25万人被开除党籍。 大清洗冤死的不仅是无数苏联本国干部和群众,还有库恩·贝拉等侨居苏联的外国共产党人,包括中国一大批在苏联工作、学习的干部和学生,以及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的许多工作人员,李正文、姚艮等被关押数年才获平反,吴先清等不幸遇难。大清洗时期,不仅在人文领域,就是科技工作者也未能逃脱厄运,世界闻名的育种学家农业科学研究院第一任院长瓦维洛夫、植物学家米歇耶夫、著名外科医生科赫、坦克设计师扎斯拉夫斯基、无后坐力炮发明者库尔切夫斯基、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第一批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者火箭科学研究所所长克列伊诺夫、喀秋莎火箭炮的发明者朗格马克、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实用矿物学创始人费多罗夫斯基等也都被处死或逮捕。

1938年末大规模的捕杀浪潮平息下来,也在不同程度上纠正了一些错误做法。1939年3月,联共(布)召开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斯大林在会上作关于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中强调指出:“把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雅基尔、图哈切夫斯基、布哈林和其他恶棍之类的间谍、杀人凶手和暗害分子从苏维埃组织中清洗出去,是完全必要的”。同时,他又说:“决不能说,在进行清洗时没有犯过严重的错误。遗憾的是,所犯的错误竟比原来预料的还多。毫无疑问,我们今后已不再需要采用大批清洗的方法了。但是,1933-1936年的清洗终究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次清洗基本上产生了良好的结果。”由于斯大林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肃反运动的错误,而是继续把它当作巩固集权体制的必要手段,因此肃反运动的余波一直延续到战争前夕和战争初期,并在战后再掀高潮。

二战领袖

斯大林和朱可夫斯大林和朱可夫

1941年兼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自1946年起改称部长会议主席)。 1941年6月,斯大林任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同年8月任苏联武装力最高总司令。苏联通过扩大自己的版图,建立起一条“东方战线”。 1941年6月22日早上4时45分,希特勒突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伙同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等国军队,发动了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在此之前,斯大林已经收到了来自一些苏联间谍和苏军将领的警告,但他认为纳粹德国不会冒着两线作战的危险,在彻底击败英国之前就进攻苏联,因此没有对同纳粹德国展开本土战争做充分的准备。在确认德军的入侵后,斯大林担任了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和苏联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并于同年7月3日发表演说,号召苏联人民不仅要消除本国面临的危险,还要帮助解放在德国法西斯奴役下的欧洲各国人民。在德军的突然打击之下,同时因为大清洗带来的负面影响,苏军措手不及,损失惨重。1941年8月,由于斯大林拒绝采纳朱可夫的建议,下令红军死守基辅,结果导致苏联西南方面军在基辅战役中被德军围歼,纳粹德军宣布歼灭苏军66万人,希特勒宣称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

雅尔塔三巨头: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雅尔塔三巨头: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

1941年11月初,德国中央集团军逼近莫斯科城下,斯大林坚决留在城里组织反击。11月7日,斯大林命令苏联红军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阅兵式,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中斯大林说道:“红军和红海军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男女游击队员同志们!全世界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匪军的力量。处在德国侵略者压迫下被奴役的欧洲各国人民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他们的解放者。伟大的解放使命已经落在你们的肩上。你们不要辜负这个使命!你们进行的战争是解放战争,正义战争。让我们伟大的先辈——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季米特里·顿斯科伊、库兹马·米宁、季米特里·波扎尔斯基、亚历山大·苏沃洛夫、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英勇形象,在这次战争中鼓舞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胜利旗帜引导你们!彻底粉碎德国侵略者!消灭德国占领军!我们光荣的祖国、我们祖国的自由、我们祖国的独立万岁!”,斯大林在这次讲话中提及的俄罗斯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的用意,是以俄罗斯民族主义来鼓舞苏军战斗。受阅的苏军部队随即从红场直接开赴前线。在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将领的指挥下,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城郊开始反攻,到次年4月下旬击溃德军50多个师,击毙击伤德军80多万人,将敌军击退150公里至400公里,解除了对莫斯科的威胁,夺回了60多座城市。苏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彻底破产,极大地鼓舞了苏联及全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的信心。

1942年,德军将战略重点放在南线。同年7月,德军向伏尔加河地区的重要城市斯大林格勒发起攻。会战中,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被歼灭。法西斯集团损失官兵近150万人,约占其苏德战场总兵力的1/4,此役被认为是二战的转折点。1943年11月,斯大林参加了德黑兰会议,同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等人会谈,通过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定。之后苏联在对德战争中逐渐转入反攻。1945年2月4日~2月11日,斯大林参加了雅尔塔会议,3国领导人就对日作战条件达成协议并签了字,根据这个协定,苏联要在德国投降及欧战结束后2个月或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1945年春,苏军以3个方面军250万人的兵力进入德境。于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区,30日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1945年8月8日晚,苏联政府向日本驻莫斯科大使声明,苏联根据雅尔塔会议精神,忠于同盟国义务,宣布从次日起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一周之内,苏蒙联军迅速击溃日本关东军。 8月15日,昭和天皇宣布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告终。

