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编辑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缔造者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俄国辛比尔斯克人(现乌里扬诺夫斯克市)。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曾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即苏联总理)、工农国防委员会主席重要职务。1887年8月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1891年从圣彼得堡大学毕业。1892年开始组织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俄文。1895年建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1900年12月创办全俄第一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报纸《火星报》。1912年1月将孟什维克驱逐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让布尔什维克成为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战期间,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1917年11月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1918―1920年,领导全国人民击退14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动阶级的叛乱。国内战争结束后领导全党把工作重点移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方面。1924年1月21日在戈尔基村因中风逝世,享年54岁。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创建者。他成功地领导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转变为伟大实践。列宁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发展和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之路。列宁被全世界共产主义者普遍认同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著述收录进《列宁全集》。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外文名:Vladimir Ilyich UlyaNOv, Lenin(英语)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Ле́нин(俄语)

别名:列宁(Lenin/Ле́нин)

性别:男

国籍:苏联

民族:俄罗斯族

籍贯:辛比尔斯克

生地:辛比尔斯克市(今乌里扬诺夫斯克市)

出生日期:1870年4月22日(俄历4月10日)

逝世日期:1924年1月21日

毕业院校:喀山大学、彼得堡大学

政党:苏联共产党

代表作品: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尔·马克思、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

全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姓:乌里扬诺夫

所处时代:俄国罗曼诺夫王朝、苏联

逝世地:戈尔基村

安葬地:莫斯科红场列宁墓

继任: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主要成就:创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十月革命缔造苏维埃政权,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苏联总理)

职业: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

人物生平

编辑

求学之路

青少年时代的列宁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原姓乌里扬诺夫),1870年4月22日(俄历4月10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市(今乌里扬诺夫斯克市)。

1879年,只有9岁半的列宁跳过了预备班的学习,经考试顺利升入中学。从这时到17岁,列宁一直在辛比尔斯克古典中学读书。 他勤奋好学,在校时学习成绩优异,每次升级都受到学校的奖励。 1887年6月22日,列宁中学毕业,他的毕业证书上的考试成绩,只有一门功课4分,其余十门功课都是5分。毕业时他由于品学兼优获得金质奖章。

列宁年少时目睹了辛比尔斯克城市贫民和附近农民的困苦生活和悲惨遭遇,内激起了对劳动群众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他广泛阅读进步书籍,特别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维·格·别林斯基、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著作,深受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在中学高年级的时候,他第一次看到了在圣彼得堡上大学的哥哥亚历山大带回家的《资本论》,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1887年5月,在列宁即将中学毕业之际,哥哥亚历山大因参与民意党组织的谋刺沙皇的行动被沙皇当局逮捕杀害。 7月,列宁全家来到喀山定居。8月,列宁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年底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捕并遭放逐。翌年秋列宁返回喀山,加入费谢耶夫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开始系统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1889年,列宁随全家迁居萨马拉。他顽强自修,在一年半时间内学完了大学四年的课程。

1891年,列宁以校外生资格通过圣彼得堡大学法律系考试,并被授予优等生毕业文凭。后来取得律师助理资格。他经常在萨马拉地方法院出庭为贫苦农民辩护。

早期活动

1893年8月,列宁来到圣彼得堡。他组织和领导马克思主义小组活动,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同影响工人运动的错误思潮作斗争。

反映列宁革命活动的画作

1894年,列宁撰写《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批判了自由主义民粹派的理论观点和政治纲领,系统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使命,提出了建立工人政党的任务。

1895年春,列宁前往西欧,同在国外的俄国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领导人格·瓦·普列汉诺夫等人建立联系,并考察西欧工人运动。同年10月,列宁回国后将圣彼得堡的所有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起来,成立圣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第一次在俄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1895年底,列宁因内奸告密而被捕入狱。

1897年2月,经过14个月的狱中生活后,列宁被判处流放三年。他从圣彼得堡启程前往西伯利亚东部的流放地,5月抵达流放地——叶尼塞斯克省米努辛斯克专区的舒申斯克村。在西伯利亚的三年中,他开始使用“列宁”这个笔名。

1900年的列宁1900年的列宁

1899年,列宁在流放地完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从而彻底清算了民粹派的错误理论。

1900年2月,列宁在西伯利亚的流放结束,回到圣彼得堡后不久转赴西欧,赴瑞士日内瓦大学留学,然后又到斯图加特、慕尼黑、莱比锡、布拉格、维也纳曼彻斯特和伦敦,从事职业政治活动。在德国慕尼黑他与马尔托夫合作创办了第一份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报纸《火星报》,然后先后在莱比锡、伦敦出版。期间他使用过很多别名,最终以“列宁”作为正式名。

建党斗争

1901—1902年,撰写了日后在俄国革命中极具影响力的《怎么办?》一书。该书明确表示反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批评党内的“经济派”路线,认为落后群体应接受先进群体的领导,要求把党建设成一个以“职业革命家”为先锋核心、有着严密组织纪律的机构(即民主集中制)。

1903年7月3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鲁塞尔召开代表大会,会上形成了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的意思是多数派)。布尔什维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

1904年,列宁写了《进一步,退两步》一书,揭露了孟什维克在党的组织问题上的机会主义,全面论述了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强调组织统一对于无产阶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指出党是工人阶级先进的有觉悟的有组织的部队,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部队。

A·柳比莫夫《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油画) 》 A·柳比莫夫《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油画) 》

1905年初,俄国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月,列宁在伦敦主持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路线。7月,列宁写成《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一书,批判了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策略,全面阐述了布尔什维克的革命策略,对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工农联盟、工农民主专政、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刻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11月列宁由国外回到圣彼得堡,直接领导布尔什维克的工作。

 《在彼得堡帕宁娜伯爵夫人民众文化馆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说》  《在彼得堡帕宁娜伯爵夫人民众文化馆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说》

1907年5—6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列宁被选入大会主席团,并就对资产阶级政党的态度问题作了报告。6月,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失败告终。列宁于年底再度出国,流亡在西欧的巴黎等地,在相对贫困的条件下坚持从事政治写作。

1908年,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列宁在这部著作中驳斥了俄国马赫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揭露了马赫主义的唯心主义实质,系统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这部著作对于布尔什维克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作为指导起了重要作用

这期间列宁还致力于总结俄国革命经验,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实行秘密工作和合法工作相结合的斗争策略,同召回派和孟什维克取消派进行斗争。1912年列宁在布拉格主持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全国代表会议,把孟什维克取消派清除出党。在列宁的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在思想上和组织上得到巩固和发展,成为领导俄国革命的核心力

奔走反战

列宁从1905年起代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参加社会党国际局,从1907年起多次出席国际局会议、国际社会党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团结各国左派同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作了坚决斗争。

П·阿利亚克林斯《在伯尔尼布尔什维克小组的会议上(油画) 》 П·阿利亚克林斯《在伯尔尼布尔什维克小组的会议上(油画) 》

1907年和1910年,国际社会党代表大会先后在斯图加特和哥本哈根举行。这两次会议是在各帝国主义国家疯狂扩军备战、战争危机四伏的形势下召开的。反对军国主义、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成了会议的中心议题。列宁在会上批驳了战争问题上的机会主义观点,阐明了未来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强调无产阶级应当尽力反对和制止战争,如果帝国主义战争爆发,在战争中决不能保卫资产阶级的祖国,应当利用战争来加速资产阶级统治的崩溃。在列宁和克·蔡特金、罗莎·卢森堡等左派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大会制定了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正确策略。

1912年,列宁参加欧洲各地的社会主义集会活动,如布拉格代表会议。

1914年的列宁1914年的列宁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交战国社会党和第二国际多数领袖背弃国际社会党代表大会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决议,纷纷支持本国政府进行战争,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8月,侨居波罗宁的列宁被诬为间谍而遭奥匈帝国当局逮捕,并被关入新塔尔格县监狱。列宁入狱11天后获释,随后携家人前往瑞士。9月5日,列宁抵达中立国瑞士的伯尔尼,第二天即召集在伯尔尼的布尔什维克开会,会议通过了列宁起草的《革命的社会民主党在欧洲大战中的任务》的决议,严厉谴责第二国际领袖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阐明了布尔什维克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列宁还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

