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苓 编辑
目录
-
1
《中国药典》:猪苓
2
拼音注音
3
别名
4
英文名
5
来源
6
性状
7
贮藏
8
炮制
9
鉴别
10
归经
11
性味
12
功能主治
13
用法用量
14
备注
15
摘录
16
《中药大辞典》:猪苓
17
拼音注音
18
别名
19
出处
20
来源
21
生境分布
22
原形态
23
性状
24
化学成分
25
药理作用
26
炮制
27
归经
28
性味
29
注意
30
功能主治
31
用法用量
32
复方
33
各家论述
34
备注
35
摘录
36
《中华本草》:猪苓
37
拼音注音
38
别名
39
英文名
40
出处
41
来源
42
生境分布
43
原形态
44
栽培
45
性状
46
毒性
47
化学成分
48
药理作用
49
炮制
50
鉴别
51
归经
52
性味
53
注意
54
功能主治
55
用法用量
56
复方
57
各家论述
58
摘录
野猪粪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Fries的干燥菌核。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本品呈条形、类圆形或扁块状,有的有分枝,长5~25cm,直径2~6cm。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皱缩或有瘤状突起。体轻,质硬,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气微,味淡。
置通风干燥处。
除去杂质,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1)本品切面:全体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外层厚27~54μm ,菌丝棕色,不易分离;内部菌丝无色,弯曲,直径2~10μm,有的可见横隔,有分枝或呈结节状膨大。菌丝间有众多草酸钙方晶,大多呈正方八面体形、规则的双锥八面体形或不规则多面体,直径3~60μm,长至68μm ,有时数个结晶集合。
(2)取本品粉末1g,加稀盐酸10ml,置水浴上煮沸15分钟,搅拌,呈黏胶状。另取本品粉末少量,加氢氧化钠溶液(1→5)适量,搅拌,呈悬浮状。
甘、淡,平。
利水渗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
6~12g。
豕零(《庄子》),猳猪屎(《本经》),豕橐(《庄子》司马彪注),豨苓(《韩昌黎集》),地乌桃(《本草图经》),野猪食(《东北药植志》),猪屎苓(《四川中药志》)。
《本经》
为多孔菌科植物猪苓的干燥菌核。南方全年皆采,北方以夏、秋两季为多。挖出后去掉泥砂,晒干。放干燥通风处。
分布河北、河南、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及东北等地。主产于陕西、河南、河北、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湖北等地亦产。陕西、云南产量较大,陕西产者质量最佳。
菌核呈长形块状或不规则块状,有的呈关状,稍扁,表面凹凸不平,棕黑色或黑褐色,有皱纹及窟状突起;断面呈白色或淡褐色,半木质化,较轻。子实体从地下菌核内生出,常多数合生,菌柄基部相连或多分枝,形成一丛菌盖,伞形成伞状半圆形,直径达15厘米以上。菌盖肉质,干后硬而脆,圆形,宽1~8厘米,中部脐状,表面浅褐色至红褐色。菌肉薄,白色。菌管与菌肉同色,与菌柄呈延生;管口多角形。孢子在显微镜下呈卵圆形。
生长在山林中柞树、枫树、桦树、槭树、橡树的根上,性喜松软凸起不易长草的土壤中,雨季常在凸起处生有一茎多头蘑菇状的子实体。
猪苓隐生于地下,地上无苗,寻找较困难。据河北经验,凡生长猪苓的地方,其土壤肥沃,发黑,雨水渗透也快,小雨后地面仍显干燥。