晚年逝世

斯大林

1952年10月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将中央政治局改组为苏共中央主席团时,他当选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书记处书记 。1953年3月5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逝世。

斯大林1953年逝世后,其遗体经防腐处理身穿大元帅军服躺在水晶棺里,与列宁水晶棺并排安放在莫斯科红场的列宁墓中,供人民瞻仰。1961年,斯大林的遗体被移出水晶棺,其衣服上的金纽扣被换成黄,随后其遗体被埋在克里姆林宫红墙下。1961年苏共22大通过决议:“鉴于斯大林严重违背了列宁的遗嘱,滥用权力,对忠诚正直的苏联公民进行广泛镇压,再将斯大林的遗体保留在列宁墓里是不合适的”。

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作了秘密报告,揭开了斯大林在1930年代搞肃反扩大化、搞个人崇拜以及卫国战争初期因缺乏警惕造成巨大损失的内幕。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面对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在苏联引起的政治波动,对斯大林的形象进行了一定的修复,允许斯大林的故乡格鲁吉亚修建他的塑像,1969年给斯大林墓上安放了半身像。但是,勃列日涅夫反对批评和撤销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会议和1961年的苏共22大会议上对斯大林问题所做出的一切书面决定,拒绝将伏尔加格勒恢复名字为斯大林格勒,拒绝在除了格鲁吉亚和莫斯科以外的城市再以官方资金兴建斯大林雕像。

为政举措

编辑

政治

政治斗争

斯大林时代宣传照:斯大林、列宁、加里宁斯大林时代宣传照:斯大林、列宁、加里宁

十月革命后,俄国境内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或自治共和国。国内战争期间,为抗击共同的敌人,俄罗斯联邦同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建立了军事政治同盟。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和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开始,为了统一进行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各苏维埃共和国的共产党提出了联合问题。 1922年8月,联共(布)中央成立了由斯大林主持的专门委员会,提出各苏维埃共和国以自治共和国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的方案。格鲁吉亚领导人反对这一方案,遭到粗暴的对待。病中的列宁得知这件事后,立即写信给中央政治局,严厉批评“自治化”方案和斯大林的大国沙文主义错误。

1923年1月4日,列宁建议免去斯大林的总书记职务。斯大林根据列宁的建议提出辞职,而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等人不同意,他们认为列宁的建议是不合适的,并一致选举斯大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肃反清洗

被斯大林下令“修饰”的历史照片被斯大林下令“修饰”的历史照片

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发生了一场大清洗运动。30年代初,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以1934年12月1日发生的谢尔盖·基洛夫遇刺事件为导火线,展开了大规模的肃反运动。1935年1月审讯了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16名前反对派分子,罪名是他们在托洛茨基指使下,组织了“列宁格勒总部”、“莫斯科总部”等地下反革命组织,阴谋暗杀斯大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基洛夫被害就是他们策划的。被告1936年8月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此后,清洗镇压的规模迅速扩大,全国掀起了一场“揭发和铲除人民敌人”的运动。

1937至1938年被称为苏联“大恐怖”时期。在此期间,130万人被判刑,其中68.2万人遭枪杀,很多人遭到逮捕,被关押在古拉格劳改营里,部分人在饥饿、疾病等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死亡。苏联境内的诸多少数族裔被集体迁移和流放,其中包括:波兰人、伏尔加德意志人、摩尔多瓦人、犹太人、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克里米亚鞑靼人、车臣人、朝鲜人等等。军界、经济、艺术等社会各界不少精英被清肃。

斯大林

除了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受到批评及政治迫害以外,自然科学界的权威人士也难逃厄运,例如,物理学的专家院士以及几乎所有的学术带头人都被称之为“敌对思想的走私犯”,许多人被捕处死,而在农业和生物学界李森科主义盛行,把遗传学斥为“资产阶级伪科学”,把在遗传学研究上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斥为“顽固的反苏维埃分子”,甚至作为“外国帝国主义间谍”加以残酷迫害,列宁格勒农学院院长被处决,棉花、畜牧、农业化学、植物保护等研究所的领导人也相继遭到同样下场。天文学家们更是胆战心惊,据统计,在此期间,约有20%的天文学家被捕。此外,苏联中央气体液体力学研究所几乎所有的研究人员都被逮捕入狱,而整个航空科学的几乎所有学术骨干都被监禁——但为了使新飞机的研制工作不致于中断,内务部不得不建立了一座代号为“中央设计局第29号”的特别监狱,让这些科学家一面接受审讯,一面进行科学研究。