1915年8月,列宁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也可能取得胜利。9月,列宁出席了在瑞士齐美尔瓦尔德举行的国际社会党第一次代表会议即齐美尔瓦尔德会议。会上形成了齐美尔瓦尔德左派,建立了以列宁为首的齐美尔瓦尔德左派常务局。 列宁作为齐美尔瓦尔德左派的领导人,主张应把帝国主义战争转化为阶级战争,呼吁工人阶级借机发动内战夺取政权。而会议中的多数派否决了他的主张,认为应把会议纲领限制和平主义的范围之内。在第二次于瑞士的召开的反战会议中,他率领齐美尔瓦尔德左派重申主张,但最后只得到了一个妥协的宣言。

1916年2月,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由伯尔尼迁居苏黎世。这一时期,列宁为批判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展了广泛的创造性的理论研究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集中精力研究帝国主义问题。1915年8月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根据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思想。这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划时代的新贡献。1916年列宁撰写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一书,全面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矛盾,揭示了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指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十月革命

В·佩雷尔曼《在伯尔尼图书馆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油画) 》 В·佩雷尔曼《在伯尔尼图书馆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油画) 》

1917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俄罗斯帝国沙皇尼古拉二世逊位,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被彻底推翻,成立了以社会革命党和立宪民主党为主的各党派联盟俄国临时政府。同时彼得格勒也成立一个苏维埃。此时尚在中立国瑞士的列宁深知自己需要马上返回俄国,但由于邻国陷入了一战无法直接通行。尽管如此,瑞士社会民主党人弗里茨·普拉廷积极与德国当局协商,德国也希望能利用列宁缓解同俄国在东线的战事,于是同意协助列宁乘坐由德国安排的“密封列车”回国。列宁穿越德境后乘船到达瑞典,在瑞典社会民主党人奥托·格日姆伦、图雷·尼曼等人的帮助下,他顺利经过斯堪的纳维亚,于1917年4月16日乘坐火车到达彼得格勒的芬兰站。

归国后,列宁迅速成为革命运动的领袖。他提出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指出俄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反对所谓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抗议其故意拖延立宪会议选举,并提出“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口号。起初由于他政治上的左倾使党陷入了孤立,然而后来他的不妥协立场却使所有不信任临时政府的人把布尔什维克视为自己的盟友。而反对布尔什维克的社会革命党领导人克伦斯基等则污蔑列宁是德国派来的间谍。

列宁在1917年

1917年7月,彼得格勒发生了“七月流血事件”,俄国临时政府镇了布尔什维克所支持的示威游行的工人和士兵,并宣布通缉列宁等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列宁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暂时放弃了武力夺权的想法。他潜伏至拉兹里夫湖畔的草棚里,继续指导革命斗争,8月9日离开俄国本土到达芬兰(当时处于半独立的处境),在此完成了《国家与革命》的写作。9月7日,俄军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旨在推翻临时政府的政变,后者不得不向布尔什维克的赤卫队求援。政变最终被粉碎,而布尔什维克也借机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列宁分析了新的形势后,9月12—14日给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彼得格勒委员会和莫斯科委员会写的两封指示信里,明确提出了通过起义夺权的方案,并于同年10月7日从芬兰秘密返回彼得格勒。列宁起草了由党中央全会通过的武装起义的决议,于1917年10月24日夜间到达斯莫尔尼宫亲自指挥武装起义。11月7日,拥护布尔什维克的工人、士兵和兵于次日凌晨2点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宣告推翻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人民委员会,并表示立即举行立宪会议选举,并要求排除立宪民主党,建立清一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府,即“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史称“十月革命”。同月8日,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颁布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12月20日,列宁提议组建了一个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简称契卡)。任命捷尔任斯基为契卡主席。

建设苏俄

列宁与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列宁与托洛茨基、加米涅夫

1918年1月15日,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建立红军的法令,任命托洛茨基为军事人民委员和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2月,中央委员会发表了《人民委员会告俄国劳动人民书》。3月,列宁领导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布尔什维克党正式更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同年颁布宪法,将国家的正式名称定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维埃俄国。

8月30日,列宁在首都莫斯科郊外米赫尔松工厂对工人演讲后刚要踏上汽车,社会革命党成员卡普兰上前与其交谈,正在列宁回答她时,一支握勃朗宁手枪的手在三步远的近距离伸了出来,接着响起了三声枪响。第一发子弹击中列宁左肩,第二发击中他的左胸并穿颈而过,第三发却打中了正在与他谈话的女性。列宁当即倒地不省人事。此次暗杀事件给列宁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事件发生不久后她就被契卡逮捕,卡普兰承认自己刺杀了列宁,并表示幕后无人指使,完全是个人所为。11月30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成立工农国防委员会,任命列宁为主席。

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讲话 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讲话

1919年8月,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以列宁为首的委员会起草的新党纲。

1920年秋,俄国人民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平定反革命武装叛乱的斗争基本结束。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最根本的任务。列宁为解决这个任务进行了艰苦探索。在12月召开的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提出了电气化计划。10月2日,列宁出席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作了《青年团的任务》的讲话。

И·拉季莫夫《列宁在庆祝十月革命四周年大会上讲话》 И·拉季莫夫《列宁在庆祝十月革命四周年大会上讲话》

1921年3月8日—16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列宁领导了代表大会的工作,并就大会议程上所列的重要问题作了报告。根据列宁的报告,大会通过了关于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等一系列重要决议。同年5月26—28日召开的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重点讨论了新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问题。1921年秋,在十月革命四周年前夕,列宁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回顾了苏维埃政权四年来领导经济建设的艰辛历程。

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封锁,争取苏维埃国家的平等国际地位,列宁亲自为苏维埃政权制定了和平外交政策。1922年4月,苏俄首次参加重要的国际财政经济会议——热那亚会议。列宁认为,这次会议对于巩固和平和发展各国相互关系会起重大作用。他为这次复杂的外交斗争作了细致准备,为苏俄代表团周密地制定了工作要点和斗争策略。

1922年3月27日—4月2日,列宁主持召开了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他向大会作了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对执行新经济政策一年来的工作进行了总结。这是列宁亲自领导的最后一次党的代表大会。

晚年时光

1922年4月24日,由于紧张的革命与战争,在暗杀之前列宁的健康已经受到严重损害。子弹留在他的颈部,靠脊柱很近,约1cm,当时的医疗条件无法安全取走子弹。由一位德国医生为列宁实施手术取出了子弹。

1922年5月,列宁第一次中风,右侧部分瘫痪,开始减少政务。5月下旬至10月初,列宁健康状况恶化,在莫斯科近郊哥尔克疗养。他在疗养中仍然关心和指导苏俄党和国家的工作。10月2日,列宁从哥尔克返回莫斯科,随之投入紧张的工作,主持各种会议,批阅和起草文件。11月20日,列宁出席莫斯科苏维埃全会,作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对公众的讲话。 12月,第二次发生中风后,他停止政治活动。列宁在第一次中风以后,完成了一份遗嘱并交给了妻子克鲁普斯卡娅,评论了六位苏共的高级领导人,包括:托洛茨基、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皮达可夫。其中对斯大林的看法是“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

1923年的列宁1923年的列宁

1923年1月4日,列宁又为他的口授记录作了一个补充,是专门针对斯大林的:“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来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便是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位置上调开,另外指定一个人担任总书记。”3月5日,列宁得知妻子克鲁普斯卡娅被斯大林辱骂和恐吓后十分愤怒,向斯大林提出绝交。斯大林向列宁道歉,最终事情平息。同月,他第三次中风后,直到去世一直卧床不起,也不能说话。

1924年1月21日18时50分,列宁在戈尔基村因中风逝世,终年54岁。有90余万人出席追悼大会时瞻仰了列宁的遗体并默哀。

为政举措

编辑

政治

稳定政权

1917年11月,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列宁起草《告俄国公民书》,宣告临时政府被推翻,政权转到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十月武装起义获得胜利。翌日晚,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和《关于成立工农政府的决定》。大会宣布组成以列宁为主席的第一届工农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

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后,在革命之中失败的俄国地主资产阶级不甘心就此失败而退出历史舞台,逃到俄国北部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克伦斯基等人纠集了哥萨克部队,在克拉斯诺夫的率领下向首都彼得格勒进攻,妄图颠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以社会革命党人为首的“救国革命委员会”因不满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的一些举措,在彼得格勒发动士官叛乱;此外,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的仇视加上帝国主义本身贪得无厌的掠夺野心,对新生的俄国政权虎视眈眈,妄图一举吞噬社会主义俄国。列宁指出,苏维埃国家“处于非常不稳固且极其危急的形势之下,迫切需要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坚定不移地推行无产阶级专政是巩固苏维埃政权最根本的举措”。

