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蛉热 编辑

传染病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白蛉热是一种传染病病原体是一种滤过性病毒,传染媒介为白蛉。亚热带和地中海地区草原地带是白蛉热的发地区。首先由于白蛉的叮咬(常在脚踝、手腕、颈部处),引发疥疮,然后经抓挠而加重,导致溃疡形成,成为进一步感染的入口。也可引起头痛、眼睛血丝以及与流感相同的症状,恢复前发烧将持续大约3天时间。

基本信息

编辑

外文名:sandfly fever;pappataci fever

就诊科室:传染科

常见发病部位皮肤

常见病因:白蛉热病毒

常见症状:微痒或剧痒;丘疹,风团,小结节或糜烂,疱等

传播途径:白蛉叮咬

中文名 :白蛉热

病因

编辑
白蛉热病毒通过白蛉叮咬进入人体,经淋巴管毛细血管到达网状内皮系统进行繁殖,达到一定数后进入血液循环,造成病毒血症,引起全身病变,也可侵及中枢神经系统

流行病学

编辑
猴及鼠类等野生小哺乳动物自然宿主患者也携带。病毒通过白蛉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在流行区多见于儿童,病后免疫至少2年或终生。本病分布于地中海地区,东亚、南亚、热带美洲林区。有季节性,与白蛉繁殖有关,易感成人介入时可造成本病流行。热带美洲本病流行与森林开发有关。

临床表现

编辑
白蛉以头部的喙器刺入皮肤吸吮人和动物的血液,被叮咬后有人可毫无反应,有人感微痒或剧痒,局部出现红色丘疹、风团、小结节或糜烂、水疱等损害,愈后可留下色素沉着的斑片。若白蛉体内含有黑热病小体(LD小体)在叮咬人的皮肤时可引起黑热病、皮肤黑热病的发生。初起为在白蛉叮咬处发生小的瘙痒性丘疹,可持续5天左右,再经过5天潜伏期后,就突然出现头痛、乏力、恶眼结膜充血、颈部强直及腹痛等全身症状,同时在面部、颈部可发生猩红热皮疹。恢复较慢,要经过几次的反复发热而逐渐消退。

检查

编辑
1.血液检查

细胞计数减少,早期淋巴细胞减少,后期淋巴细胞分类增多。

2.X线检查

X线胸片未见异常。

3.尿常规检查

出现尿蛋白,而且在第4~6病日尿蛋白非常多。

诊断

编辑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可作出初步诊断。依赖于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确诊。

鉴别诊断

编辑
应与流行性感冒及登革热鉴别。

1.流行性感冒

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在数小时至24小时升达高峰,并且伴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食欲减退

2.登革热

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天,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

治疗

编辑
1.隔离传染源

虫较多的地方可用网捕或粘捕群舞的成蚊。可以考虑在河中养鱼放鸭以吞食孑孓。常清理污水,以阻止蚊虫孽生。使用杀蚊剂驱散蚊虫。

2.阻断传播途径

皮肤上涂驱蚊药水、驱蚊油等防止蚊虫叮咬。有条件的安装纱门纱窗、挂蚊帐等防蚊虫叮咬。

3.其他

除此之外,也应该注意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做到搞好环境卫生。

预防

编辑
主要预防措施在于使用杀虫剂消灭白蛉,以及改善居住条件,目前尚无疫苗。

上一篇 裂谷热

下一篇 圣路易脑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