经济

工业化和五年计划

主词条: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在1928年至1932年推行,其主要目标是发展农业集体化。斯大林认识到工业的进步必须由农业基础的发展上加以支持。故此,斯大林将全国的农业发展纳入计划之中,通过小农庄的合并成大型集体农庄(俄语 колхоз)以推动现代化耕作方法,包括机械化生产及采用化肥;以及达至规模经济,共同享有土地、农产品及生产设备。集体农场的生产目标由国家根据全国或地区需要加以规定。由1929年开始,集体农场的数目有57000个,至翌年则增加至8万多个,此后自1931年开始,国营集体农庄数一直维持至20万个以上。但农业集体化却深受农民,特别是富农(кулак)的反对,农民不愿将土地及农产品交予政府,以及不愿在政府的控制计划下进行生产。于是大批农民宰屠家畜、烧毁农作物,以免被政府充公,引致农产产量的急剧下降。

苏联宣传画:工厂的烟雾是苏维埃祖国的呼吸苏联宣传画:工厂的烟雾是苏维埃祖国的呼吸

第二个五年计划在1933年至1937年推行,其主要目标则由农业转为发展重工业,斯大林为煤、铁、钢等工业生产定下高额生产目标,及下令兴建发电站、矿井及油田,又改进运输设施。结果在短短数年间工业产量有大幅度提升,以钢产量为例,1938年的钢产量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增加近三倍、比1920年的最低潮高出百多倍,仅次于美国,比英国和法国的产量总和高;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而乌拉尔及西伯利亚地带则建设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推动城市化的发展。

1938年开始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则集中发展军事工业。斯大林通过发展一些和军工业近似的民用工业,以为即将到来的战争作准备。1940年,苏联的武器生产额仅次于德国,达五十亿美元,已等同于英美两国武器生产额的总和,1941年更为列强之首。五年计划成功令苏联迅速进行工业化,在1940年,钢、煤、石油、电力产量都达至新高(之后才因德军入侵而有所回落),苏联已经成为继美国和德国之后世界第三强工业国;而在东部兴建新的工业城市则有助西伯利亚及乌拉尔山地区的开发。然而,苏联却因为集中发展对国防有利及国家有需求的重工业,而忽视生产日常消费品的轻工业之发展,人民没有享受到工业化带来的成果 。苏联当局在三十年代末以严刑峻法对付工人,不能达到生产要求的工人会被处分,上班迟到或无故旷工会受到刑事处罚。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形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形势

农业集体化

主词条:农业集体化、乌克兰大饥荒

1927年-1928年,由于苏联国家规定的粮食价格太低,农民并不急于卖粮,使粮食收购出现短缺。斯大林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富农阶层的蓄意破坏,前苏联在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作出了全力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决议。之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运动,先后出现了几次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高潮。到1932年年底,全国已有20多万个集体农庄,团结了全国61.5%的农户,耕种全国70%的耕地。 到1933年,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谷物播种面积已占全国总数的84.5%。社会主义经济的统治地位已在农村中基本确定,前苏联农业集体化已基本实现。但是,在实现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违背自愿原则的做法,在执行消灭富农的政策中也出现了严重的过激行为,侵犯了中农利益。在为工业化积累资金方面,也曾使农民负担过重,致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

斯大林

1933年1月,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发布《关于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向国家义务交售谷物的决议》,以义务交售制代替预购合同制,苏联农村集体化运动飞速发展,其后果是生产者的积极性遭到摧残。因为在集体化运动过程中,农民在突然之间交出自己的农具和牲畜以及原先分配给他们耕种的土地,不再是原有意义上的农民了。集体农庄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价格和数量交售粮食,尤其严厉的是违反者以刑法处置。到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时,苏联各地集体农庄义务交售的谷物价格仅相当于其成本的13.2%。农业集体化代替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集体农庄的农民们无法忍受农产品义务交售制的重负,以“罢种罢收”来消极抵抗。粮食产量在下降,国家征收乃至出口的粮食却在逐年提高,以获取资金推进工业化。如此作为之下,1930-1931年粮食不足问题已经显现出来,1932年秋,苏联国内广大地区普遍遭受了严重的饥荒,在乌克兰南部、伏尔加河中游等地区饥荒最严重。与此同时,当时政府禁止灾民向外流动,乌克兰以及顿河流域同外界的交通被中断,任何未经许可便试图离开乌克兰的饥民都作为“阶级敌人”被逮捕。据保守估计,从1932年到1933年,有220万乌克兰民众被饿死。

