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来丝虫病 编辑
致病作用
罗阿丝虫的致病阶段主要是成虫。由于虫体移行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皮下结缔组织的炎症反应,可致游走性肿块或肿胀,虫体离去,肿块随之消失,此表现最常发生在腕部和踝部,患者有皮肤瘙痒和蚁走感症状。成虫可从皮下爬出体外,也可侵入胃、肾、膀胱等器官,患者可出现蛋白尿。成虫也常侵犯眼球前房,并在结膜下移行或横过鼻梁,引起严重的眼结膜炎,亦可导致球结膜肉芽肿、眼睑水肿及眼球突出,患者常表现出眼部奇痒。
本病诊断要点
患者有在流行区生活的历史,如来自或到过非洲的人群;典型的眼部奇痒、游走性皮下肿块伴有皮肤瘙痒等症状;球结膜下或皮下可见到虫体蠕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血中或骨髓液中检出微丝蚴、眼部或皮下包块活检出成虫是确诊本病的依据。
治疗药物
海群生和呋喃嘧酮。伊维菌素和甲苯咪唑均可清除血中微丝蚴,但对成虫无作用。在皮肤上涂驱避剂(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可防传播媒介斑虻叮刺,以免罗阿丝虫的感染。
中华按蚊
马来丝虫病流行区的共同特点为:水源充沛、雨量大或有泉水,多为适宜于大量繁殖按蚊的水稻区。因此,马来丝虫病主要分布于:1浙、 闽、赣及皖南的华东山区;2江汉湖沼平原区;3黔桂林区;4四川峨眉山区;马来丝虫病传染源除血中有微丝蚴的人外,一些感染马来丝虫的动物亦可作为传染源。传播媒介主要为中华按蚊该蚊农村密度高,故马来丝虫病在农村流行较广。班氏丝虫
2、丝虫热 周期性突然发生寒战、高热,2—3日后自退。有些仅有低热而无寒战。局部无淋巴结炎或淋巴管言,有时伴。丝虫热可能为深部淋巴结言或淋巴管炎所致。班氏丝虫病流行区 多见丝虫热发作。3、精囊炎、附睾炎和睾丸炎 表现为发热剂一侧自腹股沟向下蔓延的阴囊疼痛,并放射至大腿内则。局部检查可见睾丸和附睾肿大,有压痛,精囊上一个或多个结节性肿块,压痛明显,持续数天后可自行消退,肿块变小而较硬,反复发作可致肿块逐渐增大。
4、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综合征 又称“丝虫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表现为畏寒、发热、咳嗽、哮喘及淋巴结肿大。肺部有游走性浸润、X线胸片可见支气管血管纹理增多和广泛粟粒样斑点状阴影,痰中可找到嗜酸性粒细胞和夏—雷结晶。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占白细胞总数20%—80%不等。血中常可找到微丝蚴。
(二)晚期(淋巴阻塞性病变期) 系淋巴系统增生、阻塞所引起的表现,炎症仍反复出现,故多数病例炎性和阻塞性病变交叉重叠出现。
1、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曲张 反复发作的淋巴结炎和淋巴结内淋巴窦的曲张为导致淋巴结肿大的因素。肿大的淋巴结和其周围向心性淋巴管曲张形成肿块,触诊似海绵状包囊,其中有硬核感觉,穿刺可得淋巴液,有时可找见微丝蚴。淋巴结肿大多见于腹股沟。淋巴管曲张常见于腹股沟、精索、阴囊及大腿内侧。今索淋巴管曲张常相互粘连而成索状,不易与精索经曲张相鉴别,且二者多并存。
2、鞘膜积液 多见,轻者常为无症状,积液较多者阴囊体积增大,皱褶消失,有下坠感而无疼痛,透光试验阳性。积液可为草黄色淋巴液或乳白色的乳糜液,积液沉淀中可找到微丝蚴。
3、乳糜尿 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淋巴管阻塞造成肠干淋巴管内淋巴液返流,进入泌尿道内形成乳糜尿,淋巴瘘处伴出血混料类称为乳糜血尿。常骤然出现,发作前可无症状,亦可有畏寒、发热、腰部、盆腔及腹股沟等处疼痛,继之出现乳糜尿。一般发病后持续数日或数周而自行停止,但劳累或进食油腻后可再诱发。尿呈乳白色若混有血液则呈粉红色,静置后分三层:上层为脂肪,中层较清,下层为粉红色沉淀,内含红细胞、比细胞、淋巴细胞,有时可找到微丝蚴。
4、象皮肿与淋巴水肿 两者在临床上常难区别,且常同时并存。淋巴水肿与可逆性水肿,淋巴液水流改善后可自行消退若淋巴回流不能恢复,日久发展为象皮肿,此时有或无凹陷性水肿,皮肤肥厚、变硬、不出汗、干燥,后期为过剩的纤维化,皮肤粗糙,出新褶沟、疣状结节。由于局部循环障碍,抵抗力降低,易招致链球菌或其他化脓菌感染,形成慢性溃疡。象皮肿绝大多数发生于下肢,可全腿且发展快而严重,亦会引起阴囊象皮肿。
1、马来丝虫中间宿主为中华按蚊、窄卵按蚊和曼蚊;
2、马来丝虫微丝蚴出现于折算血液的高峰时间为晚8时至次晨4时;
3、马来丝虫夜现周期型主要寄生于人、而夜现亚周期型除人外上可寄生于叶猴、野猫、家猫等多种动物,在深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播。马来丝虫病仅限于亚洲流行,我国分布于10个省、市、自治区,有多个省、市、自治区存在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的混合感染。马来丝虫病流行区的共同特点为:水源充沛、雨量大或有泉水,多为适宜于大量繁殖按蚊的水稻区。因此,马来丝虫病主要分布于:1浙、闽、赣及皖南的华东山区;2江汉湖沼平原区;3黔桂林区;4四川峨眉山区;马来丝虫病传染源除血中有微丝蚴的人外,一些感染马来丝虫的动物亦可作为传染源。