为干燥的不规则的长形块状或近圆形块状,大小粗细不等,长形的多弯曲或分枝如姜,长约10~25厘米,径约3~8厘米,圆块状的直径约3~7厘米。外表面灰黑色或棕黑色,全体有瘤状突起及明显的皱纹。质坚而不实,轻如软木,断面细腻,白色或淡棕色,略呈颗粒状。气无,味淡。以个大、外皮黑褐色光亮、肉色粉白、体较重者为佳。
①利尿作用
健康人口服猪苓煎剂5克,6小时内尿量增加62%,氯化物增加45%,但3克煎剂及临床常用量对人未能证实有利尿作用。以不麻醉的带输尿管瘘犬作实验,猪苓煎剂0.25~0.5克/公斤静脉或肌肉注射表现利尿,口服或静脉注射量低于0.0048克/公斤,则无作用。家兔口服或腹腔注射,需接近人的用量始有效,煎剂、流浸膏2克/公斤则无效。大鼠口服醇提水溶液能增加尿量,但切除肾上腺的大鼠,猪苓煎剂与脱氧皮质酮合用,对尿量及盐的排泄并无影响。猪苓含钾量不高(30毫克%),亦不稀释血液,其利尿作用可能由于抑制了肾小管对电解质和水的重吸收。五芩散煎剂(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静脉注射于犬,在增加尿量的同时增加钠、钾、氯离子的排出,醇提水溶液给大鼠口服亦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其组成药物中以桂枝利尿较显著。
②抗菌作用
利尿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
①《本经》:"主痃疟,利水道。"
②《药性论》:"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
③《珍珠囊》:"渗泄,止渴,又治淋肿。"
④《医学启源》:"大燥除湿。《主治秘要》云,去心懊憹。"
⑥《纲目》:"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小便不利。"
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
①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论》猪苓汤)
②治妊娠从脚上至腹肿,小便不利,微渴引饮:猪苓五两,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子母秘录》)
③治痃疟不分新久:猪苓一两,茯苓五钱,柴胡四钱,半夏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三碗,煎一碗。未发前服,渣再煎,发后服。(《方脉家宝》)
④治肠胃寒湿,濡泻无度,嗜卧不食:猪苓(去黑皮)半两,肉豆蔻(去壳,炮)二枚,黄柏(去粗皮,炙)一分。上三味捣罗为末,米饮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食前熟水下。(《圣济总录》猪苓丸)
⑤治子淋:猪苓五两。捣筛,以白汤三合,和方寸匕为一服,渐至二匕,日三夜二,尽,不瘥,宜转下之,服甘遂散。(《小品方》)
⑥治年壮气盛,梦遗白浊:半夏一两,猪苓一两。上半夏锉如豆大,猪苓为末。先将半夏炒令黄色,不令焦,地上去火毒半日,取半夏为末;以一半猪苓末调匀和丸,如桐子大,更用余猪苓末拌丸,使干,入不油砂瓶中养之。每服四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下,于申未间冷酒下。(《济生方》猪苓丸)
⑦治呕吐而病在膈上,思水者: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匮要略》猪苓散)
⑧伤寒口渴。用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各一两,加水四升,煮成二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三次。此方名"猪苓汤"。
⑨通身肿满,小便不利。用猪苓五两,研为还想,每服一匙,熟水送下。一天服三次。
⑩妊娠肿渴(郐、腹皆肿,小便不利)。治方同上。