军事

集体安全政策

主词条:东方战线、卡廷惨案

苏联同日本签署苏日中立条约苏联同日本签署苏日中立条约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则开始加紧建立东方战线,9月17日,苏军进入波兰,占领寇松线以东的全部波兰领土,俘虏约25万名波兰军队官兵,1940年在卡廷森林等地秘密处决战俘共计21857人,史称卡廷惨案(Katyn Massacre)。波兰败亡后,苏联为了进一步改善波罗的海侧翼和西北边境的战略态势,保障列宁格勒和摩尔曼斯克的安全,相继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签订互助条约,得以在三国的要地驻军。1939年10月,苏联以保障其西北边境特别是列宁格勒的安全为由,要求芬兰政府将靠近列宁格勒的边界向北推移20-30公里,将汉科港租给苏联30年作海军基地。苏联则允诺以雷波拉地区2倍多的土地作为交换划给芬兰。芬兰政府拒绝了苏联的建议。此间双方边境冲突不断。1939年11月30日晨,苏联军队进攻芬兰,但进展不顺利。1940年2月,苏军集中优势兵力突破芬兰坚固的曼纳林姆防线。并从维堡背后实施迂回包围,芬兰战败求和。1940年3月12日,芬兰被迫在莫斯科与苏联签订《苏芬和约》。依约,原属芬兰的整个卡累利阿地峡、芬兰湾中的若干岛屿以及北方的萨拉、库萨摩和雷巴契半岛的一部分划归苏联,汉科港以30年为期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

1940年间,苏联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又强逼罗马尼亚割让比萨拉比亚地区和北布科维纳地区。

1940年9月27日,纳粹德国、意大利与日本在德国柏林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确立了3个轴心国的同盟关系。1941年4月13日,斯大林为避免遭受德国和日本两面夹击,在莫斯科同日本外相松冈洋右签署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苏方同时承认满洲国的“独立地位及领土完整”,日方则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

卫国战争

主词条:苏德战争

1941年冬季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期间,斯大林始终留在首都组织大反攻。苏联经过列宁格勒保卫战和莫斯科会战等战役,粉碎了德军的闪电进攻,在他的卓越指挥下,苏军先后赢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使当时的形势急转直下,兵锋指向德军。

自1942年7月始,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地区与德军激战200天,歼敌150万。1944年,苏军又组织了10次战略性战役,把德军赶出苏联。尔后苏军继续西进,与东欧各国反法西斯武装配合,解放了东欧。他领导苏联人民最终战胜了纳粹德国。斯大林参加了盟国的几次首脑会议,包括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举行的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1945年,中国抗日军民进行全面反攻,苏联红军也出兵中国东北,围歼日本主力关东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外交

缓和德日政策

主词条:集体安全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日中立条约

斯大林会见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斯大林会见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

斯大林在30年代主导苏联外交。他先逐步改善与英法等国家的关系,1933年又同美国正式建交。1934年苏联被接纳加入国际联盟并担任常任理事国,使苏联走出了建国初期孤立的处境。1933年,苏联根据和平不可分割和进行集体抗击侵略的原则提出集体安全政策,1939年苏联外长马克西姆·李维诺夫倡议进行英、法、苏三国关于缔结军事互助协定的莫斯科谈判。但英、法执行绥靖政策,拒绝与苏联合作共同遏制法西斯的侵略和扩张。

斯大林与英、法建立反对纳粹德国的同盟遭遇失败,于是转而寻求和德国建立和平防止苏联被纳粹德国首先进攻。同期阿道夫·希特勒也为避免使德国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遂于1939年8月23日派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前往苏联,与苏方代表莫洛托夫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双方秘密划分势力范围,其中包括了对波罗的海三国和对波兰的瓜分。

援助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在列宁时代,1918年签署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令许多观察家,包括许多共产主义者认为苏联抛弃了布尔什维克这一革命目标,然而红军1920年入侵波兰,并致力于“革命战争”。同样的不一致性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明显地显现出来。斯大林通过共产国际来指导欧洲共产党的初期活动,将各国的社会民主工党视为共产党最大的敌人,但很快他转而坚持共产党应该和“社会民主工党”一起加入“人民阵线”。战后,苏联占领了东欧,协助东欧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还加强经济控制,1949年成立了“经互会”。

在中国革命方面。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确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下,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 1937年初,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提议,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共产国际为中共设计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方针中“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但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即,共产国际提出中共放弃苏维埃运动,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赢得了休养生息以重新积聚力量的机遇。

社会主义阵营

主词条:社会主义阵营

二战之后,随着丘吉尔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东西方意识形态尖锐对立,世界逐步形成了冷战格局。斯大林在苏联东欧占领区扶植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等卫星国,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些国家在宪法中确立了一党专政制度,推行国有化经济政策,并对国内的自由主义分子和支持宪政民主人士实施严厉打压和清洗。1947年,苏联出台对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的经济互助委员会。1948年,斯大林和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关系恶化,遂引起苏南交恶,南斯拉夫被苏联从社会主义阵营中开除。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与中国关系