政党与政权建设

列宁十分重视执政党建设和苏维埃政权建设。他强调:党必须适应自己地位的变化,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必须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学会做经济工作;党要重视发扬党内民主,尊重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权利;党要执行严格的纪律,保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统一;党要妥善处理党内矛盾,维护党的团结;党要严格执行入党条件,吸收先进分子入党,保证党的先进性;党要密切联系群众,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党要不断推进党和国家机关的改革,加强对党员和干部的监督,反对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和营私舞弊行为。

思想建党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方略,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制度取代了俄国原有的旧制度,但旧思想并非随着新制度的建立而自然消亡,特别是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资产阶级的落后思想和行为习惯仍在“各个方面包围和侵染无产阶级,腐蚀无产阶级的个别阶层。”列宁认为,部分布尔什维克党党员表现出来的思想混乱和蜕化变质的问题,根源就在于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因此,为了使俄共真正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列宁领导俄共在全党范围内广泛而深入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理论素养,从而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列宁认为,“就是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用先进理论武装全党是抵制各种落后思想侵蚀的治本之策。为了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和党校的创办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早在1918年,列宁就向俄共(布)中央提出大规模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建议。在他的推动下,《共产党宣言》在短时间内再版58次,《无产阶级革命》《共产主义者手册》《共产主义之路》以及《红色文库》等党的读物纷纷印发出版,取得了极大的反响。这些著作和刊物的出版为提高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奠定了重要的基石。此外,1919年召开的俄共(布)八大将党校的创办提上议程,提出要创办一所俄共(布)中央直辖的高级党校,并要求统筹设计地方各级党校的办学规划和教学大纲,这为后来建立和办好地方各级党校提供了基本的遵循。1921年召开的俄共(布)十大明确作出了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各级地方党校的决定,大会决议明确提出:“要使每个省城有一个办得很好的、每年有2—3班学员毕业的苏维埃和党务干部学校,并且在共和国的至少半数县内,根据编制的计划建立县级苏维埃和党务干部学校。” 由于俄共(布)中央的高度重视,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的各级组织都将党校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到1922年,俄国境内共建成各级各类党校242所,在校学员多达22000人。列宁领导俄共(布)以大规模出版经典著作和创办地方各级党校为支撑,为党员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党内政治生态也得到明显的优化。

反对官僚主义

为了不断在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国家机关中清除官僚主义垃圾,列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历史经验表明人民的民主权利越完善,官僚主义就越没有容身之地人民的民主权利遭到破坏,官僚主义就会蔓延滋长,横行无阻。就是说发扬民主是克服官僚主义的根本政治措施。要有效地同官僚主义作斗争,就必须确保人民的民主权利。即通过不断扩大和实现人民民主权利的方法,以人民的力量制约权力。因此,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材料》中,列宁把反对官僚主义和争取人民民主并列为上层建筑领域里的两件大事,看成是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国家的“政治内部任务,也是‘建设’任务”。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克服官僚主义,就要实行选举制,监督和罢免苏维埃国家官员。列宁在十月革命后阐述新型国家政权性质时,强调了人民群众的自由选举权和罢免权。他认为,人民群众可以像巴黎公社通过的原则那样有权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随时撤换或罢免不称职的国家公务人员。苏维埃国家“没有任何一个政权机关是由上级任命的。”这里实际说明苏维埃国家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各级政府权力机关。苏维埃国家颁布了列宁起草的《罢免权法令草案》,该法令规定“任何由选举产生的机关或代表会议,只有承认和实行选举人对代表的罢免权,能被认为是真正的民主和确实代表人民意志的机关”。就是说人民掌握罢免权比起掌握选举权,更能反映人民民主的本质特征。“改选问题,这是一个真正实现民主原则的问题。”列宁认为这样做能从根本上铲除官僚制的脓包。

人民群众的监督罢免权最能反映人民民主的实质,它是苏维埃政权的真正人民性所在。列宁十分重视广大群众对党政机关的监督。他认为,监督活动的主体,不是司法机关,监察机关,而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监督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监督,这种监督制度是由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决定的。是无产阶级政权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的有效手段。他说“正是苏维埃同劳动‘人民’的亲密关系,造成一些特殊的罢免形式和另一种自下而上的监督,这些现在应该大力加以发展。……现在我们愈是要坚决主张有绝对强硬的政权,主张在一定的工作过程中,在履行纯粹执行的职能的一定时期实行个人独裁,就愈是要有多种多样的自下而上的监督形式和方法,以便消除苏维埃政权的一切可能发生的弊病,反复地不倦地铲除官僚主义。”为了便于广大工农群众监督国家机关的工作,列宁要求所有负责的公职人员一律定期向工农群众作实事求是的工作报告,以便使非党工农群众有机会对苏维埃机关及其工作进行批评,这是保证“日益充分地实现民主制”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

支持各国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

文国璋《无限关怀(油画) 》 文国璋《无限关怀(油画) 》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保卫苏维埃政权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艰苦斗争时期,密切关注和支持欧洲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1918年德国爆发十一月革命,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列宁高度重视这次革命,号召俄国无产阶级尽力援助德国工人。1919年1月德国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卡·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惨遭反动当局杀害。列宁在莫斯科工人和红军部队举行的抗议集会上发表讲话,强烈谴责这一暴行。他积极声援奥匈帝国的革命运动,1918年11月3日在庆祝奥匈革命的游行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1918年11月29日他指示红军必须千方百计支持拉脱维亚、爱斯兰、乌克兰和立陶宛的苏维埃政府;1919年3月匈牙利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建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列宁立即发去贺电,还写了《向匈牙利工人致敬》一文,高度评价匈牙利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

1911年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列宁在《涅瓦明星报》和《真理报》上发表《新生的中国》等文章,高度评价中国人民的觉醒,并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寄予殷切的希望。1919年11月19日,列宁接见旅俄华工联合会会长刘绍周,询问了中国革命、中国工人生活和联合会的工作等情况,并在苏俄外交人民委员部给刘绍周开的证明书上作了批示:谨请各苏维埃机关和主管部门大力协助刘绍周。

组织建设共产国际

 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1919年3月) 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1919年3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绝大多数交战国的社会民主党背叛了国际主义、支持本国政府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第二国际的领导人及各社会民主党的机会主义和沙文主义彻底暴露,第二国际也随之瓦解。为了团结各国社会党及社会民主党内的左力量,组成新的国际——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列宁在理论上和组织上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1919年3月初,共产国际成立大会即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列宁宣读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并作报告,大会通过了《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等文件。

1920—1922年,列宁领导共产国际召开了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代表大会,制定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战略和策略原则,确定了共产国际的行动纲领和基本任务,阐明了解决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基本原则。在这些代表大会上,列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科学地阐明俄国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以及各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阐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论述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思想。列宁高度重视殖民地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热情支持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封建压迫的正义斗争,并撰写了一系列文章,精辟地论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和发展方向,表达了他对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深切关注。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提出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阐述了全世界无产者与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思想,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应当积极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西欧无产阶级要同东方各殖民地和一切被压迫民族的农民运动结成紧密联盟。他还写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这部重要著作,批评了当时西欧一些新成立的共产党内出现的以教条主义和冒险主义为特征的“左”倾思潮,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策略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强调革命原则性应与策略灵活性结合起来。这部著作对各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策略原则领导本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青年团的任务》则首次提出了共产主义道德的概念,比较完整地论证了共产主义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实质,论述了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意义和方法。