①《本草衍义》:"猪苓,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
②《用药心法》:"猪苓,苦以泄滞,甘以助阳,淡以利窍,故能除湿利小便。"
③《纲目》:"猪苓淡渗,气升而又能降,故能开腠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芩也。"
④《本草汇言》:"猪苓,渗湿气,利水道,分解阴阳之的药也。此药味甘淡微苦,苦虽下降,而甘淡又能渗利走散,升而能降,降而能升,故善开腠理,分理表阳里阴之气而利小便,故前古主痃疟。甄氏方主伤寒温疫大热。能发汗逐邪。此分利表阳之气于外也。张氏方主腹满肿胀急痛,心中懊憹,疟痢瘴泻,此分利里阴之气于内也。张仲景治太阳病脉浮、发热、消渴而小便不利者,用五苓散,以止其吐;冬时寒嗽,兼寒热如疟状者,名为痰风,用五苓散以定其嗽。此三法俱重在猪苓,开达腠理,分利阴阳之妙用也。"
⑤《药品化义》:"猪苓味淡,淡主于渗,入脾以通水道,用治水泻湿泻,通淋除湿,消水肿,疗黄疸,独此为最捷,故云与琥珀同功。但不能为主剂,助补药以实脾,领泄药以理脾,佐温药以暖脾,同凉药以清脾,凡脾虚甚者,恐泄元气,慎之。"
⑥《本草述》:"方书有云,湿在脾胃者,必用猪苓、泽泻以分理之也。按猪苓从阳畅阴,洁古所谓升而微降者是,阳也;泽泻从阴达阳,洁古所谓沉而降者是,阴也。二味乃合为分理阴阳。"
⑦《长沙药解》:"猪苓,渗利泄水,较之茯苓更捷。但水之为性,非土木条达,不能独行。猪苓散之利水,有白术之燥湿土也;猪苓汤之利水,有阿胶清风木也;五苓之利水,有白术之燥土,桂枝之达木也;八味之利水,有桂枝之达木,地黄之清风也:若徒求利于猪、茯、滑、泽之辈,恐难奏奇功耳。"
⑧《本草求真》:"猪苓,凡四苓、五苓等方,并皆用此,性虽有类泽泻,同入膀胱肾经,解热除湿,行窍利水,然水消则脾必燥,水尽则气必走;泽泻虽同利水,性亦类燥,然咸性居多,尚有润存,泽虽治火,性亦损气,然润能滋阴,尚有补在。故猪必合泽泻以同用,则润燥适均,而无偏陂之患矣。至于茯苓虽属渗剂,有湿自可以去,然茯则入气而上行,此则入血而下降,且与泽泻利水消肿,治疟止痢等药,审属暑邪湿热内闭,无不借此以为宣导之需,古人已云清利小便,无若此駃,以故滋阴药中,止有泽泻,而不用及猪苓,正谓此耳。但此专司引水,津液易耗,久服多致损目。"
豕零、猳猪屎、豕橐、司马彪、豨苓、地乌桃、野猪食、猪屎苓、猪茯苓、野猪粪
出自《神农本草经》
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Grifola umbellatus(Pers.)Pilat]
采收和储藏:南方全年皆采,北方以夏、秋两季为多。挖出后去掉泥砂,晒干。放干燥通风处。猪苓隐生于地下,地上无苗,寻找较困难。据河北经验,凡生长猪苓的地方,其土壤肥沃,发黑,雨水渗透也快,小雨后地面仍显干燥。
生态环境:生于林中树根旁地上或腐木桩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
菌核形状不规则,呈大小不一的团块状,坚实,表面紫黑色,有多数凹凸不平的皱纹,内部白色,大小一般为3-5cm×3-20cm。子实体从埋生于地下的菌核上发出,有柄并多次分枝,形成一丛菌盖,总直径可达20cm。菌盖圆形,直径1-4cm,中部脐状,有淡黄色的纤维鳞片,近白色至浅褐色,无环纹,边缘薄而锐,常内卷,肉质,干后硬而脆。菌肉薄,白色。菌管长约2mm,与菌肉同色,下延。管口圆形至多角形,每1mm间3-4个。孢子无色,光滑,圆筒形,一端圆形,一端有歪尖,(7-10)μm×(3-4.2)μm。
生物学特性 野生于海拨1000-2000m的山地次生林中。我国多雨的南方多生长在阳坡,北方多生长在阴坡或半阳坡。5cm的地温在8-9℃菌核开始萌发,月平均地温14-20℃时新苓生长快,萌发多,22-25℃时形成子实体。猪苓适宜在疏松透气、腐殖质含量高、肥沃偏酸性的砂壤土生长,土壤含水量30%-50%。猪苓与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营共生生活,故猪苓的伴生植物与蜜环菌腐生与寄生的树种有关,常与柞、桦、槭、橡、榆、杨、柳、枫、女贞子等树种生活在一起。