主词条: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外蒙古独立

二战爆发前夕,苏联曾于1937年8月20日与刚刚开始全面抗日战争的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为抗日战争提供武器和物资援助,并派遣空军战斗机志愿队助战,一直到1941年初斯大林与日本签定《苏日中立条约》之后,苏联战斗机志愿队才撤离中国回苏联。

1945年8月14日,南京国民政府在苏联保证“不干涉新疆事务,不在中国东北长期驻军不回,不以任何形式援助中国共产党及其所属一切武装”的条件下,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承认了蒙古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具有国际法主体地位的主权独立国家。

二战结束后,由于苏联控制了中国满洲(中国东北)及蒙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苏军于1946年在撤离满洲回国之前,依然为中共抢占满洲的真空地带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1950年2月,苏联与中国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中国结盟并为之提供经济援助。

与朝鲜关系

主词条:朝鲜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斯大林从1950年12月也开始派遣苏联空军的精锐战斗机飞行员秘密支援朝鲜,苏联飞行员被命令必须身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而且空中行动范围被严格限制,只被允许在鸭绿江南岸的“米格走廊”一带上空作战。1953年7月27日,参战双方,由南日大将为首席谈判代表的朝鲜与新中国的代表团,和由马克·克拉克上将为首席谈判代表的“联合国军”与韩国的代表团,最终在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

思想理论

编辑

经济理论

斯大林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产品经济观,并以该理论为基础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斯大林格勒的拖拉机厂斯大林格勒的拖拉机厂

斯大林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其在这一时期推行的经济政策服务的。第一,为了保证超高速工业化所需要的财力、物力与人力资源,斯大林认为,必须利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达到控制经济的目的,因此,不能通过市场,也不能通过批发贸易,而应通过集中分配的办法来实现对整个经济的控制。第二,农业全盘集体化是超高速工业化合乎逻辑的产物,是从农村榨取资金与粮食的重要办法。第三,如果把社会主义经济视为商品经济,苏维埃国家应该把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实物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另外,还实行配给制。在理论方面,这一时期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似乎苏维埃经济已进入了商品货币关系不断消亡的阶段。

计划原则的绝对化,把计划性提升为规律,不只意味着斯大林计划经济体制的强化,也意味着指令的随意性和唯意志论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大大提高了对经济控制的有效性和合法性。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苏维埃国家不断地把计划原则绝对化,产生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主观主义的唯意志论大大发展了,所谓计划调节实际上变成了一些经济领导机关、少数领导人乃至个别领导人的意志调节。

军事理论

战争观

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的斯大林墓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的斯大林墓

斯大林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战争观。战争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和帝国主义对世界霸权的争夺。资本主义国家间争夺市场的斗争比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美、苏必战之说缺乏根据;世界大战不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就仍然存在。

战争是政治的表现,战争的性质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不能把战争问题同政治问题分开,因为战争是政治的表现。战争有侵略的、非正义的战争和解放的、正义的战争之分,因而不能笼统反对一切战争。现时代的战争是机器时代的战争。以往的战争是工场手工业时代的战争;现时的战争,则由于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而成了机器时代的战争。战争命运决定于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国防理论

斯大林认为,由于俄国比先进国家落后50~100年,苏联从资本主义国家那里争得的喘息时机也很短,所以要做到今后不挨打,就应该有计划、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全面增强国防力量。要做到维护和平,推迟战争;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建立雄厚的国防经济基础;加强后方建设。

战略理论

斯大林指出,战略必须完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纲领为依据。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变动而改变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战争,是无产阶级国家可以利用的“间接后备军”,战略指导的任务就是要正确运用这一切后备军。

作战理论

斯大林指出,现代条件下的作战艺术在于掌握战争的一切形式和这方面的一切科学成就,并善于根据情况合理地运用它们;不仅要善于运用其中某一种形式,而且要善于把它们结合起来加以运用。全军指挥员要真正做到:正确选择和规定主要突击方向;在选定的主要突击方向上集中优势兵力,建立强大的突击集团,实施迅猛而坚决的突击;用合围方式歼灭敌重兵集团;组织好各军种和兵种间的协同动作,把火力和机动巧妙结合起来;提高进攻速度,实施连续作战,不给敌人喘息机会,突破敌防御全纵深;不断探索和改进各军种和兵种,特别是炮兵、航空兵和坦克兵的作战使用方法;把各级司令部和后勤机关的工作提高到现代化战争所要求的水准。

哲学思想

斯大林生前写了大量的文章,在51年的时间里写了近400万字,这是一个巨大的理论创作活动。他的哲学思想是一个系统的体系。斯大林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分为三个“板块”:辩证法、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

斯大林哲学思想是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部分,因此它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第一,斯大林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第二,斯大林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强调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作用。第三,从哲学的内容来看,斯大林的著作对自然观和自然科学的问题涉及的比较少,对历史观和社会问题论述得比较多,对历史唯物主义作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 。