经济

国家电气化

Л·什马季科《在俄罗斯国家电气化委员会计划的示意图前》 Л·什马季科《在俄罗斯国家电气化委员会计划的示意图前》

列宁在1918年就有制定国家电气化计划的打算。1920年,他提出了著名的口号:“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同年,苏俄成立了俄罗斯国家电气化委员会,吸收了200多位科学家和工程师,用了10个月的时间拟定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电气化计划,简称全俄电气化计划。预计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新建发电站30座(20座火力发电站和10座水力发电站)。该计划于同年12月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通过。列宁十分重视这个计划,把它称之为“第二个党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1918年至1921年的俄国内战时期,列宁为最大限度的保障苏俄政权得到充分的物资供应,同时也尝试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于是在1918年6月,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通过了实施“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该政策主要包括:强制征收农民除维持生存量之外的所有粮食(即余粮收集制),国有化所有大中企业,国家垄断所有外贸活动,禁止商品交易并实行计划配给制,对工人采用严格的管理制度,罢工者即行枪决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很快就导致了经济崩溃,到1921年,俄国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失去的75%的人口,而莫斯科的人口也减少了50%。而余粮收集制也严重打击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成为日后饥荒的主要原因。

由于长期的内战和余粮收集制的实施,粮食供给明显下降,而在内战基本结束之后,苏俄当局却没有终止及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1921年春季出现了波及30多个省的严重饥荒,据估计期间全俄约有500多万人饿死,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象。同期的农民也对苏俄政权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发生了反抗征粮的坦波夫叛乱。1921年2月21日,彼得格勒发生了喀琅施塔得事件,曾经在十月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喀琅施塔得水兵暴动,他们要求实现言论自由、解除贸易限制、重新选举一个“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列宁派加里宁前往劝说无效后决定使用武力,令托洛茨基和图哈切夫斯基攻陷喀琅施塔得平息了水兵暴动。

新经济政策

 韩国臻《列宁会见哈默(中国画)》 韩国臻《列宁会见哈默(中国画)》

转入和平建设轨道后,苏维埃政权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很快演化为政治危机。列宁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形势,考虑停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根据列宁的指示,《真理报》于1921年2月发起公开讨论,探讨改行新经济政策问题。 列宁承认:“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于是自1921年3月21日开始,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余粮收集制,实施实物税;停止配给制,允许商品买卖;放松外贸管制,鼓励外资企业投资;允许一定程度的私企经济等。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逐渐走向恢复,至1928年,俄国的工农业产品产量成功地恢复到1913年的水平。该政策于1928年被斯大林废除。

自俄共(布)“十大”确立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苏维埃国家以改革“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余粮收集制为突破口,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同时,通过允许贸易自由和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等手段引领国家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在土地问题上,列宁和他的领导班子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来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和国家的土地安全。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土地政策更加注重农民对土地选择权和使用权的保障,大大拓展了农民支配土地和劳动力的自由,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不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就不能把社会主义建立起来。为了利用外国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恢复和发展大工业生产,加快经济建设,列宁提出实行租让政策,并草拟了租让合同的基本原则等文件。1921年3月17日,列宁就苏俄同美国的贸易问题致信美国实业家华·万德利普。同年10月22日,他专门就租让谈判事宜接见了美国实业家阿曼德·哈默。

军事

无产阶级军队建设

从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初期,布尔什维克党就在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上集体讨论和研究决定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原则性问题。党的中央委员会经常讨论军事战略问题,并通过人民委员会和中央执行委员会贯彻军事决议。1918年12月,俄共(布)党中央通过了《关于军事部门的政策》的决议,确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建设的任务和性质。决议提出:“军事部门与所有其他部门和机关一样,它的政策完全是以党通过中央并在中央的直接监督下所发出的一般指示为基础的。”这就是说,在苏维埃国家一切机关,包括军事机关在内,都应该公开承认共产党的领导。1920年4—5月,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强调:“我们共和国的任何一个国家机关没有党中央的指示,都不得决定任何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或组织问题。”党通过召开会议,讨论决定健全军队组织机构、发展军事技术装备、调配党员领导干部、提高部队战斗力、协调党政军部门工等各项重大事宜。

在十月革命中为夺取政权发挥重要作用的工农赤卫军和起义的旧军队,组织不健全、装备比较差、战斗力很弱,根本无法承担起保卫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重任。面对这一情况,列宁认为必须立即着手组建一支由工人和农民组成的、能够保卫十月革命伟大胜利成果的军队。1918年1月16日,列宁在《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中指出:“为了保证劳动群众掌握全部政权和根除剥削者的政权复辟的一切可能,特命令武装劳动者,建立社会主义工农红军,彻底解除有产阶级的武装。”1月28日,人民委员会通过《关于组织工农红军》的法令。法令特别强调无产阶级军队的阶级性和革命性,要求“工农红军要由劳动群众中最有觉悟、组织性最强的分子组成……每一个参加红军的人都要准备为保卫十月革命的成果,保卫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和生命”。列宁认为,实行志愿兵役制的根本原因在于,只有最有觉悟的工人、农民自愿加入红军,才能忠实地履行革命的武装保卫者的职责。

1918年5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普遍动员工农群众加入红军的法令。6月,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发布了《告工农书》,号召广大劳动群众给俄国武装力量以足够的补充。《告工农书》说:“只有由志愿兵组成的一些团是不够的,必须实行义务兵役制。工人和农民们!为了面包,为了土地,为了自由和社会主义,去服兵役吧!”党在普遍义务兵役制基础上建设人数众多的正规军的方针,在7月举行的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上获得赞同,并以宪法和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9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成立共和国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红军的军事建设和战斗行动。10月,列宁在给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莫斯科苏维埃联席会议的信中,提出建立一支300万人红军的任务。他指出,根据战争形势的需要,我们要百倍努力做好组建军队的工作,“我们原来决定到春天建立起一支100万人的军队,现在我们需要一支300万人的军队。我们能够有这样一支军队。我们一定会有这样一支军队”。

1919年的列宁1919年的列宁

1919年春,苏维埃共和国的地位已大为巩固。3月,列宁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的总结报告以及大会通过的党纲和决议中,都对军事问题作了系统详细的阐述。其中,决议指出:“军队的革命性首先是由建立这支军队的苏维埃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后者确定了军队的宗旨,并把它变成自己的工具。而要使这一工具适应苏维埃制度,只有规定大多数士兵群众的阶级成分,实行政治委员制度,建立党支部以及由党和苏维埃对军队的生活和活动实施全面的领导才能达到。”在党中央和列宁的正确领导下,部队建立起了各级党组织,并积极贯彻实行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制、政治委员制、政治机关制等一系列确保党对军队领导的制度。

巩固无产阶级政权

1918年春,美、英、法、日、德等帝国主义国家相继入侵俄国,妄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反革命势力也乘机发动叛乱。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奋起抗击外国武装干涉,粉碎反革命叛乱。8月30日,列宁在参加莫斯科河南岸区米歇尔逊工厂群众大会时,遭到社会革命党恐怖分子范·耶·卡普兰枪击而受重伤。列宁伤未痊愈即投入保卫苏维埃政权的繁重工作。11月30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成立工农国防委员会,任命列宁为主席。

列宁为组建苏维埃国家的武装力量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组织动员红军战士奔赴前线抗击敌人,亲自视察军事院校指导工作,组织普遍军训培养后备部队;为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他从工农中选拔优秀干部担任红军指挥人员,选派大批优秀党员担任红军政治委员。为了保证前线的胜利,列宁领导苏维埃政府把一切工作转入战时轨道,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下,俄国人民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粉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武装叛乱,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外交

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至1924年列宁逝世为止,在列宁领导下,苏维埃俄国高举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旗帜,把维护民族平等和独立自主,争取世界和平和国际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奉为自己对外政策的指导原则,不断取得外交斗争的胜利。这不仅为巩固新生的红色政权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而且在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上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签订和约

十月革命后,列宁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妥协”,主张以“和平共处”的方针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在关于《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上俄共内部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在此过程中,列宁认为为了实现“和平共处”,无产阶级国家可以对资产阶级国家进行必要的“妥协”。这种“妥协”是暂时的让步和妥协,是为了最终消灭敌人所实行的妥协。

1918年2月,德国军队向俄国大举进攻,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威胁。为了赢得暂时的和平时机来巩固苏维埃政权,列宁力排众议,坚决主张同德国签订和约。在布尔什维克党执政后召开的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问题的决议——《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决议》,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乌克兰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