栽培技术 猪苓采用半野生栽培,选蜜环菌能够生长的灌木林、薪柴林,不宜选用用材林和经济林。在晋南地区宜选择海拨1000-1500m、地形平坦或为沟槽地及15°左右的缓坡地,土壤为较肥沃的砂壤土。应首先培养蜜环菌枝,可采挖生长有蜜环菌的树根、木段作菌种,也可用人工培养的蜜环菌三级生产种来培养菌枝,选直径1-2cm的壳斗科植物及共他阔叶树的新鲜树枝,斜砍成10cm小段。挖直径50-60cm、深30cm的培养坑,坑底铺一层树叶,将砍好的树枝之间,盖一薄层土。然后按此法再在上面重复摆几层,每坑一般可摆放5-7层,最后于坑顶覆土3-5cm,土上用树叶覆盖。需常浇水保湿,约两个月后树枝长满蜜环菌菌丝,称菌枝。再选用直径2-3cm的菌枝砍成长30cm左右短节,作为菌种,按培养菌枝的方法扩大培养出菌材,用来伴栽猪苓。猪苓菌种应选择生活力旺盛、灰褐色的鲜苓作种苓。在灌木树丛旁挖10cm左右深的小穴,穴内应具有树根及纵横交错的毛根,在穴底先铺湿树叶一层,在树根旁放一节菌材,猪苓菌核放在树根与菌材之间,每穴放种苓100-250g,然后盖一层湿润的树叶,覆土填平。穴顶再盖一层较厚的树叶。
田间管理 猪苓下种后不宜翻动,并忌牲畜践踏。夏季如遇干旱,可引水浇灌。每年春季在穴顶加盖一层树叶,这样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补充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1.性状鉴别 菌核呈不规则块状、条形、类圆形或扁块状,有的有分枝,长5-25cm,直径2-6cm。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皱缩或有瘤状突起。体轻,质硬,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气微,味淡。以个大、外皮黑色、断面色白、体较重者为佳。
2.显微鉴别 粉末黄白色。用斯氏液装片可见散在的菌丝及粘结的菌丝团块。菌丝细长,弯曲,有分枝,粗细不一,或有结节状膨大部分,直径1.5-6μm,稀至13μm,大多无色,少数黄棕色或暗棕色;棕色菌丝较粗,横壁不明显。草酸钙方晶极多,大多呈正方八面体或规则的双锥八面体,也有呈不规则多面形,直径3-60μm,长至68μm,有时可见数个集结。粉末遇水合氯醛液粘化成胶冻状。
菌核含猪苓葡聚糖Ⅰ,甾类化合物:多孔菌甾酮(polyporusterone)A、B、C、D、E、F、G,4,6,8(14),22-麦角甾四烯-3-酮[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25-脱氧罗汉松甾酮(25-deoxymakisterone)A,25-脱氧-24(28)-去氢罗汉松甾酮[25-deoxy-24(28)-dehydro9makisterone]A,7,22-麦角二烯-3-酮(ergosta-7,22-dien-3-one),7,22-麦角甾二烯-3-醇(ergosta-7,22-dien-3-ol),5,7,22-麦角甾三烯-3-醇(ergosta-5,7,22-trien-3-ol),5α,8α-表二氧-6,22-麦角甾二烯-3-醇(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ol),还含α-羟基二十四碳酸(α-hydroxytetracosaNOic acid)。
另有报道猪苓菌丝发酵滤液中多糖是由D-甘露糖(D-mannose)、D-半乳糖(D-galaCTose)、D-葡萄糖(D-glucose)组成,其摩尔比为20:4:1。