(一)病原学检查 血液体体液中检出微丝蚴是诊断早期丝虫病惟一可靠方法。
1、血液微丝蚴检查 晚10恩时至次晨2时检出率最高。
方法有:
(1)厚血片法:耳垂血三大滴在玻片上制成厚薄均匀的厚血片,干后溶血,染色镜检;
(2)鲜血法:耳垂后一大滴在玻片上加水溶血稀释,加盖玻片后地倍镜下找微丝蚴,微丝蚴自由摆动,前后卷曲,较易识别。方法简单,但阳性检出率低;
(3)浓集法:取抗凝静脉血2ml,加整流10ml溶血,摇匀,离心沉淀,取沉渣镜检,此法阳性率高;
(4)白天诱出:口服乙胺嗪100mg后,15、30、60分钟分别采外周血找微丝蚴,检出率低;
(5)薄膜过滤法:抗凝静脉血2ml经孔径3um的核孔薄膜过滤后取下薄膜,用热的苏木素染色5分钟后镜检。此法检出率和微丝蚴检出数斤高于厚血片法和浓集法。
2、各种体液微丝蚴检查 可在鞘膜积液、淋巴液、乳糜尿、乳糜腹水、乳糜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及骨髓等标本中检查微丝蚴。
(二)免疫学检查
1、批内试验 注射犬恶丝虫抗原0.05ml于受试者前臂,15分钟后丘疹直径>0.9cm者为阳性。此试验敏感性和特异高,与血中微丝蚴检出符合率为86.2%—94.1%。
2、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国内以牛丝虫成虫为抗原,间接荧光抗体法查患者血清中抗体,阳性率85%—99.2%。该法具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又可反映防治成效。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以该法查血清中抗体,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为本病较理想的辅助诊断方法。
4、检测循环抗原 对微丝蚴阳性病人有较高的敏感性,为一种特异诊断方法,但对微丝蚴阴性病人则敏感性较差。用单克隆抗体查循环抗原可作为抗丝虫病药物疗效评价的检测方法。
DNA杂交试验和PCR可用于微丝蚴血症检查,血中微丝蚴量少和需行虫种鉴定者尤为适用。诊断 依据流行区旅居史,有反复发作的淋巴结炎、性淋巴管炎、乳糜尿、精索炎、象皮肿等临床,即应考虑丝虫病可能。外周血、体液中找到微丝蚴,诊断即可确立。疑为丝虫病而未检出微丝蚴者可以大剂量乙胺嗪(海群生)作治疗性诊断,如出现发热、淋巴系统反应和淋巴结节,诊断即可成立。急性期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应与细菌性相区别。晚期腹股沟淋巴肿大形成之肿注意与腹股沟疝区别。精索炎和附睾炎应与附睾结核鉴别。入迷尿虽多见于丝虫病,但也偶见于结核、肿瘤、包虫病以及其他因素所致腹膜后淋巴系统广泛破坏而引起的淋巴通路受阻。
病原治疗
首选药物为乙胺嗪,为微丝蚴及成虫均有杀灭作用,服药后反应较重,治愈丝虫病须在数年内反复治疗。成人可用乙胺嗪0.6g/d,分3次服连服7d,总剂量为4.2g;血中微丝蚴多,体制好的成深患者可每天午后服1.5g,连服2d,或每次0.75g,2次/d,连服2d,或每天下午1.0g,连服3d,总剂量3.0g;亦可采用小剂量长疗程法,每周一次,每次0.5g,连服7周,总剂量3.6g。
在流行区可采用全民服药,以以免血中微丝蚴量少者或慢性病人漏治。成人每次服乙胺嗪6mg/kg,儿童酌减,每周或半月服一次,共服12次,成人亦可0.5g一次顿服。乙胺嗪杀死微丝蚴后释放的异体蛋白可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发热、关节酸痛皮疹等。随后药物作用于成虫可出现淋巴系统的反应,如淋巴管炎、淋巴结肿痛、淋巴管扩张和淋巴管结节等。严重心、肝、肾疾病、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妊娠3个月以内的或8个月以上妇女及乐清期妇女乙胺嗪治疗应暂缓或禁忌。
对症治疗
1、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 可口解热镇痛剂或强的松,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加用抗菌药物。
2、乳糜尿 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少食脂肪、多饮水,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久治不愈者可试用20%碘化钠或1%—2%硝酸银6—10ml作肾盂内冲洗,有一定效果。顽固性乳糜料患者可行肾蒂淋巴扎剥脱术或淋巴转流术可能有较满意的效果。
3、象皮肿与淋巴水肿 采用棒绑扎为主的综合疗法可能有效。巨大阴囊或乳房象皮肿可手术整形,鞘膜积液可行睾丸鞘膜翻转术腿微静脉—淋巴管吻合纤维外壳手术治疗下肢象皮肿可获满意效果。
2、消灭蚊虫孳生地。在有蚊季节正确使用蚊帐;户外作业时,使用防蚊油、驱蚊灵或其它驱避剂等涂布暴露部位的皮肤,头部可用防蚊网。
3、保护易感人群 在流行区采用海群生食盐疗法,每公斤食盐中掺入海群生3g,平均每人每日16.7g食盐,内含海群生50mg,连用半年,可降低人群中微丝蚴阳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