与欧洲国家

马克思曾科学地预见到,资本主义必然为新社会所代替,这个新社会的国际原则将是和平的,随着剥削的消灭,各民族之间的仇视也会消灭。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这些原则。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就把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争取世界和平,作为苏俄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尽快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外贸关系,列宁花费了极大的心血,作出了艰辛努力,不放弃每一个能够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社会主义的机会。1921年3月,苏俄首先与英国开始建立外交贸易关系的谈判,列宁对此高度重视,经过苏俄政府的外交努力,俄英通商条约终于在1921年3月16日正式签订,打开了与英国进行正常外交贸易往来的大门,为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基础。与英国签订了通商条约之后,列宁又把注意力转向了美国,他始终把与美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外贸关系,放在其对外开放的头等重要地位来加以考虑,作了不遗余力的艰苦努力。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与对外政策的改变,列宁又提出了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的设想。列宁在1922年2月24日给出席热那亚会议的苏维埃代表团的指示中提出:“要想尽一切办法加强资产阶级的和平主义一翼,哪怕能给这一翼在竞选中增添一线胜利的希望也好,这是第一;第二,分化在热那亚会议上彼此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的资产阶级国家。这就是我国在热那亚会议上的双重政治任务。绝对不是充分阐述共产主义的观点。”他还说:“努力迎合这一翼,并且公开宣布,在我们看来,可以而且欢迎同他们签订贸易协定,甚至签定政治协定。”

与中国关系

1919年7月25日,列宁指示苏俄政府表示要归还中国被占领土,“苏维埃政府把沙皇政府从中国人民那里掠夺的或与日本人、协约国共同掠夺的一切交还给中国人民以后,立即建议中国政府就废除1896年条约、1901年北京协议及1907年至1916年与日本签订的一切协定进行谈判”;1920年,再次声明类似主张,虽然北洋政府当局多次派员与苏俄磋商,但苏俄拒不从喀尔喀蒙古退兵,亦拒不放弃中东路。

1920年6月,北京政府督办边防处派遣张斯麟中将出访远东共和国和苏俄。列宁和苏俄政府高度重视北京政府这一外交使团对于改善俄中关系的作用,列宁不仅直接安排苏俄和远东共和国政府接待张斯麟使团,还亲自接见使团成员。在此期间,列宁和苏俄抓住中国北京政府对俄政策的积极变化,致力于争取俄中直接外交谈判,并为此开展了大量的外交工作。

列宁和苏俄政府对于远东共和国的对华外交是十分重视的。远东共和国成立之初,就立即着手组织以优林为团长的使华代表团。列宁对于远东共和国的对华外交是有明确指示的。1921年,列宁就赴中国的外交人员的任务明确指示说:“你们的任务就是在最短的时期内同中国北方政府缔结条约,开放远东共和国与中国的边境,建立赤塔到中东铁路的交通”。 列宁的指示成为远东共和国对华外交工作的重要目标。

文化

文化革命

列宁认为,“文化革命”应包括以下内容:诸如在马克思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改造整个科学构架,建立浸染着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并有与之对应形式的新艺术,全面推动国民教育的发展,一直到超过欧洲国家的水平;改革生活方式,改善居住条件、营养、休闲方式等,还有特别重要的就是改变家庭关系方式;改革所有的卫生和体育体系等等。这个多方面、多层次的过程需要付出艰苦的长期的系统的努力。列宁在1921—1923年间的著作,特别是在他最后几篇文章中还提到了关于克服伟大社会主义任务与劳动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识字、没文化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阐明了对苏维埃文化建设经验的研究是揭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基础。

维护文化安全

革命时期,在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列宁围绕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宣传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这两个方面,进行文化安全的思考。当时无产阶级革命尚未取得成功,革命队伍也不够强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这个阶段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任务就是将科学理论灌输给广大无产阶级,同时防止各种不良思想从中作梗、破坏无产阶级革命队伍在思想上的团结。在学术文化方面,列宁揭示了现代物理学危机的实质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冲突,因此,学术研究应该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科学家、学者应当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在文化继承和传播方面,列宁开始有了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初步关注和构想,初步关注文化教育公平、新闻出版和文化创作自由,提出了“党的出版物原则”,提倡教育公平和创作自由。

在巩固政权时期,列宁重视意识形态安全,从各个方面进行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完善和发挥党在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夯实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基础、阶级基础,坚持思想政治理论灌输,削弱宗教意识形态的影响,坚持无神论宣传的同时注意保护宗教信仰者的情绪和自由。在学术文化安全方面,列宁提倡继承旧有阶级的科学文化遗产。在文化继承和传播方面,开始从制度层面维护民族语言文化安全,保障民族语言的平等,保护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并且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国民文化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要求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理论灌输,重点偏向新经济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以防止宽松环境下思想松动,危害意识形态安全,同时,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扩大意识形态安全的阶级基础。在学术文化安全方面,不断培养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壮大理论人才队伍。关注资本主义学术研究的成果,努力摆脱俄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局面。在文化继承和传播方面,抵制大俄罗斯主义,保障民族语言文化平等,重视民族感情的处理。列宁文化安全观从革命到建设时期,一直在探索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和方法,从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都牢牢守住了意识形态的阵地,保证意识形态的安全稳定;开辟和坚守学术阵地,坚守学术研究的正确方向,保证学术研究坚持唯物主义指导思想,继承科学文化遗产,推动学术研究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保证学术文化的安全;关注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安全问题,促进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维护新闻出版的安全,重视国民教育,维护文化继承和传播的安全。

思想理论

编辑

哲学理论

列宁通过对本民族哲学传统的继承,自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各个时期错误理论的针对性批判,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领域;以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需要为导向开展理论研究,赋予了其哲学浓厚的实践特性。这是列宁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三个基本路径,也是列宁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俄国化的基本路径。批判性和实践性是列宁哲学思想的两个主要特色。

列宁在深入研究古希腊和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以及内在体认和领悟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的基础上,在被称作是“思想实验室”的《哲学笔记》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核心的重大命题,并从“为什么”即这一命题的内在理由与根据和“是什么”即这一学说的具体内容两个维度作出系统“发挥”,从而历史性地实现了唯物辩证法史上的重大突破。

提出“唯物辩证法是革命代数学”的列宁对唯物辩证法乃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例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捍卫,对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探索和推进,对辩证法具体观点的系统界说与阐明等,但其中最具决定性和本质重要的贡献无疑是第一次将对立统一规律把握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面对所处时代现实问题,列宁在汲取古希腊和黑格尔辩证法的有益营养,继承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内在精髓基础上,史无前例地拓展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核心的重大命题,这一学说的积极开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有力回击了当时各种曲解唯物辩证法的错误思潮,为中国共产党人矛盾观的形成提供思想资源。一是为正确分析帝国主义的本质和战争的转化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二是为正确分析处理其他国家社会矛盾提供方法论指导。

列宁主义

1920年,列宁和托洛茨基在莫斯科演讲1920年,列宁和托洛茨基在莫斯科演讲

列宁主义被称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它最早是由斯大林命名的,是列宁在20世纪初形成的思想体系。列宁主义是在俄国实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修订与补充。

列宁主义跟马克思主义等其它流派相比,最大的特征就是其“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如何取得政权”和“无产阶级政权如何治理国家”两个问题上出现了重大分歧。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应当致力于合法斗争(即在资产阶级议会中进行议会斗争),在取得政权之后可以保留所谓的民主制度。而列宁为代表的另一派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寻求所谓的合法斗争的努力必然有使其修正主义化的可能,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在帝国主义阶段只能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而在取得政权之后,不应当保留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应实施无产阶级专政,在无产阶级获得政权之后,即使一国的资产阶级已经不存在,仍然有必要采取专政的方式保卫无产阶级政权。

毛泽东和邓小平曾先后分别用中国革命与中国建设的成功经验充分肯定了列宁主义的指导意义。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强调指出:“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列宁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发展和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之路,成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列宁主义思想体系中一系列重要思想,如:东方社会发展思想、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思想、党内民主建设思想等,对于当代中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历史评价

编辑

苏俄国内

斯大林:①列宁这样朴实谦逊、这样不愿表现自己、至少是不想惹人注目、不摆架子的特点,正是他的最大长处,正是他这种新群众领袖,即人类最“下层”普通群众的新式领袖所具有的最大长处。 ②列宁演说中的逻辑好像万能的触角,用钳子从各方面把你钳制住,使你无法脱身:你不是投降,就是完全失败。至于列宁和彼得大帝,那么彼得大帝是沧海一粟,而列宁是整个大海。 ③只有列宁才善于把最复杂的事情描写得这样简单和明确,这样扼要和大胆,——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一颗子弹。

国外

孙中山:①在多个世纪的历史中,成千上万的领导人和科学家提出众多理论,但从未被实践。而列宁是一个例外。你不仅积极发声,而且还将自己的语言变为现实。你创建了一个新国家,你向我们指出了共同斗争的道路,你将作为一个伟大人物,永远活在被压迫民族的心里。②茫茫五洲,芸芸众生;孰为先觉,以福齐民?伊古迄今,学者千百,空言无施,谁行其实?惟君特立,万夫之雄;建此新国,跻我大同。并世而生,同洲而国;相望有年,左提右挈。君遭千艰,我丁百厄;所冀与君,同轨并辙。敌其不乐,民乃大欢;邈焉万里,精神往还。天不假年,与君何说;亘古如生,永怀贤哲。

李大钊:列宁同志是世界上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者,他的死是全世界被压迫阶级与民族,尤其是东方被压迫民族若中国,一件莫大的损失。列宁同志一生的事业大家大概都晓得。现在只拿出一点来说:俄国自革命后,非常困苦,常人只有一餐过日,列宁同志也一样。据我由俄回国的朋友说:列宁同志自被人枪击后,病中须多些调养费,但薪水甚薄,不得已增加——但还没有两百元。其刻苦俭朴精神,真可为吾侪国民革命者的模范!

