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肉 编辑

中药方剂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鹬肉,中药材“鹬肉”。出处:《本草拾遗》。生境分布:繁殖于新疆西部、甘肃、西藏南部、青海;见于东北南部沿海至海南岛,以及四川、云南地为旅鸟;并在广东及台湾等处越冬。原形态:体长约27厘米。嘴长,端部黑色,上嘴基部褐色,下嘴基部角黄色。虹膜黑褐色。头顶部浅红褐色;从嘴基到眼上白,中有褐斑;头侧和颈侧白,中有暗褐条纹;眼先暗褐,略有白斑。上体灰褐,上背及翅上的大、中……

《中药大辞典》:鹬肉

编辑

拼音注音

编辑
Yù Ròu

出处

编辑

《本草拾遗》

来源

编辑

为鹬科动物红脚鹬或鹬属其他种动物的

生境分布

编辑

繁殖于新疆西部、甘肃、西藏南部、青海;见于东北南部沿海至海南岛,以及四川、云南等地为旅鸟;并在广东及台湾等处越冬。

原形态

编辑

体长约27厘米。嘴长,端部黑色,上嘴基部褐色,下嘴基部角黄色。虹膜黑褐色。头顶部浅红褐色;从嘴基到眼上白,中有褐斑;头侧和颈侧白,中有暗褐条纹;眼先暗褐,略有白斑。上体灰褐,上背及翅上的大、中覆羽和三级飞羽均浅红褐色,各羽中央有宽窄不等的黑褐色纵纹和横斑;下背和腰纯白;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黑褐色,内翈边缘有白色阔斑,端部白色而杂以黑褐斑;小覆羽灰褐色。尾上覆羽和尾羽均白色,而有黑褐色横斑。下体白,杂有许暗褐色纵纹,下腹和肛周几无,在胁处则纵纹转为横斑;尾下覆羽端部有黑褐色羽干纹和少许横斑。脚橙红色,爪黑色。

栖息于海岸、沼泽、池塘、河口三角洲等地。大多单个活动,有时亦成对。食物为昆虫软体动物中的瓣鳃类以及甲壳动物、环节动物的毛足类等。

性味

编辑

《纲目》:"甘,温,无毒。"

功能主治

编辑

①《本草拾遗》:"补虚嘘,甚暖人。"

②《随息居饮食谱》:"暖,补虚。"

摘录

编辑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鹬肉

编辑

拼音注音

编辑
Yù Ròu

英文名

编辑
Snipe

出处

编辑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1.《本草拾遗》:鹬如鸦,嘴长色苍,在泥涂间,作融融声,人取食之感口鹊,无别余功。

2.《禽经》注:融状类燕,绍色,错出有文,于际伺蚌出啄。

来源

编辑

药材基源:为鹬科动物红脚鹬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nga totanu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捕捉,除去羽毛及内脏,取肉鲜用。

生境分布

编辑

生态环境:栖息于海岸、沼泽、池塘、河口等地。大多单个活动,有时也成对。行走快,飞翔强。食物以昆虫、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环节动物等为 。巢营于沼泽、河川等草丛干燥的地方,每窝产卵3-5个,长梨形,为淡黄色或浅黄橄榄色,缀以浅、深不同的斑点。

资源分布:繁殖于新疆西部、甘肃、西藏南部、青海;见于东北南部沿海至海南岛,以及四川、云南等地为旅鸟;并在广东及台湾等地越冬。

原形态

编辑

红脚鹬,体长约27cm。头至上背及翅上的大、中覆羽中央有宽窄不同的黑褐色纵纹和横斑;下背和腰白;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黑褐色,内翈边缘有白的阔斑,端部亦白,而杂以黑褐色斑,次级飞羽阔露出部和大覆羽端部雪白,因而形成一明显的白色块斑;小覆羽灰褐色。尾上覆羽和尾羽均白,而有黑褐色横斑。下体白,杂有许多暗褐色纵纹,在下和上胸尤多,下腹和肛周几无,在胁处则纵纹转为横斑;尾覆羽端部有黑褐色羽干纹和少许横斑。虹膜黑褐色,嘴端部黑,上嘴基部褐,下嘴基部角黄;跗跖和趾橙红,爪黑色。

化学成分

编辑

肉含蛋白质protein),类(peptides),氨基酸(amiNO acid),脂类(lipid),甾类(steroid),类(saccharides),维生素(vitamin)类。

归经

编辑

;胃经

性味

编辑

味甘;性温

功能主治

编辑

补虚益精;健脾和胃。主久病虚损;虚寒泄泻;不足;视物不清

用法用量

编辑

内服:煮食,20-50 g;或研末。

各家论述

编辑

1.《本草拾遗》:补虚,甚暖人。

2.《随息居饮食谱》:暖胃,补虚。

摘录

编辑
《中华本草》

上一篇 鹦鹉

下一篇 鹰不扑