1.利尿利用:猪苓煎剂,相当于生药0.25-0.5g/kg,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对不麻醉犬具有比较明显的利尿作用,并能促进钠、氯、钾等电解质的排出,可能是由于抑制了肾小管重吸收机能的结果。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2.1.免疫增强作用:苓多糖能显着增强小鼠T细胞对ConA的增殖反应以及B细胞对LPS的增殖反应。猪苓多糖对小鼠全脾细胞有明显的促有丝分裂作用。在12.5mg/(kg· 天)剂量下,猪苓多糖能明显增强小鼠对SRBC的特异抗体分泌细胞数;能明显增强小鼠对异型脾细胞迟发型超敏反应以及促进异型脾细胞激活细胞毒T细胞(CTL)对靶细胞的杀伤。CTL是机体免疫监视的重要效应细胞,在肿瘤免疫中具有关键作用。
2.2.一种非T细胞性促有丝分裂素作用。
用正常小鼠脾细胞及胸腺细胞、裸鼠脾细胞及去除吸附性细胞后脾细胞培养,观察对不同浓度猪苓多糖的增殖反应。结果表明裸鼠脾细胞对猪苓多糖的反应与正常小鼠细胞无区别,即T细胞在此反应中不起作用;裸鼠脾细胞在去除吸附性细胞后,余下的细胞绝大多数是B细胞,但仍能对猪苓多糖发生明显的增殖反应,表明猪苓多糖具有B细胞促有丝分裂的作用。裸鼠脾细胞在去除吸附性细胞后对猪苓多糖的反应却明显减弱,说明吸附性细胞在裸鼠脾细胞对猪苓多糖的反应中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揭示猪苓多糖可能是一种非T细胞性促有丝分裂素。但不具有血球凝集作用,不同于PHA和ConA等植物来源的促有丝分裂素。
2.3.对小鼠血液ANAE阳性淋巴细胞的影响:验小鼠每天腹腔注射猪苓多糖2mg/0.2ml,连续7天。实验前、后取血涂片,用a-醋酸萘酯酶法,标记ANAE阳性T淋巴细胞,并测定百分率。结果表明,猪苓多糖对小鼠血液ANAE阳性T淋巴细胞总数无影响,对颗粒型阳性T淋巴细胞有减少,而对分散颗粒型阳性T淋巴细胞有显着增殖现象。
3.抗肿瘤作用:3.1.对荷肝癌H22小鼠肝脏糖代谢和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猪苓多糖给于荷肝癌H22小鼠腹腔注射200mg/kg×2天,于第10天处死动物,取出腹水,用伊红法检测每鼠肿瘤细胞总数。结果其抑制率为39%。腹腔注射100-200mg/kg共5天,可使荷癌鼠肝糖原积累增加,糖原异生酶:葡萄糖-6-磷酸酶,果糖-1,6-二磷酸酶活性增强,但对正常鼠肝脏无此作用。400mg/kg可使荷癌鼠亢进的皮质功能恢复正常。提示猪苓多糖有适应原样作用,这可能是它抗肿瘤作用的一个药理学基础。
3.2.对荷肝癌H22小鼠肝糖原积累、糖异生和分解酶系的作用:肿瘤形成过程中基因表达的调节和基因重排是通过关键酶而进行,由于糖异生是机体保持稳态的重要机制。选择糖代谢途径小的几个关键酶的活性及其动态变化作为指标,观察对肿瘤有效的猪苓多糖是如何增加荷癌小鼠肝糖原的积累。以猪苓多糖每天腹腔注射400mg/kg共5天,能使葡糖-6-磷酸酶(G-6-Pase)活性从217±35上升到267±12umolp/克蛋白质/小时,果糖-1,6-二磷酸酶(F1,6-Pase)活性从263±25上升到448±56umolp/克蛋白质/小时,如单次腹腔注射同一剂量,G-6-pase活性1.5小时就明显升高,12小时达高峰,24和48小时仍保持在较高水平,F-1,6-Pase在12和24小时才明显升高,而肝糖原要到24小时后才显着增加。但对糖原分解酶即磷酸化酶的活性没有影响。提示猪苓多糖给药后荷癌小鼠肝糖原积累是通过糖原异生酶活性的增高,加速糖异生使机体自稳状态改善而发挥作用。
3.3.猪苓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猪苓提取物(主要为猪苓多糖)对小鼠移植性肿瘤S-180有较显着的抑制作用。抑瘤率达50-70%,瘤重抑制率达30%以上。经提取物治疗的荷瘤小鼠中,约有6-7%肿瘤完全消退。对肿瘤完全消退的小鼠,在1-6月后再接种肿瘤细胞,均不生长肿瘤,提取物经腹腔注射、静脉注射及灌胃等给药,在一定剂量下均能抑制肿瘤的生长,但灌胃的效果较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差,给药量也大。预防给药对S-180起抑瘤作用。在单用化疗药不表现抗肿瘤效果的剂量下,加用适量的猪苓提取物会有显着抗肿瘤作用。