蒋光慈(中国现代革命文学先驱):列宁是茫茫的人海中一朵光明闪灼的浪花、今古无比的伟人,他生前有改造世界的天能,死后安稳稳地卧在克里母宫的城下,远观世界革命的浪潮,近听赤城中的风雨。他的光荣如经天的红日,他的墓将是人类自由的摇篮。

束沛德(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列宁安详地闭上了那双充满睿智的眼睛,一只手握着拳头.一只手自然地放在胸前。这不禁使我想起作为宣传家、鼓动家的列宁发表演说时那一手按着胸口、一手指向前方的动人姿势。仿佛他夜以继日地工作。过于疲劳了,现在需要闭上眼睛休息片刻.可他的大还在不停地活动,缜密地思考着如何学会管理经济,如何培养劳动者自觉的纪律性,如何消灭官僚主义,如何纯洁党的组织。

翁铁慧(中国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回望历史,我们要始终不渝地铭记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创新中的卓越贡献。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列宁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运动到制度的跨越,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韦建桦(中央编译局原局长):①列宁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兼具领袖风采、学者襟怀、战士本色的伟人。 ②列宁具有坚定信念、顽强意志、淳厚品性和高洁情怀。一个人即使只做到其中的任何一项并加以坚持,也绝非易事;而列宁却将这四者融为一体,终身践履,力行不怠。这样的心灵世界,可以用中国的一句哲理名言来形容:“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可以说,精神充实、风操优美、心地光明、气度恢宏,这就是列宁人格的真实写照。

玉兰(中国南京审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深化列宁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是连接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邓小平的桥梁与纽带。列宁的思想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国家里取得胜利并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判断,也没有过时。列宁的这些重要理论判断为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支持。

爱德华·菲利普(法国前总理):我一直很钦佩他作为政治家的杰出才能以及他的决心、精力和真正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我敢肯定,如果他活着,他仍然会为他的国家做很多事情,因为他是一个懂得评估各种情况并找到解决方法的人。

丘吉尔(英国前首相):俄国人民掉进泥潭苦苦挣扎,对于他们来说最坏的事情莫过于列宁的诞生,而第二坏的事情则是他的死亡。

尼赫鲁(印度前总理):自他去世后几年间,列宁成为俄罗斯和整个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时间流逝,他的理论不断焕发生机,他是现在为数不多的不朽世界人物之一。列宁仍然活着,不是在纪念碑和画像上活着,而是活在成千上万工人的心中,他们受到列宁的启发,激发了对美好未来生活的希望。

主要作品

编辑

作品名称

时间

《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者的任务》

1897年

《谈谈罢工》

1899年

《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抗议书》

1899年8月

《我们的纲领》

不早于1899年10月

《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

1900年11月初

《中国的战争》

1900年12月

《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

1901年

《怎么办?》

1901年秋—1902年2月

《我们纲领中的民族问题》

1903年7月

《五一节》

1904年4月2日〔15日〕

《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

1905年10月25日〔11月7日〕

《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1905年11月13日〔26日〕

《社会主义和宗教》

1905年12月

《莫斯科起义的教训》

1906年8月29日〔9月11日〕

《约·菲·贝克尔、约·狄慈根、弗·恩格斯、卡·马克思等致弗·阿·左尔格等书信集》

1907年4月6日〔19日〕

《公社的教训》

1908年3月23日

《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

1908年4月3日〔16日〕以前

《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

1909年5月13日〔26日〕

《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

1913年3月1日〔14日〕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1913年3月

《民族问题提纲》

1913年6月

《马克思主义和改良主义》

1913年9月12日〔25日〕

《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

1913年10—12月

《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民族纲领》

1913年12月

《论民族自决权》

1914年2—5月

《民族平等》

1914年4月

《关于民族政策问题》

1914年4月6日〔19日〕以后

《腐蚀工人的精致的民族主义》

1914年5月

《关于民族平等和保护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草案》

1914年5月6日〔19日〕以后

《卡尔·马克思》

1914年11月

《第二国际的破产》

1915年5—6月

《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提纲)》

1916年1—2月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1916年1—6月

《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

1916年7月

《四月提纲》

1917年4月

《革命的教训》

1917年7月底

《国家与革命》

1917年8—9月

《革命的任务》

1917年9月6日〔19日〕

《大难临头,出路何在?》

1917年9月10—14日〔23—27日〕

《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彼得格勒委员会会议上的发言》

1917年11月1日〔14日〕

《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

1918年5月5日

《论我们报纸的性质》

1918年9月18日或19日

《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

1918年10—11月

《论“民主”与专政》

1918年12月23日

《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献》

1919年3月上旬

《关于用自由平等口号欺骗人民》

1919年5月19日

《答美国世界新闻社驻柏林记者卡尔·维干德问》

1920年2月18日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1920年4月—5月

《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为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草拟的)

1920年6月5日

《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

1920年7月26日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

1920年10月

参考资料:

人际关系

编辑

家庭成员

父亲: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乌里扬诺夫(1831年7月26日 —1886年1月12日 ),出生于阿斯特拉罕的一个农奴出身的家庭。他幼年丧父,靠哥哥的资助读完了阿斯特拉罕中学,于1854年在喀山大学物理数学系毕业,成为一名平民知识分子 ,之后担任下诺夫戈罗德中学主任教师 ,1869年被任命为辛比尔斯克省国民教育厅视察员等职,他热爱教育事业。致力于建立新学校、修缮旧学校和培养教师的工作,希望广大人民群众的子女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十多年的工作中,由于工作成绩显著,他被升为第四级文官,成为“文职将军”和一个世袭贵族。 1874年,因多年从事国民教育的劳绩,他晋升为省国民教育总监。

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1835年—1916年)。出身于医生家庭,喜爱音乐和文学。 结婚前住在农村,早年丧母,跟随姨母长大。虽然只受过家庭教育,但由于姨母的严格教诲和她本人的辛勤努力,她通过了学校的考试,获得了当小学教师的资格。她经过自学掌握了英语和法语,还会讲一口流利的德语和俄语。 她品质高尚,为人善良正直,知识丰富。他们夫妻关系亲密,相敬如宾。他们热爱孩子,又很重视孩子的教育。

乌里扬诺夫一家合影(1879年,辛比尔斯克) 乌里扬诺夫一家合影(1879年,辛比尔斯克)

兄弟姐妹

哥哥: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1866年—1887年5月20日),自幼爱好化学。1883年中学毕业,因学习成绩优异获金质奖章。同年到圣彼得堡大学数理系自然班学习。曾在大学获得金质奖章。在大学期间参加民意党人青年小组,并接触马克思主义著作。1886年2月,他参加了圣彼得堡为追悼那些为解放农奴而斗争的作家们所举行的示威游行。随后的几次游行遭到了警察的禁止。民意党人又在谋划着刺杀新的沙皇。亚历山大自告奋勇地承担了这个任务。他准备用炸弹炸死沙皇亚历山大三世。1887年3月13日,他由于积极参与民意党谋刺沙皇的准备工作而被捕,父亲去世后亚历山大继承了父亲的贵族称号。几位身居要职的官员曾告诉他的妈妈,如果他表示悔过,并请求君主予以赦免的话,他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但他拒绝说出密谋的底细 ,并于1887年5月20日被处以绞刑,死时年仅21岁,这件事情对列宁影响极大。受到极大震惊的列宁从血的教训中增强了与沙皇专制制度作斗争的决心,并坚定地说“我们不走这条路”。