毋庸讳言,斯大林的哲学思想理论确实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斯大林在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时犯了简单化和片面化的错误,在讲述辩证法和唯物论时把二者机械的分割为方法和理论两大块等。

历史评价

编辑

苏联、俄罗斯评价

弗拉基米尔·列宁:

①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就成为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上调开,任命另一个人担任这个职位,这个人在各方面同斯大林一样,只是有一点强过他,这就是较为耐心、较为谦恭、较有礼貌、较能关心同志,而较少任性等等。这一点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我想,从防止分裂来看,从我前面所说的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相互关系来看,这不是小事,或者说,这是一种可能具有决定意义的小事。

②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

莫洛托夫:“开始时斯大林反对对他的个人崇拜,后来他就喜欢个人崇拜了。在斯大林个人崇拜的顶峰时期,到处都挂着斯大林的像,在各种书籍、文章、广播节目不引用斯大林的著作以及不多次提到他的名字是不行的。”

列夫·托洛茨基:

①他既不是思想家,又不是著作家,也不是演说家。当举行凯旋式的队伍通过红场时,群众还不能在人群中认出他的形象,而这时他已经取得权力。斯大林并不是依靠个人才能,而是依靠一个与人无关的机构取得权力的。而且并不是他创造了机构,而是机构创造了他。机构以及它拥有的力量和权威是布尔什维克党长期英勇斗争的产物,党本身又是思想的产物。这个机构本来是思想的体现,后来机构本身却成了目的。斯大林割断了机构和思想之间的脐带,使机构成为独立存在之物。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是这个机构的首脑。列宁通过经常联系群众的办法创造了这个机构——如果不是直接地、通过话语保持联系,就是以他的信徒作为媒介,通过印好的文字保持联系。斯大林并没有创造,而是占有了这个机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非常特殊的才能。然而,这不是历史创造者、思想家、著作家或演说家的才能。机构是从思想中产生的。斯大林的才能首先就是蔑视思想。

②官僚集团上上下下全是庸才。斯大林是官僚集团中最杰出的一个庸才。他的长处在于,他比所有其它的人更坚决、更果断、更无情地表现出统治集团的自卫本能。其实,这恰恰是他的软弱之处。他目光短浅,是个历史上的近视眼。他是个出色的战术家,但却不是个战略家。关于这点,他在1905年和1917年战争中的表现足资证明。斯大林本人肯定意识到自己的庸碌无能。

③当克拉辛把斯大林叫做“亚细亚人”时,他想到的不是有争议的种族属性,而是亚洲政治家通常拥有的剽悍果敢、精明干练、诡计多端和残酷无情的糅合。布哈林后来简化了这个名称,把斯大林叫做“成吉思汗”,这显然是为了使人注意到他近乎野蛮的残忍。斯大林本人在和一个日本记者谈话时,一度把自己称为“亚细亚人”。他使用的不是这个名词的旧义,而是赋予了新的含义:他想用这种个人托喻来暗示苏联和日本在反对帝国主义西方问题上存在着共同的利益。

赫鲁晓夫:“斯大林是马克思主义者中最强的一个,他的逻辑、他的力量和意志,对于干部和党的工作者有着巨大的影响”。

克伦斯基:“斯大林使俄罗斯从灰烬中振兴起来,使它成为一个伟大的强国,粉粹了希特勒,拯救了俄罗斯和人类。”

季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在回忆录《见证》里写道:“我见过斯大林,也和他谈过话。我没尿过裤子,也没见他有什么魔力。他是个貌不惊人的普通人,又矮又胖,头发略带红色,满脸的麻子,右手明显比左手瘦小,他总是藏着右手。他的相貌与无数画像上的样子一点也不像。”

梅德韦杰夫:“当时发生的一切,不仅是斯大林,其他所有领导人毫无疑问都应当受到最严厉的批评。尽管目前已无法追究他们的责任,但这应当保留在史册中,让这样的事永远不再发生。对自己的人民发动战争,这是令人发指的罪行。”他还呼吁统俄党党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不要抹去苏联时期本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不论他们曾经做了些什么,不论我们对他们的看法如何,这(斯大林领导的卫国战争)是全国的胜利也是人民的胜利。虽然我对当时绝大多数领导人并没有好感” 。

普京:

①“依我看,不能给予整体的评价。显然,从1924至1953年国家有了根本变化: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而这时的国家是斯大林领导的。诚然,农民没有了,而我们大家都清楚记得有农业问题,特别是在最后阶段,排着长队购买食物,等等。在这一领域所发生的一切,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不过工业化确实实现了。”