对荷瘤小鼠脾脏抗体产生细胞明显增多,表明有显着的促进抗体形成作用,还能显着提高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力。本品能提高S-180腹水癌细胞内 cAMP的含量,在癌细胞增殖抑制率高的实验组,癌细胞内cAMP含量提升率也高,一般癌细胞内cAMP含量低于正常细胞,癌变越恶化cAMP含量越低。cAMP能使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转化。猪苓酮A-G,7种化合物对L1210细胞有细胞毒作用,有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
3.4.对实验性膀胱肿瘤的抑制作用:雌性大鼠给于致癌剂BBN[N-丁基-N-(4-羟丁基)亚硝胺]溶液0.25ml(90mg)灌胃,每周2次,共12周,每只总剂量BBN为2.16g,在同时饲以猪苓干粉90g/kg 喂养。30周后处死。结果表明,膀胱总发瘤率由病理对照组的100%降至61.1%,减少了38.9%,每鼠肿瘤数和瘤直径显着低于病理对照组,发癌率由病理对照组的77.8%降至11.1%,减少了66.7%表明猪苓对BBN膀胱瘤的发生具有较显着的抑制作用,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4.对中毒性肝炎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以四氯化碳和D-半乳糖胺腹腔注射给于小鼠,诱发成中毒性肝炎,在诱发前后腹腔注射给于猪苓多糖100-200mg/kg,均为隔4、8、12小时给药1次。均可明显阻止肝病变发生,SGPT活力下降,肝5'-核苷酸酶、酸性磷胺酶6-磷酸葡萄糖磷酸酶活力回升。体外亦有类似作用,表明对肝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5.抗辐射作用:猪苓多糖具有防治小鼠急性放射病的明显效果,有效剂量和时间都比较宽。分别于照射前2和48小时腹腔注射给予受致死剂量(800rad)全身照射的小鼠,可使其存活率提高30-70%。照射后给药,不论口服或腹腔注射都有防护效价,预防比治疗效果价高。猪苓多糖对受照小鼠的造血功能无保护作用,而对受照小鼠肾上腺皮质的应激机能确有明显提高。初步认为猪苓多糖的抗辐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功能,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从而增强了抗辐射损伤的能力。
6.其它作用:猪苓多糖腹腔注射给于小鼠48小时,能使小鼠胸腺细胞中3H一TdR的掺入明显增强,同时加速胸腺细胞的释放。由于一方面切除肾上腺后不再有这些现象,另一方面多糖能使动物血浆中皮质酮含量明显增高,因此可认为这些作用是通过肾上腺皮质而实现的。
洗净泥砂,润软切片,晾干。《雷公炮炙论》:凡采得猪苓,用铜刀削上粗皮一重,薄切,下东流水浸一夜,至明漉出,细切,以升麻叶对蒸一日,出,去升麻叶令净,晒干用。
取粉末1g,加稀盐酸10ml,置水浴上煮沸15min,搅拌,呈粘胶状。另取本品粉末少量,加氢氧化钠溶液(1→5)适量,搅拌,呈悬浮状。
脾;肾;肺;膀胱经
甘淡;平
无水湿者忌服。
1.《医学启源》:猪苓淡渗,大燥亡津液,无湿证勿服。
2.《医学入门》:有湿症而肾虚者忌。
3.《得配本草》:目昏、无湿而渴,二者禁用。
利尿渗湿。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