姐姐:安娜·伊里尼奇娜·乌里扬诺娃·叶利札罗娃(1864年8月—1935年),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1886年起参加革命运动,同年11月参加了圣彼得堡为纪念杜勃罗留夫逝世25周年而举行的政治示威游行。1887年3月因涉嫌谋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案件被捕,被判处流放西伯利亚5年 ,后改为流放喀山省的科库什基诺村5年,受警察的公开监视。1893年起参加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在莫斯科同米茨凯维奇领导的工人小组建立了联系,并积极参加该小组的活动。她曾翻译和撰写过小册子在工人中传阅。1898年任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届莫斯科委员会委员。1900一1905年间,在《火星报》以及布尔什维克的各个秘密报社工作,曾任《前进报》编委。1904—1906年间,她同当时在国外的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保持着联系,并主管布尔什维克党圣彼得堡市委员会的财务工作。1908一1910年间在莫斯科和萨拉托夫从事革命活动。1912—1914年间参加布尔什维克机关刊物《真理报》和《启蒙》杂志的撰稿工作,并担任《女工》杂志的编委。1917年起任《真理报》编辑部秘书和《织工》杂志编辑。1918—1921年间在社会赡养人民委员部和教育人民委员部工作,自1921年起在党史委员会工作,担任《无产阶级革命》杂志编委。积极参加了列宁研究院的工作,是研究院的科学研究员。

大妹:奥丽珈·伊里尼奇娜·乌里扬诺娃(1871年—1891年5月20日)。中学毕业时获得金质奖章。毕业后自学英语、音乐。后又到赫尔辛福斯学习瑞典语。然后到圣彼得堡的别斯图热夫卡女子高等学校学习。1891年5月20日,因患肠伤寒不幸病逝,年仅20岁。 她和列宁非常友爱,经常在一起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思想进步。

弟弟:德米特里·伊里奇·乌里扬诺夫(1874年8月—1943年),早年学医,学习成绩优异,是一位职业医生 。1894年在莫斯科的大学生小组里开始进行革命活动,为此1897年被莫斯科大学开除,后由于莫斯科工人协会案件被捕入狱。在狱中呆到1898年秋天。出狱后的一年中在波多尔斯克受警察的公开监视。 1900年参加《火星报》组织。 曾在图拉、基辅、辛比尔斯克、敖德萨、克里木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03年在图拉行医,是图拉委员会的委员,并由该委员会推选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代表。之后,担任中央委员会的代表与中央特派员。 曾因革命活动多次被捕入狱。1905一1907年间,担任布尔什维克辛比尔斯克委员会的委员,随后在谢尔普霍夫、费奥多西亚行医,同布尔什维克中央组织保持着经常的联系。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应征入伍,在塞瓦斯托波尔担任军医,在士兵中从事革命宣传工作。十月革命期间他在克里木的工人和黑海舰队士兵中开展革命活动,积极参加了克里木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斗争。1917年担任塔夫利达省党委会的委员和《塔夫利达真理报》的编委。1918年4月克里木被白匪占领后,他在叶夫帕利亚建立了地下中心,负责同克里木各地下组织的联络工作。曾在克里木临时工农政府里担任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和卫生人民委员。1920一1921年间担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和省党委会委员。1921年起在莫斯科卫生人民委员部工作。1925—1930年在斯维尔德洛夫大学工作。1933年起在克里姆林宫医疗卫生处工作。

小妹:玛丽亚·伊里尼奇娜·乌里扬诺娃(1878年2月—1937年),17岁参加革命活动。曾在圣彼得堡、莫斯科、萨拉托夫和俄国其他城市做过党的工作,也在国外做过党的工作。1900年起积极参加《火星报》的工作。1903年秋起在党中央书记处工作。1904年在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组织工作。曾因进行革命活动多次遭到逮捕和流放。1917年3月至1927年春担任《真理报》的编委和责任秘书。在这个岗位上致力于团结工人通讯员。她倡议并领导创办和出版了《工农通讯员》杂志。她在《真理报》主编“工人生活”栏和“女工之页”栏。她在十四、十五、十六次党的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联(布)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曾任联(布)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和苏联工农检查人民委员部部务委员。1932年起在苏联工农检查人民委员部和俄罗斯联邦工农人民检查委员部的联合控诉局工作。在十七次党代表大会上被选为直属苏联人民委员会的苏维埃监察委员,并领导控诉局工作。1935年当选为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婚姻生活

列宁妻子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妻子克鲁普斯卡娅

克鲁普斯卡娅(全名叫娜杰日达·康斯坦丁诺夫娜·克鲁普斯卡娅)1869出生于俄国圣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青年时代她在学校里,她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开始从事革命活动,当时是马克思主义小组成员,她听说从伏尔加河来了一位很有学识的马克思主义者,并且阅读了他的一本关于市场问题的著作。著作中那精辟的见解,使她大为钦佩,她渴望着能同这位新来的马克思主义者见面。

1894年,在圣彼得堡的一次会议上,列宁结识了克鲁普斯卡娅,会上列宁和大家一起探讨俄国革命应走什么样的道路,给克鲁普斯卡娅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此后,每逢星期天,列宁都去给工人小组讲课,列宁常常顺路到克鲁普斯卡娅家里做客,当时,克鲁普斯卡娅在一所工人星期夜校里任教,很了解工人们的生活疾苦、意见和要求,她经常向列宁汇报学校里的情形和工人们的生活。而这一切情况,也正是他很想了解的事情,就这样他们经常见面,互相交换意见和讨论问题。有一次,列宁得了肺炎,克鲁普斯卡娅多次去看望他。这样,他们接触了解的机会就更多了。共同的事业理想使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逐渐发展成为了爱情

1895年12月,列宁因为进行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了。克鲁普斯卡娅焦急万分,她通过地下党的帮助,先同列宁取得了联系,并且经常秘密通信。列宁流放以后,她也被捕了,警察当局判处她到乌法流放三年。于是,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姬分别向警察当局提出申请:克鲁普斯卡姬让自己也到列宁的所在地流放(列宁让她也到自己的流放地去服刑)。警察当局开始不同意。后来经过反复的斗争,警察当局才勉强允许克鲁普斯卡娅去舒申斯克,但必须与列宁结婚,在列宁刑满离开后,克鲁普斯卡娅还要到乌法去服满剩下的刑期。

列宁

1898年5月7日,克鲁普斯卡娅来到了列宁的流放地——西伯利亚东部米努辛斯克县的舒申斯克村。她一到舒申斯克,警察当局就威胁说,如不马上结婚,就要将她押送到乌法。他们只得立即准备结婚,可是警察当局却又故意难,拖了两个月才发给他们结婚证书。

1898年7月10日,由几位同村的农民当证婚人,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举行了婚礼。婚后,他们互敬互爱,他们认为夫妻之间如果没有最大的信任,共同生活是不能设想的。他们之间曾订了一个夫妻“条约”:互不盘问。以后又补充了一条:如果互相有了意见,绝不隐瞒。列宁在家里对她,总是象在革命队伍中对待同志一样体贴入微,倘若克鲁普斯卡娅身体稍有不适,列宁就非要动员她去就医不可,生怕因诊治不及时而使病情加重。

人物争议

编辑

笔名由来

很多人都知道,列宁的真名叫“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只是他比较经常使用的一个笔名。“列宁”这个笔名第一次被使用,是在1901年12月俄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曙光》上,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在上面发表了一篇题为《土地问题上的“批评家”先生们》的文章,署名用的就是后来被全世界都知道的那几个字:尼·列宁。由于长期进行革命工作,势必要经常使用假名、化名以及笔名,因此列宁一生使用过的这类名字极多。有人统计过,列宁总共使用过的笔名和化名,多达150多个。在这些名字中,“列宁”显然不是用得最早的,早在10岁左右的时候,列宁就曾经使用过“库贝什金”做笔名写些小故事。此后使用过的名字也有不少是早于“列宁”的。例如,1895年发表《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是使用过的“克·士林”;1898年的《经济评论集》中使用过的“弗拉基米尔·伊林”等等。但很显然,他最喜欢的,用得最多的,还是列宁这个名字,否则我们今天就不会用这两个字来称呼他了。从1902年开始,他用“列宁”这个署名发表的文章达800多篇,其中包括著名的《怎么办》、《第二国际的破产》、《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等著作。即使在胜利后作为苏维埃新政权的领袖签署法令及其他一些重要文件时,他也时常喜欢在真名后加上“列宁”这个名字,证明他对这个笔名感情颇深。