②“正面的东西无疑是存在的,然而花了难以接受的代价。尤其是存在过镇压。这是事实。我们的数以百万计的同胞遭到镇压。这种管理国家、取得成就的方法是我们不能接受的。不能这样做。毫无疑问,在这一时期我们遇到的不仅是简单的个人崇拜,而是反对自己人民的大规模罪行。这也是事实。关于此事我们也不应当忘记。”

③"让我们从这一起点出发,老爷子(指斯大林)全部拿下,画上了句号,乃国家之父。"

其他国家评价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59年12月21日斯大林80诞辰之际在下院发表演说:

①“对俄罗斯万幸的是,在她经受艰难考验的年代里,领导她的是天才而且坚韧不拔的统帅约瑟夫·斯大林。他是一位杰出的人物,赢得了他所生活的我们这个残酷时代的敬仰”

②“他的著作有一股磅礴无比的力量。这股力量在斯大林身上是如此巨大,以至在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的领导人中,他都是无与伦比的”

③“斯大林缔造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并使其臣服于他。斯大林的确是一个世界上无人可与之相比的最大的独裁者。但他接手的是一个犁耕手种的、落后的俄国,而留下的却是装备有原子武器的苏联”。

毛泽东:

①“斯大林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

②“斯大林在他一生的后期,愈陷愈深地欣赏个人崇拜,违反党的民主集中制,违反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因而发生了例如以下的一些重大错误:在肃反问题上扩大化;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前夜缺乏必要的警惕;对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的物质福利缺乏应有的注意;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了一些错误的主意,特别是在南斯拉夫问题上作了错误的决定。斯大林在这些问题上,陷入了主观性和片面性,脱离了客观实际状况,脱离了群众。”

芬兰总统尤霍·库斯蒂·巴锡基维:“可以以不同的观点对待他的政策,但是应该承认,是他把俄罗斯提高到它前所未有的地位。在他的领导下俄罗斯不仅得以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而且也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其他的胜利者尚未得到的和平。”

法国总统戴高乐:“斯大林不仅在俄罗斯有着巨大的威望。他能使自己的敌人‘驯服’,他既不因失败而惊慌,也不因胜利而陶醉。”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斯大林不像画像上的形象。他既不是个高个子,也不是矮胖子。相对说来,他身材矮小,而且很瘦。”

轶事典故

编辑

苏中交往

毛泽东访问苏联毛泽东访问苏联

毛泽东1949年12月访问莫斯科的时候受到了斯大林的冷遇,用他的话说,“这两个月很不好受”。那个时候,毛泽东到莫斯科给斯大林祝七十大寿,但是,毛泽东此行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祝寿,而是想同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没想到,斯大林不同意,因为“他对中国党是不信任的”。斯大林曾经把铁托看作是帝国主义的代理人,把南斯拉夫共产党开除出情报局。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之后,斯大林又不把中国共产党人看作共产主义者,而是看作“属于铁托一类的人”,怀疑毛泽东是“半个铁托”。毛泽东当初“并不了解这个底细,而一心要同苏联签订一个同盟条约。”他到莫斯科第一次见到斯大林的时候,就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斯大林却采取了拖延的办法,一直不提这个问题。

后来,斯大林虽然改变了态度,答应签订新的同盟条约,但又讨价还价,从中国要了两块势力范围,还搞了四个合营公司,才把条约签了下来。所以,毛泽东一想起来“就有气”,说在谈判时苏联人表现出对我们不信任,“至少不完全信任”。中长铁路要中苏共管,旅顺口要做苏联海军基地,在新疆还搞了“什么合股公司”,对新疆和东北三省,斯大林是“不想放手的”。

改善形象

为了改善形象,斯大林对没有“尽职尽责”的画家进行了严厉的惩罚,一个叫纳尔班迪安的画家比他们都高明。在纳尔班迪安的画笔下,斯大林正笔挺地从前方走来,双手叠放在腹前。画面取的是仰角,这种角度能使小人国里的小矮人也显得像巨人。原来,纳尔班迪安听从了马雅可夫斯基的指点:画家必须像鸭子望阳台似的看他要画的对象。对于这幅画,斯大林非常满意,于是每一个机关都挂上了这张画的复制品,甚至理发店和蒸气浴室也挂。于是,斯大林的形象变得“伟大”起来。

毕加索也为斯大林作过两次画。第一次是在1949年,斯大林70寿辰,法共专门派人请毕加索为斯大林画一幅肖像祝寿。毕加索认真地说,他还不熟悉斯大林的面部特征,于是三两笔画了一只举着酒杯的手,上书:“祝你健康!”第二次,也就是1953年3月,法共中央委员阿拉贡看到毕加索“在斯大林的前额上特意添了一绺头发”,就指责此画与斯大林“伟大光荣正确”的一贯形象相去甚远。好在这是为悼念斯大林而画,斯大林本人已经看不到了,不然毕加索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喜穿高跟