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论》猪苓汤)②治妊娠从脚上至腹肿,小便不利,微渴引饮:猪苓五两,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子母秘录》)③治疡疟不分新久:猪苓一两,茯苓五钱,柴胡四钱,半夏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三碗,煎一碗,来发前服,渣再煎,发后服。(《方脉家宝》)④治肠胃寒湿,儒泻无度,嗜卧不食:猪苓(去黑皮)半两,肉豆蔻(去壳,炮)二枚,黄柏(去粗皮,炙)一分。上三咤捣罗为未,米饮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食前熟水下。(《圣济总录》猪苓丸)⑤治子淋:猪苓五两。捣筛,以白汤三台,和方寸匕为一服,渐至二匕,日三夜二,尽,不瘥,宜转下之,服甘遂散。(《小品方》)⑥治年壮气盛,梦遗白浊:半夏一两,猪苓一两。上半夏锉如豆大,猪苓为未。先将半夏炒令黄色,不令焦,地上去火毒半日,取半夏为末;以一半猪苓未调匀和丸,如桐子大,更用余猪苓末拌丸,使干,人不油砂瓶中养之,每服四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下,于申朱间冷洒下。(《济生方》猪苓丸)⑦治呕吐而病在膈上,思水者: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匮要略》 猪苓散)
1.《本草衍义》:猪苓,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
2.《用药心法》:猪苓,苦以泄滞,甘以助阳,淡以利窍,故能除湿利小便。
3.《纲目》:猪苓淡渗,气升而又能降,故能开膳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
4.《本草汇言》:猪苓,渗湿气,利水道,分解阴阳之的药也。此药味甘淡微苦,苦虽下降,而甘淡又能渗利走散,升而能降,降而能升,故善开腠理,分理表阳里阴之气而利小便,故前古主彦疟。甄氏方主伤寒温疫大热,能发汗逐邪,此分利表阳之气于外也。张氏方主腹满肿胀急痛,心中依,疟痢瘴泻,此分利里阴之气于内也。张仲景治太阳病脉浮、发热、消渴而小便不利者,用五苓散,以止其吐;冬时寒嗽,兼寒热如疟状者,名为痰风,用五苓散以定其嗽。此三法俱重在猪菩,开达腠理,分利阴阳之妙用也。
5.《药品化义》:猪苓味淡,淡主于渗,人脾以通水道,用治水泻湿泻,通淋除湿,消水肿,疗黄疸,独此为最捷,故云与琥珀同功。但不能为主剂,助补药以实脾,领泄药以理脾,佐温药以暖脾,同凉药以清脾,凡脾虚甚者,恐泄元气,慎之。
6.《本草述》:方书有云,湿在脾胃者,必用猪苓、泽泻以分理之也。按猪苓从阳畅阴,洁古所谓升而微降者是,阳也;泽泻从阴达阳,洁古所谓沉而降者是,阴也。二味乃合为分理阴阳。
7.《长沙药解》:猪苓,渗利泄水,较大茯苓更捷。但水之为性,非土木条达,不能独行。猪苓散之利水,有白亢之燥湿土也;猪苓汤之利水,有阿胶清凤木也;五苓之利水,有白术之燥土,桂枝之达木也;八味之利水,有桂枝之达木,地黄之清风也;若徒求利于猪。茯、滑、泽之辈,恐难奏奇功耳。
8.《本草求真》:猪苓,凡四苓、五苓等方,并皆用此,性虽有类泽泻,同人膀胱肾经,解热除湿,行窍利水,然水消则脾必燥,水尽则气必走;泽泻虽同利水,性亦类燥,然咸性居多,尚有润存,泽虽治火,性亦损气,然润能滋阴,尚有补在。故猪必合泽泻以同用,则润燥适均,而无偏陂之患矣。至于茯苓虽属渗剂,有湿自可以去,然在则入气而上行,此则入血而下降,且与泽泻利水消肿,洽疟止痢等药,审属暑邪湿热内闭,无不惜此以为宣导之需,古人已云清利小便,无若此缺,以故滋阴药中,止有泽泻,而不用及猪苓,正谓此耳。但此专司引水,津液易耗,久服多致损目。
10.《本经》:主截疟,利水道。
11.《药性论》: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
12.《珍珠囊》:渗泄,止渴,又治淋肿。
13.《医学启源》:大燥除湿。《主治秘要》云,去心悸。
14.《医学入门》:治中暑消渴。
15.《纲目》: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小便不利。
下一篇 猪蓼子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