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列宁生前没有说过,在自己的种种著作中也未提及。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围绕其笔名由来产生了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列宁”是为了纪念“列纳事件”而采用的。“列纳”是西柏利亚的一个地名,1912年4月,在附近金矿罢工的工人曾经遭到沙皇残酷的镇压,结果死伤人数总共达到420人之多。“列宁”和“列纳”第一个音节相同,所以有人认为两者有关联。

另一种说法认为和勒拿河有关,这是位于西伯利亚的一条大河,1897年—1900年列宁曾在西伯利亚流放,有人据此猜测“列宁”这个笔名是为了纪念这三年对他产生重大影响的生活,于是挑选了这条美丽雄壮的河流作为自己的名字。而列宁的弟弟德米特里·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也支持这种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虽然也同意“列宁”这名字来源于勒拿河,但却认为这与俄国的马克思主义之父普列汉诺夫有关。当时,普列汉诺夫的笔名“沃尔金”,是由伏尔加河的名字引申来的,列宁远追先人,于是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东方,最后选择了勒拿河,以此与“沃尔金”相对应。

此外,还有人认为,“列宁”这名字是为了纪念母亲和已故的姐姐而采用她们的名字“莲娜”的词根构成的笔名。

然而以上的说法,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似乎持不同的态度,她以为这个名字和他的母亲姐姐并没有关系,而“列纳事件”发生的时候,列宁这个笔名早已经有了,至于勒拿河,“他根本就没有去过”。

死亡原因

有关列宁的确切死因,长期以来一直是各方猜测的话题。哲学副博士、莫尼卡·斯皮瓦克在畅销书《天才死后的诊断》中指出了医学专家在解剖并仔细分析列宁大脑时的研究发现。斯皮瓦克说,列宁逝世以后,科学家就开始研究列宁的大脑。下面是健康人民委员尼古拉·谢马什科院士报告中的一段话:“列宁的死因被认为是血管壁硬化(动脉硬化)。解剖证明,这是列宁生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病因就在颈动脉。”斯皮瓦克说,解剖时,发现列宁的大脑状况很糟糕。列宁的脑颅组织总共只有1340克,连标准的脑重量都达不到。谢马什科院士的报告说,“动脉硬化首先影响大脑,也就是直接支配人体活动的器官”。用这位专家的话说,病症直接侵害“最脆弱的部位”,列宁的脑颅组织就是这种“脆弱”部位。

后来,专家就把列宁的大脑、心脏和从他身体里取出来的子弹放入研究所的玻璃瓶,进行仔细研究。据斯皮瓦克说,1925年,苏联成立了专门研究列宁大脑的实验室。年轻的苏维埃国家没有自己的专家,只好求助于外国。著名的德国神经学家奥斯卡尔·福格特主持了研究工作。按照福格特的计划,在德国制作了宏观切割仪(切割成几大块)和微观切割仪(做成3.4万个切片)。

1927年,福格特提交了研究报告。报告说,列宁的大脑结构与常人不同,这成就了他的领袖事业。列宁的锥体细胞非常发达,细胞之间的连接纤维十分有力,细胞内核也极为坚实和清晰。科学家把列宁的大脑和其他天才的大脑相比较,认为列宁的大脑质地更高。列宁前额部位的沟回比卢那察尔斯基、米丘林、马雅可夫斯基的沟回都要多。

研究评价

关于列宁思想,中国学者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在列宁的辩证法思想、东方社会发展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思想、法律思想、党内民主思想等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共识。但与现实需要相比,还显得不够。至于国外学术界,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也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只是囿于意识形态的偏见,西方学术界对列宁及列宁主义基本持否定的态度。中国学术界关于列宁研究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不足:第一,对诋毁列宁的种种观点回应不够。这些观点包括:“列宁是专制独裁者”、“列宁是乌托邦主义者”、“苏联解体原罪在列宁”、“列宁背叛了马克思”等。第二,对列宁与斯大林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够。第三,对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问题研究不够。第四,对列宁思想本身的内在逻辑及历史演进研究不够。

由于世界历史的变化,列宁思想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遭遇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由于十月革命的胜利带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蓬勃发展,以及后来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起的中流砥柱作用,列宁的哲学思想成为世界进步思想的旗帜,列宁哲学思想的研究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主线;20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改革运动的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题的变换,列宁的革命理论及其哲学思想开始受到质疑;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人们转而全盘否定列宁哲学思想的价值。

艺术形象

编辑

电影形象

上映时间

摄制国家

饰演演员

《十月革命》

1928年

苏联

VasiliNikandrov

《列宁在十月》

1938年

BorisShchukin

《列宁在一九一八》

1939年

《烽火赤焰万里情》

1981年

美国

RogerSloman

《红钟》

1983年

墨西哥、苏联、意大利

阿那托里·乌斯丘让尼诺夫

《建党伟业》

2011年

中国

谢尔盖·巴尔科夫斯基

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编辑

纪念场所

列宁墓

列宁墓

列宁墓位于俄罗斯莫斯科红场中央,由红色花岗石和黑色大理石建成,庄严肃穆。列宁逝世于1924年1月21日,苏联政府为纪念他,在莫斯科的红场建造列宁墓并将列宁的遗体用现代防腐技术制成木乃伊保存在水晶棺内供瞻仰,他身穿黄色上衣,胸前佩戴一枚红旗勋章,身上覆盖着前苏联的国旗,脸和手都由特制的灯光照着。列宁墓上层修建有检阅台,每当重要仪式时,领导人就站在列宁墓上观礼指挥。

纪念馆

中央列宁博物馆中央列宁博物馆

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中央列宁博物馆位于莫斯科革命广场,是苏联研究列宁生平和苏共党史的重要机构,也是苏联主要博物馆。1924年5月31日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建立列宁研究所,并在该所内设立博物馆的决定。1925年1月25日列宁博物馆开放。1935年9月联共(布)中央通过关于建立中央列宁博物馆的新决定,1936年5月15日博物馆在革命广场上落成并开放。馆内有34个展厅,约有12.5万件展品。该馆在列宁格勒、第比利斯、基辅、乌里扬诺夫斯克、巴库、利沃夫、塔什干设有7座分馆。

乌里扬诺夫斯克列宁纪念馆位于前斯特列里茨街,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列宁出生在那里的一所房子中。1970年4月16日,为了纪念列宁诞辰100周年,列宁纪念馆开馆。该建筑由鲍里斯·谢尔盖耶维奇·津采夫博士设计的。列宁纪念馆中有列宁博物馆,多功能音乐厅和教室。博物馆坐落大楼的第三层的南部。开馆于1941年11月2日。而在1970年4月,该博物馆被转移到列宁纪念馆。

纪念活动

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理论研讨会 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理论研讨会

2020年4月22日,为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于近日联合举办“开创新时代的源头活水”暨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学术研讨会。

2020年8月21日,“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牵头承办,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

纪念奖项

列宁奖

苏联授予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苏联公民的最高奖。最初于1925年设立,但1935—1956年没有颁奖。1957年重新颁奖,同年还增设了列宁文学与艺术奖。1966年9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颁发两年一度的列宁奖。其中25项为科学与技术奖,5项为文学、艺术和建筑奖。1970年增设了文学奖。每项奖金都是1万卢布。

列宁勋章

列宁勋章列宁勋章

1926年7月8日,红军总指挥部部长列维奇维姆建议为已经拥有四枚红旗勋章的人颁发新勋章“伊里奇勋章”。但当时俄罗斯内战已经结束,对军功章的需求不大。因此直到1930年4月6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才发布法令设立列宁勋章,为当时苏联的最高荣誉。列宁勋章是用来奖励那些为革命运动、劳动、保卫社会主义国家、增进人民之间友谊和合作、促进和平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列宁勋章还可以授予国外的单位和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