斯大林身材矮小,为了改善领袖形象,斯大林的卫士长保克尔动起了心思。他揣测斯大林希望“增加”身高,就专门为斯大林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高跟鞋,这种特制的“增高鞋”外皮巧妙地掩饰着增高部分的后跟。

主要作品

编辑

书籍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斯大林全集》

人民出版社

1953年9月—1956年4月

《论苏联伟大卫国战争》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4年

《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

人民出版社

1971年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人民出版社

1972年

个人生活

编辑

斯大林的发妻叶卡捷琳娜斯大林的发妻叶卡捷琳娜

斯大林于1904年首次结婚,1907年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因斑疹伤寒去世。他们的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二战期间成为苏联红军第14坦克师第14炮兵团某营营长 ,于1941被德国俘虏,雅科夫后来牺牲。

1919年,41岁的斯大林再度成婚,他的第二任妻子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当时只有18岁。她后来为斯大林生下了儿子瓦西里·朱加什维利和女儿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1932年,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在一次晚宴后,回到自己房间,朝头部开枪自杀。原因众说纷纭,已然成谜,最后斯大林下令严厉封锁一切相关档案,党内的公开说法是娜杰日达患有“精神病”。6岁的斯维特兰娜被告知母亲死于急性腹膜炎

斯大林和娜杰日达的儿子瓦西里·朱加什维利是空军飞行员,24岁就成为苏联最年轻的空军少将。1947年被任命为莫斯科军区空军司令员,1952年他因指挥空军飞行表演发生严重的事故,被斯大林撤职。此后瓦西里曾一度意志消沉,常常酗酒闹事。斯大林去世后,瓦西里被逮捕并被判决八年监禁,1960年提前释放,1962年3月瓦西里去世,年仅40岁。

人物争议

编辑

死因争议

自然死亡

格鲁吉亚哥里的斯大林雕像(现已拆除)格鲁吉亚哥里的斯大林雕像(现已拆除)

2013年3月12日,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Joseph Stalin)已经去世60年,但有关其死因依然有许多疑点。《柏林信使报》(Berliner Kurier)首次公布了其获得的11页尸检报告,结果显示斯大林是自然死亡。

文件显示1953年3月1日下午6点30分,斯大林因中风摔倒。最后被发现时,他穿着睡裤和背心坐在毯子中打鼾。斯大林的助手最初以为他只是喝醉了,但随后发现他可能陷入昏迷。

身后争议

在斯大林统治时期,无论是公众生活,还是私人生活都离不开中央政府的干预。20世纪30年代有许多人恨他,斯大林逝世后他们的仇恨也没消除。但在苏联人民中,支持斯大林的大有人在。

不管怎样,斯大林的计划体制是在缺乏广泛社会认同的条件下强制实行的结果。强调国家利益优先导致政治体制僵化,而斯大林的工业和文化变革也走入了死胡同。在他的统治下,苏联政府的思想和行动模式最终会阻碍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具有的积极的、开放式的发展。他在延续并巩固苏联模式,这令苏联在竞争中缺乏活力。

<p>1942《时代》年度风云人物

1942《时代》年度风云人物

斯大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知道如何取悦不同的人。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认为,他意志坚定、铁面无私,他将苏联急行军式地拖进了军事和工业大国的行列。他有阴谋家的谋略,也有官僚所具备的手腕。

后世纪念

编辑
墓地

斯大林墓斯大林墓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之后,遗体也被装入水晶棺,安葬在列宁墓之中。不过,斯大林的遗体在列宁墓里只安放了8个年头。1961年十月革命节前夕,在一个深夜,斯大林的遗体被迅速地移出了列宁墓,然后又迅速地被移到列宁墓后面、克里姆林宫围墙脚下安葬。这座匆匆造就的斯大林新墓上,只有一块白色的大理石墓碑,简单地写着斯大林的姓名与生卒年份。

艺术形象

编辑

出品时间

出品地区

影视名称

饰演者

1939年

苏联

《列宁在1918》

Mikheil Gelovani

1942年

《保卫察里津》

Mikheil Gelovani

1949年

《攻克柏林》

Mikheil Gelovani

1951年

《难忘的一九一九年》

Mikheil Gelovani

1985年

《莫斯科保卫战》

雅·特里波尔斯基

1989年

苏联、美国

《斯大林格勒大血战》

Archil Gomiashvili

1992年

美国

《斯大林》

罗伯特·杜瓦尔

2009年

中国

《建国大业》

亚历山大·巴甫洛夫

2011年

《东方》

山鹰

2012年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2》

亚历山大·巴甫洛夫

2012年

《忠诚与背叛》

山鹰

2014年

《长沙保卫战》

亚历山大·巴甫洛夫

2015年

《开罗宣言》

亚历山大·巴甫洛夫

2016年

《东方战场》

山鹰

2017年

英国

《斯大林之死》

Adrian McLough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