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花 编辑

中药方剂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棕榈花,中药材“棕榈花”。出处:《现代实用中药》。原形态:详"棕榈皮"条。化学成分:参见"棕榈皮"条。性味:苦涩,平。 ①《本草拾遗》:"有小毒。" ②《重庆草药》:"温,平。" ③《陕西中草药》:"味涩,性凉。"。注意:《本草拾遗》:"初生子戟人,未可轻服。"。能主治:治泻痢,肠风,血崩,带下,瘰疬。 ①《本草拾遗》:"破血," ②《履巉岩本草》:"食之破妇人……

《中药大辞典》:棕榈花

编辑

拼音注音

编辑
Zōnɡ Lǘ Huā

出处

编辑

《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

编辑

为棕榈科植物棕榈

原形态

编辑

详"棕榈皮"条。

化学成分

编辑

参见"棕榈皮"条。

性味

编辑

苦涩,平。

①《本草拾遗》:"有小毒。"

②《重庆草药》:"温,平。"

③《陕西中草药》:"味涩,性凉。"

注意

编辑

《本草拾遗》:"初生子戟人喉,未可轻服。"

功能主治

编辑

治泻痢,肠风,血崩,带下,瘰疬。

①《本草拾遗》:"破血,"

②《履巉岩本草》:"食之破妇人血气,不作胎孕。"

③《天宝本草》:"酒熬治气火瘰疬。"

④《现代实用中药》:"用于高血压症,有预防溢血之功。"

⑤《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血崩,肠风,血痢,瘰疬。"

用法用量

编辑

内服:煎汤,1~3钱。外用:煎洗。

复方

编辑

治大肠下血:棕笋(即棕榈之花苞)煮熟切片,晒干为末,蜜汤或酒服一二钱。(《濒湖集简方》)

摘录

编辑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棕榈花

编辑

拼音注音

编辑
Zōnɡ Lǘ Huā

别名

编辑

棕榈木子、棕笋

英文名

编辑
flower of Fortune Windmillpalm

出处

编辑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

编辑

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花蕾及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achycarpusfortunei(Hook.)H.Wendl.

采收和储藏:4-5月花将开或刚开放时连序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编辑

生态环境:栽培于村边、溪边、田边、丘陵地或山地。

资源分布:长江以南各地有分布。

原形态

编辑

棕榈,常绿乔木,高达10m。茎杆圆柱形,粗装挺立,不分枝,径约20cm,残留的褐色纤维状老叶鞘层层包被于茎杆上,脱落后呈环状的节。叶簇生于茎顶,向外展开;叶柄坚硬,长约1m,横切面近三角形,边缘有小齿,基部具褐煞费苦纤维状叶鞘,新叶柄直立,老叶柄常下垂;叶片近圆扇状,直径60-100cm,具多数皱折,掌状分裂至中部,有裂片30-50,各裂片先端浅2裂,上面绿色,下面具蜡粉,革质。肉穗花序,自茎顶叶腋抽出,基部具多数大型鞘状苞片,淡黄色,具柔毛。雌雄异株;雄花小,多数,淡黄色,花被6,2轮,宽卵形,雄蕊6,花丝短,分离;雌花花被同雄花,子房上位,密被白柔毛,花柱3裂。核果球形或近形,直径约1cm,熟时外果皮灰蓝色,被蜡粉。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化学成分

编辑

花含24种氨基酸,主要为5-羟基-2-哌啶酸(5-hydroxypipecolic acid),天冬酰胺(asparagine)和γ-氨基丁酸(r-amiNObutyric acid)。另,花序含一种抗真菌蛋白质TP-1。

归经

编辑

性味

编辑

味苦;涩;性平

注意

编辑

《本草拾遗》:初生子戟人喉,未可轻服。

功能主治

编辑

止血;止泻;活血;散结。主血崩;带下;肠风;泻痢;瘰疬

用法用量

编辑

内服:煎汤,3-10g;或研末,3-6g。外用:适量,煎水洗。

复方

编辑

治大肠下血: 棕笋(即棕榈之花苞)煮熟切片,晒干为末,蜜汤或酒服一二钱。 (《濒湖集简方》)

各家论述

编辑

1.《本草拾遗》:棕榈初生子(指棕榈之花蕊)黄白色,作房如鱼子,有小毒,破血。

2.《纲目》:棕鱼(即棕笋)皆言有毒不可食,而广、蜀人蜜煮醋浸以寄远,乃制去其毒尔。

3.《本草拾遗》:破血。

4.《履岩本草》:食之破妇人血气,不作胎孕。

5.《天宝本草》:酒熬治气火瘰疬。

6.《现代实用中药》:用于高血症,有预防脑溢血之功。

7.《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血崩,肠风,血痢,瘰疬。

摘录

编辑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